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商学院, 长沙 410205)
“两化融合”发展与深度融合策略刍议
易磊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商学院, 长沙 410205)
摘要:为了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高新型工业化发展质量,必须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步伐,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和相互渗透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通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协同推进,促进新产业衍生、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和社会价值模式的转变,提高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 “两化融合”; 深度融合
一、 “两化融合”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更高要求,指出要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两化深度融合”,明确了“两化”深度融合将成为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战略举措。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包容和相互渗透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可以通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推进新的产业衍生、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和社会价值模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需要科学分析“两化融合”的社会环境,评价“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从“两化融合” 的发展水平、能力和社会环境基础等方面,科学测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探究具有产业特点、宏观指导的专业体系架构,覆盖区域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对“两化融合” 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需求进行科学测度,这将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行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的经营决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协同推进、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信息化可以改进工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提升产品性能;工业化可以扩大信息化的需求,为信息化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设备,从而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两者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两化发展的强有力措施,通过促进“两化融合”提升两化发展水平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2011年4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从区域层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探索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构建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两化融合”工作。从实践来看,对“两化融合”发展状况进行测评,无疑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制定、行业的管理指导,也有利于企业进行具体的经营决策。从广义上来讲,推进“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社会历史进程的交织、融合和相互促进发展,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狭义上来讲,是推进信息化与产业体系、工业体系的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两化融合”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基础设施、工业市场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形成新型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态,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工业能力和工业素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二、 “两化融合”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在国内,关于“两化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化融合”的概念、理论和政策等方面。李健介绍了“两化融合”的有关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安筱鹏提出了“两化融合”的四个层次,认为“两化融合”是工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发展、体制等的融合;金江军研究了“两化融合”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两化融合”的层次模型、供需模型、动力机制模型、生产要素替代模型和成熟度模型等;王金杰研究了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和对策。
推进“两化融合”协同发展,需要厘清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工业企业找准“两化融合”的重点和突破口,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评,能够为政府政策制定、行业管理指导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同时,需要构建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进行决策提供重要的量化参考依据,真实反映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需求和需要改进的内容,避免盲目建设而忽视其中薄弱环节的不利因素,为企业全面客观分析“两化融合”现状、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我国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现有研究文献中,研究者们对“两化融合”的指标体系研究的比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对此领域进行了研究,主要是针对“两化融合”水平(广度、深度)进行测评。例如,龚炳铮研究了“两化融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提出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要从融合的环境,融合的广度、深度和融合的效益几个方面来评价;易法敏等人利用龚炳铮提出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广州市“两化融合”的发展程度;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以企业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社会环境、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等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了钢铁、化肥、重型机械、轿车、造纸、棉纺织、肉制品加工等7个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建立了一套分行业评价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关键特征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这些评价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些行业展开,所建的指标体系各有侧重点,有些指标数据不具有普适性。黄体鸿等人研究了我国“两化融合”的区域差异,从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贡献等三个方面研究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建立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9个省份进行了评价,该指标体系充分反映了信息化对工业和经济的贡献,但反映“两化融合”的指标略显不足。
三、 “两化融合”的内容
根据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明确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薄弱点,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可以找到与其他类似地方的差距,找到标杆,进行比学赶超。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要以区域为载体,以引导区域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和发展方向为目标,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提升区域社会信息化水平、完善创新发展环境为重点,着力推进区域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对价值链的驾驭能力,促进企业的集中统一管控,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特色产业优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从整体层面推进区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层面,了解“两化融合”发展的模式。
2.分别从“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两个角度,评价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现状。
3.将“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作为整体,从反映“两化融合”水平的不同层面入手,研究制定一套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分别从就绪度、成熟度和贡献度三个方面来测度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构建比较科学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5.针对区域内的工业行业,研究细化分行业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对区域内“两化融合”环境进行评价,并根据一定权重进行加总,得出区域“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
6.合理确定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指标,科学确定指标权重。
在区域层面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统一的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区域层面“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评,为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引导各地明确“两化融合”工作的方面、内容、切入点和关键环节,推进区域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在“两化融合”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
四、“两化融合”的对策与推进策略
1.“两化融合”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一是在提高工业经济信息化水平上力争突破性进展,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双赢。
二是加快实施工业信息化改造工程。以生产过程自动化、制造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综合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依托信息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进行工艺装备、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再造,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快速原型制造、准时生产、柔性生产、敏捷制造、实时企业、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先进生产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及装备,积极组织大规模推广应用。
三是重点企业增加信息化专项资金投入,加快培训信息化专业人才,促进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四是积极实施电子信息制造业培育工程,抓住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新契机,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信息技术及相关设备制造外包业务,从零部件、配套产品、基础材料做起,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直接引进大型项目工程,一步到位,建设生产制造基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争取通过若干年努力,使我市在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取得明显突破,提高信息化产业在工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工业经济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2.“两化融合”向产业链协同应用演进
“两化融合”继续向深层次发展,信息化在工业中的应用逐步深化,区域“两化融合”评价取得重要进展,智能工业将成为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热点,生产性服务业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得到快速成长。与此同时,工业产品安全生产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工业信息化面临标准规范滞后等问题仍在制约“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
3.基于“点、线、面、体”整体推进“两化融合”
在推进思路上,从企业、行业、区域、政策等层面,按照“点、线、面、体”整体推进。
(1)企业层面是推进“两化融合”的“点”。企业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要发挥企业的内生动力,就要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实施,抓关键环节信息化,抓信息化综合集成,推进信息化创新应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必须要把握好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各业务环节的渗透和深度融合。
在研发设计方面,要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构建新型研发设计能力平台和研发设计体系;在生产过程方面,要推进生产作业过程自动化,增强管控一体化能力,提高工业企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在企业管理方面,要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商务流通方面,要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重构与优化供应链,建立供应链整体运行模式;在综合集成方面,要促进企业全业务集成以及跨地域的多企业集成,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在创新应用方面,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深化信息化应用,在全面、综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向科学决策、商务智能等领域寻求突破,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演进和创新。
(2)行业层面是推进“两化融合”的“线”。从行业层面推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需要按照细分行业来分层推进。每个行业的发展阶段、发展基础、行业特点、生产工艺和产业文化各不相同,按照细分行业来分层推进“两化融合”更有导向性和针对性。
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和协同,搜寻工业企业所在行业中的共性问题,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工作,掌握工业企业所在行业的“两化融合”总体情况,推广典型经验和经典应用方案;树立标杆企业和标杆模式,引导行业发展,从而制定行业“两化融合”政策。
(3)区域层面是推进“两化融合”的“面”。培育区域性“两化融合”试验区,带动区域“两化融合”的行业扩展和深度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推进区域性“两化融合”试验区是推进区域性“两化融合”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从区域层面推动“两化融合”的具体载体。
紧紧围绕构建区域新型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工作,在新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对新型工业的服务以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区域“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此外,要做好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推动构建基于地方政府、企业、园区运营商、中小企业和谐共生与健康发展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4)政策层面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体”。一是认识逐渐深化,尤其是“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义更加明确;二是就“两化融合”的内涵和外延达成共识;三是逐步转变理念,不能简单认为两化融合就是“两张皮”,需要进行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系统对接”;四是目标需要更加明确,并量化指标;五是工作更需要有明确的路线和路径,包括点线面体、政策和项目等,不仅涉及企业竞争力、新型模式、新兴产业、区域块状经济,还会涉及到思想认识、资金、政策、人才和标准等。
要营造良好的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进带有全局性的关键要素和专题领域工作,推进“两化融合”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制定顺利推进“两化融合”的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科学编制推进“两化融合”的“十三五”工作规划和工业化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
4.凸显“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
(1)更加关注信息化综合集成。目前,广大企业信息化在经历过单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阶段之后,正处于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用阶段,并向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阶段来发展的。要推动信息化业务流程、应用系统、规范、标准的融合集成,构建信息化平台、工业智能和商业智能系统,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力。
(2)更加关注信息化创新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两化融合”的重要支撑。“两化融合”是信息技术和产业创新的动力源泉,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
(3)更加关注智能化发展。智能化发展是“两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趋势,是对已有“两化融合”建设和应用成果的全面应用。要坚持需求导向、应用驱动的原则, 依据已有的工作基础,综合利用传感技术、自动化、RFID、M2M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统筹规划和布局,注意先导应用、技术攻关、产业发展、标准制定、网络布局、安全防范等问题,积极推进物联网、工业智能、商业智能和大数据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业务环节的应用。
(4)更加关注绿色化发展。“两化融合”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节能减排不仅需要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更为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系统,取得更多更广的节能减排效果。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还应围绕重点行业,聚焦重点企业,抓住企业生产经营的用能耗材排污的关键环节,以信息化与企业关键业务环节融合为抓手,将绿色化发展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不断创新“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推进机制和运行机制,提升节能减排的整体水平。
(5)利用“两化融合”有效促进安全生产。优化工业发展结构,着力发展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并积极推进现代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信息化含量。
(6)更加关注服务化发展。“两化融合”是支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涉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维护和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和应用、运营平台的完善,助推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型,是“两化融合”工作的重点领域。
(7)更加关注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随着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标准化,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专业化的独立企业,演进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区域集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在区域层面统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关注产业链共性,共性平台和服务,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8)更加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两化融合”催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衡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两化融合”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各行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另外,物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作为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精益生产和精益物流,优化了供应链管理,尤其值得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曹学勤,郭利.关于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J].上海信息化,2012,(2).
[2]张新,马建华,刘培德,刘强,徐峰.区域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及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3).
[3]徐争涛,马柯,屈云仙,谭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研究[J].电子世界,2012,(9).
[4]王娜,李钢.企业两化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2012,(1).
[5]金江军.中国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工业和信息化,2012,(8).
[6]王华萍.河北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研究[J].经济纵横,2012,(9).
[7]胡新,惠调艳,梁思好.基于社会环境视角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
责任编辑:彭雷生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tegration of the Two”and Their Deep Integration
YI Lei
(Business School,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we must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and tak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ir deep integ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based on their mutual dependence, mutual promotion, mutual tolerance and mutual penetration i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is process, th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oduct integration, business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 altogether not only promote new industries but also push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operation as well as social value mode. He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deep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059-04
作者简介:易磊(1976-),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营销战略、宏观经济。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0C0539)
收稿日期: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