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思维探析*

2016-03-16 01:39郝立新田江太
文化软实力 2016年1期
关键词:战略文化发展

郝立新,田江太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思维探析*

郝立新,田江太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短板和软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导致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失调,进一步凸显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是破解文化危机和文化失衡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文化发展、社会现代化转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本文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整体性方法对文化发展战略思维的内涵、必要性和基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自觉运用文化发展战略思维,制定长远性、全局性文化发展战略,对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发展战略思维;整体性方法;价值观意识形态

多种多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文化发展战略却较少被人提及,文化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需要战略思维,如果缺乏战略思维必然造成文化发展的短视,文化发展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做到未雨绸缪和高屋建瓴,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提升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预见性。

一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需要战略思维

文化发展战略思维是从国家层面定位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究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预测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进行顶层文化战略目标设计和文化政策制定的长远性、全局性思维。文化发展战略思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将文化作为战略的思维,重视文化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能动反作用,重视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二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战略的高度对文化发展进行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的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迫切需要战略思维,从战略性的高度对文化发展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文化发展战略思维是历史唯物主义整体性方法在文化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作为整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样态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意蕴就是要运用整体性的方法来把握社会有机体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阐释了文化的重要性,“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社会分工导致社会有机体分为不同的要素,社会被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社会有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恩格斯强调历史的辩证性,突出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在晚年书信中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理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列宁在谈到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手段足够了……缺少什么?缺少文化,缺少本领。”*《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9页。文化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地位和作用不能被忽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单靠经济、政治的手段来发展,缺少文化支撑和引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会遭遇困难。毛泽东精炼地总结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8页。历史唯物主义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主张文化是社会有机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必将产生能动反作用。重视文化发展在整个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过去我们在社会发展中曾一度过于偏重经济,而忽略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造成文化欠账过多。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和不协调显得较为突出,文化发展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短板和软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更加凸显文化的战略作用。文化发展战略需要纠正过去社会发展中经济至上、金钱至上所导致的社会发展的不全面和不协调问题,发挥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能动反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和全面发展。文化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和坚强保障。同时,文化发展也关乎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和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强烈,但是由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文化发展滞后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显得较为突出。

在全球化的今天,抢占文化发展新的制高点成为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中国在这场博弈和较量中要想胜出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战略,才能实现由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美国通过各种形式的基金会确立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战略,“英国政府提出并实施‘创意产业战略’、新加坡提出‘文艺复兴新加坡战略’、日本和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欧盟发布‘欧盟文化战略’。通过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发展的转型,成为发达国家文化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文化政策。”*胡惠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摘要第1页。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软实力和硬实力不相匹配,确立文化战略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战略的高度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文化自身发展中面临深层次问题,需要制定正确的文化战略。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着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转型期新旧文化的碰撞、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的挑战、多元化思潮的冲突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危机,表现在: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流失严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临困境,马克思主义面临多元思潮的冲击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文化面临着市场经济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的侵蚀,流行文化中存在低俗、媚俗和庸俗的现象,在一定范围还出现了道德滑坡、价值失序、信仰缺失、意义迷茫和精神空虚等症候,社会缺乏价值共识,精神家园亟待重建,等等。解决当代中国文化危机迫切需要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

二 文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

文化发展战略思维是把握文化发展中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战略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对经验层面上文化发展的局部、短期、微观问题的枝节之论。战略思维要具有全局意识和整体性思维。文化发展战略思维需要通过对文化发展格局的分析来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处理好文化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从而认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前瞻性的战略重点布局。文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重点是文化发展战略思维的基本内容。

文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关系着文化发展的大局和方向。文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对我国文化发展总格局方向性、趋势性的把握,是文化发展的方向盘。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一主多样的总格局,全球化视野下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多样文化的共存共生和互融互动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多样文化也使得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面临着“古今中西”问题,如何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如何使西方文化本土化,如何使多样文化有序和谐发展,如何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运用整体性的方法来分析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化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处理好文化发展中一元和多样、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市场和文化、精英和大众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文化发展战略全局性和整体性的应有之义。因此,要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文化发展战略要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的原则、传承与创新原则、包容性和批判性的原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的原则。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社会转型造成新旧文化交替,全球化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方兴未艾,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文化反映人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多样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会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对多样文化进行引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东西方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多元社会文化思潮的引领作用,保障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是必须坚持的。文化发展没有多样并存就失去了活力,而多样并存失去了一元指导将失去方向而变得混乱不堪。文化发展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弦更张的邪路,我们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当然方向对并不意味着文化自然而然就发展,还需要营造良性的文化发展环境,激发文化的创造性,离开社会实践,离开文化的多样性,离开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文化发展就无从谈起,对于文化的发展,不能管得过宽、过死、过严,文化过于意识形态化会窒息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传承和创新的原则。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离开了传统文化来谈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就失去了根基。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文化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有其历史继承性,我们要传承好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当然文化还要在创新中传承,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要复古守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创新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在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扬弃,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克服。“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评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3页。文化的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文化创造力的必然选择。我们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在文化创新方面却表现得相当苍白和乏力,没有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

坚持包容性和批判性相结合的原则。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如何处理好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对于外来文化,采取文化上的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文化的封闭、僵化和落后,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需要借鉴世界上其它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开放的现代社会需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文化发展需要有世界视野,只有在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增强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但在文化开放的同时也要维护好我们的文化安全,西方腐朽的思想和西方意识形态可能会随着文化开放而泥沙俱下,因此我们要筑牢文化安全的防火墙,提升我们对外来文化甄别和反思的能力,不能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运用批判性思维批判西方的腐朽思想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只能导致文化发展丧失民族性,丧失文化发展的批判性和自主性。中国文化的发展既需要世界视野,又需要中国眼光。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文化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利益原则,不讲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发展就缺乏动力机制,必然萎缩,因此文化发展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创作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运用市场的手段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文化发展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市场经济发展往往导致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盛行,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文化资本化和资本文化化的双向发展使得资本对文化的控制日益加深,为了博取眼球和赚取利润,致使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大行其道,而高雅文化却少有人问津,这就需要批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超越市场经济的商品拜物教和拜金主义,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优秀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15日。处理好市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界定好市场和政府在文化发展中各自的职责,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发展的合力。

坚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原则。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分在于文化的主体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大众,文化的内容是高雅精深还是通俗易懂。文化发展要满足不同主体的多元文化需求,当代中国文化既要发展精英文化,创作文化的经典和精品,又要发展大众文化,创作容易接受的大众化文化作品,满足不同层次文化主体的精神需求。当然在当下,中国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还存在分歧和隔阂,精英文化局限在圈子文化和小众文化,精英对圈子以外的社会失声;大众文化却被市场占领,极端的民粹主义标榜“草根”和“大众”,走向了精英化的对立面,这就需要融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坚冰,用精英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用大众文化丰富精英文化,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三 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根据矛盾不平衡性规律来确定的。矛盾不平衡性规律告诉我们在把握全局和整体的基础上,还要有重点突破,抓住文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文化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关系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着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关系着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根据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应将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强化意识形态战略上来。

第一,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千头万绪,其核心是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郝立新,《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光明日报,2014年2月19日。,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价值观导向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文化发展的不同方向,要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就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价值观的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核心在于提升价值观的影响力。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突出表现就是文化软实力不强,在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文化软实力“西强东弱”的状况,提升文化软实力有赖于塑造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其中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有价值的核心、基石与灵魂。”*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红旗文稿》,2015年第14期。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就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当代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塑造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多元化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左派和右派、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犬儒主义和理想主义等价值观冲突和碰撞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如何解决当代人的文化焦虑和精神世界的价值困惑问题,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共同精神家园,是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形成社会发展的向心力和合力的必然要求。

在当下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价值虚无主义和价值绝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认为对一切崇高价值的追求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将一切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虚无化,否认传统和正统成为价值虚无主义的重要主张。价值相对主义只不过是价值虚无主义的一个变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价值绝对主义认为他们所主张的价值作为绝对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往往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推行西方的文化霸权,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不能停留在第一层面,即要自由、民主、人权、法治而不管它的实质内容。这会落入‘普世价值论’的圈套。一定要同时深入第二层次,即要什么性质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光明日报,2015年3月25日。。无论是价值虚无主义还是价值绝对主义都无视社会的现实性和历史性,是与唯物史观背道而驰的错误观点。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每个时代都有体现自己时代精神和价值的话语体系,当代中国需要构建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理论内涵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关键在于掌握话语权,反对西方话语霸权,对内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达成共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首先,从内容上讲,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思想理论是话语体系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要针对实践中产生的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实践的深厚土壤之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主义思想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敢于批判同社会主义精神相背离的价值观念,批判各种错误的价值思潮和陈腐观念。其次,从形式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需要具有大众化的维度和国际化的视野。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改变文风,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理念和价值。讲出来的话要深刻而不失生动,凝练而不失形象,改变单纯灌输命令式的话语方式,让听众愿意听有亲切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特别是利用好多种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来传递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独有魅力。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关键在于掌握文化发展的话语权。西方社会思潮解释不了中国道路和中国奇迹,更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用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丰富独特的发展实践,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这个美好的故事注定是讲不好的,‘好经’念‘歪’是肯定的。”*韩庆祥,陈远章,《以中国元素的凸显提升国际话语权》,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7日。中国需要构建出一套自己理论话语体系,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话语权。

第三,强化意识形态战略。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不能回避意识形态问题,更不能无视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具有极强政治性的思想价值观念,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意识形态工作是关系着能否搞好精神文明、增强精神力量和改善精神生活的极端重大问题,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两个文明和两种力量全面协调发展。没有牢固的意识形态防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被颠覆的危险。因而,习近平在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它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去意识形态”和淡化意识形态做法都是极端危险的,强化意识形态战略也绝非倒退回“左”的错误上去,而是要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增强主动性,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强化意识形态战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引领作用,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保障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这既关系到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又关系到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领导权。提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引领作用,需要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创造性的回答当今时代问题,为社会发展和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指导。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推进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郝立新,《如何把握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在社会转型时期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强化意识形态战略要筑牢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缺乏理想信念和共同思想基础的民族就犹如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是绝对没有希望的民族;第三,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发挥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复杂,有些人天真的认为没有意识形态斗争的想法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交锋、相互交融属于常态。阵地的争夺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有时是非分明、简单易判,有时阵线交织、复杂难断。一旦认准是错误有害的思想观点,必须敢于亮剑。”*张国祚,《怎样看待意识形态问题》,《红旗文稿》,2015年第8期。要旗帜鲜明的批判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错误价值思潮,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第四,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舆论宣传工作是实施意识形态战略的重要载体,关系着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控制权和管理权问题,新闻宣传工作要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总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需要对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清醒认识,从国家层面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从战略的高度提升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预见性。

[1] 约瑟夫·奈著:《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究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D].光明日报,2014-09-25.

[4] 郝立新,路向峰.文化实践初探[J].哲学研究,2012,(6)

[5] 杨学功.当前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13,(4)

[6] 冯国瑞.战略思维与领导工作[J].高校理论战线,2010,12.

[7] 王建荃.战略思维论[J].求实,2001,(4)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首席专家;田江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文献与基本问题研究”(10XNI0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战略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战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战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