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元枝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明清徽州杂字与伦理教化
戴元枝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杂字是我国宋代以后识字教材的一个重要类别。在数百年的使用、重编的过程中已突破单纯的识字功能而具有明显的教化意蕴,徽州杂字更为明显地彰显了这种功能的转变。徽州杂字所包含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邻睦族、遵纪守法、崇勤尚俭、惜时进学等丰富的伦理教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徽州;杂字;伦理教化
杂字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悠久,常镜海在《中国私塾蒙童所用之课本研究》一文中称:“据《明国史经籍志》载:《杂字指》一卷,后汉郭显卿撰;《要用杂字》三卷,邹里撰;《俗语杂字》一卷,隋王邵撰;《杂字要》三卷,隋李少通撰。观此知汉时已有杂字之书。”[1]79-90说明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杂字,不过这些早期的杂字现已散失,故其内容无可稽考。杂字的大量出现,并作为民间私塾识字教材是在宋代。陆游在《秋日郊居》诗第三首的注释中云:“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2]26。可见,杂字是当时平民子弟在农闲接受教育时所用的教材之一。自此,杂字成为古代识字教材的一个重要类别。因其内容特别通俗,曾广泛流行于当时的中下层社会,成为民间百姓识字的重要凭借,张志公在评价其功用时曾说:“杂字,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所作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2]29。
杂字的编纂者大多是乡村塾师或市井文人,他们编写杂字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写信、记账等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名第。美国学者罗斯基在考察了我国古代的一些杂字书后曾指出:“这些杂字书的特点是教人们阅读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字与词汇,而相对忽略了一些表达儒家概念的词汇,如‘义’‘礼’‘德’等等。”[3]77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笔者许多杂字在数百年的使用、重编的过程中已逐渐突破单纯的识字教育功能而具有明显的伦理教化功能,尤其是在号称“程朱阙里”的徽州,杂字教材的教化意蕴显得更为突出。徽州的宗族极为重视伦理教化,在他们的家训中,“明伦理”、“孝父母”、“睦宗族”、“处兄弟”及“和乡邻”等儒家伦理教化思想随处可见。遵循“蒙以养正”的传统教育理念,在蒙学教育中徽州人也极为重视伦理教化。本文试以数十种明清徽州本土的杂字教材为对象,来考察其中所包含的伦理教化思想,探讨儒家的伦理教化如何通过童蒙教材而发生影响的。
孝悌是儒家伦理的根本,如《论语·学而》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种以血缘为基础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浓烈而牢固的家庭亲情关系,对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儒家的基本伦理是如何转化为人们普遍遵守的法则的呢?陈来在《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中指出,世俗儒家伦理与精英儒家伦理不同,主要不是通过儒学思想家的著述去陈述它的,“而是由中下层儒者制定的童蒙教育实践以及他们所编定的童蒙读物形成的,并发生影响”[4]409。杂字作为童蒙识字教材,虽主要为识字和介绍日常生活实用知识而编写,但以塾师为代表的中下层的儒者也试图趁机把儒家的基本伦理蕴含其中,从而实现儒家的“化民成俗”的教育目的,明清徽州杂字突出地表现了这一意图。如杂字《日平常》*安徽省黄山学院孙承平先生家藏。《日平常》是清道光年间歙县璜蔚村胡怀毕所编,后由其子孙胡世纲等人增补。、*笔者自藏。另,本文未注明出处的杂字均为笔者自藏。教导子孙们:“凡为人,重伦理,父母之恩等天地,公婆宗祖本源亲,子媳儿孙当孝悌。”《新镌六言杂字》②在“人事”类中直接将儒家的伦理纲常以简洁通俗之语道出:
至亲莫如父子,义合则为君臣;兄弟死生相顾,夫妻恩爱为真;朋友惟在于信,五者人之大伦;义夫还配节妇,孝子必是忠臣;四者纲常最大,流传万古芳名。
更多的杂字则从蒙童易理解、便实行的孝悌的角度来进行儒家伦理教育。《备用六言杂字》指出子女应孝顺,在父母生前要尽赡养的义务,在其死后要尽祭祀等礼节:
父母在堂奉养,衣食随时进呈,勿使饥饿冷冻,便是为子孝心。死后衣棺进土,选择吉地安亲。春秋祭祀标挂,上坟拜扫墓茔,祖骸不致暴露,自然荫益儿孙。
《事用杂字》则从父母养育子女的种种辛苦劳累的角度,循循善诱地教导童蒙要孝顺父母:
孩童出世,父母恩长。怀胎十月,饮食异常,手酸脚软,身瘦面黄,千辛万苦,生下儿郎。抱把屎尿,穿脱洗浆,既焦难养,又怕受伤,那里跌唬,着急想方,心常口念,时刻不忘。读书婚配,长大成房,倘离膝下,倚闾相望。
并指出:“为人在世,要有良心 ……先敬两大,次重双亲,恭兄爱弟,教训子孙。”不仅要孝敬双亲,还要“恭兄爱弟,教训子孙”。在徽州的方志中,表彰徽人“孝友”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如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志》卷六就记载了明代休宁西村人金应忠的故事,说其“性孝友,慷慨有大节。同弟挟策江进间,遭寇,俱为所得。弟曰:‘兄能事母,宁杀我。’兄曰:‘弟未有子,宁杀我。’贼义而两释之”[5]870。之所以树立“孝友”的典型,因为在徽州人看来只有兄弟友爱,才能共同兴家旺业,即《备用六言杂字》所说:“兄必友爱其弟,弟宜恭敬其兄,各人谨守规矩,何愁家道不兴?”《六言杂字》则教导孩童:“兄弟本为一体,莫存尔我之心。切莫怀私积蓄,有伤手足之情。”即使在分家析产时,也如《备用六言杂字》所说:“田地物件品搭,各样器皿公平”“不可谋占相争”“若有倚强欺弱,父母阴魂不宁”。
明清徽州社会被称为“封建宗法制度的缩影”,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屯溪开益堂梓行的《新镌便蒙群珠杂字》在“人物类”中指出,“同姓不同居为宗,同姓又同居为族”。宗族乡邻,或因有共同的血缘维系,而得以保证宗族的繁盛;或因群居而有共同的利益要分配,有共同的责任须承担,有不同的行业要分工,最终能确保正常生活的运转,所以宗族乡邻之间和睦相处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徽州这个宗族观念很强且地狭人稠的地方,显得更为突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和睦相处呢?《备用六言杂字》指出对待他人应真诚、忠厚、爱恤和宽容:“为人至诚忠厚,爱恤老幼乡邻。若是倚强行势,作恶折磨子孙,度量宽宏广大,小忿莫与人争。”《事用杂字》则明确:“和妻睦妾,信友亲邻。恶事莫做,善类奉行。明于责己,宽以待人。强毋欺弱,富莫骄贫。”《逐日杂字》更强调指出乡邻宗族之间应和睦相处,讲究诚信,患难与共:“隔壁邻居,同宗共族。一团和气,患难相顾。话语讲明,就要算数”。
之所以强调和睦宗族、乡邻,因为在徽州人看来,“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出入守望相助,和睦乡里处仁”(《新镌六言杂字》),所以要“和睦村乡,尊敬长上”(《应急杂字》),不可与人争斗。和宗睦族,避免争讼既是是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要求,也是国家对民众的教谕。如祁门《新安王氏宗谱》就将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列于卷首开篇,其中就有“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绩溪梁安高氏宗宗谱》在“祖训十条”中指出:“人在世上,要一团和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况宗族一脉,安可不睦?……至于结讼争斗,与他姓且不可,而况同族,尤当切戒。”[6]因为争讼不仅会带来破财败家伤人的恶果,而且与儒家所提倡的德、礼相悖,所以应尽量避免。如《新镌便蒙群珠杂字》所说:“人寻我事,不与较争。虽有言语,只当不闻……争讼连绵,未分胜负”,“有容有忍,不生祸患。小事不忍,致生大变”。《珠玑杂字》则谆谆教导孩童:“峥嵘讨事,必犯条章。牢狱监禁,铁锁麻绳,拶板夹棍,荆杖镣钮,木(木+了)黄荆,拷打狼狈,摸月(扌+麻)风,尴尬狡猾,装撰揘空,奸媱诡谲,官法难容。”让孩童自幼就对争讼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样成年之后他们就自然会力避了。
徽州人常把“仁里”作为一个村落建设的理想境界,不仅希望乡邻和睦,更教育人们应遵守法纪,不要为非作歹。如《新镌便蒙群珠杂字》教育童蒙要“谨守朝廷之法度”,并强调:“守分安贫,切莫为非做贼;怀刑畏法,免得摆站充军”。《备用六言杂字》历数了各种恶习,并指出其不堪的结果,告诫人们不可为非作歹,否则悔之晚矣:
贼盗偷窃拐略,抢掳强劫扪棍,撬门捵锁挖阙,猜枚掷骰行令,耍叉舞棍挥枪,拳打脚踢毙命,告到官府相验,尸首臭烂难闻。商量计策逃走,躲缩拘拿罪人。充军问徒绞斩,连累爹娘右邻,拖妻弃子号哭,再悔当初不应。
《事用杂字》也对各种非法行为进行了列举,对此表达了忧虑,提示人们不可轻易触犯:
盘诘奸强,窃取贼盗,揭瓦跳梁,偷扒捞摸,拱洞挖墙,劫掳拦抢,撬门入房,掣骗拐带,抗背猖狂,跟寻踪迹,缉纺窝藏,巡逻搜找,藏囥逃亡。恃喇光棍,拳踢殴争,刁唆哄诱,谎诈瞒吞,贪谋财物,□占坟茔。这个习俗,怎奈清平?
延古楼刊刻的《精校音释分门定类启蒙全书》*书名虽未称“杂字”,但编写者不仅序言中指出此书属于由来已久的“杂字书”之一种,而且其正文中再次强调:“聊将杂字纂集,分门定类成篇。”因此,判断一本书是否为杂字书,不能仅仅根据书名,需结合其内容和形式来综合判断。如前文中所提的《日平常》也是如此。不仅在“律条”类中用韵语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大清律例》的相关内容,而且在“刑宪”类中专门介绍当时的各种刑具、刑名,并劝诫民众要守法畏法:
囹圄牢狱监禁,挷缚枷锁系囚。杻镣荆条辖床,桚子夹棍榔头。刺字发配摆站,著卫充军枭首。剿灭凌迟碎剐,绞斩笞杖徒流。人身似铁非铁,官法如炉果炉。惧法朝朝快乐,欺公日日忧愁。
《备用六言杂字》则直接斥责不习正道之人为无良之辈,指出:“若是不习正道,嫖赌窃骗害人。此等无良之辈,便见天地难容,不是本人现报,必定祸延子孙”,显示出作者对不良行为的极端痛恨,从而教导孩童应敦品行,守法纪。
不仅如此,在务农经商时更要遵守法纪,因为按时缴纳赋税是百姓对封建国家应尽的义务。如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家训》中就有“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7]的语句。因此,《珠玑杂字》中指出“纳粮上课,元宝真纹”。《备用六言杂字》抄本在叙述行商注意事项时也提到“货物过关报税,切莫隐漏瞒藏,每见贪小失大,查出经官责惩”,说明货物过关要实数报税,不要贪小失大,隐瞒漏报,遭受罪责。这种循循善诱,富有真情实感的劝说显然要比法律条文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遵从。
勤劳节俭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对于处于资源贫乏土地上的徽州人来说,更能认识和体会到勤俭是生财之道的道理。《明经胡氏龙井西村宗谱》在家训中训诫族众曰:“自古生财之道不开其源则来也太难,不节其流则去也太易,开财源非勤不可,节财流非俭不可。”[8]勤俭能让人积累财富,能使人摆脱贫贱,从而走上富贵之路,《新镌便蒙群珠杂字》教导人们“勤俭治家,须要顶天立地”,指出“治家之法,勤俭节用”“持家宜俭,待客宜丰……闲戏无益,勤苦有功”。陈来曾在《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中指出:“在所有童蒙读物中,勤是受到特别重视的一个伦理价值。”[4]426杂字教材也不例外。杂字《日平常》谆谆教导儿童:“为学者,须勤苦,朝思暮想日如此,心要专兮石也穿,一勤天下无难事。”接着以写字为例,强调勤学苦练的重要性:
不惜费,买纸笔,整砚磨墨时写字,一笔一画学楷书,撩草糊涂空费力。
横莫弯,直莫屈,撇捺两分轻重笔,点如瓜子直悬针,一撩如刀苕帚式。
不丢手,自进益,写得不好休投笔,凡事都是起头难,自古字从图画出。
中书体,八法式,力效字无功百日,莫教一暴十寒之,三日不弹手荆棘。
《启蒙切要杂字》则化用了《三字经》中列举的古代贤士勤学的典故,做了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述:
有志者,路温书,蒲苇知勉。
公孙弘,旦牧豕,削竹勤劳。
晋孙敬,头悬梁,苦读防睡。
齐苏秦,锥刺骨,昏倦自警。
晋车胤,穷无油,囊萤照读。
贫孙康,庭映雪,夜借寒光。
朱买臣,负薪读,虽劳不废。
隋李密,牧牛诵,挂角温书。
苏明允,幼失学,壮悟发奋。
宋梁灏,老不倦,皓首穷经。
古贤士,尚勤学,流芳百世。
勤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体现在职业中,《事用杂字》指出:“课耕课读,宜俭宜勤”,即或耕或读,均需勤俭。《易见杂字》强调农事活动中“早起三朝,可当一日。园坦事务,勤谨第一。”《逐日杂字》也一再告诫人们“勤俭有功,嫖赌无益”。有的杂字还具体指出勤劳与懒惰的区别与结果,如《启蒙六言杂字》在叙述农耕时指出,“及时收割登廪,好歹干湿不匀。勤者荒年有积,懒人丰岁无存”,借以教导孩童以勤劳为要,而《新镌便蒙群珠杂字》强调平时更要做到“手头窄狭,节俭节用,称家有无,不可妄费”。对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新镌便蒙群珠杂字》的作者则直接斥为禽兽,称:“游手好闲,不务生理。如此之人,禽兽何异?”
徽州一直有重文兴教的良好传统,其有俗谚云:“养子不读书,不如养肥猪”。徽州人对子弟的读书学习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族谱家训中多设有“勤耕读”、“课子孙”、“崇儒教”等条目来劝导族人重视读书学习。如歙县《周氏族谱正宗·宗训》中强调:“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贫则教训童稚以给衣食,否则讲明正学以资进取。”[9]又如绩溪《陈氏宗谱·家规》中不仅引用《论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还指出读书学习与否导致的迥然不同的结果——“学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民”。并具体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期于明理,岂曰谋贵而然?且世间最足益人神智莫如书,故子孙自耕者而外,不可不使读书。读书则识义理,凡事处置得宜,自有余地积之,于中则有珠玉之美发之,于外则有虎豹之威。上焉可以置身云霄,卷舒六合;下焉亦能保身寡过,迥异恒流。”[10]杂字教材秉承这一理念,更为通俗易懂地予以强调。如《逐日杂字》指出:“人而不学,不知理义。徒具衣冠,禽兽何异?”《六言集句》强调通过读书修养品德,获得各种见识和能力,从而以后能建立各种事业,各安生理:“上学读书写字,作揖叩首鞠躬,纸张砚池笔墨,正草隶篆精工。诗书易礼左传,经史俱要勤攻。忠孝仁义智信,礼义廉耻居心。建立各种事业,学习见识知能。”
《三十六行杂字》则从日常生活需要的角度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若能学得多才学,天子亦要重英豪。就算不能学上达,亦能写据立文约。记账誊清写上簿,能免口舌与争端。其账与人算清白,即便能知用算盘。写得对联牌匾字,贴挂厅堂上位高。信简书札帖写好,称呼来往与相交。祢答寒暄言和语,逢人谦逊礼貌高。如要与人争斗事,诛语状词便挥毫。标祀便当写冥袋,箱担亦要写封条。
惜时是我国古代劝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蒙学读物《神童诗》中强调“少小须勤学”,《弟子规》中也指出要“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杂字也秉承了惜时教育的思想,时时劝导儿童应珍惜光阴,不可虚度,如《六言集句》抄本云:“堪嗟韶华不再,切莫虚度光阴”,又如《新镌便蒙群珠杂字》云:“日月如梭,少壮须当努力;光阴似箭,老大徒自伤悲”,此书作者甚至现身说教,规劝人们少时应努力勤学,毋使自己老年空悲:“蹉跎岁月,虚度光阴。潦倒无成,悲叹晚矣。少当努力,无流至此。”
我们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了明清徽州杂字中蕴含的伦理教化思想。从中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杂字也如其他蒙学教材一样是封建国家实施伦理教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程朱理学浸润颇深的明清徽州。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明清徽州杂字的作者身处封建社会,受时代思想的影响,在书中也传播了一些不正确或有局限性的思想。如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备用六言杂字》就有“此等无良之辈,便见天地难容。不是本人现报,必定祸延子孙”之类的语句;又如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思想以及消极的宿命轮回思想,《新镌便蒙群珠杂字》云:“死生寿夭,皆由命里安排;富贵贫穷,尽是前生分定”。对于这些封建糟粕,我们是应该摒弃的。但总体来说,这类迷信思想、封建意识在徽州杂字书中所占比例并不大。而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敦亲睦族、崇勤尚俭、惩恶劝善、惜时进学等内容是杂字所蕴含的主流思想。因此,明清徽州杂字中所倡导的孝亲睦邻的社会风气和健康朴实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通过童蒙教材而达到“化民成俗”目的的教育方式,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常镜海﹒中国私塾蒙童所用之课本研究[J].新东方杂志(第一卷),1940,(9).
[2]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 丁钢﹒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4]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康熙)休宁县志·卷之六[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6] (绩溪)梁安高氏宗谱·高氏祖训十条[Z].黄山学院徽学资料中心,清光绪刊本.
[7] (绩溪)南关惇叙堂宗谱·家训[Z].黄山学院徽学资料中心,清光绪壬午年刊本.
[8] (绩溪)明经胡氏龙井西村宗谱·家训[Z].黄山学院徽学资料中心,民国十六年刊本.
[9] (歙县)周氏族谱正宗·宗训[Z].黄山学院徽学资料中心,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刊本.
[10] (绩溪)陈氏宗谱·家规[Z].黄山学院徽学资料中心,清光绪乙酉年刊本.
(责任编辑 陶有浩)
HuizhouZazi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Ethical Enlightenment
DAI Yuanzh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Zazihas been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material since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and rewriting,Zaziexceeded simple literacy function and had obvious meaning of education, HuizhouZazireveal more clearly the change of this kind of function. HuizhouZazicontains rich ethical enlightenment ideas including filial piety, fraternity brothers, neighborhood harmony, law-abiding and cherish the time to study hard,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fun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Huizhou;Zazi; ethical enlightenment
2016-07-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明清徽州杂字的整理与研究”(14YJAZH013)、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徽州蒙学教材研究”(gxfxZD2016232)
戴元枝(1973-),女,安徽宁国人,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K203
A
1674-2273(2016)05-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