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则玲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宁波俗语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探析*
赵则玲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宁波方言中最具文化内涵的当推俗语和歌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是海洋文化,二是儒商文化,三是民俗乡情文化,四是渔业文化。
宁波俗语;地域文化;探析
宁波,简称甬,是我国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为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宁波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两面环海,舟山群岛为其天然屏障。这是一座具有7000年“河姆渡文化”历史的古城,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也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出发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以及特殊地理位置形成的海洋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形成了独具宁波特色的甬文化,为具有儒商特征的“宁波帮”*泛指旧宁波府属的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六县在外地的商人、企业家以及旅居海外的宁波人。著名的“宁波帮”人士如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叶澄忠、赵安中等。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做人准则。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化保存在语言当中。”语言中沉淀或存储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最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当推方言俗语,它不是某个专家学者书斋里苦思冥想出来的产物,而是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中,经过民众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朵奇葩。它与地域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方言俗语能反映地域文化,它是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使用的,凝聚着本地历史文化内涵,透过它可以了解种种地域文化现象,包括生活、生产、礼仪、称谓习俗、民情民性、思想观念等。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对方言俗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甬文化载体的宁波方言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当然也是俗语和歌谣。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收集到的一些方言俗语,按照文化内涵进行分类并阐释其文化特色。
宁波两面环海,自然、地理、气象、生产、生活、饮食以及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等,无不带上“海”的烙印, 反映在语言里,产生出了一大批具有浓厚海洋文化气息的方言俗语。这部分俗语的产生与宁波海洋文化背景休戚相关,因其与海洋、港口以及生活在海港城市的人们关系密切,被称为“蓝色俗语”。
宁波人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三句话不离本行”,即使是一些说教类的俗语,也常带有海洋色彩的修辞手法。“再臭总是鱼,再孬总是儿” 再臭的鱼也总是鱼,能够卖钱,再坏的儿子仍然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也是含辛茹苦拉扯长大的,到老了也还得靠他养老。“河里呒鱼虾也好,呒没儿子囡也好”。河里捕不到鱼,抓点虾也好;生不出儿子,养一个女儿也好。这两句俗语,宁波人以“鱼虾”作比喻,反映了朴素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带鱼吃肚皮,闲话讲道理。”这是宁波人“借物表意、借景寄情”的表达手法,类似于中国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为了表达“闲话讲道理”这个意思, 借一句“带鱼吃肚皮”来做“引子”,带有浓厚的海鲜味。这句把美食与哲理结合起来的俗语,至今仍被宁波人奉为信条。
“民以食为天”,山里人崇尚山珍,海港人则崇尚海味。宁波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生猛海鲜。“吃饭大囡陪,下饭鳓鱼苔”,鳓鱼是一种海鱼。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吃饭时有大女儿陪,有鳓鱼做下饭的菜。鳓鱼在宁波人心目中,其美味程度绝对不亚于鲍鱼燕窝。“清炖小黄鱼,好比白斩鸡” 和“八月青蟹抵只鸡”以及“红壳虾(即海虾),肉鳎鱼(比目鱼),配配冬至汤圆顶惬意”的俗语。在隆冬季节,桌前放一盘新鲜明艳的海虾和肉多味美的肉鳎鱼,再来一小碗热乎乎的汤圆,如此自得其乐,应该是再惬意不过的生活了。这些俗语把宁波人喜吃海鲜味的海洋人习性表达得淋漓尽致。“清明螺壮如鹅,八月鳎壮如鸭”以及“春鳊、秋鲤、冬鲫、夏鲌”等,则是宁波人从餐桌上领悟到的品尝鱼鲜的美食要领,并总结出不同海鱼各有不同的最美味部位,如“黄鱼吃嘴唇,鲳鱼吃下巴,鳓鱼吃尾巴,带鱼吃肚皮”“鲥鱼吃鳞,甲鱼吃裙”等宁波特有的海鲜饮食文化特色。
宁波自古就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地区,在秦代商贸活动已相当活跃。唐时,宁波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外贸事业颇为兴旺。《鄞县通志》记载:“甬人具有冒险性,都习海善航,以是与西人接触较早。接受西文资本主义经营思想较快,所以甬人以商著称,国中凡新旧企业,几莫不占相当之地位。” 有一句俗语叫“无绍勿成衙,无宁勿成市。”说明了没有绍兴师爷,就不像衙门;没有宁波人,就成不了市面,反映宁波人很会做生意,崇商风气十分浓厚。宁波方言中有句叫“天下之主,弗如买主”的俗语,反映了宁波人在经商中视顾客为“衣食父母”,处处尊重买主。做生意做到顾客上门,不管新老,笑脸相迎,端凳请坐,敬烟献茶。货款不足,派人跟取;携带不便,送货上门;远道顾客,招待食宿;买错货物,允许调换等,处处体现“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俗话说“无奸不商”,自古以来做生意靠的是圆滑和小聪明赚取利润,但深受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浙东儒家文化影响的宁波人强调“诚信礼义”,做生意“仁”字当头,讲究积德行善,宁波俗语中有“脚踏路中央,不怕论短长”“积德百年,丧徳一日”,就是告诫商人做人要正直,行为要端正。“人靠良心树靠根,走路纯靠脚后跟”“天地良心,到处通行”俗语,说明人要立身创业必须讲究良知的道理。还有“勿是侬格财,勿落侬格袋”,不是你的财产,不要放到自己口袋里等俗语,警示人们要靠自己的本事赚钱,不走歪门邪道,不发不义之财。宁波籍商人“理财乃义也”的务实观念,信奉谋利而不忘义,这可以从包玉刚、邵逸夫等一大批宁波帮商人发家致富后对家乡宁波的教育事业无私捐助得到印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宁波人开设的钱庄,就是以信誉卓著而闻名于世,人称“信用经商”。历史上宁波就有“赊销码头”和“过帐码头”之称,商品买卖多凭信用放账,大大方便了商品流通,使众多客商都乐于与宁波商人打交道。而宁波钱庄业的发达也是同它注重信誉分不开的。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评价宁波人:“既素以善于经商著,且具有伟大之魄力。”宁波人无论在家乡还是在外地,都把“重然诺”作为商贸活动的立足之本。这种守信好义、务实诚信的儒商品格正是宁波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在宁波方言中,有一句叫“黑鼻头管望外婆”的俗语,蕴含着风俗民情。意思是为了避邪,满月时第一次到外婆家去,把婴儿鼻梁涂黑,这样容貌搞得丑陋一点,免得半路遇到野鬼,被摄走婴儿的魂魄。
宁波俗语中,有关过节做寿的习俗也很有地域特点。如“做寿做九勿做十”,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是逢整十岁祝寿,而宁波人为了避讳“寿岁到”(阳寿尽头的口谶),一般却于头一年即逢九祝寿。“三十勿可错,四十勿可做”。在宁波祝寿习俗中,人到三十岁必需举办祝寿仪式,似乎与传统的“三十而立”相合;但四十岁不可张扬搞祝寿仪式,因为“四”与“死”谐音忌讳。“请吃酒,挜拜生”,这是宁波方言中,小辈为长辈祝寿时常说的一句俗语。“挜”,指强行给予,“拜生”,即祝寿。一般说来,请喝寿酒,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但有些老人年事已高,一生艰辛,常常不愿为自己做寿,讲孝的宁波人,就会由儿孙辈们“强挜”长辈“拜生”祝寿。这句流行语,体现了宁波人“孝文化”的内涵。
“八月半中秋十六过”的俗语,则反映了宁波独特的风俗习惯。我国传统都是八月十五过中秋,但宁波却是八月十六过中秋。据康熙《鄞县志》记载:“端午之龙舟,八月十五之中秋,天下皆然,唯四明*宁波古称四明。本地人提到籍贯,常以四明代郡,远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就自称为“四明狂客”。则以十六为中秋,以中秋竞渡相传。史越王母夫人以十六日生,故而是日为佳节,遂以龙舟娱其亲,俗因之不改,天时人事皆为相君(史浩)所移。”可见从南宋起,八月十六日过中秋在宁波已成定俗。
宁波俗语“要窜头,海三湾。”意思就是要想发迹,就要出海闯世界。这种积极进取,敢闯世界,勇于开拓创新的风气,在宁波歌谣中也有所反映。如《小白菜》:“小白菜,嫩艾艾,老公出门到上海;上海么事带回来,邻舍隔壁分眼开;小白菜,嫩艾艾,老公出门到上海;十元廿元带进来,介好老公阿里来?”反映宁波人不固守本土,勇于向外开拓市场的精神。从唐朝起,宁波商人就积极地向海外拓展市场,开展对外贸易,宁波的慈溪、镇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吃过奉化芋艿头,跑过三关六码头”,既强调了奉化芋艿头的美味,又以“三关六码头”作比喻,说明一个人闯荡世界阅历丰富。
“嵊山箱子岙,十具棺材九具草”这句俗语,则反映了宁波渔民的一个丧葬习俗,当渔民遭遇海难后,家里亲人先要举行“草人招魂”仪式,最后将稻草人代替亡人放入棺材安葬。
宁波古称四明(本地人提到籍贯,常以四明代郡,远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就自称为“四明狂客”)。一代又一代宁波渔民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俗语,体现了很多有关鱼讯和时鲜美味的文化内涵。“三月三,踏沙滩”,这条俗语反映的是宁波象山渔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皇城沙滩祭海的习俗。这一天,当地渔民会从四面八方聚拢到这片美丽的沙滩上,用高跷、渔鼓以及抬阁、马灯来祈求渔业丰收。
还有反映渔讯气象的俗语,如捕捞带鱼:“小雪小抲,大雪大抲,冬至旺抲。”又如反映捕捞时节的:“雷响惊蛰前,夜里捕鱼日过鲜”“小满到,黄鱼叫”“三月清明节,乌贼呒处叠”“三月三,黄螺爬上滩”“四月月半潮,黄鱼满船摇”“五月十三鳓鱼会,日里勿会夜里会”“立夏东南风,乌贼冲冲动”“七月八月,青蟹换壳”“大潮捕黄鱼,小潮捕鳓鱼”“退潮泥螺,涨潮蟹”“大水蛳螺,小水虾”“秋风起,蟹脚痒”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描述海产品的俗语,如“墨鱼黑,带鱼白,鳓鱼肚皮像刀割”“三月虾嫩似水”“清明螺壮如鹅,八月鳎壮如鸭”“ 墨鱼喜灯照,黄鱼咕咕叫”“带鱼像银剑,鲳鱼把扇摇”等等,都是宁波人从渔业生产中领悟到海鲜美食要领。
宁波人还常把渔业和人生哲理结合起来,如“三冬靠一春,三春靠一水/一水靠三潮,一潮靠三网”,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眼前不放松。“运道来了推勿开,烤熟毛蟹爬进来”,形象地说明机遇的重要性。“抲鱼呒没大胆子,难吃外洋黄鱼籽”,说明事业成功需要勇气。“蜒蚰蛳螺上宁波,只要日脚多”,激励人们只要有毅力,不畏艰难,坚持到底,一定能达到目的。“打狗要棒,抲鱼要网”,是说办事情要创造条件。“虾有虾路,蟹有蟹路”,说明在困难面前,各有各的解决办法。“大蟹还是小蟹乖,小蟹打洞会转弯”,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等。这些俗语渔业气息浓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宁波俗语也是反映宁波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是宁波俗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一地的方言俗语代表的是一地的本土文化,承载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宁波俗语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体会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新的俗语还将不断产生。从方言俗语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对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研究宁波地方经济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赵则玲.宁波方言俗语中的地域文化特色[N].宁波大学校报(第269期).2009-03-20.
[2]温瑞政.中国俗语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董鸿毅.宁波俚语漫谈[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4]赵德闻.宁波谚语[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铁晓娜]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Ningbo Slang
ZHAO Zel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China)
With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slang and songs have the most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Ningbo dialect. It mainly reflects four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marin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second, the scholar-merchant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ird, the folk-nostalgia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fourth, the fishery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Ningbo slang; regional culture; analysis
2016-09-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地理学视域中的宁波方言调查与比较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BYY052)。
赵则玲,教授,从事汉语方言学、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H314
A
1009-1734(2016)11-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