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华,刘宏兵
(信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李为华,刘宏兵
(信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信息技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新课改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讨了核心问题设计、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提供了一种参考。
信息技术;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新课改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在对课程理念进行阐述时,特别提到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新课标中提出:“必修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3]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认知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内部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4]。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5]。
随着教学手段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值得探讨的。
核心问题的设计决定了学生活动的质量,及其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深度,问题解决型问题,更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教学”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
(1)优化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从实际的应用情境中抽象概括而来,同时又能实践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信息技术课堂中所设计的核心问题,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过程、内化知识、感悟学科思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营造学习环境。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等,信息技术学科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生认知的对象也作为认知的工具。通过研究,探索并梳理各种学习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创新个性。
(3)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定恰当的核心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问题,并从学习资源、学习途径、探究方式等角度提供引导和支持。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进行相关的评价和反馈,实现知识内化和意义建构。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并提出核心问题。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参与信息活动中。
(2)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让师生在问题情境中合作进行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课堂教学的这一环节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冲突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互动过程。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感悟和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其学科素养的达成,并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
(3)评价与提升。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组织课堂评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和归纳提升。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思考想法的由来并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学习结果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思路的拓宽,促进其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4)应用反馈。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帮助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理解,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以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关联的课内应用或课外作业的形式对教学目标的达标程度进行检测和掌握,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使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高一信息技术课《模块化程序设计》为例。学生都需要有一定的编程知识,进一步了解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模块化编程的设计思想,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程序化思想,它把数学知识、计算机操作、计算机语言综合在一起,是程序的灵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测试趣味程序“约瑟夫环”,提出寻找游戏互动环节,画程序设计思路流程图的核心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游戏,亲身感受与程序间的互动,体验程序运行与设计思路间的关联。
(2)探索解决问题。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游戏互动环节,回顾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设计思路画出流程图,并能标出程序主模块,感受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
(3)效果评价。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协作交流评价程序设计思路流程图,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反思编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及其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
(4)布置应用反馈任务:画出经典小游戏“愤怒的小鸟”的设计思路流程图,并在图中标注出程序主模块。
核心问题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体展开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炼一个合理的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建构知识。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问题教学”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核心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本身信息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差异,问题要具备合理的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接受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同程度的满足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论文就构建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尝试在提高课堂效益,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学科素养的发展,进而具备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
[1]2002 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回眸[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5-7.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0):1-5.
[3]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Z].
[4]马秋斯金.问题教学的理论问题[A].A·B·彼得罗夫斯基.心理学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32.
[5]陈越.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OB/EL]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2016-06-20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李为华(1971-),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教学与研究。
G642
A
1674-344X(2016)08-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