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嵌入“两课”教学的理论架构与现实路径探析*

2016-03-16 01:23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两山论绿水青山文明

汪 浩

(1.湖州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两山论”嵌入“两课”教学的理论架构与现实路径探析*

汪 浩1,2

(1.湖州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是体现社会主义内在价值的必然要求。“两山论”的提出与发展有其现实依据与理论渊源。“两山论”理念包含丰富的内涵,其融入高校“两课”教学,是实行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两山论”理念既可以嵌入“两课”教材,又可以结合课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通过“两山论”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培养来弥补其教学短板。

“两山论”;生态文明教育;“两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理念的生动比喻。“两山论”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从优先发展经济到重视生态治理的过程,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价值取向的深度调整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2015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成为加快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守望绿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把“两山论”融入“两课”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一、“两山论”的理论释义

2005年8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余村抛弃矿山,保住绿水青山,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美丽乡村的做法得到肯定。“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1](P153)“绿水青山”是自然生态的形象化表达,“金山银山”是经济财富的形象化表达,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绿水青山”的存在是获取“金山银山”的条件,没有“绿水青山”,出现生态环境悬崖危机,人们将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既要发展生产,又要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二者是辩证关系。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进一步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两山论”指出了今后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准选择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治理之间的矛盾,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

具体来讲,“两山论”萌芽于习近平的陕北工作期间,7年的知青下乡工作经历,使习近平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的作用。“两山论”形成于习近平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闽浙的“绿水青山”等自然地理条件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两山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则是习近平主政浙江与上海期间,浙江等省的“两山论”获得成功实践,这种地方实践经验具有推广价值。[2]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臆造的,它不仅需要具备特定的人、物方面的主客观条件,还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两山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

“两山论”继承与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管子思想具有朴素的生态观,《管子·牧民》中提到,“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阐释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儒家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相一致。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指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和万物的运行规律,这是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同。“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被视作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主张“无为”,人与自然看似“天人分离”,实则内含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之意,有敬畏自然之心,这样就可以保护自然,使其休养生息。佛家主张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万物之差别尽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针对人与自然,佛家注重因果关系,强调人类要善待自然,否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处。现在,现代技术经济实践对自然的破坏性后果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善待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减少人对自然的无序破坏。“两山论”提倡保护“绿水青山”,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使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一致。

“两山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时,从实践论角度认为,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造福人类自身。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一直在强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一致时才能达到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P383)。马克思也曾告诫:“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P624)人们普遍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有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二是实践辩证的历史自然观;三是未来社会是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新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替代”[5]。“两山论”不是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实践辩证的历史自然观基础之上,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两山论”的理念要义。

“两山论”对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其公民大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但是,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依然存在诸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许多非政府组织和社团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努力,这也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存在的社会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特斯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不可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因为国家受到大财团的控制,这些大财团只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利润,而不可能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西方的民主、法治和私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而只要求民主和法制对私有制无限地妥协、退让与溺爱。福特斯认为,反而中国政府则有可能主导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有传统的优秀文化,在家国同构理念与农耕文明的长期影响下,守住“绿水青山”,进行“美丽乡村”与“美丽中国”建设是互为因果关系;二是中国已经认识到西方工业现代化的弊端与危害,中国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是对西方的现代化和发展进行反思,对材料、工艺以及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生态环保要求,增强人们生产、生活与消费方面的生态理性。因此,我国的“两山论”实践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结合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样才能有助于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现象,现在某些行业依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系列表述,旨在中国背景和语境下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逐渐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难题的同时,找到一条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现实道路。[6]因此,“两山论”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落实“四个全面”与“五大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两山论”嵌入“两课”教学的理论架构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两山论”理念的实践契合国家“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两山论”的绿色发展理念,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激活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一种财富观;“两山论”强调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进行生态治理,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治理观;“两山论”的实践离不开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推动,也是我国生态伦理、生态哲学与生态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文化观;“两山论”的“金山银山”给百姓带来福祉,是一种民生观;“两山论”保护好“绿水青山”,改善了人们生活环境,是一种幸福观。“两山论”蕴含的丰富理念嵌入“两课”教学,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两山论”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两山论”与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要依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结合,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则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利用先进的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两山论”进一步拓展了生产力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劳动者具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思维,认为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解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劳动对象不是“恶水穷山”而是“绿水青山”,那么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会给予劳动者丰厚的回馈。采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发展生产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则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不但阻碍生产力发展,还有可能受到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了不毛之地”[4](P519)。 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

“两山论”与生态治理。“两山论”注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情决定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态治理问题被紧急地提到国家治理日程上来。若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而不加以有效治理,那么其必然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会危及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现代化,会严重侵蚀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由此,生态治理就成为政府责任的重要选项,由政府主导进行生态治理现代化就成为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在过去的生态治理过程中欠账太多,而且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生态治理实践大大落后于理念;二是政府主导不够,缺乏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责任主体、客体及生态治理内容不清晰,监督与追责力度不够;四是协同治理机制不成熟,公民参与不够广泛;五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不够彻底。[7]总体上讲,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治理比较落后,但是生态治理的理念教育要先行。由此看来,对大学生进行“两山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具有现实紧迫性。

“两山论”与生态文化。生态治理问题被提出来主要是因为我们面临着生态危机,而出现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则来自于生态文化危机。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违背自然规律,不断向大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强行索取,过度逐利,导致人类自身行为失范,甚至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的失范行为受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中心主义的长期存在则取决于这种落后的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观。生态危机实质上是生态文化的危机。消除生态危机就要解决文化危机,要提升人的生态文明素质,培育人的生态伦理意识,就要确立生态伦理底线。[8]

“两山论”与民生价值。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住“绿水青山”,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既留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发展资源,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人民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人们在解决了吃饱穿暖等基本生存问题后,就会对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出更多要求,例如水是否干净,空气是否清新,食品是否安全,环境是否优美等。各级政府是否能够长期秉持“两山论”理念,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涉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诗经·大雅·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无论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绿色发展,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亿万人民的小康梦想,都符合民心民意。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们没有因为耕地少而气馁退缩,反而因势利导,走“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三大发展战略,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浙江民生的普惠发展,使浙江省城乡发展差距之小多年来一直居于全国首位。浙江省的“两山论”成功实践案例完全可以嵌入“两山论”教学之中。

“两山论”与生态环境保护。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虽是万物之灵,但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是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和生命之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们要保护“绿水青山”,拥有“绿水青山”。一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目前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时,必须理念先行:要用整体思维看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用辩证思维看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市场思维解决“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之困;用协同思维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用系统思维深化对“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解;用底线思维深化对“空间均衡理念”的理解;用法治思维约束和规范生态治理难题。[9]

三、“两山论”嵌入“两课”教学的现实路径探析

生态文明教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现阶段我国大多高校都没有“两山论”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立课程、教材,没有相应的教学体系,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已然滞后。因此,整合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与要素,建立高校生态教育共同体势在必行。“两课”教学课时充足、时间跨度长,教师整体素质高,具备一定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能力,把“两山论”嵌入“两课”教学也是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是把“两山论”与“两课”教材融会贯通。高校本科四门公共政治课一共14个学时,“两山论”教育资源完全可以契入“两课”教材。

首先,“两山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相融合。第一,在本门课程中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教育。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高度关注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第二,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教学中,可以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论、因果关系等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实践论论证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等,引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学生理性、辩证地思考“两山论”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两山论”的践行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其次,“两山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相融合。可以分为两个模块,即关于“两山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在进行思想道德培育过程中,结合“三义、三观、三德”中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思想、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价值观等进行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与非、善端与恶果,正确选择与调整自己的行为,确立生态伦理底线思维,使大学生承担未来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既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它不仅为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人民享受生态环境权利、履行生态环境义务提供了法律准则。而要让人们遵守生态法制,就必须要加强生态法制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的了解度,可以有效遏制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冲动,使他们的生态行为有法可依,从而多角度地树立其正确的生态法治观念。我国已经颁布多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多项环境标准,但是如何选择详实典型、对比效果明显且关联到大学生自身的案例来触动学生心灵,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还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再次,“两山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程内容相融合。“毛概”这门课程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成果”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有所继承与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第八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也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两型”社会等许多涉及经济发展、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内容;第八章第五节的题目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因此,“两山论”融入“毛概”这门课程具有理论先决条件。安吉县是“两山论”提出发源地,安吉县又是“美丽中国”国家标准制定者,在课堂上展示浙江的“两山论”实践案例,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另外,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与学生深度探讨一个问题,即“两山论”的实践主体问题。过去我国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离不开农民,现在,我国进行深化改革,践行“两山论”显然也离不开农民。“两山论”的实践就是让具备“绿水青山”条件的地方达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山论”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最后,“两山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相融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内容特点,在史实材料基础上,总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吸取历史失误的教训,以史为鉴,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世界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涉及生态环境教学的内容有:第一,人类战争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的巨大破坏。例如,日军在中国掠夺并过度大量砍伐原始森林;日军对我国残酷地采取细菌战和化学战;还有美军对日军惩罚性使用的核弹等。第二,失误的经济发展政策破坏了生态环境保护。例如,抗战期间我国大后方难民移垦对生态环境不合理或者过度开发,还有“大跃进运动”中毁掉大量山林大炼钢铁等。第三,可以整理一些历史人物的生态思想。如清末左宗棠对西北近代生态环境的治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可以给学生预设“两山论”理念相关专题,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客观历史材料,独立完成作业,以促进“两山论”教育。

另外,《形势与政策》没有单列为一门课程,而是以讲座形式授课,虽然这门课程课时量不多,但是覆盖面较广,可以结合关于“两山论”理念,灵活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二是把“两山论”嵌入“两课”教学,除了强化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注重其它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狭义的“两山论”教育主要指“两山论”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教材等教学内容与学生教学互动后完成的课程教学。广义的“两山论”教育还涵盖课堂教学以外的实践教学,包括高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校党委宣传部门主导的以及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有关“两山论”教育的校内外活动。例如,举办有关“两山论”教育的知识性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鼓励大学生报名参加“两山论”教育课题立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招募志工,成立大学生“两山论”宣讲团;进行生态校园建设;建立“两山论”教育网站与微信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利性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另外,师生们也可以广泛参与一些其它场所活动,例如“两山论”教育馆、“两山论”教育推广协会、生态教育休闲农场、生态教育与环境中心、生态教育园区、生态社区等。这些课外的教学资源与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责任。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观、中国现代的生态文明观、西方的生态文明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难免有冲突和碰撞,只有通过整合有效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引导,才能使他们摆脱迷惘,形成自己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三是在“两山论”教学中,加强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在“两课”教学中嵌入“两山论”内容,凸显“两山论”教学效果,这无形会给本已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两课”教师施加了压力。为了保证“两山论”教学质量,有必要进行“两山论”学科建设,通过实行集体备课,为“两课”教师打造一个有效教学平台。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部、社会科学基础部等统一组织起来,研究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案、教学效果评价与绩效考核机制等。这样可以减少“两山论”教学资源分散浪费、专题缺乏、内容重复、表述不一等现象。高校可以出台措施鼓励相关教师进行有关“两山论”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成立生态文明研究院或者研究所,为教师的“两山论”学术研究提供条件。进行“两山论”学科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通过“师资培训中心”或者“教师教育教学发展中心”等机构,激励“两课”教师参加“两山论”教育培训,大力支持教师参加“两山论”学术研讨会,增强“两课”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这样还能使许多教师平时零散和不自觉的“两山论”教育工作得以聚焦,从而有效地提高“两山论”教学效果。

现在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原因也复杂多样。把“两山论”嵌入“两课”教学,无疑将推动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要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大国,成为对生态文明建设负责任的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阮朝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历程[J].前沿,2015(1):105-10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潘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15-07-13.

[6]郇庆治.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回顾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4-12.

[7]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4.

[8]李景平.两座山理论,历史性创新——读习近平《之江新语》记[J].环境经济,2015(Z5):30.

[9]陈宗兴.生态文明——绿色变革带来的深刻调整[N].光明日报,2016-01-22.

[10]涂雪峰,李萍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11):73-74.

[责任编辑 杨 敏]

On the “Two Mountain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of “Two Courses”

WANG Hao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2.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Two Mountains” is the vivid metaphor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n-win idea. It is necessary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and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get a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reflect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soci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wo mountains” theory has its pract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origin. “Two mountains” concept contains rich connot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wo Courses” teaching process,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wo Mountains” theo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wo Courses”

2016-11-05

2016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两山论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成果;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湖州市为例”(16@ZH005)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度人文社科预研究项目“我国政府责任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实现”的阶段性成果。

汪浩,浙江大学在站博士后,讲师,从事生态治理与政府责任研究。

G641

A

1009-1734(2016)11-0039-06

猜你喜欢
两山论绿水青山文明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请文明演绎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读懂习近平在安吉首倡的“两山论”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路径
对不文明说“不”
论“两山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