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

2016-03-16 01:39徐光春
文化软实力 2016年1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

徐光春

文化的力量

徐光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有益的外来文化。文化力主要包括反映、教化、引导、感染、凝聚、鼓动、创造、亲和、调节、自信、净化、传播、生产、战斗、推动、借鉴等十六个方面的功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创新、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力量。

文化;力量;软实力

现在世界上,关注文化力量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没有了它,国将不国,族将不族。本文想围绕文化的力量探讨一下问题。

一 什么是文化

要讲文化的力量,首先要讲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很多,众说纷纭。从文字学的角度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文化的发展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又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能动的作用。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文化是阶级的意识、阶级的观念、阶级的精神,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从哲学的角度讲,相对物质而言,文化是精神,是第二性的,是物质的反映,又对物质有反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文化也是生产力,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从历史学的角度讲,文化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诸如原始社会文化、奴隶社会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文化,在这里不再列举了。

我的解释是,“文化”由“文”和“化”两个字组成,“文”是名词,“化”是动词,“文化”不只是一个事物的名称,更表示人类的一个活动、一种行为、一项工作。这个活动、这种行为、这项工作是什么呢?是以“文”去“化”人、“化”物、“化”事。具体地说,就是以“文”去感化人,以“文”去变化物,以“文”去演化事,而这个“文”就是人类在劳动、生活、斗争等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道德理念、价值追求、审美情趣、知识学问、技能智慧等这样一些非物质的东西。人类正是利用这样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感化人,去变化物,去演化事,使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工作就叫文化。

二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讲清楚了什么是文化,下面就讲一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现在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以爱国、厚民、崇德、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以丰富多样、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成果为主体的有益的外来文化。

1.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首先,这一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列宁、毛泽东等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自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各国共产党和广大无产阶级就把它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南和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那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进步。其二,这一文化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讲述的是中国的故事,使用的是中国的语言文字,采取的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反映的是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其三,这一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国家、民族共同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社会主义的生动反映,又是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客观真实、生动感人地反映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践、客观规律和巨大成就,又必须积极地、创造性地、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与社会主义同生,与社会主义伴行,与社会主义合力,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行为准则和发展规律。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骨干和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

2.以爱国、厚民、崇德、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和根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五千年文明发展不朽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产生的包括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在内的多种重要思想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历史形态,大体经历了三皇五帝文化初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西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重要的历史阶段,在实践中孕育、在争鸣中创新、在流传中前进、在融合中壮大、在继承中发展,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和深深的足迹,对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厚民、崇德、守信、尚和、从善等思想为主流,积淀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思想品格,体现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涵养。

我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成长和发展,始终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始终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轨道前进,没有改姓、没有脱轨,还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只是长得更高了、更壮了、更帅了、更有力量了。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字字句句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它们的身影,找到它们的印痕。“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分量最重、感情最深、声音最响的一个词汇,而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崇高精神追求和高尚思想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熠熠生辉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事迹满载史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忠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这些都为“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确立,写下了历史的注解。

我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这条文化大河,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棵文化大树,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条河,都有源头,天下没有突然冒出的河流;哪棵树,都有根脉,地上没有无根无脉的树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条浩浩文化大河,追其源头,就是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成果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这里起步,走过曲折的历程,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文化大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求其根脉,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精神遗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这里扎根,历经风雨的洗礼,逐渐发育、成长为文化大树。可以说,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之,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可能有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是现实的根据,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这就是文化根源论的根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丰富深刻的治国、修身的价值理念,在国家层面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层面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层面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些价值理念的源头、根基都可追溯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中国历史上很注重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对内强调“礼让为国”,因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对外强调“招携以礼,怀远以德”,主张“以德如人”、“以义相交”。又如,中国古人强调以德修身,主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将以德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3.以丰富多样、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成果为主体的有益的外来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养料和镜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一种创新的文化,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作为一种开放的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标志,一是文化内涵的构成中有外来文化的因子;二是始终不固步自封,善于向外国学习,把各个国家的有益文化,即人类文明成果在各个国家的生动表现,作为自己发展的养料、进步的镜子;三是有世界眼光,有共享精神,愿意把自己的文化传出去,为人类共创文明作贡献。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是一个好学上进、求知若渴的民族,也是一个好交友、善交流、喜交往的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学习、借鉴、吸收他人的好东西,不断地丰富、完善、发展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这个过程中,有益的外来文化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西洋参”,增强中国文化的“体质”和“能力”,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西洋镜”,改进和改善中国文化的形态和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有著名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三种文化,其中“释”即佛教文化,原来是外来文化,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文化,这一文化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文化,至今影响仍不小。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也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文化,这两种文化从古至今不断地传向国外,现在孔子学院在国外遍布五大洲,道家文化的祖典《道德经》成为在国外翻译出版数量最大的中国文化读物。这三大文化的身世、现状足以说明,中华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它既吸纳有益的外来文化,又输出自己的民族文化,以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建设作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这方面同样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唱响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的同时,努力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纳适合于我、于我有利的外来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题更鲜明、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作用更强大,在世界灿烂的文化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光灿耀人。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不是三分天下各占一,也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各自分立,而是地位不同、作用不一,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其中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以有益的外来文化为补充,共同形成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 文化的力量在哪里

总的说,文化的力量是社会的精神力量,是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的凝聚力,是非物质的力量。但是精神可以变物质,软实力可以变硬实力,精神力量之奇特、之巨大,往往是物质力量不可比拟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具体地说,文化有这样一些力量:

1.文化具有反映力。从本质上说,精神的东西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文化就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物理反应”,而是透过人脑这个“化工厂”,对客观事物进行“化学反应”,这种反映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更本质、更生动、更理性,也更真实。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幅取名为“手”的照片引起震撼,画面很简洁,就是两只手,一只是白人的大手,一只是黑人的小手,小手搭在大手的手心上,大手白白胖胖,小手黑黑瘦瘦,特别是在照片反映的两只手的皮肤质感上,大手的皮肤丰满滋润,小手的皮肤干瘪起皱,加上肤色一白一黑,一看就让人知道大手是欧洲白人的手,小手是非洲黑人小孩的手,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照片反映更深层次的是非洲连年旱灾、粮食欠收,大批黑人饿死,小孩也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欧洲殖民者却见死不救,其主题是殖民主义是非洲贫病交加的罪恶根源。一张照片,拍了两只手,却反映了那么大的一个政治历史主题,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有多么大的反映力。

2.文化具有教化力。知识是文化的土壤,一切文化都是在知识的土壤上孕育、成长、发展起来的。文化是知识的载体,文化饱含知识,文化传授知识。知识教育人,知识培养人,知识武装人,让人变得聪明起来,让民族变得强大起来,让国家变得强盛起来。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普及,无论是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还是当今世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国强民富,都与其重视文化教育、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分不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具有教化力。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中国文化自古至今都崇尚“以德修身”,也就是要用道德来教育人、来感化人、来修炼人,使人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直汉子”,成为“贤妻良母”,成为“忠臣孝子”,成为“栋梁之才”。由此也可以说明,文化具有教化力。历史上曾有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小时候聪明好学,岳母为让儿子在国家危难时能挺身而起保卫国家,就在岳飞的背上用针刺出“精忠报国”四字,让孩子永远牢记忠于国家、报效国家的家训。岳飞果然不负母望,作为宋朝的大元帅多次带兵血战沙场,抗御入侵之敌,成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正是文化的这种教化力,使岳飞不仅成才,而且成了英雄。

3.文化具有引导力。文化有精神,文化有思想,文化有知识,文化有立场,文化有方法,文化有美感,文化有趣味,文化有形象。文化的这些精神、思想、知识,这些立场、观点、方法,这些美感、趣味、形象,一方面能吸引人的感官和头脑,另一方面能指引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就使文化具有引导力。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向人类揭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指明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一百多年来,指引了多少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为自己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去奋斗,使近现代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一定要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指引了广大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团结起来,为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作为一种革命的思想,成为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的雄辩事实,足以说明文化具有引导力。

4.文化具有感染力。文化要运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来反映客观事实,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要追求深刻准确,表达要做到生动精彩,这是文化的本质和规律使然。这就使文化不管是理性阐述,还是情景描述,还是感情抒发,其精辟的思想理论,其复杂的情节境况,其动人的精神情感,都会或强或弱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感情,为文化中的喜而喜、忧而忧、哀而哀、怒而怒。文化这种对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浸渗作用、滋润作用、引导作用、刺激作用,就是文化的感染力。一本《雷锋的日记》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结果是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千万个雷锋在行动。一个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让多少干部群众掉泪,结果亿万群众想念我们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千万个干部立志要学习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文化的感染力在雷锋、焦裕禄两位英模的宣扬中得到充分体现。

5.文化具有凝聚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传统、精神情怀、理想追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积淀提炼、传承发扬,凝聚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创造和智慧,是全社会、全民族共有的思想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能发挥统一意志、协调行动、聚合力量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有三部英雄史诗,是由一个民族几十代人集体创作、数百年广泛传唱的鸿篇巨著,即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格萨尔王传》讲的是主人公格萨尔由天神转世人间,在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成为国王,率军南征北战的故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多个方面,有1000余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江格尔》讲的是部落首领江格尔与邪恶势力战斗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游牧民族部落战争的历史场景,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玛纳斯》讲的是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率领部族反抗外族掠夺和奴役的故事,内容丰富,是一部全面反映柯尔克孜族从古代到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生产、战争等多方面的历史全书。这三部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流传时间久远,思想影响广泛,不仅是有关少数民族共有的宝贵精神遗产,成为民族凝聚、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而且影响全国,被誉为中国的三大史诗,也闻名世界,流传到俄罗斯、印度、蒙古和中亚、南亚一些国家。现在,这三部少数民族史诗仍在相关少数民族中持续传唱。

6.文化具有鼓动力。文化能够动心、动容、动情、动人,能够振奋人心、激励精神、感召行动,无论是说道理、讲故事、写历史,还是唱歌曲、跳舞蹈、演电影,都能够打动人心、鼓励斗志。文化的这种鼓动力,在很多方面都可表现出来。工地上劳动号子一喊:“同志们那么,呵嗨!加油干那么,呵嗨!……”整个工地就会热气沸腾,干劲冲天。部队行军路上快板一打:“我说同志们哪,大家迈开腿啦,快步往前走哪,首长在前面迎啊,小鸡在锅里炖啊,小酒在碗里装啊!……”整个队伍就会群情激奋,脚下生风,加快步伐,走向目的地。1945年春天,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毛泽东同志在大会闭幕时,作了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重新讲述了中国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并结合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出古代愚公移山要搬掉太行、王屋两山,他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率领家人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天把两座山搬走了。现在,我们面前也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激励下,在党代表大会的鼓动下,全党全国人民下定决心、顽强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文化能够鼓动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其力量是何其大矣!

7.文化具有创造力。文化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反映,通过人脑的思考、加工,形成比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更高、更深、更真、更新的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知识、技能这样一些精神产品,成为一定的具体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赋予了文化的创造力。文化创造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涵养人的创造力。人的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眼界的拓宽,为人的创造力的生成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二是文化激发人的创造力。一些人的各种创造性的历程、创造性的经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激发另一些人的创造冲动,启发一些人的创造行为。三是文化形成人的创造力。一些人由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在知识、认识积累的基础上,在别人经验和成果的启示下,开始创造性的劳动,最终形成创造性的成果,这样人就具有了创造力。人类社会从铅与火的时代,发展到光与电的时代,再发展到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时代,人的知识、认识、技术、智慧等这些文化要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类不懈地发明创造,不懈地推进知识和技术进步,不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8.文化具有亲和力。文化产自心灵又影响心灵,文化承载情感又维系情感。文化是增进相互理解的良师,又是加强相互沟通的桥梁。文化的这种功能,使文化具有亲和力,通过文化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友善。“小球”推动“大球”,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乒乓外交”,打开了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大门,拉开了中美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幕,中美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在奥运五环旗下,在奥运精神感召下,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文化体育的盛会。此时,国与国之间一时的争论、一事的纠纷、一处的烦恼,都被友好的加油声、热情的赞美声、创造人类新纪录的欢呼声所淹没和驱赶,统统销声匿迹。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血脉之根。2007年4月19日,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应河南省委邀请访问河南,参加了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他在黄帝故里祠首先想到的是黄帝的文化贡献,他在题词中写道“扫蒙昧,定中原,世胄文明於焉开。”在我们欢迎他的宴会上,他动情地说:“虽然是第一次踏上河南的土地,但内心感到无比振奋。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这里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心灵故乡。这次我们能够参加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的祭拜大典,不但了却了心中多年的夙愿,也将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历史之旅。”他表示:“中国国民党一定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为两岸人民的福祉继续努力奋斗,祈求两岸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文化的亲和力,从这些事例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9.文化具有调节力。文化能左右情绪、调节心态、化解矛盾、整合力量。人在失意时,文化可以给人以安慰,使人看到心中的阳光;在压力下,文化可以给人以缓解,使人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在无策中,文化可以给人以智慧,使人打开思维的闸门。在社会动荡时,文化可以平衡人们的心态,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在经济下行中,文化可以异军突起,发挥防滑剂的作用;在情绪冲动下,文化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能量、转移视线,发挥降压灵的作用。文化这种对人、对事物、对社会的调节作用,我们称之为文化的调节力。如,1997年发生的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发射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严重事件,中国政府严重关切,中国人民义愤填膺。高校学生强烈要求上街游行,抗议美国和北约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当时,中央审时度势,决定一方面中央政府表示强烈抗议,并安排国家领导人在广播、电视上发表讲话,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抗议美国和北约侵犯我主权、伤害我公民的罪恶行径,同时允许部分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到美国等驻华使馆外进行游行抗议,并安排媒体对美国和北约的行为开展声讨,组织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有关地方对在这次轰炸中牺牲的三位同胞进行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这些行动很好地达到了我伸张正义、捍卫主权、抗议西方的政治目的,也有效地调节了人们的情绪,稳定了社会。又如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美国人之所以在领取救济、节衣缩食的情境下还留出几个钱来,走进剧场、电影院去欣赏“幽默大师”卓别林和“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的精彩演出,就因为他们的滑稽演出、乐观精神,能够使大家在笑声中释放和清除现实生活的压力。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只要我们有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会没事。”文化的调节力就是那么灵验。

10.文化具有自信力。文化留住记忆,文化张扬辉煌,文化激发活力,文化增强自信。应该说,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积淀过程,就是这个民族自信的产生和积聚过程。文化积淀越长久、越深厚,影响就越大,自信心、自豪感就越强。美国的移民文化,形成了美利坚人民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铸就了开放创新的进取精神。犹太族的希伯来文化,培养了犹太人热爱知识、嗜书如命的习惯,造就了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犹太精神,创造了享誉世界的科技成就和商业辉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孕育出许许多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文学家、诗人。在这些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而尤以孔子最著名,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正如习近平指出,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其中不乏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11.文化具有净化力。文化可以用优良的传统、崇高的情操、先进的理念、高尚的道德,荡涤思想污垢,清除精神垃圾,扶正社会风气,纠正不良行为,使思想纯洁、精神振作、风气端正、行为良好,这就是文化的净化力。文化的这种净化力要靠文化自身的优良品质来实现,品质越优,净化力越强。毛泽东同志写的“老三篇”,即《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是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讲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对人、如何做事这三个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用朴实的道理、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故事,一一讲清楚了。关于如何做人,毛泽东同志说,应该像张思德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于如何对人,毛泽东同志说,应该像白求恩医生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关于如何做事,毛泽东同志说,应该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同志的三篇精彩演说,对每个人都会遇到、都要解决的三个重大人生课题,作了精辟的回答。这三篇经典著作,对纠正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理念;对清除自私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对抛弃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对反对不良风气,做到风清气正;对克服畏难情绪,坚持顽强拼搏,都作了生动有力的阐述。在全党乃至全国人民中,对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去恶从善、治懒促干、破旧立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这三篇光辉著作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净化着社会的风气、净化着党的思想和作风。

12.文化具有传播力。文化的传播力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讲。从纵向来说,文化可以通过传播来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中国的文明成果就是通过传播,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下来,至今还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从横向来说,文化可以通过传播来发散,让文化的种子飘向异国他乡,在合适的气候、合适的土壤中落地、发芽、开花、结果。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照亮世界的灯塔,不仅是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而且是说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传播力。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国传播,欧洲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最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公社起义。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俄国布什尔维克和无产阶级在列宁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赶走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马克思主义靠着不断的广泛的传播,充分发挥着指引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强有力的传播力,是其强大生命力的必然反映。

13.文化具有生产力。文化具有生产力,理由有四:一是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引导。属于文化范畴的有关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论、决策部署,有力地指引经济发展。二是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经济知识、经营经验、创新思维、先进技术等一些经济领域的智力文化,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建设的效益,提高经济发展的层次。三是文化可以为商品增值、为经济添力。文化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是品牌经济的价值源,诸多产品因注入文化元素、赋予文化内涵而改变性质、更新形象、提升品质、增加价值,创造更大财富。四是文化可以成为产业,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具有两重性:思想教育属性和商品交易属性,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商品交易属性的文化,可以形成产业,直接成为生产力,如演艺、影视、动漫、书画、创意、工艺等等。经济思想理论、决策部署指引经济发展,最好的实证就是邓小平同志设计并提出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从崩溃边缘迅速发展到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文化产业成为强大经济力量的实例在美国,20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以百老汇、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演艺、影视产业腾空而起,创造了巨大的繁荣,成为美国经济危机中重要经济增长点。以此为契机,美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成为世界第一的文化产业大国,其产值超过制造业,而且还是世界上文化输出第一大国,美国电影一度占据世界市场“半壁江山”。

14.文化具有战斗力。文化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我想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文化能鼓舞斗志,文化能震慑敌军,文化能增强素质,文化能提升军力,所以文化是战斗力。冷兵器时代,打仗靠骑兵,靠刀矛,靠利箭,另外还有一支必不可少的部队,即鼓乐队。打仗之前要击鼓吹号,打仗之中要击鼓吹号,打仗之后还要击鼓吹号。为什么要击鼓吹号?就是为了鼓舞斗志。文化震慑敌军最有力的事实发生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蒋介石部署国民党军十几万,兵分几路要攻占共产党已经解放的石家庄。党中央掌握这个情报后,已来不及部署我军加强防守、抗御进攻。情急生智,毛泽东同志亲手动笔为新华社发了一条消息,公布了蒋介石部署军队将进攻石家庄的具体计划,并表示我人民解放军已调兵遣将作好应敌的准备,将一鼓作气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誓死保卫石家庄。消息一公布,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都傻了眼,于是决定放弃这一进攻计划。毛泽东同志的一纸文告,不动一兵一将,就震住了蒋介石,保住了石家庄。这在全党全军和全国的新闻界传为佳话,也是文化震慑敌军的生动一例。文化能增强素质,文化能提升军力,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对部队素质的增强、军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15.文化具有推动力。文化产生的正能量,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文化拥有的创造力,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无限活力;文化富有的知识量,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智力支持;文化形成的新思想,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有力指导。这些就是文化具有推动力的方方面面的表现。就拿中原文化来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原文化的新思想、新制度、新知识、新技术,都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周文王的易经学说、老子的道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文化、韩非子的法家理论、朱程的理学经典,这些思想学说都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周朝的“封邦建国”,秦朝的“设郡建县”,唐朝的“三教合流”、北宋的科举考试,这些制度建设同样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殷商出现的甲骨文,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北宋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宋代火药的研制,以及指南针的使用等等,这些中原文化历史上的新知识、新技术,都有力地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以崭新的姿态、巨大的能量、正确的方向,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成效突出,前景光明。

四 怎样强化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来源于文化自身的品质和实力,品质高、实力强,释放的力量就大,辐射的面积就广,产生的影响就深,取得效果就好。那么怎样才能强化文化的力量呢?

1.要坚持正确方向,确保文化先进。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发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治党治国之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确保文化先进性的根本。其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制度,抓住了这三个关键环节,确保文化先进就有了保障。其三,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文化先进性的牛鼻子。

2.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文化活力。文化的发展、文化力量的生成,必须处理好继承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只有坚持继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力量有牢固的根基;只有改革创新思想理念、制度体制、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才能使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力量有蓬勃生机。现阶段的文化发展问题,继承是做得好的,但改革不够、创新不足,使我们的文化缺少活力、缺少吸引力、缺少创造力。因此,文化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我们要研究网络文化发展势头强劲的原因,从中找出推进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制度、新办法。

3.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要从两方面展开,即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这里关键是要科学地用好两只手,一只手是政府的“有形之手”,一只手是市场的“无形之手”。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用这两只手,而是没有用好这两只手。很多部门、很多人认为文化事业是公益文化,由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管,反正由财政拨款,养起来、用起来;认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推,反正把其推向市场即可,生死由己,存亡靠天。在这样一种认识和行为下,结果是事业不振,产业不活。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纠正现在普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和错误行为,要正确认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关系,有效推进文化发展。

4.要善于学习借鉴,扩大文化交流。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振兴与发展,都不是关起门干的,文化需要传播,需要交流,需要互补,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要充分发挥“杂交”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交流,取长补短,使文化之树更加粗壮、更加强大。要充分发挥“汇流”长处,通过多种文化的交融交汇,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使文化之河更加壮阔、更加宏大。要充分发挥“亲和”特点,通过中华文化“重亲情、讲和谐、求大同”的本色,把中华文化传出去,让文化成为世界人民友谊的种子、友好的纽带,使文化之桥更加宽广、更加通达。

徐光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河南省委书记、全国人大财经文员会副主任,高级记者、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