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欧露
听说我正在操作互联网改变生活的选题之后,不止一个人向我表达,互联网都普及那么多年了,选题会不会太旧?
我自己都觉得,改变不就摆在眼前吗?甚至和我的采访对象聊完天也没能让这个念头有动摇:这只是千千万万个一脚踏入互联网,被碎片化信息裹挟后矛盾重重的故事中的一个。一切看来都再自然不过。
但问题正在于此—一个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习以为常的却不那么对劲的生活。
网络对生活的改变迟缓而深刻,以至于我们都把不对劲当做是寻常,失去了对正在被剥夺的自由的抵抗。
我的采访对象对谈论互联网的弊端显得特别为难。他曾是大学老师,觉得自己应该在追求知识和生活态度上更有见地,但是时间都上网了。
他的女儿从没想过自己的父亲会远离网络,但还是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他不上网,可能也没别的可做吧。”
不久前大热的韩剧《请回答!1988》,用“人之常情”打动了很多人。我却很难想象互联网提前出现,进入“双门洞”的样子。到那时,是不是一条胡同已经不重要了?毕竟网络世界里,同一个群的人比同一个胡同的人更亲。
蔡康永曾经说,“我为什么一直对电视很有戒心,因为电视老让你以为,你听过那个歌了,但其实你没有;老让你以为你看过那个人了,其实你没看过;老让你以为你知道灾难和死亡了,其实你不知道。
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