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宜南 宋德兰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郭宜南宋德兰
近年来,一些教师为了演绎一堂完美的公开课,熟悉学生的环节变成了“开卷有益”;还有的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完美”,课前做好“铺垫”和“彩排”,等到真正赛课时,学生已对教学环节了如指掌,对所要回答的问题了然于胸;更有个别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营造虚假的“热闹”和“积极的学习状态”,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时,大家要踊跃举手发言,举左手表示真明白,真心想发言;举右手是不想发言。发言时,我喊举左手的同学。”有了教师这样的安排与提醒,课堂上的虚假情景不言而喻。
曾经有一位教师送教下乡执教《生命生命》。上课伊始,该教师让学生翻开此课文时,孩子们一片喧哗,因为学生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的是另一篇课文。一丝紧张和担忧从讲课教师脸上掠过,笔者知道,本文思想含蓄深邃,让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挑战性。再加上学生没有预习,这课怎么上呢?坐在台下的笔者不禁为讲课教师捏了一把汗。这时,只见该教师平息了自己的情绪,带学生从课题入手,谈谈对生命的认识,没想到竟无人回答。接着教师播放婴儿出生时的幻灯片,引导学生去解读题目,仍得不到学生响应。一开课,学生的哑口就给了讲课教师重重一棒。教室里静极了,听课教师都屏住呼吸看着讲台上的执教教师。而此时,笔者发现讲课教师竟然放松起来。她关掉播放的课件,微笑着对学生们说:“请同学们自己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有几个小故事组成,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小故事,说说为什么?”大约3分钟过后,班上竟有人开始举手,1个、2个……5个……居然有过半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
接下来,该教师让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内交流各自初读课文后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第一个故事“飞蛾求生”,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讲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表现飞蛾的动词“挣扎”、“鼓动”,体会它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当教师又鼓励学生找找还从哪些词看出飞蛾极力求生时,学生再次沉默,此时,教师引出“跃动”一词,让学生说说“跃动”的意思,学生很快理解为“跳动”。“为什么不用跳动呢?”教师做了“跳动”和“跃动”的手势,学生突然明白“跃动”速度快些,频率高些,更反映了飞蛾求生欲望强烈。接着教师引领学生更深入探究生命本质:“飞蛾啊!只要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有什么好挣扎的呢?”“飞蛾啊!你的生命如此脆弱,挣扎有用吗?”“飞蛾啊!我看你还是听天由命,任由我的摆布吧!”一连串的问题直逼学生的心灵,看似深奥的内容,在教师的点拨下慢慢有了突破。有了学习第一个故事的经验,余下的两个故事,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文本、角色体验、联系实际、感情朗读等方法,学生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可贵。
这节课上了60分钟,可听课教师和学生们却意犹未尽。虽然授课过程有些艰辛,教得有些吃力,但讲课教师给听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仅读懂了课文,明白了道理,也收获了成功和自信。课后,教师们评价这是一堂“好课”,好在真实,好在扎实,好在自然,有“清水出芙蓉”之感。
课堂的生命在于真实,教学的真谛在于真实。崔峦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笔者想,要想凸显语文课的本真,语文教师就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读、思、议、品、析、悟、写”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而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作者单位:宜城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