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春
(湖州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发展的思路探析
蔡振春
(湖州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探索学生社团健康科学持续发展,有利于高校激发活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有利于学校培育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该文阐述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探讨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发展策略。
高校;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发展
伴随着各种不同文化的交融,不同的意识形态走进校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层面不断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因此,众多高校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时,将其作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平台,且影响力较大。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得到学校主管部门的批准后,学生自觉、自愿、自发组织的一种志愿性群众团体。他们往往在校园文化、学术科技、文体艺术、创新创业、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以及观点。[1]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气氛,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参与,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社团活动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为培养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创建和谐校园、建设精神文明校园以及开展与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组织、实施与完成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不仅带来了繁荣昌盛的校园文化,而且能带动学生投入到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可以大大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生社团是加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中,学生社团因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广泛性以及举办活动的多样性为众多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突破自我的大舞台。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为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得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培育功能、凝聚功能、示范功能得以良好发挥,进而成为高校连接大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大学生融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学生社团是高校发展团学组织的重要平台。它有利于高校改变过去单渠道的管理结构和组织,积极推动和促进“一体两翼”的健康、科学、持续发展。高校共青团管理与指导下的学生会组织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管理架构,而学生社团则是形成了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组织为“两翼”的组织管理架构,为高校团学工作的架构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一)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相似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在高校的社团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成为反映当代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精神面貌的窗口,充分调动各个学生团体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架构学生社团经纬、纵横交织,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需求的校园文化网络。高校的学生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积极营造和培育好以下几种文化氛围:责任意识,即负责任的态度、负责任的能力;诚信意识,即诚信态度和诚信能力;学习意识,即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即竞争态度和竞争能力;合作意识,即合作态度和合作的能力。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特有的育人功能应该以其独特的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学生在有意识无意识中接受并受其影响,而不应是通过强制式的灌输,比如通过制度、规章、纪律、规定、条例等外界力量来实现和完成。
(二)德育载体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学生社团当作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学生社团涉及各个专业,一般是跨二级学院、系、部,因此数量很多,种类齐全,而且社团成员都有不同的系、部或者二级学院组成,来源广泛、成分丰富。不同的社团成员存在着既交叉又重叠,即学生社团成员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同时参加了两个及以上的社团。由于学生社团成员来源比较丰富和充分,进而使得信息传播的对象多、范围广、速度快,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快速传播着;其次,社团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从过去单一的活动方式演变为座谈会、访谈、巡回展览、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汇报表演、影视欣赏、主题演讲、辩论、观摩、新媒体互动、技能比拼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增强了活动的实践性和参与性。[2]这成为了继班级后新的大学生德育舞台和载体,因此要把集体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随着高校的教学体制、管理模式、组织形式等发生变化,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观念、活动形式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大学生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社团班级化概念日益增强。社团逐渐取代作为德育载体的班级而成为新的德育载体,弥补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德育的“盲区”和“空白点”。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通过与成员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完成任务,并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提高了自我认识与实践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和团结合作意识,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与健全的人格。
(三)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育人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社团组织的多种形式和内容,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目标和功能,以此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学生社团通过引导大学生自愿参加与个人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各种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创新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形成自己的常规和特色,它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道德养成、能力提高等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了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双向提升作用,帮助大学生深入地学习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社会实践锻炼能力,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高校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高校学生社团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就高校学生社团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这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学生社团规模和影响力小。我国高校虽然出现过影响力大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也有一定的提高,但就目前状况来说,还不能真正满足现有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二是缺乏较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刚刚建立和发展时候的制度和体系,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终也不能妥善地得到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三是较少接轨社会,创新性不足。当前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主要设在校内的教室、操场或其它场所,很少考虑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与社会群体形成互动,活动难以推陈出新,导致学生社团的创新性严重不足;四是缺乏指导教师的有力支持。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很大程度上还不是根据学生社团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流于形式,社团活动的形式大多数存在自娱自乐,不能较好地发挥指导教师的优势,导致社团发展层次低、后劲不足。
(一)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理念
1.指导思想
俗语说:“无章无法,乱抓乱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社团建设要树立“规范、创新、健康、持续、特色、精品” 的理念。高校要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实效性、可操作性、竞争性、前瞻性、创新性、文化性和全局性为原则,成立学生社团,注册学生社团,变更学生社团,注销学生社团,竞选学生社团干部,选聘社团指导教师,招收社团会员,管理社团活动经费,评估学生社团工作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进行全面的重新认定、修正和完善,既要让社团发展不受限制,又要保证社团能得到学校的有利指导和有效监控。[3]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因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要形成“有独特有内涵的精品活动”,使其成为“高、大、上”的校园文化发展进步的源动力。
2.宗旨
学生社团为大学生的技能成熟和特长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社团建设要以“加入一个社团,培养一项特长”为宗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社团,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扩大求知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并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获得自我以及他人的认可,从而增强自信。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勇于进取的品质、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
3.实施路径
学生社团建设应遵循“根据一个目标,建设一个团队,选定一段时间,扶持一类活动,培育一项特长”的实施路径。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每一个参与社团活动的成员,因为无论哪个学生社团活动都烙印着某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自始至终存在于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之中。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参加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每个成员在社团中都是不可替代的一员,无形间增强了社团成员之间的合作力、凝聚力、沟通力和向心力。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学习、文化生活产生极具影响的重要途径,它必须依托社团活动来实现和完成,因为社团活动是社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具体的社团活动中,能力是内在的活力,而技能与特长则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不同的活动、不同成员间的组合、不同的创意碰撞,都会使社团成员的特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与提高。[4]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有效途径
1.形成规模,开辟学生社团发展新平台
为改变学生社团分散难以管理、资源分配不均衡,各社团之间交流缺乏的现状,高校应开辟一块专门的区域作为社团发展的平台,实现对学生社团的统一管理以及学生社团的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社团村”。通过开辟出来的新平台,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特长、培养爱好、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学会合作、升华自我。
2.形成规范,树立良好的学生社团形象
首先,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优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高校社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组织,但是无论从学生社团组织的申请、审核、创建、活动实施,还是组织的解散全过程都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必须明确学生社团组织中的管理责任和管理主体,同时还必须明确学生社团应该享有的义务与权利。另一方面,由于社团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社团处于瘫痪或者半瘫痪状态的不在少数,社团内部建设制度主要包括社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社团成员吸收、组织机构建设和社团财务管理等方面。大学生在社团组织内部充分享有该有的权利,让他们在社团组织中真正实现当家作主。高校的主管部门应切实完善社团人员管理制度、活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社团评价体系,形成学生社团发展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完善学生社团奖励与表彰制度,对学生社团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考核、监督和控制,不能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要从体制和机制上真正保证学生社团健康、科学、有序地发展。[4]
其次,统一形象,加强管理。高校学生社团首先应统一树立自己的标识,每个学生社团都应该设计自己的CIS形象、有自己单独的口号,把培养特长服务、培养学生职业形象和职业精神服务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便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学生社团还要统一口径展示形象,如要在每天规定的一段时间内作为社团统一活动时间等。
3.形成特色创新,打造学生社团特色精品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要主动走出学校,向社会接轨,努力适应社会化发展要求,只有这样,社团成员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和贡献社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因为创新是活力,是源泉,是灵魂,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没有创新,组织就丧失了取之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社团建设也是如此。创造性地开展社团活动,是新时期大学生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的切实表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精神追求。同时,创新不是一种形式主义,不能单纯追求新奇的事物,而是在继承中要学会发展和提升,不断完善自我。要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发展,紧密贴近大学生实际,绝不允许出现浮夸之风和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社团应定期举办有特色、有内涵,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大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横幅、海报、广告栏、校内广播与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宣传作用,积极宣传特色活动,达到广而告之。因此,只有重视实践,学生社团才能在实践中继承与发展,才能举办更多富有特色与创造力的活动,从而独树一帜,打造学生社团特色品牌。
4.形成凝心聚力,发挥社团指导教师的优势
建设高校学生社团,必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组织引导和活动指导的优势。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社团活动的前提下,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才能积极参与社团的发展与建设,才能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协调与指导,但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社团自主权利的发挥,切不可一刀切,擅自决策。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中,指导教师还应给予具体指导与帮助,关注社团开展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要坚持“宏观上指导,微观中放开”,涉及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问题要准确把握;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活力,鼓励他们不受约束地开展活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与智慧,组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活动;指导教师还应该及时总结社团发展规律,为学生社团繁荣发展献言献策。通过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与优势,有助于社团凝聚力量、科学发展。
[1]张迪,李娜,张鹏辉.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德育功效和建设现状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3).
[2]张富良,唐智霞.高校德育的第二课堂——试析大学生社团的德育载体功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2(7).
[3]黄芳,王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学生社团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4]吴德银.以学生社团为载体 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大平台[J].职教通讯,2015(23).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ocieties i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CAI Zhen-ch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und campus culture, the healthy,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ocieties is essential to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tertiary institutions, enriching college life as well as fostering high-caliber talents who achieve full development and typically keep with the times.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importance, functions,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student socie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ertiary institutions; campus culture; student societies; development
2016-08-15
蔡振春,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7
A
1009-1734(2016)12-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