崔琛琛,刘 金
(1.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504;2.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610041)
山东临朐方言词汇探究
崔琛琛1,刘 金2
(1.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504;2.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610041)
临朐方言属于北方黄河官话区方言的一种,隶属山东东潍方言。临朐地处方言东潍片与西齐片的交界处,在长期发展交流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通过对临朐方言语词汇方面的初步探究,对比其与普通话中词汇使用的差异以及某些词汇的来源探讨,对维护方言、促进方言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方言词汇;差异对比;成因分析
临朐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其词汇本质上与普通话词汇无太大差别。文章避开临朐方言中某些与普通话意义相同且读音相近的词汇,主要对意义差别较大或读音差别较大的词进行对比分析。
临朐方言的后缀词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了”、“子”、“来”、“霍”四个后缀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后缀“了”
后缀“了”可以作为动词后缀。如“拨了”(拨动之意)、“搅了”(搅动之意)。后缀“了”总是附加在单音动词词根之后,读轻声,无独立性,亦无词汇意义,但有一定的附加意,整个词意集中于词根上。
(二)后缀“子”
“子“作为后缀,多用在名词之后,如“板凳子”、“树枝子”、“苦菜子”(“子”皆发轻声)。将“子”放在合成词之后,在临朐方言中会产生一种特殊音变,即“阴平后的轻声最低,去声后的次之,阳平后的较高,上声后的最高”[1](p20),如“椅子”、“脑子”,为上声加轻声,因此“子”发音最高;“包子”则是阴平后加轻声,发音最低。
(三)后缀“来”
后缀“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没有独立性,但有一定的附加意义。如“你干什么去来?”“来”有“回来”的意思,意即“去了回来”。又“你怎么这样”在临朐方言中的说法为“你怎么这样来”,“来”没有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来”实为动词后缀,不表意。而当“来”字用在形容词之后时,略有表示惊叹的用法,如“杠好来”(意为很好),“杠大来”(意为很大)。
(四)后缀“霍”
“霍”用在做状语的名词之后,表动作的夸张,如“神霍、虚霍”。“神霍”是指“神神叨叨”,无意识或潜意识下的行为状态;这里的“神”意思是“虚神”的意思,专门指农村下神活动中被灵体附身时一种空灵神幻的状态。“虚霍”是“夸张”意,作“虚幻夸张”讲。
临朐方言中形容词与普通话中形容词意义上无较大差别,但发音、用法略有不同。
(一)性质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属性。在临朐方言与普通话中,此类词意义大体类似,如“高、大、干净、难”等。仅个别不同,如“聪明”在临朐方言中用“蔻”(阳平)来表示,“蔻”则兼有小聪明与机智的含义,偏于小聪明;又如“溢”,在临朐方言中用“漾”来表示事物满而外泄之貌。
(二)状态形容词
普通话中状态形容词分为两类,一类不能用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等的修饰,如:黑乎乎、火热、通红、乱哄哄;一类可以用其二者修饰,但其重叠方式不可用“很”和“不”来修饰,如漂亮、干净等。但在临朐方言中则都可以受否定副词“不”或“很”的修饰,如“不通红”,“不雪白”等,虽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但在临朐方言中却一直存在。
普通话中双音节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有AABB式和ABAB式,如“大大咧咧”和“商量商量”。在临朐方言中重叠方式与其相类似,但读音发生变化:在ABAB式中,A变为阳平而B变为轻声,如“客气客气”中的“客”;在AABB式中,AA调值不变而BB变为轻声,如断断续续,“续”读轻声。
另,在临朐方言中,当状态形容词重叠出现时,会起到一种轻佻幽默的效果,作为一种习惯性用法出现。如“夜来下晌的天通红通红的”,这种用法比“夜来下晌的天通红”显得更加有亲切幽默的效果。
(一)程度副词
临朐方言里有特定的词表示程度,如“杠”、“怪”,与普通话中“很、颇”类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杠”比“很”字词义重,如“杠好”比“很好”表意程度深。在表颜色的程度副词中,临朐方言里有特定的词汇,如“条白、烘黑、焦黄、窖绿、限紫”等。
(二)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表示事物何时发生、时间长短以及事情的重复和延续等,如“已、就要、总是”等。在临朐方言中则以“老”表示“总是”,“将将”表示“刚刚”,“接着”表示“马上”,“含”表示“还是”。
(三)语气副词
临朐方言中有很多语气副词,如“可不能”、“亏里”、“管许”,分别表示“难道”、“幸亏”、“或许”之意。这类词与普通话虽在形态上不一致,但应是一种发音方式及习惯用法所导致的变化。
(四)处所副词
临朐方言的处所副词主要有“这里、聂里、辽处、满下里”,分别表示普通话中的“这里、那里、各处、满地”。
(一)特殊指代名词
在临朐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指代现象,与其特有的文化传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1.“妖猴”
在临朐方言中,“妖猴”一词语义发生了延伸,不单是指猴类精怪,而是妖类的统称。另有“老猴子”代指妖类、恶兽、凶人等可怖事物。
以猴属代指可怖事物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山东方言东潍片北部(江南湖州地区亦由此说法,另当别论)。究其源,当于民间流传猴妖作怪有关;东夷传说中猴类精怪多以恶相出现,如技击猿、智慧猿、淫荡猿等,而山东中部地区承古代东夷文化传统,故东潍方言妖邪化猿属应受其影响而致。
2.“早晨”
“早晨”在临朐方言为“明日”之意。《说文》曰:“晨,早昧爽也,从臼从辰。”[2]辰时是指早上七点到九点,而“早晨”则是指朝日初升,万物生机勃发之时。临朐方言以“早晨”代指“明日”即表新一日、新开始之意。而通常意义的“早上”则用“清晴”一词代替,似乎更有“早昧爽”之特点。
(二)方位地理事物名词
临朐方言中方位地理名词亦有其特点,如“庭院”称为“党天井”。“天井”一词,最早出现于《孙子·行军篇》:“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隙,必然远之勿进也。”[3]为古徽州民居中基本建筑形式,四面房屋,中间空地,类似房中开天窗,俯视如深井。东潍方言中也用此词,用来指庭院。“党”从“尚”,本意为摊开、展平。在临朐方言中“党”则是以说话人处地范围。有言“党”同“垱”,“垱”意为小土垅;但另有“党门”代指屋内地面,故“垱”不可取。
又如方言中“厕所”以“栏”代称,“栏”与“圈”意相近,栏厩之意,因古时农村多以猪圈、栏厩作为五谷轮回之处。又以“冷山”代“山墙”,指建筑的侧立面墙体;而方言中“山墙”则是“冷山”和女墙合和的建筑方式。
(三)亲属称谓名词
东潍临朐方言中亲属称谓与北方方言中称谓大体一致,仅有个别称谓不同,如“连襟”。清顾张思言“姊妹之夫曰连襟”,意为姐妹是同一块布料裁剪制作的两件衣裳;若两男子分别娶了一对姐妹,则称为连襟。而在临朐方言中,“连襟”唤作“一担挑”,即娶了这对姐妹,岳父母家的担子二人就要一同挑起来。
另在临朐家族谱系中,曾祖辈的称呼则是在祖辈称呼前加“老”字,如“老爷爷、老姥爷、老老姥爷、老老姥娘”。
(四)时间名词
在临朐方言中,时间名词与其他地方存有很大差异。早上称为“清晴”,上午称为“头晌”,中午称为“晌午”,下午称为“下晌”,晚上称为“后晌”。其中,“下晌”、“后晌”中“晌”字发音为hang。当表示“一会儿”时,常用“待刹刹”或“顶刹刹”。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一刹”表示时间极短。“顶刹刹”中的“顶”是“极”的意思。若“一会儿”所指稍长时间,则用“待襻子”表示,“襻”是指套住纽扣的套,在木制推车上的大襻则指两把手之间用来搭在推车人脖子上以省力的绳套。在临朐方言中,上坡路又叫做“上襻”,下坡路又叫做“下襻”,即因上坡时用力多,故需要将襻搭在脖子上以借背力,下坡时不需要借力,故可将襻取下。套襻时需一鼓作气坚持住,但坚持的时间不用太长,故等一会儿在临朐方言中也可以说成“等一襻子”,与平日常说的等一袋烟的功夫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神祇名词
北方方言中称成年男子为“爷”的传统由来已久,临朐方言更加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其语言体系中,称天及老天爷为“天老爷”,灶王为“掌穆爷爷”,称仙道诸仙为“神仙爷爷”。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爷爷”的发音为阳平加轻声,而做祖父讲时发音则为去声加轻声。临朐方言平、上、去调值与普通话不同,临朐方言“阴平先降后升……阳平是高降调而普通话是高升调,临朐话的上声是高平调而普通话是降升调……去声是低降调而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调”[1](p63)。当称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时,六字语气逐字加重。(另有呼痛声为“啊哟佛”)
(六)常见器物名词
临朐话称农村灶台为“廓落”,表炉灶腹中空旷,并隐隐带有“焚而后生,落落空寂”之意;另写作“阔裸”,即因灶宽大,柴禾在里面多为裸露。长而细的布条在临朐方言中称作“乞留子”,大略是指乞丐身上衣服不完好,形成一块一块布条。临朐南部地区另有一种说法为“旗流子”,指大旗流苏之意。“铺柴”是破布的意思,因古时贫苦人家以柴作卧具,“铺了一堆铺柴”;而现通指一堆破布之意。方凳被称为“杌轧子”,《集韵》解“杌”为“木短出貌”[4],见古代杌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坐具;“轧”在临朐方言中是踩的意思。而“马扎”在临朐称为“撑板凳子”或“交叉子”,前者从用途来说,而后者则是从其外形命名,取其交叉之意。农具“耧”临朐称为“耩子”,“耩”是用耧播种或施肥的意思,“耩地”常用来代指“耕地”。
(七)动植物称谓名词
临朐盆地地处山东丘陵地区,物产丰饶,其称谓也带有浓郁的山东文化特点。如“知了”称为“蛣蟟”,亦作“蠽蟧”,章炳麟在《新方言·释动物》中言:“《方言》说蝉,其大者谓之蟧。今直隶谓蝉为即蟧,山东及淮南北谓之蠽蟧,浙江谓之蚻蟧,或曰知蟧。”[5]“螓蝉”在临朐方言中则唤作“稍劝”,其鸣声长而尖锐,因其鸣而得名。又称“跳蚤”为“蜾蚤”,“蜾”指“蜾蠃”,常用泥土在墙上或树枝上做窝,捕捉螟蛉等小虫存在窝里,留做将来幼虫的食物;以“蜾”字为跳蚤名,当取其小虫意。另有以“蜾蚤爬”来称“土元”,也是取其小虫意。“鸭子”在临朐方言中称为“鴄巴”或“巴巴子”,“鴄”是鸭子的意思,“巴巴子”应是由此发展而来。“猪”又称为“狫狫”,因牧猪时所发唤猪声而得名。
(八)身体部分称谓名词
如“腋窝”称为“胛禁窝”,“胛”即肩胛部。腋窝是人体敏感区,故称禁,唤作“胛禁窝”。“胳膊”作“腘膀’,又作“胳膀”,此为语音异化现象。手肘则唤做“腘膀跼子”,“跼”本意为屈曲,在此处动词做名词代指可曲的胳膊部位,即肘部。
(一)人称代词
“我、你、他、咱们、自己、人家”分别在临朐方言中表示为“俺、恁、他、怎、自家(ga)、人家(ga)”,“家”音为ga,由“尕”字的谐音转化而来。“尕”字在北方少数民族表“小”意。“恁”古同“您”或“你”,多见于早期白话,是古汉语中的遗留。“怎”表“咱们”,是两字合音及变音的结果。临朐方言中存在大量的合音现象,如:“这样”读作“章”,“那样”读作“囊”,“你们”读作“恁”,类似于反切法。
(二)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儿、多会儿、怎么、怎样、几、多少、多么”分别在临朐方言中表示为“谁、什么、哪里、多暂刹刹、等么、等么着、几、多少、多么”。其中“谁”字发“晓”音,“等么”中“等”字,实由轻声音节所致声母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变化。
(三)指示代词
“这样子、这么些、那里、那样、那么些”分别在临朐方言中表示为“章、章些、聂里、酿、这么下子”。其中“这样”用“章”来表示,是“这样”的合变音;“酿”是“那样”的合变音,类似于“不用”与“甭”。在临朐方言中类似这样的合成词还有很多,如“价、且、函”分别为“这样、起去、还要”等。
(一)量词
在量词中,临时名量词在临朐方言中用法比较突出,如“扽了一身水”,量词“一”不可更换其他,且有强调数量之多的意思。在计量名词中,除“一扎、一抱”等特定用之外,其余皆与现代汉语无差。
(二)拟声词
临朐方言中拟声词数量较多。如“哭哭查查、康吃康吃、古登古登、啊呜啊呜”等以生动形象的拟声词表现出事物的状态,在方言中还有以拟声词做状态副词的用法,如“古登咽下去”,这里的“古登”表示大口咽下的状态。
在临朐方言中,存在大量与现代汉语语法、语音规范相矛盾的地方,这是由古代历史文化传统与地理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深入探讨临朐方言词汇的由来及发展演变过程,客观对待方言在临朐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对山东地区方言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1]曾范国.山东临朐方言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3]孙武.孙子兵法[M].武汉:崇文书局,2007.
[4]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章炳麟.新方言[M].济南:齐鲁书社,2012.
责任编辑:陈冬梅
H07
A
1671-4288(2016)03-0091-03
2015-07-10
崔琛琛(1990-),女,山东济南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刘 金(1989-),男,山东枣庄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逻辑学201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