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杨焱秋
经典的诗文,对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是人文精神的结晶,更是不可舍弃的瑰宝。经典的诗文,也因读起来琅琅上口,品起来意味隽永,一方面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深化学生认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认为经典诗文的教学课堂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特点。”所以我认为,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就不应是在理解内容的深度上,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上。日积月累,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最终提升自身的修养。因此,我认为,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上,不必要要求字斟句酌,句句领会,有种“不求甚解”的味道。因为,我认为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体会上。对于诗词中较为深层的意思,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历练,内层的意思自然而然就能心神领会。
除此以外,我认为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诗文和我们的实际生活不能脱节。历代诗人往往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寄予于“菊、竹、梅、兰”等能代表心目中的君子的事物上,咏月的诗句也随处可见。因此,应该让诗文回归生活。所以在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同学们古今联系,使古诗文的诵读“接地气”。接来下,我想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做法谈谈体会。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不过,适合小学生成长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的篇目,剔除那些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让学生读到“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品。如我们可以按照专题安排诵读内容。按时间安排专题:把诵读与民风民俗、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诵读活动。
良好的环境就像无声的教科书,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我们要精心创设诵读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和影响。
一是争取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棵花草都育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漫步在经典中,浸润在书香中。二是听觉氛围的创设。将清新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诵读活动的引导音乐和背景音乐,营造宁静、古朴的文化氛围。三是人文环境的创设。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对于学生来说,一身书卷气的言谈举止,就是最好的教育。四是经典诵读要保证有时间。每周不少于两个小时,集体背诵与个人背诵相结合。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要多鼓励,不要强迫”。可采取男女生对抗赛、小组竞赛、班级诵读明星榜等。要求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如果遇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可以采取师范读,让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意思是在诵读诗文时,边读边想象画面,将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我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高雅的音乐、借助多媒体等去创设诗中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如读《牧童》,尝试让学生化身诗中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让学生想象徜徉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中,归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就连蓑衣也不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导语上,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我加班诗人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将诗中一系列的动作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中的图画,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背诵方法之一。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限时背、竞赛背、小组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学生的记忆是惊人的,不要让单调乏味地机械重复让学生的背诵打折扣。相信我们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巧记巧背,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更大的积累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做到了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长时间的诗文诵读使学生的积累量不断增加,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在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试着创造写诗,这样学生不光深刻地体会了古诗内涵,也表现出了求新、求异的创作精神。学生可以把古诗词改写成小习作,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学生可以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再适当配上插图,贴在日记本上。
总之,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是有义务将这份精髓传承下去。在吟诵、作诗中,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都徜徉在诗海中,让他们的心智都沐浴在诗风中。让学生从没有形、色、音的古诗中听到落叶的叹息、看到溪水欢快流淌,闻到野花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