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刚
(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处,湖北黄冈438000)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论坛】
地方高师实施卓越农村教师培养计划的三个坚持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胡世刚
(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处,湖北黄冈438000)
教育部连续出台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文件,对于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适时寻求改革的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面对新的形势和政策,地方高师理应率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面向农村培养卓越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面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切实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打造地方师范院校的农村教师教育品牌。
教师教育;卓越教师;农村学校;教学改革
编者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内新一轮综合改革的战略主题。黄冈师范学院作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经过不断的创新实践,已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为了进一步加强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提高转型发展工作的针对性,我们特设立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论坛”栏目,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地方高校推进转型发展工作有所帮助。
2012年9月6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这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旨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标志着国家对于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以下简称“地方高师”),黄冈师范学院始终把为基础教育提供高素质的师资作为根本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重点面向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于2012年9月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组建两个教改实验班,分别面向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培养优质师资,经过三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些工作思路和改革措施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梳理,以利于改革持续推进。
地方高师大多是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的,尽管不少师专升格后冠以“某某学院”之名,学习老牌本科,走多科发展之路,尽量去师范化,但作为一所办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高校,黄冈师范学院始终坚守教师教育教育的职责,立足于为本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和进入中小学任职的条件越来越严格,师范生的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黄冈师范学院在正视困难的同时,及时调整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点面向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探索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之所以重点面向农村培养,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从社会发展的视角,面向农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党和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广大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是农村的教育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学校减员严重、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素质偏低、待遇偏低等现象依然存在。为了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解决了一些农村教师的难题。但总体来讲,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太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此,2015年6月初,国务院公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了多项对乡村教师的支持计划,旨在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作为地方高师,配合政府发展本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输送优秀人才担任农村教师,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最佳选择,同时对于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从学校发展的视角,面向农村是错位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一直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不少师范院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大量的教师进修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在本世纪初急剧减少,或归并,或转型,不再承担培养师资的任务。据统计,我国独立设置的本科师范院校101所,只占到从事教师教育的院校总数的19.1%。[1]这些结构性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为始终坚守教师教育教育职责的地方高师提供了发展机遇,师范生的人数一直稳定在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毕业后通过支教、招聘考试等方式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学工作。但随着国家一系列新的政策的出台,如《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建设好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鼓励综合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参与教师教育。”这也就意味着新时期教师的职前培养更加开放,从事教师职业不再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利”,大量的非师范学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同样可以获得从教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挤压了地方高师的就业空间。
面对新的政策调整,作为地方高师,黄冈师范学院及时调整办学方向,重点面向基层学校和广大农村,一方面是为了填补老区农村的教师缺口,因为老区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学校中青年教师流失率较高,基本上以中老年教师为主,总体素质不高、数量偏少,导致不少学校教学质量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提并论,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因为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求职,更多的是面向城区学校,而受传统的等级观念,大多数城区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只选择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少数重点高中甚至明确规定非“985”“211”高校不招,而急需教师的农村学校应该成为地方高师的主要就业面向。
(三)从学生发展的视角,面向农村是保证顺利入职的需要 地方高校的就业情况,从总体来看,既不能够与重点大学相提并论,也不及高职高专,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作为地方高师,如何在其他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体系日益开放的背景下能够突破“重围”,继续保持教师教育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必须做精做强教师教育专业,积极探索新时期培养农村学校急需什么样的教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怎么样来培养等一系列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唯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保证毕业生能够顺利入职,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能够为农村学校输送优质师资。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陆续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农林人才”等培养计划,各高校纷纷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地方高师,黄冈师范学院主动参与这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从2012级开始探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实施教改的过程中,坚持“重点突破、试点先行、整体跟进”的原则,突出教学能力培养,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学习,具体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能力培养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开展,目标是使师范生毕业后具备三大特征,即“入职顺、适应快、潜力大”,培养卓越班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尤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所谓“入职顺”,是指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全面且过硬,课堂教学、片断教学、说课、课件制作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在就职过程中能够顺利通过招聘;所谓“适应快”,是指学生入职后,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角色且站稳讲台,在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能够快速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表现出较强的教师职业能力;所谓“潜力大”,是指学生除了具备优异的实践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教材创生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和教育智慧,具有更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潜能。
依据上述培养目标,黄冈师范学院首先严把“入口”。在遴选教改班学生的时候,面向2012级所有学生进行宣传发动,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组织专班通过笔试和面试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重点坚持三个方面的标准: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立志从事教师职业;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能力强;开朗大方,心理健康。通过院系和学校两轮选拔,分别组建了“卓越农村教师”和“卓越幼儿园教师”教改班,定向培养农村教师。
(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全程实施教学能力培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要的标准就是教学能力出众。因此,黄冈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系统设置教学观摩、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班主任见习、教学反思等环节,通过加强说课、案例分析、片段模拟教学等实训教学,强化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衔接,黄冈师范学院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提出了实践要求:一年级开展社会实践,围绕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社会调查,重点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和学习态度等;二年级由校外导师带领开展教学观摩和见习活动,重点了解教师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三年级开始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和模拟授课,重点训练课堂教学能力;四年级参加教育实习和教学技能竞赛,包括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均制订了具体培养目标、训练内容和考核要求,确保能力训练真抓实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已经显现初步的成效:教改班学生三年级时提前参加学校和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与大四的学生同台竞技,整体表现优异,成功斩获多项校级奖项,并荣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展示了过硬的教学能力。
(三)加强指导,推行“双导师制” 推进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是关键。黄冈师范学院通过多方努力,实行了“双导师制”,给每名学生配备了校内和校外各1名导师,为每位学生提供二对一的全面指导。校内导师主要选派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且必须是担任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尤其是担任学科教学论的教师,能积极主动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要求将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鲜活、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同时聘请教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一批基础教育名师担任校外导师,重点指导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开设教改专题讲座,辅导学生写教案、说课和模拟授课等。
为了保证导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学校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联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示范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教师教育共同体,完善运行机制,保持导师队伍的相对稳定,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加强对校内导师的培养和管理,利用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统筹中青年教师能力发展与教师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培养工作。导师队伍工作过程中,发挥教学团队、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深化集中研究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选派了一批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到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为期半年的锻炼,职称晋升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一)开设模块课程,提升综合素质 基于适应老区农村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黄冈师范学院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在适当压缩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模块课程”,主要包括综合素养提升、教学技能发展、教育实证研究、才艺特长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等六大模块,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农村学校的实际工作需要,能够承担起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指导等工作。
(二)坚持项目驱动,狠抓专项训练 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黄冈师范学院重点进行三个方面的专项能力训练。一是农村学生的生活指导能力。绝大多数农村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多由祖辈在家看守,有的甚至是独立生活,生活上缺乏科学的指导,存在很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卫生意识淡漠,相关知识匮乏,为此,学校专门开设相关课程,进行针对性训练,要求卓越计划班的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是农村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暴露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但由于目前的实际困难,短期内无法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因此农村教师必须同时承担起心理辅导的职责。学校专门开设系列课程,进行系列培训,要求卓越教师班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获得相关资格,以便于参加工作后能够承担起心理辅导的任务。三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城区学校相比,优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是农村学校的普遍难题,必须依托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来缓解这一难题,这也同时给农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结合“国培计划”培训农村教师的机会,安排学生与农村教师共同研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系列的专项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专项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在教育见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得到了农村学校的高度肯定。
(三)坚持校地合作,实施协同培养 作为一所办在地方的高校,各项改革离不开地方的大力支持,根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际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和积极争取,黄冈师范学院初步建立了与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共同体,构建由高校主导、政府协调、中小学(幼儿园)参与的“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培养机制,明确高校在卓越农村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和目标任务,地方政府在卓越教师项目的经费支持、实践基地建设、就业通道方面的支持政策,中小学(幼儿园)在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等方面的配合义务,为计划的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年来的教改实践,实验班的学生展现出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教师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100%,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奖率100%,普通话、计算机及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100%,整体成绩优异。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强调高校的教学改革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2]一方面,卓越教师的培养更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多方面力量的配合,特别是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区域农村教育合作联盟,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地方高师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转型发展中继续保持师范特色,不断培养优秀的农村教师。另一方面,地方高师也要通过政策的激励,引导教师深入农村学校,关注农村地区教育教学现实问题,为农村教师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农村教育、农村教师的实证研究,为改善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农村教师质量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只有学校和地方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农村教师的培养工作,把着力点放在农村学校的条件改善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上,通过政策的支持,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才有望得到真正的改观。
[1]朱旭东,教师资格制度相关问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贡福海,高校有效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三个向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640
A
1003-8078(2016)02-0001-04
2016-02-20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2.01
胡世刚(1967-),男,湖北麻城人,黄冈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