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波,张瑞业,吕贵兴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潍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 潍坊 261061)
潍坊市新常态下发展方式转型研究(下)
刘建波1,张瑞业2,吕贵兴1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潍坊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 潍坊 261061)
当前,潍坊市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体制机制制约等问题。面对新常态下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培育经济发展动力,厚植经济发展优势,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发展方式;有效投资;现代产业
(一)经济总量较大,人均水平偏低
2014年潍坊常住人口924.72万人,居全省第二。2014年全市实现GDP 4786.7亿元,同比增长9.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和0.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受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影响,人均水平位居全省中间位置。以2013年数据看,全市实现GDP 4421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位,人均GDP 47943元,位居全省1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6元,位居全省第八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73元,位居全省第五位。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形成鲜明对比。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
2014年潍坊市GDP总量为4786.7亿元,名列全省第四位,但人均GDP为51748元,在全省列第九位。从潍坊市各县市区GDP总量和人均GDP来看,排名靠前的寿光、诸城两市的GDP总量是排名靠后的安丘、临朐两县市的近3倍,人均GDP也相差2倍多,县域差距明显。同时,潍坊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且有拉大的趋势。
(三)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协调
据资料统计,潍坊市“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都在80%以上,依靠投资拉动经济作用明显。但在目前经济下滑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影响下,制造业投资意愿不强。加上政府和企业投资方式单一,投资能力明显减弱。
(四)产业结构名义高度化取得明显提升,实际高度化显著不足
第一产业农业基础尚不稳,农村社会保障还有待改善;第二产业虽然相对实力雄厚,但缺乏自主创新技术,仍属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产品结构以初加工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多数传统工业行业存在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加工层次偏低等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比较低。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仓储、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态占到了第三产业的近50%,而服务制造业发展需求的现代物流、航运、创意设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顺应扩大内需要求的休闲旅游、高端商贸等现代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明显不足。
(五)研发转化效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现有各类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之间沟通合作不够,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较长,难以及时就地转化为生产力,目前许多企业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了一定体量,但仍然还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区和组装区,处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同时,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不高、授权专利的层次相对比较低,发明专利占比小、高层次人才短缺,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六)对外贸易产品层次较低,竞争力相对不足
总体上看,潍坊市对外贸易整体发展水平与省内外贸易强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潍坊市进出口贸易在体量增长上十分迅速,但潍坊市在外贸水平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发展竞争力和潜力竞争上与山东省内其他城市还存着一定的差距。一是出口产品结构仍以低端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议价能力差,主要依靠价格竞争。二是利用外资缺乏大项目支撑,过于依赖现有企业增资,境外上市长期没有进展。三是对外承包、外派劳务已连续两年低速增长。
(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目前潍坊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对未来的经济建设造成更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一是总量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在削减大幅新增量的同时,还要削减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现有存量。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巨大。全市23条重点河流27个监测断面中,目前仍有40%为劣V类水质,现有的污染防治系统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环境质量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环境安全防控形势严峻。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将集中显现,突发事故隐患日益加大,特别是化工类等高风险企业的大量聚集,在某种程度上使发生事故的诱因更加多样和复杂,进一步增加了防范控制难度。四是污染防治任务更加繁重。五是环境保护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全市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环保监管机制,环境保护综合协调能力不强。
(八)现有的体制机制对转型发展产生一定制约
合理的价格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政府过多干预导致市场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独立,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现行的财税激励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互联网经济在创造新职业、新工种和新岗位的同时,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也会产生新的失业群体。据预测,电子商务到2020年将可能导致商贸流通领域失去30%-50%的传统就业岗位。
(一)强化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1.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一是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二是强化重大项目拉动作用,围绕潍坊港口、潍日高速、济青高铁、机场迁建、水利建设、能源和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通道等重大项目,拓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尊重企业投资自主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资,通过新产品开发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提质增效。四是继续实施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为其创造便利的融投资环境,积极辅助它们的创新活动,增强其创新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五是建议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初创期和种子期创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综合性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六是注重用市场化手段高效配置建设项目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建立第三方投资效益评估机制,切实解决资源要素配置错位、失序、低效问题,不断提高投资效率。
2.推动消费结构转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落实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着力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让群众“能”消费。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让群众“敢”消费。要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推进消费品安全立法,大力发展通讯信息和电子商务,促进信息消费科技化、互联网化,让群众“愿”消费。要围绕“六大消费”工程(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老龄化需求的相关消费等),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型消费成本,提升消费层次,改善消费结构,为消费增长提供新的支撑。
3.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一是结合潍坊市制造业发展优势,提升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地位,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和国际竞争力。尽快推进从以低端产品为主向以中高端产品为主的转变,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推进加工贸易由低端工序方面的代工为主转向以自主设计、生产、研发、营销为主,延伸产业链。二是加强出口品牌建设,建立健全出口品牌扶持体系,增强外贸企业争创自主出口品牌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发展对外服务业,在不断促进传统行业对外贸易出口的同时,加快扩大金融、高新技术和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对外服务出口。四是进一步发挥进口技术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扩大重大装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性产品进口,充分保障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着力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在多层次发展中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对石化盐化、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包装等传统产业,要通过制度环境的塑造和政策支持,重点强化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大其价值链前端的自主创新和设计,要特别重视价值链后端的市场开拓创新,由单纯生产或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等新的利润来源环节延伸,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二是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快速增长的产业(如潍柴、歌尔、豪迈等龙头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促使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催生出一批能够站在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企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场分析、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培育,积极支持企业细分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创新营销模式,培育自主品牌,强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价值增长空间。三是通过提高研发、设计水平、营销网络建设和品牌培育,提升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分工层次。
2.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围绕产业链优化升级,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拓展船舶、汽车、机床等机械装备产业链条,办好重点产业园区,促进制造业结构和水平实现重大变化,以期继续提升“潍坊制造”,大力强化“潍坊创造”;要抓住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快实现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研究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品创新、绿色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内外制造基地,加快打造对外竞争新优势,推动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中国标准”到国际市场竞争,促进产能合作,实现产品升级、服务升级、出口升级、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实现。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型服务业,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
3.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有效投入,积极开拓多样化的招商引资渠道。要坚持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切实抓好一大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式的大平台,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切实增强我市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4.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结合农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大胆探索、率先突破,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加工,完善对农服务和农产品流通与营销;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提高工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能力,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和农工商联合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5.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于我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建设发展所需的重大项目为基础,以驾驭核心要害技术为切入点,以增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力,着重把新能源行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信息产业、新医药产业、环保产业、海洋科技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放在首要发展位置。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独特的发展优势制定各自适宜的发展战略、实施计划和配套支持政策,突破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依托技术创新和创业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与此同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政策,鼓励人才引进。成立保障优秀人才引进的专项资金,把引进的重心放在高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上,加大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扩大优秀人才引进的规模。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全面提高驻潍高校的教育质量,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创新驱动的人才基础。利用驻潍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本土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为潍坊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建立政府、高校(包括科研院所)、企业等多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索多部门合作的具体模式、体制和机制问题,明确政府、企业和高校应该承担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责权利,形成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动力机制和组织机构,围绕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创建科技合作平台,提高协同创新水平。
2.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创造有利于高端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台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办法,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人才使用机制,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各类人才的需求规律优化人才配置,为各类人才创造发挥才能、增进才能的机会。进一步加强领军人物、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管理和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尽快形成骨干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前沿创新能力。
3.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核心能力。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决定性作用,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继续发挥好现有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院士的科研优势,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开展重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其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的现实生产力;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鼓励支持各部门、驻潍各高校、境内外专业机构创办领办孵化器,探索推行孵化器公司化运营、专业化服务模式;加强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建设。为解决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源的问题,建议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4.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加大对高科技产业、高新技术的扶持力度,加快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完善以企业投入和政府财政支出为主渠道的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把创新、产业和财政、金融深度融合,对企业参与科技研发活动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和鼓励,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5.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互联网+”搭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为创业创新企业的利用提供便利化措施;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建议设立“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创投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财税政策作用,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创业大学”的优势,进一步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四)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1.完善区域统筹发展总体战略。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城市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县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黄”发展战略,提高跨区域的规划协调,提高区域之间协调发展能力。
2.制订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编制科学合理的与本县市区相适应的县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专项规划,做到有序开发、高效开发、协同开发和可持续开发,不断增强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化水平。要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和开发重点,完善区域管理政策,因“区”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总部经济等新型城市经济业态,提升大城市功能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围绕建设海洋经济目标,完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促进滨海区的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着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临港大工业、海洋服务业尤其是港口物流业,加快形成具有潍坊特色的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五)创新对外经济开放格局,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商品国际竞争能力,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更加注重从国际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高国际定价和议价能力,更加注重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
2.拓展对外贸易新空间。要大力优化外贸结构,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通过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在保持主要进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市场,尤其是非洲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实现对外贸易国别结构的多元化。要着眼于提高一般贸易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增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要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进加工贸易升级和转型,促进加工贸易由简单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销售以及服务拓展,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和增值链。
3.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吸引外资的力度,放宽外资进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得外商直接投资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潍坊设立研发机构,提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
4.跟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抓住国际市场深度调整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等重大机遇,推动我市优势企业“走出去”,推动骨干企业和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抓住境外优质资产价格低落的有利时机,瞄准一些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全球营销网络、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加快境外并购、股权置换、重组联合,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国际知名品牌。尽快出台服务业境外投资的扶持措施和战略规划,着力培养国际化的服务人才、高素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六)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生产和消费体系。大力提倡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构建基于全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的循环经济体系,建立“投入——产出——投入”性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在生产领域实现绿色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农业领域加快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衔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在服务业领域,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2.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对能源消耗较大的重点行业(如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金属、造纸等)执行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极限,继续推进结构减排,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加大对传统工业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状况的治理,通过跨区域的水域环境联动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与流域污染防治有效衔接,以流域为控制单元,建立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模式,实现重点流域的水质改善;进一步加强对耕地、城市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土壤质量监控,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的监控,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实现土壤质量的根本性改善;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建设“绿色潍坊”;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搞好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社区和城市创建。
3.构建现代化的环境治理体系。全面落实贯彻新《环境保护法》,切实强化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创新环境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积极鼓励跨区域开展联合协同治理,签订跨区域治理合作协议,搭建协同治理平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激励的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
(七)着力抓民生改善,提高和谐发展能力
1.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把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作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着力点,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为新的就业增长极,积极打造“万众创业”型社会;逐步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资纠纷调处机制,强化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正当权益的法治手段,积极探索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新途径,千方百计化解各种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2.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安全网。搞好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跨地区、跨险种转移接续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以社会救助为保底层、社会保险为主体层,积极构建以企业(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层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突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功能;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3.加快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健康教育、老年服务等民生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快速路、乡村断头路建设,更好地方便人们的出行;完善城市供水设施,确保供水安全;协调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社会福利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构建“1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5分钟急救圈”。完善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4.守住底线,确保安全发展。要健全对恐怖犯罪、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控,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建立严格安全责任体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化解机制,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要确保食品安全。深入推进“食安潍坊”品牌引领行动,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执法打击力度,提升生态安全保障水平;要加大对非法集资的打击力度,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力度,加快地方立法,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的行为;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降低不良资产率,决不能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建立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的权限与责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高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研究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建设一支专业、高效、为民、廉洁的公务员队伍;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和核准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创新行政运行机制,优化政务流程,建立更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积极推进由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要按照“量力而行、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从人民群众最基本、最迫切、最急需的社会服务需求出发,推出一批政府“采购目录清单”,将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公共教育服务、体育等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3.深入推动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镇村建设用地布局;抓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权益,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和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中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对经营性资产,重点明晰产权归属,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重点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加强联合社层级间的联合合作;创新联合社治理结构;探索联合社社企分开的途径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
4.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拓宽地方财源、增强地方财力,为发展方式转型提供强力财政支撑;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配置机制;多举措完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加快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使金融产品真正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互联网产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金融业发展新优势。
5.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素质提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良性互动。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新模式,鼓励发展民办医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说明:本文数据来自省、市统计年鉴和部门调研,截止到2014年。部分指标采集不到2014年数据分别采用2013年的统计数据。)
[1]潍坊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潍坊市统计学会。潍坊市统计年鉴:2010-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15.
[2]李俭国,肖磊.创新驱动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经济研究,2015,(8).
[3]徐永德.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因素和路径研究[J].探索,2014,(5).
责任编辑:王玲玲
F120.3;F127
A
1671-4288(2016)03-0001-07
2016-01-12
潍坊市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潍坊市新常态下发展方式转型研究”(项目编号:潍社科学术委[2015]2号)
刘建波(1963-),男,山东昌乐人,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