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云, 赵国付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拓展周恩来研究的新作——评韩同友《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
王家云, 赵国付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1)
摘要:《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一书从特定视角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新总结。该书以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缘起为研究起点,以历史进程为逻辑主线,从理论、实践、精神和价值等四个层面进行深度研究,揭示了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理论和实践本质,彰显了本研究的理论、学术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周恩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统性;研究方法
韩同友教授的新作《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以下简称《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近期出版。该成果是作者对自己的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后出版的,也是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DSB002)的结项成果。
《研究》在体例安排、内容选择、观点论证、视角构思、方法运用和语言表述等方面,实现了周恩来研究的新探索。
目前,学术界对周恩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生平、思想和精神三个层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就理论层面而言,进行了某些方面的系统把握和哲理性分析,譬如从哲理、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对周恩来思想进行剖析,实现了对周恩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外交等方面思想的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但是,专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进行周恩来成就的系统研究还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同友教授的《研究》,填补了周恩来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总结的一些空白。
一、研究意义的鲜明性
《研究》从视野拓展、价值指向和学术研究等层面凸显出鲜明的研究意义。
(一)拓展研究视野。在现有的周恩来研究成果中,关于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一方面散见于周恩来著作、年谱等文献整理著作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周恩来专题研究和权威人士的讲话中。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明显存在着关联性、系统性和比较性薄弱等情况。2011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与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周恩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提交了部分以周恩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研究文章,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至《研究》出现之前,这方面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仍然不够。
《研究》的出版正好弥补当前这一研究的不足。该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为切入点,系统总结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周恩来理论与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周恩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张力,并以此为基础,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和精神层面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进行理论提升和系统阐释,拓展了周恩来研究的新的视界。
(二)价值指向高远。从作者的构思和行文可以看出,《研究》价值指向高远,其研究成果与作者的期待实现了完整的统一。
首先,《研究》有助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在新的历史使命下,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新阶段。《研究》通过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脉络的梳理,揭示了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推动。从中可以看出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实现了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总体认识,对于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周恩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杰出贡献,总结宝贵经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重要启示。《研究》突出强调了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具有全面性、辩证性、持久性和表率性等特点。并实现了对周恩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系统把握,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周恩来研究奠定了基础。
再次,《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周恩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内化为高尚人格精神,形成鲜明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征的伟大人格精神,进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自觉地将弘扬周恩来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研究》通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揭示周恩来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彰显出该研究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关系。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周恩来人格精神的科学性,指出了周恩来精神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征的人格精神。
(三)学术地位凸显。《研究》拓展了周恩来研究的新视角,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意义。从新作本身来看,研究成果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新总结。就我国学界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主要领导者贡献的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果,当然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在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贡献研究的同时,对其他领导人的贡献和智慧往往关注不够,而现实恰恰证明了这一研究的重要性。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毛泽东是领导核心,因此,学者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时候,往往把重点集中在毛泽东的研究上。《研究》恰恰弥补了这一研究中的不足,从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进而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经验。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而且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新的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学界对周恩来生平、思想和精神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周恩来的方方面面,但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进行系统的研究还没有出现,即使有所涉及,也是些零散的研究,并且针对性不强。作者正是带着这种针对性,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使新作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这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从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看。《研究》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进行了详细勾勒,特别是一至四章论述较为深刻。第一章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渊源从历史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的实践、理论、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分析科学而全面,揭示了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缘起的本真性。第二章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以及周恩来对毛泽东思想特殊贡献等方面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内容丰富、观点鲜明、逻辑思维严密。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对周恩来文献资料进行细密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的,其分析有理有据,科学全面地反映了周恩来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贡献。第三章对周恩来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进行了深刻论述,实事求是地揭示了周恩来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功勋。正如作者所说,周恩来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系列理论阐发,有的具有独创性,有的体现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它更贴近实际。这一部分,体现出周恩来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第四章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外交事业以及执政党建设等问题,探索周恩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展现了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特别是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中心任务转移的时代特征,正如毛泽东所说:“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面看,新作完成了作者的既定目标。
(二)从精神研究层面看。这一部分是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形成了理论、实践和精神三大贡献。石仲泉曾说:“就毛泽东与周恩来相比较而言,最有影响的可能是‘毛泽东的思想,周恩来的精神’。”[2]
周恩来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价值是重要的和独特的。作者认为,周恩来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孕育而成的一面精神旗帜。《研究》第五章对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及核心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指出了周恩来精神的广博性、完美性、永恒性、世界性四大特征,并强调周恩来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彰显了周恩来精神的实践本质,同时对周恩来精神文化、实践、理论以及个人品质的渊源进行了合理的分析,特别是指出了周恩来精神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强调周恩来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因而开拓了周恩来精神研究的新境界。
(三)从总结经验研究方面看。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3]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知今。《研究》具有经验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当下学界,周恩来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之一就是系统性不强。《研究》针对这一不足,从各个层面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和精神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体现了研究内容的系统性,较以往的研究更具有经验性意义。
从《研究》第六章可以看出,作者指出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内容上的全面性、时间上的持久性、方法上的辩证性、作风上的务实性、人格上的表率性五大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也可以从这一层面帮助我们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精髓要义。作者进一步指出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化对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坚定信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时俱进、世界眼光。这五大基本点,对我们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采取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多种方法综合并用的研究模式,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实现了对周恩来文献的梳理和研读,进行理论提升,揭示了文本展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境和价值。通过结合周恩来一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如第一章到第四章的逻辑主线即是如此),把握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把周恩来放在历史的境遇中去分析,体现研究的科学性;通过将周恩来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进行比较,概括出周恩来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中的互动、互补关系,彰显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国化的个性特征(如第二章的第五节、结语的部分内容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揭示了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充分运用重要方法。前面谈到的比较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进行类似研究必须遵循的方法,而事实上该方法在类似研究中的运用明显不足。为此,作者作了富有成效的努力。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同样是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着力点,但以往的研究中理论研究有余,实践研究不足,特别是与实践融合不够,《研究》充分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并把其贯穿于研究的始终。作者在论述理论的同时,努力找出实践进行例证,如关于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以及周恩来对毛泽东井冈山经验的认可,等等。《研究》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性和理论开创性的解读,得益于作者对这一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语言表达的精准性
(一)直接采用周恩来原话作观点和论据。周恩来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论述之中,运用原话作为论点和论据,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研究》的这一特点较为鲜明。如在第二章中,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动力、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论述时提出“工人是国民革命领袖”“工农群众为国民革命之中间”“民族资产阶级总是富有妥协性”,以及后文提到的“城市的暴动必须与乡村的暴动相衔接”“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等等。
(二)坚持运用党的“定性”语言。周恩来研究要坚持历史和辩证的思维,更要坚持研究的政治标准。作者紧紧把握这一原则,在话语的使用上严格按照党的决议,以及历史形成的惯用话语进行表述。如:“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4]348周恩来的理论思考,总体上说,是中央领导集体理论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与框架下进行的,等等。
(三)注重观点科学凝练。作者通过精准的语言凝练,表达鲜明的观点。作者具有党史学背景,加上多年的语言锤炼,体现出较强的语言凝练特色。《研究》呈现出语言科学性和个人专业背景特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四章第五节运用“宗旨、关键、基础、核心、要求和保障”等凝练词语对周恩来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概括,第六章第一节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征的概括高度凝练:“内容上的全面性、时间上的持久性、方法上的辩证性、作风上的务实性以及人格上的表率性”,突出了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和本质,科学而优美。
总而言之,《研究》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体现出逻辑结构的合理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视角的开创性、研究观点的新颖性,并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手法,实现了对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对于推动周恩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周恩来研究的现实中,韩同友教授的新作摆脱了常规研究思路的束缚,选择了独特的研究视角,用厚实的史料做基础,以合理的逻辑架构、科学的研究方法、质朴精准的语言构建出自己的理论大厦,从而为周恩来研究工作开辟出新天地。当然,《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关于“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中提及的世界眼光是否作为基本要求,有待商榷;有的提法有待推敲,等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0.
[2]石仲泉.我观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353.
[3]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M].田时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张超
“现当代学人研究”征稿启事
本栏目以20世纪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著名学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术成就、学术道路、治学方法等进行回顾与总结,但求客观、公正、严谨。来稿既可是一组文章,对研究对象作较为全面的评述,也可是单篇文章,对研究对象作重点评析。文章篇幅请控制在10 000字以内,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排规范,并提供打印件及电子文档(E-mail:hysyqhy@163.com)。
本刊编辑部
作者简介:王家云(1949-),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周恩来研究。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6)02-0186-04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