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重构

2016-03-16 00:01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术转型

彭 健

(湖州师范学院 研究生处,浙江 湖州 31300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重构

彭 健

(湖州师范学院 研究生处,浙江 湖州 313000)

在知识生产由模式1向模式2转型、学科发展由经典范式向现代范式转变的形势下,基层学术组织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需破除目前存在的定位不准、任务不清、学科不通、调整不快、团队不强等问题,应从需求导向、学科交叉、实体运作、动态调整、团队强化和研教结合六个方面进行重构基层学术组织,加快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重构

一、绪 言

2013年6月,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随后发表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2014年4月,178所高校在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通过了《驻马店共识》。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均提出,引导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随后,各省市相继出台引导支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转型发展成为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下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涉及到办学理念转变、学科专业优化、学术组织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许多方面。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开展学术活动、履行科学研究职能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与变革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形势切入,研究基层学术组织的重构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研究。伯顿·克拉克认为基层学术组织是处于大学组织内部以学科为主的底层结构,以发现、保存和传递知识为目标,承担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发展的细胞,它涵盖了下至讲座、教研室、研究所,上至学系、学院的组织等。[1]宣勇、张金福认为应以学科为基础构建现代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2]郑晓齐、王绽蕊在研究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逻辑基础时指出应该以基于知识论的学科逻辑作为基本的逻辑基础,以问题逻辑作为重要的逻辑基础。[3]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多样,既要有面向学科、比较稳定的基层学术组织,也要有面向问题、动态的基层学术组织;既要有单一学科基层学术组织,也要有跨学科基层学术组织。[4]叶飞帆认为大学追求学术和服务社会的二元社会责任决定了大学里既要有基于学科的基层学术组织,又要有面向问题的基层学术组织,并提出一种虚实结合、纵横交错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二维结构模型。[5]

胡成功研究发现目前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单一、体制趋同、职能偏狭、运行不畅、缺乏自主权、缺乏活力,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强化学术权力,实现扁平化结构,促进多样化与灵便化。[6]周清明认为传统学术组织结构中过于严格的教师“单位所有制”,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又阻隔了科学研究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因此应建立能够承担各项职能的教学科研二维矩阵模式,探索跨学科的基层学术组织横向拓展模式。[7]王贺元、胡赤弟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实现协同创新战略所提出的大学功能综合、大学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需要构建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基本状态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8]

以上学者对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逻辑基础、组织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变革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探讨的对象以研究型大学为主。应用技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有何特征,面对转型发展的特殊使命,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适宜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学术组织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知识生产模式与学科发展范式

知识的生产和传授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同时,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化对高等教育及其科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知识生产的主体、内在逻辑和组织制度也在不断变化。

1994年迈克·吉本斯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一书中提出,知识生产模式正在从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转型。知识生产模式1是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基础进行的纯科学研究,其知识生产活动主要是在学术共同体内进行,与社会应用相脱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1由于封闭性已经不能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应用为目的的、跨学科方式进行的知识生产模式2产生,这种模式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知识生产更多地置于应用的语境中;第二,知识生产以跨学科或者超学科的方式进行;第三,知识生产场所和从业者呈现出“社会弥散性”和“异质性”特征;第三,知识生产具有问责性和反思性,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后果;第五,质量控制系统扩大,除知识本身外,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利益相关者都成为知识生产质量的检测与控制方。[9]

学科建立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学科的形成也是知识分类深化的过程。与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相适应,作为知识分类和知识生产组织形式的学科,经历了整体—分化—交叉统合的过程。17世纪以前,知识生产和传授主要是在几何、算术、逻辑、修辞和神学等少数领域进行,知识生产和传授具有领域的整体性特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划分,当时的学者如孔子、亚里士多德,都是百科全书式的,通晓天文地理各个领域。17、18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原来的整体性知识开始不断进行细分,不同类别的知识构建起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知识的生产和传授以学科为单位,在学科内部进行,以知识领域细分为特征的经典学科范式成为当时主要的知识生产和传授形式。学科分化在初始阶段,对于科学研究的深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多,单靠某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无法解决,知识开始由分化走向融合,知识生产模式发生转变,学科开始由经典范式向现代范式转变。现代学科范式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主要由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实践目的决定,以社会需要为学科演化和发展动力;第二、现代学科以重大社会问题和综合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性问题研究取得学科地位;第三、现代学科以应用性为主,广泛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并衍生出丰富的应用技术知识体系,学科内部很难形成严密和统一的理论体系;第四、现代学科以跨学科和交叉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10]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学科组织形式的产生,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定位

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重构问题,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应用技术大学需不需要科学研究,为什么需要科学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研究。

(一)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

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等,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面向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兴起。欧洲国家普通把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为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如德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 而不是带有某些理论的职业教育”。[11]因此,与培养操作性工人的职业技术院校不同,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结构中,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是类型上的区分,而不是层次上的差别。高等教育所具有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必须具有。

(二)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区别于基础教育主要靠教学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除了教学之外,还有科学研究,而且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工作不但需要现成的知识,而且需要开发性、技术性研究,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生产知识的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策略性、创造性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12]应用型人才与机械性的操作工不同,它要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工作岗位上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这种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培养。因此,科学研究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三)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类型

只有清晰定位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类型,才能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根据目的、任务、性质和方法的不同,科学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基础研究是不以应用为目的的对各种理论、原理和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应用研究是针对某种特定目标的知识创新活动,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依据。开发研究,又称技术开发或者发展研究,是指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运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或新服务。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为主,它在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上可知,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有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特征、范围和作用,只有构建了适于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特点的基层学术组织,才能激发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活力,推动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三、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

基层学术组织与大学一样历史悠久,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充和组织机构的演变,基层学术组织从早期的“学者行会”,到19世纪德国的“讲座”和美国的“学系”,再到苏俄的“教研室”和当前的研究所和实验室等,形式在不断变革与发展。本文所称的基层学术组织,不拘泥于形式和名称,主要指以科学研究为首要目的的研究所、研究所中心、研究院、研究基地、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等,不包含以履行行政职能为主的二级学院和系部。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研室主要是承担排课等教学功能,科学研究职能日益弱化甚至已经不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因此本文所称的基层学术组织不含教研室。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办学历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13]由于发展历程、学科基础、地理位置、主管部门等之间的差异,地方本科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数量大、类型多,有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等各种形式。目前基层学术组织在地方本科院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距离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定位不清

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只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上的区分,没有类型的划分,衡量所有高校的主要标准是学术水平的高低,尤其是与基础研究相关的纵向课题、学术论文数量等。在这种衡量和考核标准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开展的大都是基础研究,忽视了本应该进行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定位不清。地方本科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显然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相比,这导致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任务不准

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其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关起门来做学问”,不去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没能找准自己应承担的任务,研究内容和主题主要跟团队成员的学术爱好有关,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很难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重视和支持。

(三)学科不通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基本上都是设在相关的学科性二级学院,即使有的二级学院有多个一级学科,其所属的基层学术组织也大都在一个一级学科内部,基层学术组织成员及其研究方向很少有跨学科的情况。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这种学科壁垒现象严重制约了科学研究的活力,导致很难做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成果。

(四)调整不快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一旦成立就将长期存在,很少撤销或者合并,研究方向和内容也是常年如一,基本没有调整,这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经济社会尤其是科技发展迅速,其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新月异,一个五年甚至三年前成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研究主题老化、研究内容陈旧,难免会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必将下降。

(五)团队不强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可利用和支配的资源较少,对组织成员的约束力不强,团队凝聚力较弱,呈现有成员无团队的现象。成员大都是根据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爱好选题并进行科学研究,以单打独斗为主,研究方向很难整合到一起。虽然可能在组织内部个别成员科研能力较强,成果颇丰,但是没有形成1+12的效果,整个团队实力普遍较弱,导致其承担重大项目和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有限。

四、转型发展中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重构

基层学术组织重构是既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政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迫切需要适应知识生产规律和学科发展趋势,转变观念、改善模式,克服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应用技术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要求。具体来讲,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重构。

(一)需求导向

知识生产模式2的首要特征就是“知识生产更多地置于应用的语境中”,现代学科范式进行科学研究也是以应用性为主,以生产丰富的应用技术知识体系为目的。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类型定位要求其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解决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和产业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在决定是否设立基层学术组织以及设立哪方面的基层学术组织时,要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要以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目的,进行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这样既可以避免地方本科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劣势,又可以发挥其贴近地方需求的优势。在服务需求的过程中,争取项目和资金,集聚资源,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

(二)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和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要打破在一级学科内部设立的现象,吸纳不同学科的成员,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这既是现代学科发展规律的要求,又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要求。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问题尤其是重大科技、社会问题,许多都是综合性的,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它涉及到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等多个学科或者门类,不是哪个学科能够独自解决的。面对这种综合性的重大科技和社会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首先要能够打破学科观念,在成立时就吸纳不同学科甚至是行业企业的成员参与,其次要勇于面对交叉学科方面的问题,再次要善于采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三)实体运行

基层学术组织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进行实体运行,具备“五个有”,即有组织、有团队、有目标、有制度、有资源。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了基层学术组织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没团队、没目标、没制度、没资源,发挥不了基层学术组织应该发挥的作用。基层学术组织成立之后,要成立团队、建立管理制度,日常运行过程中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如研究当地某个社会问题、攻克某个产业技术难题等,经常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只有在承担任务、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取资源、锻炼队伍,良性循环,才能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四)动态调整

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的重要使命是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它必须根据社会外部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主要包括研究方向的调整和组织机构的撤并两个方面。如果基层学术组织经过三五年的运行,成立初期的研究任务已经完成,在原有的研究方向上已经没有新的研究任务,这就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如果因为团队成员的学术经历、学术爱好等原因无法调整研究方向,此基层学术组织即可撤销,原有团队成员可以加入其它基层学术组织,也可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其它成员重新组合,成立新的基层学术组织。只有在这样不断动态调整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名存实亡。

(五)团队强化

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需要组织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凸显了团队的力量。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14]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要改变有成员无团队的现象,成员根据科学研究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聚焦研究对象,必要时调整个人的研究方向,围绕共同的研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团队的凝聚力,这样有利于基层学术组织承担重大项目,培育有影响力的高层次科研成果。

(六)研教结合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与普通职业院校的最大的区别是应用型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必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成果要及时转化到教学过程中,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过程要吸纳本科生参与,这是避免其变成普通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才能通过应用型研究、技术开发发挥应用型培养人作用。

五、结 论

在分类建设、内涵提升和质量提高的高等教育新形势下,基层学术组织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方向、新知识生产模式的内在要求,建立起需求导向、学科交叉、实体运行、动态调整、团队强化、研教结合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进行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办学理念转变、学科专业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许多方面,基层学术组织重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与同时进行转型和变革的其他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而不是单独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重构与其他方面的转型和变革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将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1][美]伯顿·R·克拉克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宣勇,张金福.学科制:现代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的创新[J].教育研究,2007(2).

[3]郑晓齐,王绽蕊.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逻辑基础[J].教育研究,2008(3).

[4]郑晓齐,王绽蕊.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5]叶飞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维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6]胡成功.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7]周清明.浅析现代大学制度的基层学术组织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8]王贺元,胡赤弟.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创新诗语下的基层学术组织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9]MICHAEL G..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

[10]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

[1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

[12]刘华,陈秋萍.高等教育体系的理性重构——基于科学的区分标准和连通规则[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

[1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

[1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33.

The Reconstruction of Basic Level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PENG Jian

(Graduate Department,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China)

In the situation of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from model 1 to mode 2, discipline development from the classic paradigm to modern paradigm, the basic level academic organization need to get rid of many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or example inaccurate positioning, unclear task, discipline barrier, slow adjustment, weak team spirit, etc. We should reconstruct the basic level academic organ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demand orientation, cross-discipline, entity operation, dynamic adjustment, reinforcement of teamwork,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applie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basic level academic organization; reconstruction

2016-10-12

湖州市社科联、市高等教育学会联合课题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GJ15004)研究成果。

彭健,硕士,讲师,从事高校学科管理和研究。

G647

A

1009-1734(2016)12-0087-06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学术转型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纺织科学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