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2016-03-16 02:13林福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汉互译英汉译文

林福泰

(黎明职业大学 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英汉互译》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林福泰

(黎明职业大学 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传统《英汉互译》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某些不足导致学生翻译质量难以尽如人意,通过四条改革思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进行对比;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性进行对比;将译文再回译到源语;对比同一个作品的多种译法。

《英汉互译》;对比;回译;多种译法

作为英语专业专业基础课程的《英汉互译》(有的学校称之为《英汉翻译》或者将其分为两门课程《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以下统称《英汉互译》)一直是该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其原因之一在于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性都相当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两门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完整的语法规则,而且要在与汉语这门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将这套语法规则综合运用,同时要在与英语语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将平素缺少专门培训的汉语语法以最地道的方式表达出来。原因之二在于该课程是唯一一门将英汉两种语言都进行平行考察的课程,它考察的不仅是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考察学生的汉语母语书面表达能力,而后者是与非汉语专业学生一直以来的培养目标有出入的。因为非汉语专业的学生普遍汉语能力限制在口头和基础的书面表达,标准而富有才华的汉语书面表达则乏善可陈。最重要的是,有了原文一套与之完全不同的语法作为参照物,会使得译文语法受影响受掣肘,译出来的文法经常有意无意模仿了原文的语法,进而导致不符合译语语法或者不够地道。虽然为历届学生都有开设《英汉互译》课程,但是学生的翻译能力仍然没有长足的提高,其翻译质量难以尽如人意。究其缘由,应当是教学上没有把握科学的方法,没有对症下药。

如何克服学生在该课程容易出现的问题?基于本校教学现状和对几届毕业生的调查了解,以及与相关用人单位沟通采访,我们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对《英汉互译》课程进行改革,引导学生提高对两种语言差异性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一、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进行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有大量可以直接对应的现象,但是也有很大的差异。梳理这些差异,有助于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关注细节,提高翻译质量,使译文更加地道。通过平时的练习,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单词与汉语的差异了解很少,导致两门语言互译的时候经常字对字翻译,完全没有考虑译语与源语意思一样的词用法可能有很大差别。我们建议可以从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别入手讲解,进而让学生知道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转换这些差异。

英汉词汇的差异及相应翻译策略体现在:1.词汇的字面意思与深层意思的差别。翻译策略: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细微的差别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词汇。2. 词汇搭配的差异。翻译策略:翻译的时候需要根据前后不同的词汇搭配或者更大的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需要在平时大量记忆地道搭配的基础上操作。3. 词汇文采不同。某个词汇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词汇时候要注意不仅是直白的简单意思对应即可,还要根据语境考虑其文采。

将以上三点英汉词汇最大的差异通过大量例子让学生记忆并且融会贯通,这不仅提高翻译的选词,由此可以首先避免学生最普遍的错误——字对字翻译,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词汇记忆非常有帮助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有意识注意其与汉语相似意思的词在深层与字面意思、搭配方面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考虑词汇的文采。如:

例一:(词汇深层意思的差异)汉语的“学院”在英语词典当中对应的一般是college,所以传统都将“学院”翻译成“college”。事实上,学院在英语还有“school”、“faculty”,三个必须根据具体学院的性质和级别区别使用:

1. college是专科学校或者是规模比较小的本科学校(如我国近年来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与“university”对应,所以也可以是“university”(较大的综合性本科及以上院校)下面的各个学院。

2. 如果专科学校里面的院系,则不适合用“college”,可以选择“school”或者“faculty”。

3.“faculty”还可以指学院里面全体教职工。

所以大专院校和大专升格的本科校名的“大学”应当用“college”(无论其中文是“大学”还是“学院”),而这些院校里面各个学院应当用“school”或者“faculty”命名。大的综合本科或者以上学校的学院用“college”,其下面所分的学院再用“school”,“school”下面的系、部再用“faculty”。翻译的时候要按照学校性质来定夺,而不能只按照其中文命名的“大学”、“学院”、“系”而对号入座。例二、(词汇搭配的差异)汉语词汇意思紧密,而英语有的词汇意思却是可以代表一个短句的结构,如disappoint就无法直接翻译成汉语的一个词,而必须翻译成短句结构“使……失望”,即汉语的“失望”后面不搭配名词,而英语的“disappoint”后面则要搭配名词,类似的用法如:

如:It may interest you to know that she’s since died.(你可能不知道吧,她最后死了。)

此处interest作为动词,意思是“使……注意到,使……感兴趣”。这一类词中国学习者经常用make加上该词的形容词来翻译,是不地道的语言,也说明了两种语言词汇并非一一对应,也可能是两个词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一个词就够了。

如:另一个使我特别着迷的是身材上倒数第二、头发浅棕色、头着白花半月冠的女神。(The other who particularly enchanted me was the smallest but one, a brown-haired fairy crowned with a half-moon of white flowers.)

此处的“使……着迷”翻译成英语的一个单词“enchant”。

例三、“母校”地道的英语不是“mother school”,而是“Alma Mater”,“年轻力壮”不是“young and strong”,而是“the prime of life”,第二种译文比第一种更有文采,更能体现丰富的内涵,而不致平白无味。同样,英语的“all people come out”如果翻译成“全部人都出来”则不如“万人空巷”来得地道,后者包含更多的想象和文化沉淀,地道的选词总能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更加具有文化内涵。这里涉及到的是两种语言词汇对译的文采问题,这种文采是不能按照词典每个字去查找意思然后并成一句话的,而应当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较贴切语体的措辞,每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措辞可能完全不同,“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如何赋予词汇含义,总是会有新的情况产生,词典中的义项犹如生动言语的标本,但不能代替实际的生活话语。”。[1]

通过对两种语言词汇差异的分类和举例说明,可以让学生对其更具有形象记忆,打好了词汇的基础,在后续句子翻译过程中可以更加顺手。

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性进行对比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其语法结构截然不同。句子是最基本的言说单位,也只有句子才具有完整的话语意思。所以最基本的翻译单位是句子。在教学上,词汇的教学也多是通过翻译句子进行讲解(如以上的例二),学生在翻译实践当中出现的错误也多体现在句子的不通顺、不符合语法规则或者句子语法的不地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通过两种语言意思一样的句子的并置对比,让两个句子的语法差异一目了然,学生自行发现其差异,对此进行总结,然后将总结出来的规律运用于以后的翻译实践当中,学生的这种主体性发挥能够使其对语法更加了然于心,有助于未来的翻译实践。如:

原文:靠墙站着的那个人是我的英语老师。

译文1:The man who is standing against the wall is my English teacher.

译文2:The man standing against the wall is my English teacher.

通过对以上原文和较好的参考译文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英汉语定语语法的差异,即汉语的定语置于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定语较长时候则置于名词之后,特别是如果这个定语包含有动词短语,则要么使用定语从句,要么使用非谓语短语,并且都置于名词之后。学生自行总结了这方面句法差异之后,教师再通过大量的相似联系帮助学生巩固这一语法点。如可以举以下几个例子:

原文:一个妇女抱着孩子,上了车。

译文1:The woman who has a baby in her arm got on the bus.

译文2:The woman having a baby in her arm got on the bus.

多让学生做模拟语法练习之后,学生对该句法已经熟能生巧,那么教师就可以将之需要补充或者需要灵活处理的情况做说明,同样通过例句引入,如上面的例子可以翻译成:

The woman with a baby in her arm got on the bus.

再分析该例句体现出的对于英汉定语以上差异之外的其他差异,而这些差异是学生没有发现的或者是难度较大的,即:英语的动词短语作为名词修饰语,除了可以用非谓语和定语从句的语法进行转化,还可以尝试将该动词短语转化为介词短语,由此减少了全句的动词数量,而汉语动词多,英语动词少,则是英汉语言的一大差异。这里就将该差异在具体的语言现象当中加以应用,即汉语句子大量的动词翻译成英语句子,要考虑尽量减少其动词。

三、将译文再回译到源语

传统翻译教学忽略的一点是没有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回译。回译指的是“将已经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译回源语的过程”。[2]英汉翻译的回译在教学上指的是将原文的较好的译文拿来翻译成源语,然后将之与原文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译文不足之处,也可以学习原文的语法、词汇等。相应的对比的标准主要从词汇、句子语法两个方面进行。如课堂上选取以下英语原文供学生翻译成汉语,然后让学生将该汉语译文再回译成英文,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回译如下:

原文: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译文: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点脚步声也没有。

学生回译:I walked on the thick carpet and there was no sound of footsteps at all.

可以发现,学生回译出来的句子基本是谨从汉语译文的句式,汉语译文有两个句子,学生回译出来也是两个句子。而将回译后的句子与英语原句对比,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不同:

1.原文是简单句,而中国学生回译后则是两个句子,原文9个单词,而回译后则是15个单词,可见学生需要提高对翻译句子简洁性的意识,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句子,使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尽量少的语言来表达。

2.原文句子主语“the thick carpet”是物称,而回译后的句子主语“I”则是人称,这体现出回译过程中中国学生习惯按照汉语译文“我”这一人称当主语,而没有改变主语的习惯,深层来说,是不了解英汉语思维的差异,即英语“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本来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其谓语……(汉语则)注重的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往往用人或比较确定的事物作主语。”[3]由此可见,回译是双向利用原文,可以使学生将一个题目又作英译汉,又作汉译英,可以有效利用手头翻译资源,更可以通过对比而掌握原汁原味的英语或汉语。

通过简单句子导入该方法之后,就能选择篇章作为正式的训练。通过将作为翻译练习的篇章翻译后再进行回译,学生能察觉到自己的翻译之不足,也可以扩大词汇量,将自己不懂得用上而原文用上的词或者句式在上下文语境中记忆下来。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四六级考试准备过程中的阅读理解。在翻译教学中如果经常使用这块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之所以选择四六级的文章而不是其他文章作为回译的素材,是因为四六级是科学设计的适合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水平的考试,其篇章无论词汇还是语法难度都是符合学生水平的,所以难度适中,有可操作性,也能循序渐进提高学生水平。具体操作是学生购买的四六级真题的阅读理解部分一般附有汉语译文,学生做完阅读理解题目之后,就将汉语译文拿出来翻译成英语,然后将自己的译文去对照阅读理解原文,就可以发现与原文词汇、句式等的差别,思考总结并记下这些差别后,再次练习将此文的汉语译文翻译成英语,不断重复该练习,直到回译后可以与英语原文基本一致,那么一篇简单的阅读理解练习就可以得到高效利用,帮助掌握大量的词汇与句式语法。

四、对比同一个作品的多种译法

很多学生翻译时候断定只有一个译法是好的,而否定了自己的译文,或者翻译起来没有自信,一定要去查阅别人的翻译而认为既然与他人的较好的译文有差异,自己的译文就一定是不对的。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于翻译的“译无定译”没有充分了解,每个作品都有许多不确定性或者隐含性,每个译者能力又是有限的,也有受制于时代的科技、交流和翻译水平,所以必须了解不同的译文各自的可取之处。通过几种译文对比研究,可以了解好的部分的特点,进而取各自的优点而模仿、学习之。不同译者的翻译能够提供对原文崭新的解读,或至少以不同于前译本的角度或技巧来翻译前文,也能提供给当今日新月异的翻译学派以实践的检验意义。特别是当今翻译流派众多,“90年代至今,西方翻译理论界主要有六大流派,他们分别是‘多元系统’学派、‘描写’或‘常规’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以及‘后殖民主义’学派或政治学派”[4],每个学派都有其理论体系和相应的翻译方法,只有多掌握了解各家翻译方法,才能扩大翻译视野,以更加宏观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去指导翻译实践,这对于学生克服枯燥的语言翻译相当有好处。

如韩少功翻译《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使用的是翻译文化学派的理论,该理论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特点社会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对原文的操纵,因此不可能保持原作的面貌。韩少功在对这部小说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大量删减或改写原文文化信息,如At that time, she had thought that only in the Communist world could such musical barbarism reign supreme译为“那时她想,只有在那里才有这样专横的音乐统治。”将“Communist world”改译为“在那里”,就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5]如果能够有更多的翻译学派代表人物来复译这部小说,则可以有更多的译本,至少在其他翻译学派指导下,“Communist world”在译文中未必要删除。

又如对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文各有所长。朱纯深在张培基翻译基础上,对该散文进行复译,对他的译文与张的译文进行并置阅读,可以发现两家对翻译技巧的运用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朱译成“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张译为“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两种译文体现了共同的翻译技巧之一:原句以人当主语,是地道汉语习惯,而两个译文不约而同都以身体部位当主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其次,他们有各自相异的技巧:后者与前者相比,使用了增词法的翻译技巧,增加at the thought of this,使之与前文衔接起来,以this沟通。所以,对比两种译文,可见朱的复译更有助于发现张译文的技巧,同时也能理解,不同的翻译技巧是可以使用于对同一个文本的翻译活动中。

总的来说,通过对比多种译文,可以让学生了解翻译的最新发展和各家翻译学说的适用范围,博采众长,在翻译当中高屋建瓴,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翻译的热情,也能让学生知道翻译的社会意义,在选择翻译技巧时候更加有的放矢,或者大胆尝试多种翻译技巧,得到多个译本。

[1]赵小兵. 文学翻译:意义重构[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4.

[2]冯克江. 回译——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新方法[J]. 荆楚学刊,2010(6)37-40.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78-79.

[4]冯伟年. 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5.

[5]刘惠捐. 从改写理论看韩少功译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翻译[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8-22.

责任编辑付友华

H315.9

A

1003-8078(2016)05-0103-04

2016-04-23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5.28

林福泰(1979-),男,福建永春人,黎明职业大学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英汉互译英汉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从民族特性看“狗”与“dog”的英汉互译
英汉互译课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浅议科技术语英汉互译中的几个问题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