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的几点思考

2016-03-16 02:18
关键词:类图书书屋出版物

戎 琳

(吉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编辑与出版·

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的几点思考

戎 琳

(吉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紧密相连,发展农村出版对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下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相脱离的现状,应依据地区文化需求进行差异化出版,依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出版,依据不同生活环境进行特色化出版,依据先进技术进行现代化出版。

农村出版;农村文化需求;农民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我国把提高整体文化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要想提升我国的整体文化水平,就必须将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摆在重要位置。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关注农村阅读。关注农村的阅读和文化需求,对改善和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村的整体风貌焕然一新。街道笔直宽阔,房屋宽敞明亮,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物质生活殷实的同时,农民的文化需求也逐渐提高。

(一)文化需求促进农村出版业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观念的转变,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文化也出现不同层次的需求。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存,开始寻求多样的文化消费。这些地区逐步建立了小型的影院、书店、娱乐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村民有了文化消费的观念,这就为农村出版开拓了市场。而在一些发展相对较慢的农村,长期形成的农耕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农民对农业知识的需求较大,这就促进了科学技术类图书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不同,针对不同的文化需求进行农村出版建设,是农村出版的必经之路。

(二)农村出版营造新的农村文化氛围

不同内容的出版物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发扬不同出版物的不同属性,对建设农村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村出版物可以提升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起到普及知识的作用。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村在许多方面落后于城市,尤其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村的教育资源更是匮乏,农民长期处于教育程度低下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面向农民的出版物可以极大地发挥普及知识的作用。其次,农村出版物可以培育农村的特色文化。出版带有农村特色的出版物,可以引导农民的阅读方向,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农村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最后,农村出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信息通道,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相脱离的现状

(一)“三农”类图书供求不平衡

在响应国家出版“三农”图书的号召下,许多出版社每年都会出版大量的“三农”类图书,近几年该类选题的数量更是有增无减。在这种量化出版的思路下,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一方面,同一个内容的图书重复出版,图书的供给大于需求。例如养殖类的图书就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里面的内容大同小异。可查到近5年关于农业蜜蜂养殖类的图书就有12个版本之多。这些不同版本的图书没有根本的区别,仅在图书的封面和内容的章节上稍加调整,这样的出版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许多“三农”类图书的内容实用性不强。图书内容不是宽泛没有重点,就是太高深,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阅读需求,农民自然不愿意阅读。“三农”图书的读者群是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农民,所以在策划时要考虑实用性。尤其是涉及科学常识的图书,更要避免出现难懂的专业术语。例如《鱼类增养殖学实验实习指导》一书,其中的很多内容专业性太强,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不适合农民阅读。在可操作性方面可以借鉴于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该协会创办的农业类图书着重介绍和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农家自身积累的生产技术。图书充分考虑了科学技术的实际可操作性与农民的可接受性,更符合农民的阅读需求。

(二)大部分农家书屋被闲置

为了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我国逐步开展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文化建设项目,尤其是2007年开始进行的农家书屋项目。每间农家书屋的建设规模都不大,可供借阅的书籍为1000册左右,报纸期刊30种左右,电子音像制品100张左右,基本可以保障农民有书可读。虽然农家书屋项目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使用上却暴露出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有屋没人”。

农家书屋成了一种摆设,大量图书等出版物被闲置,农民根本不去借书和读书。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一般通过看电视或打牌来打发空闲时间。他们虽然有文化消费的需求,但由于很少接触图书,没有读书的习惯,自然也就不会去农家书屋了。建设农家书屋要与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同步进行,只有先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才能更大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三)农村出版物内容形式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版物的形式日新月异。但是面向农村的出版物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形态上。出版物基本是简单的纸质图书,内容以文字和简单的图片为主。如一些种植类的图书,封面多为简单的果蔬图片,纸质粗糙,缺乏质感,图书语言平乏无味,图片简单缺乏美感。这样的出版物虽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但在实际流通中根本无法吸引读者。

出版社在面对农民这个读者群时,总是带有某些偏见或特殊的考虑,出版物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事实上农民的文化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他们在基本的审美与文化接受上与市民没有根本区别。这些简单落后的出版物必然不会吸引农民的目光,更不会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基于农村文化需求的农村出版对策

(一)依据地区文化需求进行差异化出版

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6.74亿人,占总人口的50.32%,[1]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农村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其文化需求自然也多种多样。具体来看,可将农村文化需求分为三类,以此进行出版物规划。

第一类,生活在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他们基本上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由于距城市较近,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反应速度较快,他们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因此,出版物要以丰富精神生活为主,大众类、专业类和教育类都应有所涉及。图书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新颖,有吸引力。另外,针对这些地区许多年轻人有融入城市生活这一趋势,出版一些关于升学、转岗、职业开发等情报信息类的图书,可能更符合当地的需求。

第二类,生活在乡级地区的农民,他们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对他们来说,“三农”图书、农业科技类图书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如《农民金口袋丛书》《放心“菜篮子工程”生产配套技术丛书》《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丛书》等图书。这些地区的农民长期务农,在生活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难题,他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指导。此外,农业科技类图书有利于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的思路,某种程度上也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类,生活在山区等偏远的村级、组级地区的农民,由于长期与现代化社会隔绝,他们基本上从来不看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甚至还有文盲存在。根据这些特点,出版物种类要以图画性的简单科普类为主,并适当开发一些趣味性的娱乐休闲图书,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图书内容方面,要多以图画、拼音和简单的字词为主。此类出版物主要以开启民智为主,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扫盲的作用。

(二)依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出版

农村长期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甚至有些地区还留有封建习俗。农村出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消除这些落后的封建习俗,引领农村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培养农民新的文化需求。农业科学技术、种植养殖手段、新品种新项目以及农村的乡土文化都在时刻变化着,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出版社要有意识地深入农村实地调查研究。

出版社可以多派相关人员深入农村实地调查,近距离了解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需求。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多与农业专家沟通交流,出版一些适应农村生产技术和思维习惯的出版物。金盾出版社每年都会派大量的策划人员进入农村实地访问。他们的访问不以推销图书为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明确农民想要获得的知识。通过实地调查,出版的图书才能更加符合农村的发展需要。

(三)依据不同的生活环境进行特色化出版

我国各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资源环境以及生产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农村文化。这些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民对不同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这就要求在丰富出版物种类的同时,要考虑“因地制宜”。在农业科技方面,出版物要符合当地的种植养殖特色;在大众类图书方面,出版物要符合当地农民的生活习俗和语言特色。农村出版物一定要立足当地,符合当地的审美趣味,方能获得当地农民的喜爱。

农民只有真切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才能自觉地接近图书、阅读图书,自觉地进行文化建设。此外,适当增加差异化的文化类出版物,可以引导农民进行思考,进行文化交流和发展。这样有利于农民摒弃一些落后的习俗,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文化建设道路。

(四)依据先进的技术进行现代化出版

农村出版要多使用新技术、新媒体,在有条件的农村应丰富出版物的形式,增加新的出版物载体。新形式的出版物既可以吸引农民的目光,也可以满足农村不同的文化需求。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丛书《现代农民与现代农业》,就在电子、数字等出版物的开发上进行了探索。具体来看,可以增加音像制品、有声读物以及互联网产品等。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中,美国政府将农村与本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链接在一起,实现多层次的网络建设,已成为全世界农村网络建设的典范。

此外,农业信息建设已成为农村出版的新方向,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以互联网为传播主体进行网络化建设。在美国的乡村,最新的农产品信息、先进的农业技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传播。农村依靠政府的补贴,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新的各种免费农业信息,与农业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

在我国,农村出版已成为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助推器。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农村出版与农村文化需求的关系,才能把握农村出版的方向,引领农村的先进文化。农村出版是一个复杂但有意义的事业,需要我们在融入农村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推进农村出版的发展,为农民读者提供更多的优秀出版物,对农村的文化、社会及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李硕雅.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J].经济论坛,2012(1):89.

[2]丁一平.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的出版活动[J].环球扫描,2007(5):75-77.

[3]王旭东,朱立芸.“有屋没书”与“有书没人”现象的剖析——兼论“农家书屋”建设产业链中的出版发行体系的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9(5):117.

[4]陆和建,张芳源.国外农村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3):62-71.

[5]周国清.农村出版传播对策论略[J].中国出版,2009(3):62-66.

[6]党国英.论农村文化对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作用[J].新视野,2015(5):33-38.

[7]周国清,肖燕.论出版传播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68-72.

G230

A

1671-5454(2016)04-0044-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4.013

2016-05-26

戎琳(1993-),女,山西晋中人,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出版、出版产业。

猜你喜欢
类图书书屋出版物
篽箖·上野书屋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梦幻书屋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