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皮耶塔”的人性意义及视觉表述

2016-03-16 02:11:23王力平刘永亮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人性

王力平,刘永亮

(1.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2.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



米开朗基罗“皮耶塔”的人性意义及视觉表述

王力平1,刘永亮2

(1.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2.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 230011)

摘 要: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忠实的基督徒同时也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文艺复兴的到来使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既有对宗教和灵魂的的笃迷和信念,亦有其人本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他的雕塑作品“皮耶塔”正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对灵魂和人性的探索和追求,这些作品既是他艺术的结晶也是他人生的痛苦写照,反映了艺术家伟大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人性;米开朗基罗;皮耶塔;文艺复兴

在米开朗基罗的生命里耶稣的苦难一直保留在他的视觉想像中,在他的诗歌和建筑雕塑活动中可以看出宗教和灵魂的题材占据了他的头脑。在欧洲的基督教艺术中表现耶稣和十字架的人体题材成为艺术创作中最常见的。“这种以人体的形成为尺度来衡量美学和道德问题的方法,显然不是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异端;实际上它是意大利队笃信基督教的阶段——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的柏拉图思想和新柏拉图思想的特点。他们认为,人的智能的比例和他身体的比例,都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结构的一部分。”①米开朗基罗在自己的人体艺术创作中依附于一种令心灵震颤、超验灵感的创作,在其艺术创作中体现着以苦难和救赎为根本要义的基督教本质,在他对人性的追问和灵魂的叩打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形式和艺术嬗变。

一、米开朗基罗的思想体系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他对宗教题材的迷恋开始于他的青年时代。其中对他影响深刻的事件,其一,是美第奇家族中罗伦佐的死,这位像父亲般爱护他并赏识他的保护人的逝世,让他抱有对生与死意义的关注与思考;其二,是修士萨沃纳罗拉的布道,这位言词激昂的布道者痛斥尘世虚荣的说教,使他第一次感到通过虔诚的信仰超度灵魂的重要性。接着,米开朗基罗又在圣斯皮尔托修道院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解剖学研究,而这种研究对于加强其古典的人体崇拜观念无疑地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不难理解,他在宗教的艺术创作中往往是在自我的判断中加上了宗教的信仰,这也是关于受难和哀悼的题材一直被他所关注的原因。他较早的关于十字架的作品有素描《三架十字架》,还有作于1540年至1541年间的素描《钉上十字架》,作品用笔比较精细,画面出现波状的轮廓线并且充满了生气。在他晚年时期又创作了几幅极出色的十字架裸像素描作品,表现出米开朗基罗犹豫、脆弱、几乎像个幽灵似的特质。

米开朗基罗同时也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他总是用人体来表现他的主题。在文艺复兴对人进行解放的时代,而他以人体作为表现的主体,这正融合了世俗的需求。他表现的人体注入了更多奔腾的生命和骚乱的情绪,肉体和精神的巨大能量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显示一种奇观,表现出人的神格化、宇宙力量的形象化。“内在的结构和运动的力学原理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迫使观众去分享他的体验。再者,肢体的每个转动,每个弯曲都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很小的改变都有着意想不到的有力影响……他不懈地努力获取尽可能多的效果……这就是米开朗基罗的特点。”②对米开朗基罗来说,在装满了圣经、信仰等超验意识形态大师的创造头脑里经常进行着两种艺术观念的斗争完全是有可能的,特别在他进入晚年以后艺术创作总是在灵魂的叩打中进行精神的自我救赎。米开朗基罗是个具有深刻的哲学沉思倾向的思想家,他关于宇宙和灵魂问题的思考比对于艺术问题的探讨还要热情与认真。无论柏拉图、普罗提诺还是菲奇诺,在其哲学学说的表述中,均无例外地强调了灵魂的重要性。灵魂加上与其关系密切的智慧、心智、理性等概念构成了米开朗基罗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二、米开朗基罗的“皮耶塔”创作及视觉表述

1.米开朗基罗“罗马的皮耶塔”

米开朗基罗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四件哀悼基督的死难的“皮耶塔”(皮耶塔即悲痛,圣母的大哭)。其中《罗马的皮耶塔》(梵蒂冈圣殇)是1497年受法国主教德拉候拉斯委托而创作的作品,此件作品的构思与萨伏纳罗拉修士的殉道不无关系。米开朗基罗作为一名基督徒聆听了萨伏纳罗拉修士的布道,并被这位多米尼克宗修士的狂热说教深深地感动。据康第维所作的米开朗基罗传记记载,六十年后米开朗基罗甚至仍然听到那位教士当年的声音。1498年萨伏纳罗拉被教皇逮捕并处以火刑,修士的死使他甚为震惊与悲痛,仿佛自己的灵魂受到了伤害。他把自己的心情熔铸成雕像,作品中增添了萨伏纳罗拉的影子,寄托了自己对宗教改革者萨伏纳罗拉的哀思。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米开朗基罗十分崇仰古代艺术,尤其在他创作的早期阶段,严格地把希腊人的美学观念视为理想,“皮耶塔”在创作上正是继承了古代雕刻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单纯和崇高、简洁与朴素。毋庸置疑,这在处理诸如宗教、历史之类严肃题材时极具表现力。在这件作品上,米开朗基罗恰到好处地将虔诚的宗教感情和古代艺术所追求的恬然静穆融为一体,使之洋溢出神圣而凄美的感觉。米开朗基罗紧紧扣住耶酥在临死前,对大祭司该亚法所说的“我一向是光明正大地对人世说话”进行构思,而萨伏纳罗拉这个为民请命的“殉道者”形象正是他心中的基督。抱着尸体悲哀的年轻美丽的圣母马利亚则象征着意大利祖国。也许我们只能在这件作品中体悟纯粹的文艺复兴的高潮,作品透露出恬静与高贵,同时表露出一种莫名的忧伤。

2.米开朗基罗晚年的三尊“皮耶塔”

《佛罗伦萨的皮耶塔》、《白勒斯特芮纳的皮耶塔》和《隆旦尼尼的皮耶塔》是其晚年的创作。这三个“皮耶塔”叙述了他所经历过的巨大痛苦,把人生最悲凉的感受圣化为精纯的祈祷与希望,犹如一组安魂的弥撒曲序列,融于无始无终的宇宙空间。米开朗基罗把对灵魂的思考寄托在作品之中,以此来维系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艺术创作过程。

米开朗基罗70岁的时候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佛罗伦萨的皮耶塔》,当时他身体状况很差,以为自己要死掉,准备为自己的坟墓上放一个纪念碑,他就做了这尊雕像,把自己的形象也雕刻进去了。一般人认为,1547年维多利亚·柯伦娜·佩斯卡拉侯爵夫人的逝世可能是群像的创作缘起。当柯伦娜死亡的消息传来时,大师陷入了剧烈的悲痛之中甚至许久不能自拔。他将自己一生的辛苦与忧患都寄托在这座石像中,包括他深奥的智慧与怜悯的形象。瓦萨利的记录说,米开朗基罗将此石像作为消遣,断断续续地工作,在工作中由于自己的心情起伏不定破坏了石像。这是件略大于真人的四人群雕,表现耶稣刚刚从十字架上卸下来的悲怆场面。这件作品中刻画了生命将要离去的耶稣形象,其躯魄已绵软而无所支撑。此件作品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强调悲郁情绪与内心体验的抒发。人物形象从过去的偏重行动而转入沉浸感受。这具雕像粗略的雕刻轮廓和笔触频释逼人的感染力,所有的线条都富于节奏感,所有的块面都透出体积感,那朴素无华的风格使其悲悼的主旨得到了极为深刻的表现。米开朗基罗在艺术的追求上从来都是严格的,当他感到未能达到预期的构想时就不免陷入绝望,甚至失去信心。在他雕刻此件作品时曾发疯般地向几近竣工的雕像举锤砸去,亏多了弟子卡尔卡戈尼即是抵挡,才使这件被同时代人认为是神性的作品保留了下来。保存至今的雕像原件,乃是经过他的弟子卡尔卡戈尼修复并根据大师的泥稿加工完成的。

就严格的意义来说,80岁高龄时创作的《白勒斯特芮纳的皮耶塔》不是件彻底完成的作品。这是一座三人群雕,表现耶稣入殓的场面。死去的基督由两个信徒架持着,正吃力地往墓穴内安放,他的头无力地或者说随便靠在从身后架住他的人胸上,面部表情宁穆而淡漠。在这件作品里,跟佛罗伦萨的圣母抱耶稣悲恸像多有近似之处,雕塑中的耶稣表现出松弛下坠的姿势,两个信徒力图架起这具遗体。艺术家早年那种理想的人体美观念改变了,呈现出的是一个完全不是理想中的足以提供视觉愉悦的形体。米开朗基罗所特有的严谨的结构和匀称的比例不见了,这里的一切造型因素似乎都是全新的。雕像遵循了某种以古典的法则背道而驰的观念与原理,好像重新回到了哥特时代。基督虽死而犹生,他那修长健硕的形体仍不失为力的汇合,只不过由于死亡而松弛了而已。至于精神意蕴方面,那独有的“力”也同样没有销声匿迹,只是通过另外的途径诉诸观者强烈悲痛之感。依据神学观念,耶稣是为传播福音亦即人类前途而献出生命,所以体现着一种崇高、壮美的博爱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人性至美的感化力量,然而此作品中表现的力量却灌注在悲哀之中。

89岁时雕刻的《隆旦尼尼的皮耶塔》就圣母和耶稣两个人,这也是他最后一件“皮耶塔”,就在逝世前几天他还拖着衰弱的身体刻凿它。这件作品有的动态几乎是抽象的和超自然的,在构成形式上出现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两个头怜悯地俯视人间的苦难。圣母抱耶稣的尸体,耶稣的身体消瘦,呈向上升起来的神态。圣母在一个高的位置上努力地要把耶稣的身体拉起来的感觉,她不相信儿子已经死掉,膝盖好像是一个不能承担重量的膝盖,表现了一种悲悯的力量。雕刻的圣母有两张脸,一张是贴着耶稣的,另一面是圣母好像不忍心看而转过去了的脸。圣母的脸有好多刀斧打在上面的痕迹,变为模糊的脸,更显悲哀,形成了不可言说的伤痛的感觉。这种组合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力量。米开朗基罗此时的作品完全不在于细节了,他希望这个作品是伤痕累累的,他觉得一个真正让他感受到的身体是承担过生命苦难的身体。如果一个身体从生下来到死亡都没有受过苦难他觉得那是没有价值的,在他的感受里生命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在米开朗基罗去世前几天他还在雕这件作品,他好像明白了死亡的意义。他在灵魂的叩打中经历了一生的孤独,在整个生命中经历了多重的矛盾挣扎之后,试图在一个母亲和孩子的爱里面去解答人的最后的难题。他可以像他十四行诗里所说的进入一个港湾平静的休息,避开那里的惊涛骇浪和暴风雨。

在米开朗基罗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其作品纯粹是宗教的。从他的四件“皮耶塔”作品可以看出,除了尸体之“死”历历在目,那些描绘人体的或者说生命的精神节奏仍然存在,通过这些作品可以透过“死”而窥见“生”,那或许是对于灵魂的安慰。

在米开朗基罗的哲学里,美的显现来自超自然根源,理解融通美等于沐浴神恩的观念。他重视心灵感触而忽略外部印象,潘诺夫斯基指出:“他恢复了普罗提诺对‘过程’的寓意解释,这个‘过程’就是雕像形式从顽固的石头那里获得自由的过程。”③雕像在岩石里的不自由恰如灵魂在肉身里或人类在现实中的不自由,物质的肉体拖累了超物质的心灵,以致灵魂成为身体的受害者,即被阻碍了与上帝的结合。米开朗基罗要求创作极其严格,当他的宏伟构思难于实现之时他就会陷入痛苦之中。米开朗基罗总是在灵魂的叩打中自我救赎,对米开朗基罗来说人文主义和基督教精神,正是造成他终生苦痛的原因之一。他信奉基督,具有一种悲悯的、自我牺牲和消极遁世的世界观。而文艺复兴表现的是一种新柏拉图精神,提倡人的解放和自由。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哲学艺术家,其灵魂中最深刻的虔诚、慈爱、友善、慷慨、叛逆,还有爱家族、亲属、学徒以及重视道德与荣誉的情操,连同其孤独、痛苦,就像他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组成了一种强大的让人感动的力量,这种人性艺术的人性本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注释:

①G.R.波特编:《新编剑桥近代史》第一卷文艺复兴(1493—15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②[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潘耀昌、陈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③欧文﹒潘诺夫斯基著:《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1年5月。

On Sense of Human Nature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Michelangelo‘s Pieta

WANG Li-ping1,LIU Yong-liang2
(1.Anhui Xinhua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nimation;2.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11,China)

Abstract:Michelangelo is a faithful Christian and is also a neo-Platonist.The arrival of Renaissance made the creation of Michelangelo both the fans and the faith to the religious and the soul,but also the pursuit and exploration of his humanism.His sculpture Pieta reflected his exploration and pursuit to the soul and human na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These work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is art as well as the portrayal of his suffering life and reflected the glorious humanity of this great artist.

Key words:human nature;Michelangelo;Pieta;Renaissance

作者简介:王力平(1987—),女,山东烟台人,硕士,从事美术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调侃与反讽’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14YJC760039)。

收稿日期:2015-11-10

中图分类号:I1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1-0157-03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
幼儿100(2018年25期)2018-09-26 05:37:58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03:00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4:56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功能与人性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