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父子情感

2016-03-15 18:16孙雁
北极光 2015年11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父与子

摘要:《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父子的情感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本文拟从这对父子入手,分析小说中父子的情感关系变化,从而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创作初衷与意图。

关键词:父与子;情感变化;阶级歧视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作品于2003年一经问世,就占据了各大图书榜单的榜首位置,迎来好评如潮。其后,原著改编剧本被梦工厂搬上银幕,感动了亿万观众。后因作品主题引起的强大国际反响,作家被授予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担任联合国难民亲善大使。

该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哈扎拉族仆人哈桑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的父亲对待阿米尔非常严厉,对待哈桑却满是爱怜,这让阿米尔嫉妒万分。而单纯的哈桑却一直把阿米尔视作全部。阿米尔12岁那年,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为了能让阿米尔赢得比赛胜利,得到父亲青睐,哈桑奋不顾身去追风筝,为了拿回阿米尔的风筝而遭受强暴。阿米尔目睹一切,却转身离开。内心的罪恶感使得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于是他栽赃哈桑偷盗,将哈桑父子赶出了庄园。之后,国运坎坷,前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随父亲逃往美国,父子情感在逃亡过程中得到日益改善。父亲去世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此时的哈桑却已不幸离世,唯一的儿子也身犯险境。于是,阿米尔重返满目疮痍的阿富汗,营救哈桑的儿子,展开了自我救赎之路。

小说以阿米尔的成长为主线,呈现了多重主题,如恩情与救赎、友谊与家庭、父与子……其中对于阿米尔父子的情感描述,一直穿插始终,形成了一条隐形线索,引导着整个故事向前推进。本文拟从这对父子入手,分析小说中父子情感关系,深入挖掘作者对于人物塑造的初衷与意图。

小说一开始这样描述阿米尔的父亲:身材魁梧、孔武有力、性格果敢,能“让恶魔伏地求饶”,曾“赤手空拳与狗熊搏斗”。同时又“事业有成”、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富商之一”,与此同时还很有善心,亲自动手设计施工,建造孤儿院,在当地深受爱戴。显然,小说最初将阿米尔的父亲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形象。

阿米尔崇拜并敬仰着这样的父亲,渴望父亲的视线能够在自己身上多停留一下,渴望像别的孩子一样获得父亲的宠爱。孤儿院举行典礼的时候,他兴高采烈地帮父亲捡起了他被风吹掉的帽子,为的只是让别人都知道他是他的父亲。他还想象着能和父亲向朋友一样聊天…然而,所有这些都是他一个人在努力,父亲丝毫没有回应。他拒绝阿米尔参与到他和朋友的聊天中,而且在阿米尔为了吸引父亲注意而聊及琐碎小事的时候,父亲只是嗤之以鼻。甚至阿米尔终于通过努力得到认可,代表班级在诗歌比赛中暂露头角的时候,父亲也只是轻微点点头,说声“不错”而已。一次偶然的机会,阿米尔偷听到父亲和老管家的对话,父亲对于阿米尔的胆小懦弱很是失望,然而对于哈桑却大加赞赏。从此阿米尔开始疯狂地嫉妒起了哈桑,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见死不救,以及最终将哈桑赶出庄园。他偏执地认为父亲之所以对自己冷淡,是因为哈桑的存在。赶走了哈桑父子,他就可以独孚父爱。

在这一阶段,在父子感情纠葛中,看起来父亲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他漠视阿米尔为了赢得他赞赏而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一心想把阿米尔塑造成另一个自己。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儿子没有继承自己的坚强、勇敢和运动天赋,各方面都没有达到他的期望时,他感到万分失望。另外,他与女佣的私生子哈桑的存在,使这个看似完美的男人,内心充满了愧疚与亏欠。对名誉及地位的种种顾虑,使他没有办法光明正大地承认这个儿子的存在,为此他只能暗中默默地补偿哈桑。给哈桑雇佣奶妈喂奶,为哈桑做修补兔唇手术,给哈桑买生日礼物。在哈桑表现出色的时候,他会特别亲昵地“伸手拍他的后背,搂他的肩膀”。而所有这些却正好使阿米尔所梦寐以求的。另外还因为哈桑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他引以为傲的优秀品质:勇敢、坚强且很有运动天赋。两个儿子的相互对比,无疑让这个男人更是纠结异常。可以说,这种对待方式,间接导致了阿米尔冷漠自私的个性。

阿米尔父子的这种情感状态一直到战后才有所缓解。父子两人仓皇逃到美国,从前的锦衣玉食已经一去不复返。事业的崩塌、身体的衰老让曾经那样辉煌的父亲骄傲不再。而作为儿子的阿米尔因为正当青年,所以承担起了家的责任。因此两父子的冲突也开始越来越少。阿米尔对于父亲的崇拜也不再像儿时那样狂热,不再像以前那样为了赢得父亲尊重而不惜一切代价。父子关系逐渐向对等的人与人的关系过渡,再没有了居高临下和仰视祈求。阿米尔高中毕业的时候,父亲来参加典礼,还花钱请他同学们一起喝啤酒;虽然父亲对于儿子选择英文专业很不赞同,但是在见到将军的时候,还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儿子:“他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父子情感最终向理解与关怀转变。

在作者手下,两个生动的父子形象被描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让众多读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纠结惆怅、唏嘘短叹。那么,作者究竟是处于什么目的来塑造的这样的两个人物呢?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塑造的呢?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因阿富汗战乱随父母逃至美国,这样的经历和阿米尔父子是相重合的。小说中阿米尔的父亲是传统的支配欲望强烈的男性代表,他的支配欲来源于男权文化以及根深蒂固的阶级歧视。这一点,也是有据可循的。在阿富汗,人们信仰伊斯兰教,男权主义尤其盛行,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父亲强烈的支配欲以及阶级歧视观念,使得阿米尔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哈桑当做平等的人类存在,只是把他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多年之后历尽千辛万苦,拯救哈桑的儿子,无疑是对曾经的阶级歧视的悔恨与挑战。显然,作者通过阿米尔的蜕变,重新建构了正确的男性气概,那就是有勇气、有担当,懂得尊重。这种新型男性气概的养成显然是作者对于固有秩序的挑战和尝试。

综上所述,《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父子的情感变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环境的产物,它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道德的呼唤、对于种族歧视的控诉以及对于爱的歌颂。

作者简介:

孙雁(1981-),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父与子
父与子
有趣的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父与子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中体现出的双重背叛与救赎
命运轮回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