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比较

2016-03-16 06:26郭维强江西省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西宜春336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20期
关键词:腺体萎缩性胃镜

郭维强 江西省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比较

郭维强 江西省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目的:探究比较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胃镜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黏膜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97.5%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72.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胃镜检查的准确性极高,而且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胃镜检查 黏膜病理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通常是指胃粘膜固有的腺体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炎症,该病也是胃癌前病变的特征之一[1]。患者临床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严重者可发生癌变。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本次研究针对这两种检查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2.35±12.63)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3.67±0.64)年。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1.95±11.83)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4.25±1.17)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进行黏膜组织病理检查;②患者的胃镜及病理检查资料保存完整;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本次实验,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肝、肾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全或无检查资料患者;③无法进行内镜检查患者。

1.2.2 诊断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前患者需禁食6~8h,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检查的过程及检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情绪,同时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史,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检查前口服10mL利多卡因胶浆,起到润滑的效果。通过内镜检查患者的胃肠粘膜情况进行诊断。

对照组患者采用黏膜病理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是进行胃镜检查前取几块胃组织,组织范围极小,仅在0.1cm×0.1cm左右,胃黏膜有极强的修复能力,4~6天后即可修复,因此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损伤。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胃粘膜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等[2],分析检查是否出现炎细胞的浸润、是否出现萎缩、肠化、增生、癌变等。

1.3 诊断结果评估

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轴膜呈颗粒增粗状,可见黏膜血管,皱裳细小,色泽灰暗;胃镜检查浅表性性胃炎的诊断结果:呈点状、片状及条状红斑,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可见出血点及出血斑。

*与对照组比较,P<0.05。

黏膜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的结果:①轻度:腺体数目减少但不超过原有腺体的三分之一,仍然保留大部分腺体;②中度:腺体数目介于原有腺体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残留的腺体分布不均匀;③重度:腺体数目减少超过三分之二,仅保留少数腺体。黏膜病理检查浅表性性胃炎的结果:①轻度:慢性炎症细胞数目较少,仅在黏膜浅层但不超过黏膜层的三分之一;②中度:慢性炎症细胞的分布比较密集,介于黏膜层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③重度:慢性炎症细胞的分布十分密集,几乎占据了黏膜的全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²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97.5%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72.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是胃固有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较多,十分复杂,目前的医学技术尚无法完全明确其发病机理。胃壁中的黏膜屏障及粘液屏障都具有特殊的屏障功能,且胃黏膜上皮的再生能力极强,3~7d即可修复更新,但如果因物理、化学、生物等原因造成了胃壁屏障损伤,就会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通常采用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两种方法进行确诊。

采用胃镜检查不同类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如下特点:①单纯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观察可见黏膜血管显露,黏膜皱襞稀少或消失;②增生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黏膜部位粗糙或呈颗粒状;③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观察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明显的特征形态,与胃炎、胃溃疡及胃息肉等癌前病变相似,诊断较为困难。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黏膜病理学检查具有如下特点:显微镜下可见黏膜固有的腺体出现萎缩、变形、减少或消失,而相应的再生黏膜伴随或不伴随炎细胞浸润,黏膜肌出现增厚情况,同时出现较多的肌纤维,凌乱的伸向固有膜内,固有膜内出现淋巴滤泡、脂肪浸润、结缔组织等情况[3]。临床诊断可依据固有腺体的减少情况分为三个级别,即轻度、中度、重度。据国内外研究表明,胃癌的发展过程包括多个阶段,即正常黏膜-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最终发展成胃癌,可见胃癌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等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上皮内瘤病变是一个动态且不固定的过程,可以由低级发展为高级,可以保持不变或逆转,但上皮内瘤发展为高级后则不可逆转,最终会发展为胃癌,因此早期的诊断、发现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胃镜检查的观察组准确率97.5%显著优于采用黏膜病理检查的对照组准确率72.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笔者分析胃镜检查的准确率更高的主要原因如下: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改变多为局灶性和多灶性,而其组织学变化为点灶发展为斑片状,病理学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采用黏膜病理检查诊断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较低;②患者发生黏膜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多灶性分布,如果在胃镜下获取的病变组织太小、太少或位于浅表部位,或者未到达固有的腺体层,都会对病理学诊断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出现误诊的情况;③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萎缩性胃炎的黏膜病理检查造成影响,例如病理切片的过程、医务人员的诊断过程等。据曾国明[4]等报道称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后的10天随访中,胃癌的发生率为0.24%,不完全性肠化生的胃癌发生率为1.26%。樊小勇[5]的报道中对5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年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胃癌的发生率为0.16%。由此可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主要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有关,而胃壁萎缩与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6]。目前的医学技术发展迅猛,胃镜检查的图像更加清晰,胃镜下诊断CAG的准确率也比较高,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胃镜检查的诊断率较高,而且适用范围较广,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韩树东. 胃镜检查和黏膜病理检查在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17(12):98.

[2] 徐斌, 黄玉凯, 周进.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9(21):1388-1390.

[3] 邱晓娣, 潘翔珍, 梁群英, 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研究[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11(19):1954-1957.

[4] 曾国明, 欧淑萍, 戴家强, 等. 萎缩性胃炎应用胃镜诊断的临床影响因素[J]. 实用临床医学, 2016,6(32):11-12,30.

[5] 樊小勇. 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当代医学, 2016,29(11):21-22.

[6] 王健生, 李长锋, 张宝刚. 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15(8):1373-1374.

1006-6586(2016)10-0023-03

R573.3+2

B

猜你喜欢
腺体萎缩性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春蚕吐丝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