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春
(天津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
李贵春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7)
指出供应链系统包括集中和分散的模型。集中供应链系统允许供应链的性能优化,集中控制确保了系统的效率,但是可行性很小。分散供应链系统包含有几个自我关注利润最大化的成员,很难优化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因此,协调机制对为了追求协调渠道的决策者来说是有必要的。主要对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机制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梳理现有研究的成果,找出目前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归纳未来研究的方向。
协调机制;分散式;服务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SCM)是指通过使用系统方法管理原料、信息和服务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对SCM的研究已经获得认可,现在研究的重点是供应链的协调,优化和重组。供应链的协调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以及制造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各自内部活动之间的协调。供应链系统包括集中和分散的模型。集中供应链系统认为,供应链作为一个拥有与决策相关的整个环节所有信息的实体,它允许供应链的性能优化。集中控制确保了系统的效率,但是可行性很小。在分散供应链系统中,包含有几个自我关注利润最大化的成员,所以很难去优化整个供应链的收益。因此,协调机制对为了追求协调渠道的决策者来说是有必要的。
2.1服务供应链模型研究
目前主要有三个流行的服务供应链模型。Ellram(2004)通过比较Hewlett-Packard供应链模型、SCOR模型和GSCF模型的概念、核心特点后,得出每个模型对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值得引用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1]。另一个比较流行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是基于产品服务化角度来定义服务供应链的(Dirk和Steve Kremper,2004),该模型认为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是提供世界级的服务,在定义服务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基础上,通过服务供应链的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完成产品服务的过程。第三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实质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例如,Jack S.Cook(2001)。
国内在服务供应链模型研究方面,同济大学张大陆教授所指导的团队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张大陆、徐健(2005)等人从用户发出服务请求开始讨论了整个服务供应链建立的一个完整过程,并且就提出的建模过程中每个步骤采用的算法进行了复杂性分析,邵晓峰,季建华研究在需求不确定并且受价格影响的情况下的产品定价与能力计划的协调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协调制造商与供应商决策行为的补偿合约。王道平(2013)基于CAS理论,对敏捷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结构、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以知识主体模型、选择模型、交互模型、保护模型为子模块的服务网络演化模型,揭示了各知识主体在效用最大化及服务的时效性目标下的演化机理。
2.2供应链契约研究
供应链契约是最重要的协调机制之一。它是指提供适当信息和激励措施来确保买卖双方的协调和销售渠道的优化。总而言之,供应链契约利用激励措施使供应链参与者的决策一致。特别是,供应链契约允许供应链参与者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因此,供应链契约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增加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并实现接近于在集中控制下的利润。第二,允许供应链参与者共同承担风险。Pasternack在1985年首先提出供应链契约的概念,此后研究者们已经广泛的检查了供应链契约。供应链模型主要包括收益共享契约、数量弹性契约,回购契约,批发价格契约。批发价格契约和回购契约是首先被研究的,而且也是最常见的契约。此外,它们各自体现了供应链的核心内容:成员收益和产品质量。其它契约,如数量折扣契约和销售回扣契约都是从以上四个基本的契约演变而来。
2.3分散式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M.E.Seliaman和Ab Rahman(2008)在假定一个三级供应链中零售商需求是随机的情况下,探讨了供应链成员之间不同的库存协调机制问题;Jean和Yasemin(2008)对随机需求的生产者和随机提前期的供应商的情况,运用排队论和博弈论研究供应链的协调问题,Abdullah和Tayfur(2009)针对由供应商、工厂、配送中心和零售商组成的多级供应链,建立了一个通过使用一些关键性能指标来分析供应链行为的模型,如库存和延期交货水平的平均时间,以及每一个梯队的客户服务水平,优化的结果是决定如何移动整个供应链的库存以及如何设定库存控制参数,即重新设定订货水平和补货批次。Haluk Demirkan(2013)等研究包含一个应用服务提供商(ASP)和一个应用基础设施提供商(AIP)的应用服务供应链。探讨了供应链在风险和ASP和AIP之间共享信息在内的不同协调策略下的绩效,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分散机制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能力。陈剑(2001)对供应链优化模型进行了综述;陈志祥(2005)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供需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三种合作策略;马士华(2006)对供应链中的提前期进行了优化研究;李剑锋(2013)研究了需求不确定条件下,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二级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定价及效率问题,建立了以集成商为主导的集成商与供应商之间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验证了不同市场组合下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效率高低情况[14]。王旭(2015)研究了分散式供应链库存决策和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售商和分散式供应链偏好需求风险分担协议,供应商偏好供应风险分担协议。
2.4分散式供应链系统研究评价及研究意义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与优化策略,以及对多级链式或树状供应链整体的协调优化研究;并且所研究的供应链网只是单一核心企业、非相邻节点企业之间不存在交易关系的情形。此外,它们大部分都是研究产品供应链而不是服务供应链,只有很少的文献涉及提供服务的服务供应链协调。
与集中式供应链系统相比,分散式供应链系统的研究较少。协调分散式供应链系统面临同样的挑战,即不但需要优化系统的性能,也需要重新分配方案的好处,以保持所有独立供应链成员有兴趣参与协调。未来的研究机会存在于随机需求和/或有交货时间的分散式供应链协调系统。虽然以前的一些研究开发了非合作(纳什均衡)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协调问题的挑战现在才真正到来。在目前的研究中,分散式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系统应至少包括三部分:协调供应链成员决策和活动的行动计划;在成员之间共享信息的结构;为吸引所有成员的合作协调利益分配的奖励计划。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竞争能力较差,因此,适应国家振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研究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的协调和优化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分散式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比较好的方法包括大系统理论的分解—协调算法、CAS理论、遗传算法和进化规划等优化理论。
以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首先研究其结构模型、结构的鲁棒性及结构的演化规律;然后将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系统分解为一个具有多级递阶结构的大系统,建立服务供应链网络的协调与优化模型;最后利用大系统的分解—协调方法,并结合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优化理论对服务供应链网络进行各种情形的协调与优化,如非节点企业之间存在交易或不存在交易、决策者是否参与、节点企业或供应链网络不同的库存策略、价格折扣、提前期、信息共享程度等,从而得出各种情形或情形组合的协调与优化算法。具体思路如下:
(1)通过对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结构的分析,厘清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与制造供应链系统或集中式供应链系统在概念、结构特征、结构类型上的区别,重点明确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区别于制造供应链系统或集中式供应链系统的研究内容,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并通过对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结构的抽象、简化,有助于对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2)通过对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结构演化规律的研究,揭示不同产业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具有不同结构的内在原因;找出各种影响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结构演化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其演化的影响规律,为节点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帮助。
(3)利用多级递阶结构的分解—协调方法来解决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的集成协调优化问题。重点解决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的复杂协调关系,如提前期、价格折扣、库存、订购批量等,实现整体供应链网络系统的优化。
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系统未来研究的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不确定性是导致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系统协调困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传统处理随机因素的方法只在变化的某一环节中引入随机变量,按一定的分布影响演化过程,随机因素的作用是暂时的,只在一个特定的步骤上起作用,只是通过其对系统状态的某些指标产生定量的影响,但在影响过后,事物只是在状态参数上有变化,而运作的规律、内部的机制并没有质的变化。
(2)由于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具有高维数、多目标、多类变量、复杂耦联等特点,使得传统的整体优化模型过于复杂,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3)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网络系统总目标与节点企业子系统目标之间、各子系统目标之间一般都存在着制约或矛盾关系,因而对子系统或具体结构单独优化所得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并不是最优的,因此,如何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难点。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供应链的竞争力取决于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水平。系统性的研究分布式服务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不但可以成为供应链企业提升竞争力的理论支持,加快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可以完善供应链协调的理论。
[1]Lisa M.Ellram,Wendy L T,Corey B.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Supply ChainManagemen,2004,(Fall)∶17-32.
[2]Dirk de Waari,Steve Kremper.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4,(1)∶28-36.
[3]Jack S Cook,Kathy Degree,Amie Feroleto.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lndustry[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1,66(4)∶14-21.
[4]张大陆,徐健,杨哲.分布式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建立过程简单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5,31(23)∶48-51.
[5]邵晓峰,季建华.基于补偿合约的供应链定价与能力设计的协调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4)∶62-68.
[6]王道平,杨岑.敏捷供应链知识服务网络结构及演化模型[J].系统工程,2013,31(4)∶44-52.
[7]ME Seliaman,Ab Rahman Ahmad.Optimizing inventory decisions in a multi-stage supply chain under stochastic demands[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08,206(2)∶538-542.
[8]Jean-Claude Hennet,Yasemin Arda.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A game-theory approach[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8,21(3)∶399-405.
[9]Abdullah Karaman,Tayfur Altiok.Approximat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batch ordering policies in capacitated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93(1)∶222-237.
[10]Haluk Demirkan,Hsing Kenneth Cheng.The risk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of application services supply chain[J].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3,43(4)∶283-297.
[11]陈剑,蔡连侨.供应链建模与优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6)∶26-33.
[12]陈志祥.供应链中供需合作关系的分析与优化理论[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3)∶386-393.
[13]马士华,王鹏.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间收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4)∶43-49.
[14]李剑锋,等.二级物流服务供应链定价及其效率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2)∶84-90.
[15]王旭,高佳.考虑风险分担的多重不确定供应链决策与协调[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21(4)∶1 077-1 088.
[16]Yaobin Lu,Jiabao Lin,Bin Wang.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Mobile Service Supply Chain[A].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tworking andMobile Computing,2008. WiCOM'08.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C].2008.
[17]Pasternack BA.Optimal pricing and returns policies for perishable commodities[J].Marketing Science,1985,4(2)∶166-176.
Study 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Distributive Service Supply Chain System
Li Gui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In this paper, we pointed out that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e centralized and distributive ones. Th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system allowed for the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where the centralized control ensured the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but was rather infeasible. In contrast, the distributive supply chain system composed of several members concernedwith maximizing their own profit, thus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in optimizing the overall benefit of the supply chain. As a result, a coordinationmechanism was necessary for the decision- makers who pursued means of coordination. Then w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coordinationmechanism of the distributive service supply chain system, summarized the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 as well as the key points and obstacles,and at the end, proposed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es.
coordination mechanism; distributive; service supply chain
F274
A
1005-152X(2016)03-0139-04
10.3969/j.issn.1005-152X.2016.03.030
2015-09-27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散式服务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TJGL15-006)
李贵春(1964-),男,吉林松源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