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丛书综录》中的著作者时代问题探讨

2016-03-16 03:09万一齐
天一阁文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子目丛书

万一齐

《中国丛书综录》中的著作者时代问题探讨

万一齐

《中国丛书综录》(以下简称《综录》)一书,以其搜罗之广,立意之新,一举成为古籍丛书编目领域的高峰,是古籍研究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同时,由于受到当时的一些外在影响,如追求“大跃进”速度,向第一个十年大庆献礼等,第一册仅用了一年三个月便已成书。这速度上的奇迹也带来了讹误、缺漏等诸多遗憾。因此,一直有专家、学者致力于对《综录》一书进行考订和补正。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这类考订和补正的论文和专著时有发表,但并未有一部可以全面取代《综录》的巨著出现。这足以说明《综录》的总体构架并未过时,总体内容基本妥当。因此,对《综录》一书的考订和补正时至今日仍有意义。

但是,以往所有的研究和成果,都不过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学识,对其所发现的并为其能解决的问题作出的论述,至于这些作者未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尚有多少,仍然不得而知,因此,这类研究成果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和局部性。本文试图从另外的角度对《综录》一书的研究提出思路,即对《综录》进行定量梳理,先将《综录》的各种错误进行必要的分类,然后清点出各类错误的具体个数。对于这些错误,根据自己的学识,能解决则解决,不能解决则存疑。提出问题,以俟方家,亦不失为有益之举。

作为开端,本文首先对《综录》中编著者标记朝代中的“硬伤”做出清点。对编著者标记朝代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辨别同名同姓者有一定的帮助,对于电子查询和统计分析也多有益处。这也是《综录》在第十条编例所强调的:

著者均加朝代(今人不加)。凡生际两代,各书著录不同,视其一生主要活动时期而统一之。

这一做法的难点正是在于如何标记“生际两代”者,因为“一生主要活动时期”,往往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甲书认为在前朝,乙书认为在后朝,反映了各书的学术观点不同,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同一本书中,忽而将某人看作前朝,忽而又看作后朝,这就形成了对编著者统一标记朝代的“硬伤”性错误。本文将《综录》第一册中凡是对同一作者标记不同朝代的错误记为第一类“硬伤”性错误。《综录》第二册的子目分类中,有些子目仅与著作内容有关,例如,清人洪亮吉所撰《东晋疆域志》,子目分类为“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晋”,表示该书内容涉及晋代,与作者年代无关。但有些子目不仅与书的内容有关,还与作者的时代有关,例如,晋人陶潜所撰《搜神后记》,子目分类为“子部>小说类>志怪之属>晋”,不但表示该书内容为志怪小说,而且作者必须是晋人。在后一种分类中,第一册中作者被标记的朝代应与第二册中子目分类所关联的朝代一致,但不幸的是《综录》中确实存在这种不一致。在此,本文将第一册中同一作者的朝代标记虽然一致,但与第二册的子目分类所关联的朝代不一致的错误作为第二类“硬伤”性错误。

对于编著者标记朝代,主要的困难是执行《综录》的“编例十”中所谓“统一”“生际两代”者的朝代取舍,本文一般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斟酌:

一、前后朝的生活时间。因一般人的未成年期不会产生对社会有影响的“主要活动”,所以,若在前朝生活时间多于后朝十五年左右,视为两者相当。当然这个标准不适合寿命较短者。

二、后朝为官或有争取功名的努力。在后朝参与举业或出仕足以反映一个人对后朝在政治上的认同,即使此人在前朝亦曾参与举业或出仕,但以最后的政治态度为归宿。

三、比较所在前后朝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

本文不作重复考证,凡需用到的史实已由前人或今人考证清楚,将作为结论直接引用并注明出处。

为了便于统计,以下统计数据均以《综录》为准,各类续补著作暂不考虑使用。

第一类“硬伤”共有13例,以下给予分别讨论。

一、徐干

徐干的著作共有18种丛书收入,其中15种丛书题为(汉)徐干,3种丛书题为(魏)徐干。

徐干的事迹,见于《魏志・王粲传》,由此可知徐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1],而此时曹丕尚未称帝,所以徐干并非生际两代者,将其列入魏人,实为不当。因此,“(魏)徐干”应改作“(汉)徐干”。

二、沈旋

沈旋关于《尔雅》的著作共被5种丛书收入,其中4次被题为(梁)沈旋,1次被题为(晋)沈旋。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及《尔雅》言:“梁有沈旋(约之子)集众家之注。”[2]而沈旋于《梁书》和《南史》中皆附于沈约传,按此二传,沈约于梁为官,沈旋袭父爵为官且卒于任上,未活到下一朝代。而梁开国时已去晋八十余年,因此,“(晋)沈旋”应改作“(梁)沈旋”。

三、侯白

侯白的著作共被7种丛书收入13次,其中10次题为(隋)侯白,3次题为(唐)侯白。

侯白的事迹,见于《隋书・陆爽传附侯白》。和《北史・文苑传》文义稍有差别,但侯白卒于炀帝登基之前,两书是一致的。因此,“(唐)侯白”应改作“(隋)侯白”。

张 的诗集共有3种丛书收入,其中2种丛书题为(前蜀)张 ,1种丛书题为(唐)张 。

张 的生卒年均不详,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略有关于张 的事迹记载[3],其他书的相关记载,如《唐才子传》《蜀中广记》《十国春秋》等,均于此相似,或本于此。由此记载可见,张 虽曾仕于唐朝,但后亦于前蜀为官,按张 最后的政治归宿,“(唐)张 ”宜改作“(前蜀)张 ”。

五、阎选

阎选的作品共有8种丛书收入,其中1种丛书题为(唐)阎选,7种丛书题为(后蜀)阎选。

阎选的生卒年均不详,现今所能见到其留下的文字为《再生记》一篇和十来首词。在原丛书中《再生记》多被断为唐人作品,而其词作多被断为五代时作品,这或许是《再生记》写作于前的原因。阎选在唐时的事迹无考,五代时事迹略有所记载[4][5],从文学价值和历史痕迹来看,阎选五代时的影响要高于唐时,阎选最终是以花间派词人的身分显于后世。 因此,“(唐)阎选”宜改作“(后蜀)阎选”。

六、黄公绍

黄公绍最重要的著作是《古今韵会》,已佚,后以熊忠所辑的《古今韵会举要》行世。因此,真正在黄公绍名下的著作只有《在轩集》。《在轩集》及其词摘本《在轩词》共有4种丛书收入,其中3种丛书题为(宋)黄公绍,1种丛书题为(元)黄公绍。

黄公绍由宋入元,据《四库全书》正文前的提要(以下简称《四库提要》)的观点,黄公绍应为宋人:

公绍字直翁,昭武人,宋咸淳元年进士。集中《樵川新驿记》称至元二十三年,是岁上距宋亡已十年,记中自称曰民,盖入元未仕,故仍标为宋人焉。[6]

而《古今韵会》一书,虽成于元初但始作于宋[7],也无助于将其断为元人。因此“(元)黄公绍”宜改作“(宋)黄公绍”。

七、赵偕

赵偕的文集《赵宝峰先生文集》及其诗摘本《宝峰集》有2种丛书分别收入,一题为(宋)赵偕,另一题为(元)赵偕。

赵偕,清时《四库总目》和《续通志》皆视为宋人,然而却是错误的。据赵偕门人所撰《门人祭宝峰先生文》:

至正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十二月戊申朔越,十二日己未,门人乌本良、郑原殷……茅甫生等,致祭于故宝峰先生赵公之柩……[8]

换算成公历,这一灵柩前的祭奠为1367年1月12日,不太可能与卒日相隔太远,因此,赵偕很可能卒于1367年1月上旬,此时据洪武元年(1368)仅约一年之遥。因此,赵偕当为元人无疑。“(宋)赵偕”应改作“(元)赵偕”。而其被误以为宋人的原因可能有二:一为赵偕私淑宋儒杨简(1141—1225),遂被误以为杨简弟子;另一是曾以宋宗室后裔的理由拒绝他人劝其为官的建议,遂被误以为宋遗民。

八、韩奕

韩奕的著作有2种丛书分别收入,一题为(元)韩奕,另一题为(明)韩奕。

韩奕生活于苏州,终生未仕是可以确认的,其生卒年份,则历史记载皆语焉不详,但今人已考证出其生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卒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9]。事实上,元朝政府在洪武元年(1368)之前已失去了对江浙一带的实际统治,但即便以洪武元年(1368)为界,韩奕后半生的年岁仍多于前半生。因此,韩奕当为明人为宜。“(元)韩奕”宜改作“(明)韩奕”。

九、王冕

王冕的著作有4种丛书收入,2种题为(元)王冕,另2种题为(明)王冕。

关于王冕的生卒年份历来就有误传,近人姜克涵大致给出了王冕生于元至大三年庚戌(1310),卒于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享年五十岁的结论[10],甚为确切。 据此,“(明)王冕”应改为“(元)王冕”。

十、顾若璞

顾若璞的著作有3种丛书收入,2种题为(清)顾若璞,1种题为(明)顾若璞。

顾若璞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在明52年,在清37年。顾若璞是以其文学创作活动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从传世作品来看,其明季作品远多于清季作品。这或许是因为其生前刊刻的诗文集《卧月轩稿》只有或仅存顺治七年(1650)本,其后的作品多散佚。在丧夫之后,成功地支撑门第,教育儿辈并笔耕不辍,是顾若璞一生最大亮点,这恰是其前半生的业绩。清初女性文学团体蕉园诗社对社会颇有影响,蕉园诗社多数成员是顾若璞的亲属,她们多在幼年起便受到顾若璞的影响和直接教育,而这种影响和直接教育又往往是明季发生的事情。因此,“(清)顾若璞”宜改为“(明)顾若璞”。

十一、徐士俊

徐士俊的著作共被9种丛书收入15次,其中4次题为(明)徐士俊,11次题为(清)徐士俊。

徐士俊的生卒年份今人已有考证,生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六月一日,卒于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二、三月间[11]。在明42年,在清37年。徐士俊一生未仕,其五次参加乡试未果,此均为明季之事,入清后,绝意仕进。这至少可以说明徐士俊是认可明朝不认可清朝的。徐士俊两部戏曲作品《春波影》和《络冰丝》均作于明季,与卓人月合作的《古今词统》亦成于明季,即现今所能见到的徐氏重要著述均成于明季。

至于署名若耶野老的两部清初传奇《香草吟》和《载花舲》,《综录》以为是徐士俊的作品,而实际上是徐沁的作品。关于徐沁及其所作《香草吟》和《载花舲》,今人已有考证[12],徐沁生于天启六年(1626),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在明18年,在清39年,若扣除未成年阶段,基本上属于清人。

因此,“(清)徐士俊撰”宜改为“(明)徐士俊撰”,“(清)若耶野老(徐士俊)撰”应改为“(清)若耶野老(徐沁)撰”。

十二、卫泳

卫泳的著作共被5种丛书收入,其中4次题为(明)卫泳,1次题为(清)卫泳。

卫泳的生卒年份均不详,事迹亦不详,目前所能了解到的事为其在天启六年(1626)辑刻《枕中秘》一书,《悦容编》就是《枕中秘》中的一部分。显然,《悦容编》是卫泳编订而非撰著。《悦容编》的原作者目前尚无定论,但无论是谁,都改变不了卫泳在明代编订了《悦容编》的事实。入清之后,唯王晫《今世说》略记时人对其称赞,亦属夸大不实之辞。因此,就目前所能获知的史料,对《悦容编》而言,“(清)卫泳撰”宜改为“(明)卫泳辑”,而“(明)卫泳撰”宜改为“(明)卫泳辑”。

十三、陈澹然

陈澹然的著作共被3种丛书收入8次,其中3次题为(清)陈澹然,5次题为(民国)陈澹然。

陈澹然(1860—1930),字剑潭(又作剑镡),号静潭,又号老剑、晦堂,安徽桐城东乡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举人。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陈澹然曾应聘为总统府参议、陆军部编修,后清史馆聘其为分纂。不久,又入江苏督军齐燮元幕,任江苏省长公署顾问、江苏通志局提调,修成《江苏通志》。齐下台后,陈移居安庆,任安徽省通志馆馆长等职。通志馆不久关闭,陈澹然受聘安徽大学,讲授中国通史。陈澹然虽入民国仅十九年,但其一生为官多在民国。因此,“(清)陈澹然”宜改为“(民国)陈澹然”。

第二类“硬伤”共有13例,以下给予分别讨论。

一、毛直方

毛直方的诗集只有1种丛书收入,总目题宋,子目入元集。

毛直方的生卒年份均不详,由《元诗选》中小传[13]可知,毛直方入元虽初志不仕,然终食元禄。当然,毛氏亦非无功受禄,其功则在于为元朝恢复科举培养一批人才。南宋实亡于德祐二年(1276),元首次开科取士于延祐二年(1315),故毛氏入元当有40年以上。而毛氏在宋,并无多大作为,因此,“(宋)毛直方”宜改为“(元)毛直方”。

二、甘泳

甘泳的诗集只有1种丛书收入,总目题宋,子目入元集。甘泳生年不详,《元诗选》有小传如下:

泳字中夫,一字泳之,自号东溪子,崇仁人。性刚正,不与时俯仰,平生不娶,效林和靖。读书不拘绳尺,尤工于诗。年二十余浪迹东南,受知于徐径畈、杨东涧。又与赵东林、黄大山、林正庵、曾平山游。至元二十七年卒,有东溪集。……[14]

甘泳留下史料甚少,“年二十余浪迹东南”,未知确切行踪,故其入元时间当在丙子国难和崖山之役之间,即入元后11年至14年之间辞世。清同治《崇仁县志・人物志・文苑》将其归为宋人[15],则其在宋时间当多于入元时间。据此,《东溪集》宜入南宋集。

三、查居广

查居广的诗集只有1种丛书收入,总目题元,子目入南宋集。

《元诗选》有查居广小传[16],据此可知查居广生于元且卒于元,因此,其诗集应入元集。

四、张玉娘

张玉娘传世诗词有后人所辑的《兰雪集》及其诗摘本和词摘本,分别被4种丛书收入,总目题宋,子目入元集。

张玉娘,处州府松阳(古称白龙)县人,生卒年份不详,有关张玉娘的资料多有相互抵牾之处,今人对张玉娘的考证牵强附会者尤多。但涉及张玉娘的早期资料均将其当作元时人,现存最早的记载是元末明初时的叶子奇所述:

近时有一妇人姓张氏,不知谁之女也。善属文,尝寄外兄弟一诗曰:“山之高,月之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又一首云:“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霜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二诗美则美矣,未免桑间濮上之音尔。[17]

以叶子奇所在年代而称之“近时”,当不会远逾宋代,此张氏女子当为元朝人,而所摘录的诗句均见于《兰雪集》,则张氏就是张玉娘。可见,叶子奇是将张玉娘视为元朝人的。

明嘉靖版的《兰雪集》是现今所知的最早传世版本,几乎湮灭不传,最后的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由藏书家黄裳所购藏,已不完整。其后是孟称舜顺治年间刻本,今虽已不传,但在鲍廷博(字以文)校知不足斋抄本中尚可见其大略,此鲍抄本亦为黄裳所得。从黄裳所著《劫古余艳:来燕榭书跋手迹辑存》中,黄裳于两书之后分别有如下跋文:

集不分卷。嘉靖刻本。……前有“嘉靖十五年岁次丙申五月端阳日邑人龙溪王诏书于临雅堂凌潇池之上”序,次松阳后学王诏著《张玉娘传》,卷尾有“嘉靖著雍阉茂日南至石川子陈公廉”后跋。知不足斋抄本,鲍以文手校。……前有卧云子孟称舜序。[18]

……又刻本诗后所附龙溪子、两峰评注,抄本亦多删去。抄本孟序云:“张生于宋季,长于元初”……刻本王诏一序,称舜不为翻刻,赖旧本得存。其序有云“余松张大家者,生于胡元,实宋衣缨女也”……[19]

再从黄氏提供的嘉靖版《兰雪集》书影可知,集录者为元裔孙张献(字菊庵),编次者为明邑人刘仁嵩(字剑渠),批点者为明邑人陈公明(字两峰)。黄氏跋文含义颇广,从其中可见,明嘉靖时的王诏认为张玉娘“生于胡元”,当然是元朝人。清初孟称舜认为张玉娘“生于宋季,长于元初”,实际也是元朝人。王诏的序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端午节,陈公廉的跋作于嘉靖十七年(1538)冬至,这相间的两年半时间可能就是嘉靖版《兰雪集》的制作时间,陈公廉和陈公明很可能是兄弟,如果这个假设不错,则嘉靖版《兰雪集》其实就是松阳人王诏、刘仁嵩、陈公明、陈公廉共同努力的结晶,王诏关于张玉娘是元朝人的观点,也可视为其他三人的观点。

清康熙间顾嗣立编撰《元诗选》,内收张玉娘诗,此举本身就表明顾嗣立也认为张玉娘是元朝人。这样,从最早论及张玉娘的叶子奇开始,中经王诏等人、孟称舜直到顾嗣立,无不认为张玉娘是元朝人。受鲍抄本的影响,乾隆间的《四库全书》自然也将《兰雪集》归入元别集。

所有将张玉娘生卒年份提前到宋代的文献资料,首现于清道光间所出的《吴兴沈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尤其是内有一份作于清道光五年(1825)的《佺公与玉娘备考并灿章呈请建贞文祠志》,似可确认张玉娘的恋人沈佺和张玉娘的生卒年份,但这一《宗谱》受到极大的质疑,特别是沈佺的咸淳辛未榜眼身份,与史相左。第一,据刘埙《隐居通议》所载:咸淳辛未第一甲第一名为张镇孙,第二名为杜文甫,第三名为陈钺[20],皆与沈佺无关。第二,松阳县咸淳辛未赴考者多人,顺治县志所载登进士第者为叶霆发和叶桂锡两人[21],若沈佺为松阳县甚至整个处州府名次最高的榜眼而反被遗漏,殊不可解。质疑最力者为邱鸣皋所撰的《张玉娘研究:〈栝松沈氏世系图〉不足为据》[22]一文,颇有可采之处。按该文,《宗谱》涉嫌造假的远不止榜眼一处,皆是后人虚高族望的产物,因此,《宗谱》丧失了在学术研究中被引证的价值。

将张玉娘生卒年份提前到宋代的目的无非是企图做实沈佺的榜眼身份。该榜眼身份初见于孟称舜创作的戏曲《贞文记》,其中沈佺于元初高登榜眼。但《贞文记》只是戏文,不必实有其事。随着《贞文记》的传播,沈佺的榜眼身份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元初是废除科举的,宋亡后近四十年才恢复科举。显然,沈佺的生命无法后移到这一时间点,于是,前移到南宋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虽然目前仍无法确认张玉娘的生卒年份,但在没有充分证据证伪古人观点的情况下,只能接受古人观点。因此,“(宋)张玉娘”宜改为“(元)张玉娘”。

五、邓雅

邓雅的诗集有2种丛书收入,总目题明,子目入元集。

邓雅,字伯言。《玉笥集》九卷,《四库总目》题元邓雅撰,但《四库提要》题明邓雅撰,已不一致。其生卒年份又无确载。《玉笥集》卷三有《哭兄伯让》诗一首,其序曰:“生至治丙寅,以甲午岁饥,因商遇寇害。”[23]由此推知,其兄遇害时年二十九,若能活到洪武元年(1368),则年四十三。因此,假设邓雅在洪武元年(1368)约四十岁,应无太大误差。

《玉笥集》中能与年份关联的最后一首诗是卷四末一首《寄永丰教谕戴正心》:“戴君掌教恩江上,正是皇朝全盛时。文化今渐极南北,才名久著浙东西。云霄万里瞻丹阙,庠序三年坐绛帷。但使英才登俊造,莫嗟微禄久淹迟。”[24]恩江是永丰境内第一大江,“庠序三年坐绛帷”表示戴正心在永丰县教谕任上履职三年。是年,戴正心为《玉笥集》作了一篇序文,其中:

余至永丰之三年,闻新淦邓伯言氏工于诗而未之见也。一日,其友徐伯澄来示其所著《玉笥集》,且曰:“伯言恬退之士,于书无所不读,然皆用以资为诗,其用心勤矣!舍于同里黎季敏氏垂十年而情好甚笃也。季敏尚友而好义,又深知诗,将率同志,褒其所著,命工锓梓以传于永久,蕲一言以为引。”

……

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下澣会稽山人戴正心序[25]

由此可见,戴正心在教谕任上履职第三年正是洪武二十二年己巳(1389)。徐伯澄来访,是请一位文教官员为《玉笥集》作序,戴正心很可能对其说了些官卑禄薄的谦词或感叹,于是邓雅就作了这首《寄永丰教谕戴正心》。由此可以肯定,至少在洪武己巳(1389),邓雅尚在人世。断邓雅入明22年以上,当属无误。

邓雅入明虽未仕,但《玉笥集》多有对明朝的颂扬之句,尤其在入京朝见圣上并请辞允归的往返途中所作的《朝京纪行》组诗中尤多。因此,邓雅虽终为隐逸,但不可视为遗民。清同治间《新淦县志・人物志・隐逸》[26]录有邓伯言,且归入明人,甚为确当。因此,《玉笥集》宜入明集。

六、王磐

王磐的诗集只有1种丛书收入,总目题明,子目入元集。

据《元诗选》小传[27]推算,王磐当生于金泰和二年(1202),卒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在金32年,在蒙古人治下59年。王磐入元为官且官阶甚高,当断为元人无疑。但明代确有姓名为王磐者,《综录》中也录有其著作,想必是致错的原因。因此,对于《鹿庵集》作者,“(明)王磐”应改为“(元)王磐”。

七、王彦泓

王彦泓的诗集有3种丛书收入,总目题清,子目入明集。

王彦泓生卒年份原有数说,但今人亦有考证,其言可采,参见钟来因《王彦泓探考》[28]或耿传友《王彦泓生卒年考》[29],两文均认为王彦泓生于明万历癸巳(1593),卒于明崇祯壬午(1642)。 因此,“(清)王彦泓”应改为“(明)王彦泓”。

八、熊文举

熊文举的诗集只有1种丛书收入,总目题清,子目入明集。

熊文举名列《清史列传・贰臣传乙》[30],由该传可见,熊文举入清19年且官阶甚高,当断为清人,《熊先生诗》当入清集。

九、傅占衡

傅占衡的著作有3种丛书收入,总目题明,子目2种入明集、1种入清集。

傅占衡字平叔,其著述仅《湘帆堂集》二十六卷存世。傅占衡的生卒年份虽无史传确载,但均隐含在《湘帆堂集》中。其第二十卷有诗《辛卯生日二首》,其中有句“四十来居此,秋兰又四花”[31]。辛卯当为顺治八年(1651),时傅占衡四十四岁,据此上溯,傅占衡当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湘帆堂集》有傅占衡老友陈画(字惟易)所作序文,其中云:“庚子仲春,平叔降余翰斋。……及夏五,平叔□□矣。天乎!何殁吾良友速也?”[32]庚子即顺治十七年(1660),当为傅占衡卒年。亦即傅占衡在明36年,在清16年,且傅占衡守其遗民之志甚坚。清同治间所修成的《临川县志》中,傅占衡载于《人物志・文苑》中,且归为明人,甚为确当。因此,《湘帆堂集》宜入明集。

十、商景兰

商景兰的诗作有1种丛书收入,总目题清,子目入明集。

商景兰的生卒年份今人已有确考,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33]。在明39年,在清32年。商景兰前半生生活安逸幸福,鼎革之时,夫殉国难,后又有二子因国被祸,一死一放,其心境迥异于前。与此相对应的是,商景兰前期的诗词创作无非是才女伤春自怜的闺阁文学老套路,后期创作带上宽深的社会背景和沉郁苍凉之气,正所谓自古文章憎命达。商景兰仅是一闺阁女子,显于后世者,唯其诗词创作,故就其诗词而论,宜入清集。

十一、萧士玮

萧士玮(字伯玉)的著作共有8种收入丛书《春浮园集》中,总目题明,4种子目与朝代无关,5种子目归入清集。

据钱谦益《萧伯玉墓志铭》[34]推算,萧士玮(1585—1651)在明59年,在清7年,一生主要活动均在明代,入清后守遗民之志。因此,萧士玮别集类著述宜归入明别集。

十二、翁之润

翁之润有词集1种收入翁之润本人所编订的丛书《题襟集》,总目题民国,子目入清集。

翁之润,字泽芝、墉庵,常熟人,翁斌孙长子,官至刑部主事。翁之润生于光绪己卯(1879),卒于清亡之前的光绪乙巳(1905)[35],因此,“(民国)翁之润”应改作“(清)翁之润”。

十三、陈御寇

陈御寇《问字楼诗》只有1种丛书收入,总目题清,子目入民国集。

清末民初时,陈御寇之名仅作为《问字楼诗》的作者出现,因此,陈御寇应该是仅使用过一次的别名。查相关的资料可证,陈御寇其实就是《寂园丛书》的编者陈浏。其依据是:

1.生年相同

由钟广生所作的《清授资政大夫福建盐法道陈公行状》(以下简称《陈公行状》)记载:“公讳浏,字亮伯,号寂园,晚年自署定山,又称六江六山老人。……公以同治癸亥十一月生于仪征泗源沟。”[36]而《问字楼诗》中作者自称粲园老人陈御寇,《问字楼记》曰:“老人今年五十有六岁矣……戊午缘[绿]豆节前一日,粲园老人又记。”[37]由戊午年上推五十六虚岁,正是同治癸亥(1863)。

2.一妾姓名相同

《陈公行状》记陈浏有一妻(侯氏)二妾(张氏和李氏),署名江浦陈浏的《微觉楼诗》和《睇海楼诗》中都收入《寂园二姬人诗》,其中可见陈浏有一妾名张婉字婉若,北方人[38]。而粲园老人陈御寇的《〈问字楼诗〉后序》中可见陈御寇有一妾张婉字婉若,宛平人[39]。

3.陈浏本人将《问字楼诗》纳入自己名下

陈浏著作多为其本人删定,其《浦雅堂骈文》收《问字楼记》《〈问字楼诗〉自序》和《〈问字楼诗〉后序》,其《睇海楼诗》收入《自题〈问字楼诗〉集》。

以上所述,足证陈浏与陈御寇为同一人。据钟广生《陈公行状》,陈浏卒日相当于公历1929年12月12日,在清48年,在民国18年。虽在清为官,但在民国亦入仕或入幕,宜视为民国时人,特别是《问字楼诗》本身就是民国时作品。因此,“(清)陈御寇”宜改为“(民国)陈浏”,而“(清)陈浏”也宜改为“(民国)陈浏”。其别集类著作宜入民国集。

《综录》中凡涉及标记编著者朝代而不能自洽者,总共涉及以上26人。评判或有失当,但搜检颇费心力。只要有益于《综录》一书的正误,不枉此举,便足感欣慰。

注释:

[1]《三国志》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599—602页。

[2]《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69页。

[3]《郡斋读书志》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41页。

[4]《四库全书・蜀中广记》第5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64页。

[5]《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第815页。

[6]《四库全书》第11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629页。

[7]参见杨荫冲《〈古今韵会〉作者黄公绍生平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2期,第68—72页。

[8]《赵宝峰先生文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赵文华刻本,影印本见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7月版,集部第21册第3页。

[9]参见史华娜:《元末词人韩奕生卒年考》,《文献季刊》2009年4月第2期,第187页。

[10]参见姜克涵:《王冕生卒年代辨误》,《学术论坛》1957年第2期,第14页。

[11]参见陈欣:《徐士俊的名号与生卒年月》,《文献》1992年第1期。

[12]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442—453页。

[13]《元诗选》三集,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第80页。

[14]同[13],第 76 页。

[15](清)盛铨等修,黄炳奎纂: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崇仁县志》卷八之五,《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4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417页。

[16]《元诗选》二集,中华书局,1987年7月版,第1365页。

[17]《草木子・谈薮篇》,中华书局,1959年5月版,第76页。

[18]黄裳:《劫古余艳:来燕榭书跋手迹辑存》,大象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24页。

[19]同[18],第 229—230 页。

[20]《丛书集成初编・隐居通议》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第338—339页。

[21](清)佟庆年修,胡世定纂:清顺治十一年(1654)刻本《松阳县志・选举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67》,上海书店出版,第70页。

[22]邱鸣皋:《张玉娘研究:〈栝松沈氏世系图〉不足为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4期(2006年7月),第22—25页。

[23]同[6],第 1222 册,第 706 页。

[24]同[6],第 1222 册,第 628 页。

[25]同[6],第 1222 册,第 670 页。

[26](清)王肇赐修,陈锡麟纂: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新淦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7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458页。

[27]同[16],第 168 页。

[28]钟来因:《王彦泓探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66—72页。

[29]耿传友:《王彦泓生卒年考》,《古籍研究》2004年卷下,第209—214页。

[30]《清史列传》卷七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11月版,第6598—6599页。

[31]《四库禁毁丛书》第165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648页。

[32]同[31],第 528 页。

[33]参见李贵连:《商景兰卒年考辨》,《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54—56页。

[34]参见《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127—1128页。

[35]翁之润的生卒年份未能在正式出版的纸质文献中查到,本文引用的是一互联网资料:“孔夫子旧书网”举办的第50期夫子访谈“名门后裔翁以钧解读《翁同龢日记》”中披露的信息。

[36]《陈浏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9页。

[37]同[36],第 65 页。

[38]同[36],第 261—262 页,或第 320 页。

[39]同[36],第 67 页。

作者通讯地址:上海博物馆

猜你喜欢
子目丛书
浅谈陕西省2004 年消耗量定额中的换算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通风空调工程造价控制实务分析
艺术创想丛书
将责任扛在肩上,与伙伴共谋发展子目相品牌首届冬春新款服饰慈善发布会召开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章节体志书目与子目层次的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