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作藩教授的汉语言学成就述评

2016-03-15 23:13张渭毅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音广韵王力

张渭毅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3)

语言文学·戏剧研究

唐作藩教授的汉语言学成就述评

张渭毅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3)

唐作藩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音韵学家、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五十余年,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择要评述了唐作藩教授在音韵学、汉语史、古代汉语、方言学和词典编纂等领域的学术成就。

唐作藩;音韵学;汉语史;古代汉语

唐作藩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音韵学家、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祖籍湖南邵阳东路范家山(今属邵东县),1927年5月11日,出生于湖南武冈县七区黄桥铺(即今洞口县黄桥镇,1952年起属从原武冈县划分出来的洞口县)。1936年入私塾,1942年在黄桥镇高小毕业后,考入湖南武冈洞庭中学(今武冈二中),1948年毕业,考入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学系。1949年由于学校罢课,休学回到武冈县,与同乡同学创办黄桥昭陵小学,被推举为校长,担任地理课教员。1950年春,作为教育界代表出席武冈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9月,回中山大学复学,1953年7月毕业,留校担任语言学系助教兼系秘书,从岑麒祥先生学习语言学理论。1954年9月,随语言学系调至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在汉语教研室,任助教兼秘书,从王力先生学习音韵学和汉语史。先后开设过写作、语法修辞、音韵学、汉语史、古代汉语、古音学等课程。1960年晋升讲师。1978年晋升副教授,开始指导研究生和国内外高级进修生、访问学者。1985年晋升教授。曾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语言学论丛》编委、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两届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1993年退休以后,一直被北京大学返聘,任教至1999年。现担任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基金会主任委员、评委会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语言学论丛》编委和《中国语言学》学术委员。

唐作藩教授师承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大师王力先生,他治学严谨,造诣精深,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五十余年,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传统音韵学、语音史、方言学、音韵学教材建设、语文教育等诸多方面,也功绩卓著。他诲人不倦,谆谆善诱,指导后进,不遗余力,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的汉语史专业研究生、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其中不少人现已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中坚力量。他饮誉学界,蜚声士林,曾连续八年(1990—1998)担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桃李满园,名重天下,高足弟子遍布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及欧美等世界各地。

唐作藩教授在语言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著,这些论著范围较广,涉及音韵学、汉语史、古代汉语、方言学、词典编纂以及中学语文教学诸方面,并对于相关语言学科的横向普及和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按类依次择要评介他的汉语言学论著及其学术贡献。①本文根据《唐作藩的汉语言学世界》(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的“前言”部分改订而成。该书是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邵阳文库·丙编”第44分册,由张渭毅主编,选编了唐作藩教授各个时期发表的有代表性的汉语言学论文47篇,为了帮助和引导读者了解唐先生的生平、学术论著和学术成就,张渭毅为本书撰写了《前言》,编写了《唐作藩年谱》和《唐作藩教学、学术活动和学术论著索引》。

在音韵学领域,唐作藩教授用力至勤,成绩突出。音韵学一向被看作是一门艰深难学的学问,甚至称为“绝学”、“天书”。主要是因为这门学科历史悠久,经过十几个世纪的积淀,很多专业术语含混玄虚,加上从前的音韵学家牵强附会,说解刻意求深,常常使得初学者望而却步。甚至于一些音韵学家,由于没有掌握科学严密的观念和方法,也是“皓首穷经而不知”音理。因此,钱玄同、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王力等老一辈学者都强调用现代语音学知识科学地阐明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使音韵学成为名副其实的 “口耳之学”。唐作藩教授在音韵学的科学化和普及化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认为,音韵学好比理科中的数学,是文科的基础学科,不仅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基础,也是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历史学科的重要工具,因此,非常有必要下功夫加以普及,真正做到“口耳之学,古为今用”。为此,他发愿,要努力将过去被视为“玄学”“绝学”的、令人生畏的音韵学,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这个目标达到了。他配合音韵学教学和讲座,撰写了不少普及性的论著,代表作有《汉语音韵学常识》(1958年)、《学习古代汉语,须要学点音韵学》(1984年)、《音韵学教程》(1987年)、《学点音韵学》(2011年)等。

《汉语音韵学常识》是唐作藩教授音韵学的处女作,是在王力先生亲自指导下写成的。这本小册子篇幅不大,但是内容比较丰富。全书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音韵学的对象和学习目的。第二部分介绍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使读者对于传统音韵学最基本的术语,如双声、叠韵、五音、七音、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反切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第三部分到第六部分,按照汉语语音史分期的先后,依次对音韵学的四大部门即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分门别类加以介绍。“古音学”部分说明了上古音研究的材料、方法和结论,介绍了王力的古韵 29部,讨论了“阴阳对转”、“旁转”等韵母转变规律。声纽拟定为6类27个,全浊声母不送气。主张上古有4个声调,跟后代的四声有所不同。“今音学”部分着重介绍了《广韵》的结构和基本内容,指出考察中古时期的实际韵部语音系统,除了韵书材料外,归纳分析唐诗押韵情况,也是很重要的途径。声母方面主张中古音有36个声母。附带介绍了古音构拟的材料和方法。“等韵学”部分介绍了韵摄、等呼、韵图的结构等基本知识,着重分析了等、呼的性质。第六部分“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来源”介绍了北音学最重要的著作——《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通过《中原音韵》跟中古音和普通话的比较,揭示中古时期到《中原音韵》时代的音变规律,进而说明现代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的来源,勾勒出普通话语音系统形成的轮廓。这部书最大优点是语言通俗浅近,便于初学入门。作者善于把艰涩难懂的音韵学概念和术语,用最浅显的语言娓娓道来,在吸引读者掌握音韵学基本原理的同时,能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门学问的兴趣。在建国初期,这部通俗读物的出现,无疑对当时音韵学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书1958年初版后,即受到读者的欢迎。195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行新一版,截至1979年,已重印了3次,印数累计10万册。199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还发行了第3版。2005年第4版,印数逾5000册。这部书在海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2年,香港中华书局出了翻印版,1988年又重印。并流行到台湾省、日本、美国和法国。此书在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先后正式出版了两种翻译本,一是1962年京都府立大学文学研究室印行的池田武雄教授的日译本,二是1979年明治书院出版的本桥春光教授的增注日译本。此外,日本大学文理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音韵研究班也翻译了此书,由日本汉学家坂井健一教授监修,1974年2月油印通行。

音韵学是北京大学的传统学科。但从1954年起,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音韵学教学内容被纳入“汉语史”课程中。1961年修订教学计划,增设一门基础课“汉语音韵学”,作为“汉语史”和“汉语方言学”的先行课,每周 3学时,安排在汉语专业和古典文献专业本科二年级,由唐作藩教授讲授。为此,他编写了一部音韵学讲义。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这门课讲授了多遍,《音韵学教程》就是在此基础上逐年充实、反复修订而成的一部音韵学教科书。全书四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音韵学的对象、功用和学习方法。第二章、第三章是全书的重点。第二章分五节系统介绍了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先讲述了汉语音韵结构的特点和反切的性质,进而结合现代语音学对于辅音、元音和音高的分析,循序渐进地介绍音韵学上关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等韵图的构造、性质和作用,为介绍《广韵》音系作准备。第三章“《广韵》音系”有九节,可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从文献学的角度介绍《广韵》的由来、体例、版本和性质,指出《广韵》音系是以隋唐时代洛阳音为基础,吸收了南北方音和古音一些成分的音系。第二部分《广韵》的声母系统,讲述了考求《广韵》声母的方法——陈澧的反切系联法及其不足,附带介绍了审音法和统计法,主张《广韵》51个声类,根据音位对立和互补的原则,可以分析为35个声母。然后把《广韵》声母跟现代普通话声母全面比较,总结了古今声母的演变规律。第三部分《广韵》的韵母系统,运用系联法把《广韵》206韵归纳为293个韵类,142个韵母,指出《广韵》的韵母系统就是《切韵》的韵母系统,进而指明《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讨论了等韵图对韵母的分析以及韵图分等的性质,在全面比较《广韵》韵母和现代普通话韵母的基础上,展示其间的对应规律。第四部分《广韵》的声调,介绍《广韵》的四声跟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对应规律。第五部分《广韵》音系的构拟,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运用历史比较法构拟《广韵》的声母和韵母。第六部分在前五个部分的基础上,运用《广韵》音系的知识和古今音变的规律,归纳了几条主要的反切规律。第四章“汉语音韵学简史”,简明介绍了历代有代表性的学者对于韵书产生以前的上古音和《广韵》以后的韵书进行研究的材料、方法和成果。每个章节后,结合讲授的内容,还附有练习题,供学生练习,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音韵学教程》是唐作藩教授从事音韵学教研和普及工作三十多年的结晶,是一部优秀的音韵学教材。跟以往的同类音韵学教材相比,这部书除了继续保持《汉语音韵学常识》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风格外,还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注重实用,是一部理想的音韵学基础教科书。此书的编写格局深受王力先生1936年编写的音韵学教材《中国音韵学》(1956年改名为《汉语音韵学》)的影响,合理继承了《汉语音韵学》的精髓,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的做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第二,音韵学向来被看作“天书”“绝学”,学者能够深入地研究它并有所创获是一回事情,能够准确、科学、通俗、生动地把“天书”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它、喜欢它并乐于钻研它,是另外一回事情。唐先生数十载耕耘在音韵学教学园地,精通音韵学教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校内外有口皆碑。《教程》是唐作藩教授在精湛的讲课实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便于初学,实用性很强。因此,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

第三,《教程》广泛吸收了前人合理的结论,持论公允,不作偏颇之论。同时,又有独到的见解,寓作于述。具体说来,《教程》继承了罗常培、李方桂、王力等前辈学者所倡导的“此篇所述,什九为古今诸贤之说,一得之愚,则存乎取舍之间”的编写音韵学教材的精神,对于“古今诸贤之说”,《教程》确实做到了“抉择精当”,取舍公允。具体说来,在“深”而“博”的基础上达到“中”的境界,发表公允而中肯的学术意见,一些看似浅显、“中庸”的论述,从严格的学术角度审视,大多是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真知灼见。以浅显的语言和中而不偏的观点表述深奥的音韵学原理,是《音韵学教程》的突出优点,这不是一般的教材能够做到的。这也正是《音韵学教程》出版近30年来在高校课堂经得起考验、仍然畅销不衰的根本原因。

第四,《教程》是作者从事音韵学学术研究跟音韵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书中的许多专题,比如“等”的性质,《广韵》音系跟《切韵》音系的关系等问题,都体现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经过五次修订,内容更加充实,表述更加准确,体例也更加严密。该书以科研指导和提升教材,以教学打造和充实教材,又以教材带动和促进教学的做法,对于近六十年来国内高校的音韵学教学和研究具有示范作用。因此,该书正式出版前后,国内陆续出版的不少音韵学教材,都是以它为范本的。

《音韵学教程》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198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初版,1991年再版改作繁体版,2002年第三次修订,2013年第四次修订。2016年第五次修订。据统计,此书1987年第一版印刷了3次,1991年第二版印刷了8次,印数39500册;2002年第三版印刷了19次,印数150000册;2013年第四版印刷了4次,印数16000册。四版印数累计逾20万册。出版近30年来一直用作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音韵学课程的教材,被纳入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材系列”,国内很多兄弟院校也用作教材或教材参考书。在台湾和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和1994年曾两次印行。2000年韩国出版了沈小喜教授的韩译本,2013年第四版也由沈小喜教授翻译并在韩国再版。1992年,第二版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5年1月,第三版荣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证书;2015年9月,第四版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唐作藩教授在普及音韵学的同时,在汉语语音史的各个部门都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在上古音方面,从1979年起,唐作藩教授在北大每年给汉语史研究生开设一次古音学专题课,他结合教学,陆续写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论著。代表作有《上古音手册》(1982年)、《对上古音构拟的几点质疑》(1987年)、《江永的方言观》(1991年)、《江永评传》(1992年)、《论江永古韵入声分部》(1994年)、《论清代古音学的审音派》(1994年)、《从同源词窥测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1995年)、《先秦两汉的民歌格律》(1999年)、《江永的音韵学与历史语言学》(1999年)、《王力先生的“谐声说”》(2003年)、《上古汉语有五声说——从〈诗经〉用韵看上古的声调》(2006)等。

《上古音手册》是一部音韵学工具书,收入先秦两汉典籍中的常用字8000多个,先按今音排列,然后注明上古音(即以《诗经》音为代表的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的韵部、声纽和声调,今音依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字列在同一字音的下面,再按上古音的异同分条。上古音的韵部、声纽、声调完全相同的列为一条,不相同的分开排列。可以很方便地从今音查检上古音。本书的上古韵部采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所分11类30部,声纽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酌定为32纽,声调采取王念孙、江有诰的主张,认为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声,只是归字与后代不完全相同。收字所注上古音韵部、声母和声调,既兼采众家之长,又融入作者的意见,取舍得当。如某些字的归部,至今仍然存在着分歧,作者有选择地采取诸家的主张,而不全用一家之言,于分歧较大者则加脚注说明。不仅能够满足从事文史哲研究和古籍整理的工作者的需要,而且可以作为同行学者研究上古音的起点,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该书198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增订版,作者对初版本所收8000多字逐字核对校改,又增补了2000多字,并重新编制了检字索引表。

江永是清代著名的音韵学家,在传统音韵学的各个部门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形成了独到的音韵学体系,系统评述其音韵学的成就,确定他在清代音韵学中的地位,对于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永评传》全面评述了江永一生的学术成就,重点介绍了江永的三部音韵学代表作《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和《音学辨微》,客观地分析了江永在等韵学和古音学的得失,指出江永既发展了顾炎武的科学古韵学,又深入研究了等韵学和今韵学,兼重考古与审音,影响了清代几代音韵学者。《江永的方言观》揭示了江永古韵研究中的方言观,指出江永已能从理论上说明方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语音演变的结果,自觉地用方音证古音,辨析古读,用方音解释古韵特例。文中辨析了江永提出的“方音”、“乡音”、“官音”和“正音”的概念,指出江永已经悟出“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古音了,比欧洲比较语言学家构拟印欧古语早了一个多世纪。《论江永古韵入声分部》系统论述了江永古韵分部的贡献及其影响,指出江永古入声韵独立为八部,开了清代审音派的先河。他的“去入近似”说,是段玉裁“古无去声”说的先声。他的“数韵共一入”的主张,依据音理与条件对古韵进行分析和归类,揭示古韵的系统性,是古韵学的一大创造,是后来戴震、孔广森“阴阳对转”学说的基础。段玉裁的支、脂、之三部分立和戴震、江有诰的祭部独立,也已经显示在江永的“数韵共一入”的系统之中了。

《论清代古音学的审音派》明确提出划分考古派和审音派的标准,认为精通等韵和今音,能运用等韵原理,由今音上推古音,从系统上观察古韵,分立阴、入、阳三类韵部,既是审音派的本质特点,也是认定审音派的原则和标准,仅仅以入声韵独立、阴阳入三分为标准区分考古派和审音派是不够的,考古派一般都忽略审音,而审音派没有不重视考古的。据此,他指出,江永是清代审音派中当之无愧的创始人,戴震是审音派的杰出代表。戴震以后,亦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审音派传统的是江有诰,江有诰精于考古,而更长于审音。江有诰以后,继承清代审音派的大家首推黄侃,又有钱玄同。王力的古韵30部,是对清代至今审音派的古韵分部学说的全面继承和总结。

上古汉语有没有复辅音声母?如果有,又该怎样证明?古汉语文献中的同源词是重要的材料之一。《从同源词窥测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从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1982年)所收一千多同源字组、四千多同源字入手,找出不少有可能是复辅音声母的同源字组的例证,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复辅音声母存在的证据和几种语音形式。明确指出,从汉语的同源词来看,上古汉语存在复辅音声母,是肯定的。根据现已掌握的同源词语料考察,大概塞音或塞擦音带边音的复声母最为常见,如 pl-、tl、kl-、tsl-等等;其次是塞音前缀鼻音的复声母,如st-、sk-之类以及鼻音带边音或鼻音谐喉擦音,如ml-、hm-、hn-、ngh-等;再次是塞音前缀擦音的复声母,如st-、sk-之类。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王力先生的“谐声说”》根据王力先生自 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发表的音韵学论著,分三个阶段全面论述了王力先生运用谐声字与《诗经》用韵研究上古音的成就和观点,着重阐明王先生一贯的谐声学说,即谐声字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材料,但由于造字时代早于《诗经》时代,当谐声系列与《诗经》用韵发生矛盾时,应该以《诗经》为标准;又因为谐声系统在上古声母上的表现很复杂,王力先生作为持论严谨周密的古音学家,对上古声母的拟测问题采取了慎重和科学的态度。作者明确而尖锐地指出,那些妄言王力先生不懂“同谐声必同部”而对王先生无端进行攻击和嘲讽的人,应该从梁启超先生的论学精语中吸取教益。

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问题,古音学家的观点一直很分歧,至今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上古汉语有五声说——从〈诗经〉用韵看上古的声调》在赞同王力先生的上古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说的基础上,发现《切韵》时代的四声与《诗经》的声调是一脉相承成的,即从《诗经》中去声独用、与平上声相押以及与入声通押的情况看,上古去声的独立性很强。至少在王力先生的古韵体系里,属于阴声韵部的去声字在《诗经》时代已经存在,而那些经常与入声相押的、王先生归属入声韵部的去声字则可看作长入。也就是说,上古声调仍然是以音高为主要机制(包括平、上声的区别),音长只起部分作用。所以,作者主张上古音系有五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长入和短入五个声调,长入到后代亦演变为去声。此五声不同于王国维先生的五声说。此外,从《诗经》用韵或用词来看,由于词义的发展、分化或词性的变化,在《诗经》时代已出现一字(词)异读的现象(有的是通过假借而产生的异读),其去声一读可能是新产生的。

在中古音研究方面,唐作藩教授的主要成就在于唐宋诗人用韵的研究和《广韵》音系的研究。早在 20世纪50年代,唐作藩教授就注意到,考察中古时期的实际语音系统,《切韵》系韵书固然是很重要的参考材料,而直接考察唐诗的实际用韵,把唐代诗人用韵的字加以归纳分析,是建立中古汉语韵部系统的有效途径,尤其应该重视。为此,他写了《寒山子诗韵(附拾得诗韵)》(1963年)。以后他又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五代、宋人的用韵考察上,著有《苏轼诗韵考》(1990年)和《唐宋间止蟹二摄的分合》(1991年)等。《寒山子诗韵(附拾得诗韵)》把314首寒山子诗和54首拾得诗的韵脚跟《广韵》比较,分韵归摄,排列成韵谱,从中归纳出用韵条例,发现两家诗的用韵跟《切韵》系统已经有了较大距离,这说明寒山子、拾得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据此可以窥测当时的韵部系统。《唐宋间止蟹二摄的分合》全面考察和分析唐、五代和宋诗人韵谱中止、蟹两摄韵的分合,指出止蟹两摄的用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苏轼诗韵考》对苏轼诗的用韵作了穷尽性的归纳和分析,整理出韵谱,揭示了苏轼用韵所反映出来的时音特点,指出宋诗用韵对语音史研究,与宋词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中古元部的形成与演变》(2013年)细致深入地考察了中古元部的形成和自上古到中古、近代的演变史,丰富了汉语史韵部研究的内容。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唐作藩教授连续二十多年指导北大学生研究唐诗用韵,基本上把《全唐诗》作品较多的诗人用韵清理了一遍。以此为基础,把中古韵部分为前期(六朝至初唐)43韵部和后期(中晚唐)29韵部,并拟测了韵母系统。这个结论带有普遍性,能够解决中古韵母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中古韵母向近代韵母的演进过程,为建立汉语语音史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作藩教授对于《广韵》音系的研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力图用宋代等韵学理论阐释《广韵》的音系内容,这跟他一贯所主张的等韵学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宋代等韵图性质是分析《切韵》(《广韵》)反切的声韵调配合表的精神一致;二是重视《广韵》音系跟现代普通话的比较,揭示从《广韵》到现代普通话的演变规律,这跟他始终追求和提倡的《广韵》是音韵学的基础,音韵学要古为今用的学术风格和目标相吻合。其研究成果除了集中体现在《音韵学教程》第三章《〈广韵〉音系》外,还有《〈广韵〉反切上下字的统计与说明》(1984年,与王春茂合作)、《谈谈音韵学的基础——广韵学》(1986年)、《再论〈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1995年)等论文。

唐作藩教授还重视由中古音向近代音转变的语音史专题的研究,著有《晚唐尤韵唇音字转入虞韵补证》(1991年)等。唇音的分化时代和演变条件是汉语语音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王力先生认为重唇音变为轻唇音的条件是合口三等,本属开口三等的尤韵唇音字到晚唐先转入虞韵,然后读轻唇音。本文列举并分析中晚唐诗人用韵和敦煌变文韵文材料、《切韵》《广韵》《集韵》的又音以及慧琳音义材料,补充论证了王力先生的观点。

在等韵学和近代汉语语音方面,唐作藩教授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代表作有《正音捃言的韵母系统》(1980年)、《评杨耐思的〈中原音韵音系〉》(1982年)、《普通话语音史话》(1985—1987年)、《四声等子研究》(1989年)、《〈中原音韵〉的开合口》(1991年)、《关于等的概念》(1994年)等。

《正音捃言》是16世纪的一部官话韵书。《〈正音捃言〉的韵母系统》先把《正音捃言》(《正音》部分)22部中的同韵字跟《中原音韵》进行比较,列表展示从《中原音韵》到《正音捃言》的 200多年里官话韵母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再跟现代普通话韵母系统比较,并说明其中的差异,指出《正音捃言》的韵母系统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普通话了。本文方法对头,言简意赅,曾获得王力先生的称赞。

《普通话语音史话》连载在《文字改革》和《语文建设》上,全文共分13部分。第一、第二部分是总述。第一部分“普通话的形成”,叙述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演进过程,认为元明时代的北京口语音已经成为当时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从而奠定了普通话基础。第二部分“《中原音韵》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历史源头”,论述了《中原音韵》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中原音韵》记录的北京音跟明清时代的一些韵书、韵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跟现代普通话音系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在尚未找到一个早期的更可信的北京话的资料之前,把《中原音韵》看作现代普通话的历史源头,基本上是站得住的。从第三到第十二部分是分述,分别论证了普通话唇音声母、卷舌声母、舌面声母、零声母、单韵母、复韵母、鼻音韵母、儿韵和儿化韵、四呼以及四声的复杂的历史来源和演变过程。第十三部分“结束语”。本文采用翔实的近代汉语语音史料,以元代的《中原音韵》作为讨论的起点,上溯中古的《广韵》音系,下探明清时期的北京音,描述了从元代到现代的普通话逐步演进和形成的过程,是作者多年进行普通话语音史教学和研究的一个成果。本文实际上构成一部普通话语音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单行本。

《中原音韵》的研究始终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热点。在唐作藩教授每年为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汉语史课程中,《中原音韵》一直是讲授的重点。《中原音韵》的开合口问题,涉及到韵母系统和声母系统,特别是唇音字和卷舌声母的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很有意义。《〈中原音韵〉的开合口》详细分析了各家关于开合口的构拟和归字的得失,并针对各家的分歧,提出公允的处理方案,表明自己的看法。

《四声等子》是现存的一部重要的等韵图。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和音系性质,至今意见不同。《四声等子研究》是一篇很有分量的专题论文。它对现存的《四声等子》的各个版本做了细致的调查和校勘工作,把《四声等子》放在宋元语音史的大背景下考察,通过跟宋元韵书、韵图的比较,逐摄归纳音变现象和语音特征,从《四声等子》呈现出的时音特点出发,认为该韵图的成书,不晚于元代。

在汉语语音史教学研究方面,唐作藩教授20世纪60年代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编写了“语音发展史”讲义,并于“文革”前油印数次分发给北大中文系1957—1961级同学,前后共约讲了15次以上(包括跟校内外一些研讨班或助教班的讲课),经过多次修订,取名《汉语语音史教程》,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重印。北大中文系开设的音韵学课程是汉语史的先行课,而汉语史(上)(即汉语语音史)课程则是音韵学课程的提高课。该书是与《音韵学教程》相配套的汉语语音史教材,授课对象是具有音韵学基础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全书五章:第一章《绪论》简述汉语语音史的对象、任务、根据和研究方法,把汉语史分为远古(殷商)、上古(先秦两汉)、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唐末至清代)和现代五个时期。第二章《上古汉语语音系统》分四节评介了清朝以来有影响的上古声母学说、唐朝以来古韵学家考证韵部以及清代以来的上古声调的研究成果、根据和方法,重点介绍了王力先生的三十三声母系统和三十韵部系统,阐明了上古或远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的证据,讨论了上古韵母拟测的方法、各家的分歧和问题,在王力先生上古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说的基础上提出上古有平、上、去、长入、短入五声说。第三章《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在论证《切韵》音系的综合性质的基础上,详细描写了中古前期(即从上古到《切韵》时代)和中古后期(即从《切韵》到唐末五代)的声母系统、韵部系统和声调系统的演变内容和特点。第四章《从中古到近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在重点介绍《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的基础上,描写分析了从中古后期到《中原音韵》声母、韵部和声调系统演变内容和特点。第五章《从近古到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在重点介绍徐孝的《等韵图经》声韵调系统的基础上,简要讲述了从近古到现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的演变内容和特点。每个章节后都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题。该教材保持了《音韵学教程》的教学风格和学术特色,即书本不厚,内容不杂,但是有分量,有深度,不炫博,不呈奇,只是平平实实地把问题讲明白。每次讲授,作者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入到讲授内容中去,不断充实和提高,力求深入浅出,为年轻学生所接受。该书是作者数十年教学和科研的结晶,堪称一本高水平的大学教材。①对于此书的评价,请参看蒋绍愚先生为《汉语语音史教程》所作的《蒋序》,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唐作藩教授在开展音韵学和语音史专门研究的同时,还重视音韵学的应用研究,

著有《破读音的处理问题》(1979年)、《谈文言文的一字异读问题》(1980年)、《“通”与“同”——文言文注释中两个术语的运用》(1981年)、《文言文的读音问题》(1982年)、《〈辞源〉(修订本)注音疑误举例》(1984年)、《“殽”“崤”等字的读音》(1995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音问题》(1995年)、《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1996年)、《关于“阙”字的读音》(2002年)、《从音韵学看汉语拼音方案的优越性——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五十周年》(2008年)、《说直音》(2010)等论文。

破读音的处理是词典注音和语文规范化的重要问题。《破读音的处理问题》先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语词部分)的注音为例,针对目前破读音处理上的分歧,提出对于破读音的看法。然后结合前人对于破读音性质的认识,强调指出从汉代开始记录下来的破读音是汉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人为的“强生分别”。详细分析了宋人贾昌朝所著《群经音辨》、元人刘鉴所著《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和清人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三书所收的 260字的本音和破读音及其演变情况,说明处理破读音的意见。本文对于异读的研究、辞书的编纂、语文教材的编写以及语音规范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汉语拼音方案”是描写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语音系统的符号,同时也是拼写现代汉语、为汉字注音的方法;音韵学则是研究古代汉字读音即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从音韵学看汉语拼音方案的优越性——纪念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五十周年》探讨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及其优越性,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总结了历史经验,兼采各家之长,因而是最合理、最科学的注音法,不仅很快在国内普遍得到推广和应用,在识字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电脑打字、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全球普遍得到认同和使用,被联合国承认为汉语拼音的国际规范。

音韵学研究需要树立全局的观念,及时掌握研究动态,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唐作藩教授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四十年的汉语音韵学》(1989年,与杨耐思合作)、《展望九十年代的汉语音韵学》(1991年,与杨耐思合作)、《1991年的汉语音韵学研究》(1992年)、《四十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回顾》(1993年)、《1993年的汉语音韵研究》(1994年,与张渭毅合作)、《汉语音韵学研究(概述)》(2002年)等一系列论文,全面地总结了音韵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展示各个时期的阶段性成果和方法论,对于推动音韵学的持续发展,有很现实的意义。

在汉语语法史方面,唐作藩教授著有《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时代》(1980年),详细考察了《古小说钩沉》《搜神记》《世说新语》《百喻经》四部书中的“他”字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指出汉魏以前“他”是无定指示代词,魏晋南北朝时,“他”处在由无定指示代词向有定的第三人称代词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直到盛唐以后才最后完成。到了宋代以后,“他”才成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基本形式。本文的结论,得到其他学者的证实和认同。

在汉语词汇史方面,唐作藩教授著有《汉语词汇发展简史》(2001年),是作者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汉语史讲义,把汉语词汇的发展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五个时期,采用大量典型的语料,讨论各个时期汉语词汇的变化和发展。对于远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词汇的描写颇具特色。

在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方面,唐作藩教授也取得突出成绩。他与老师和同事合作编写了《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1981-1983年初版,1990年修订版,1999 年新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原编者为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张万起、徐敏霞等,增订者为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宋绍年、李树青,1979年初版,1993年修订版,1998年改版,2005年第4版)和《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王力、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何九盈、蒋绍愚、张双棣编,2000年第1版)。《古代汉语》曾被国家教委选作文科推荐教材和自学高考指定教材,1988年获得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5年获得第一届国家优秀辞书奖中文类一等奖。《王力古汉语字典》2001年获得国家中文辞书类一等奖及国家图书一等奖。

在汉语方言研究方面,唐作藩教授著有《湖南洞口黄桥镇方言》(1960年)、《从湖南黄桥镇定母字的读音探讨湘方言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1997年)、《试说湘语历史发展与赣语的关系——从我的家谱说起》(2008年)、《洞口县黄桥镇方音的存古与音变》(2010年)等论文。《湖南洞口黄桥镇方言》对黄桥镇方言的音系进行了共时描写,并跟《广韵》音系作历时的比较,说明音变的规律。《从湖南黄桥镇定母字的读音探讨湘方言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则从分析定母字的读音入手,探索黄桥方言全浊声母的音变情况,进而窥测湘方言全浊音的历史演变规律,指出湘方言全浊音声母的清音化是从入声字开始的,并推论其变化的原因为:入声字本收塞音韵尾,发音短促,调值可能较高,而全浊音念起来声带颤动发音困难、频率较低,在具有短促、高频的入声字中容易清化,所以,湘方言中的入声调只有一类,不分阴阳(如长沙、邵阳)。在全浊入声清化后转入舒声的字多读阴去,少数字读阴平(如黄桥、双峰),在清化前转入舒声的字则读阳去或阳平(如城步)。

唐作藩教授长期从事音韵学、汉语史和古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曾先后应邀到美国(1986年)、香港(1990年)、澳门(1992年)、日本(1993年)、台湾(1999年,2014年)和马来西亚(2002年)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应邀作过短期访问讲学。1992年起,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他的简历或传略被收进国内外多种人物传记及辞书中。1991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入“国际文化名人传”。1993年退休以后,被北京大学返聘,任教至1999年。

近十几年来,唐作藩教授的学术研究工作也一直在进行。自1999年以来,先后发表了《先秦两汉民歌格律》《江永的音韵学与历史语言学》《王力先生对我的教诲》《〈诗经〉用词存本义例》《〈说文〉读若所反映的声调现象》《关于“阙”字的读音》《重读〈中国声韵学〉——纪念姜亮夫先生百年诞辰》《〈韵镜〉内转第四开合“披”字考辨》《王力先生的谐声说》《上古汉语有五声说——从〈诗经〉用韵看上古的声调》《再谈〈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问题》《从音韵学的角度看汉语拼音方案的优越性》等论文,并出版了论文集《汉语史学习与研究》,还主编了一部大型语言文字学辞典《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

《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由唐作藩教授主编,杨耐思、孙竹任副主编,组织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语言学专家学者撰稿,耗时十几年,近 300万字,2006年香港远帆世纪出版社、中华辞书社出版了征求意见本,200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定本。这部辞典收集了截至2006年前的古今中外语言学各个学科的论著、术语、学者、事件等条目 10000条左右,搜罗赅备,体例周密,编写严谨,每一个条目都经过专家严格的审定,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此外,唐作藩教授还写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学术史纪念论文,如《中国卓越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小传》《国子因缘、名山事业——记王力先生与北大》《王力先生对我的教诲》《试谈王力先生的治学》《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语言学家王力的学术贡献》《语言学学界一代宗师——记王力先生学术生涯与治学精神》《思念王师母》《罗常培先生在中国音韵学上的杰出贡献》(与杨耐思合作)《怀念吕先生》《谈谈岑麒祥先生关于粤方言的研究》《语言学人才的摇篮——记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勤奋、聪慧和谦虚——培养学术接班人的三个条件》《怀念严学宭老师》《难忘丁声树先生的一件事》《悼念周祖谟先生》《周法高先生对中国语言学研究与发展的贡献》(与张渭毅合作)《良师益友林焘先生》《怀念季镇淮先生》《忆大师兄一新先生》《悼念徐“老头”通锵兄》等。并应邀为多位朋友和学生的著作撰写了“序言”,如《〈庆祝詹伯慧教授八十华诞暨从教五十八周年纪念文集〉序言》《薛凤生〈汉语音韵学史十讲〉序》《何九盈〈古代汉语音韵学述要〉序》《杨耐思〈近代汉语音史〉序》《〈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序》《宁忌浮〈校订五音集韵〉序》《曹翠云〈大学古文选译附图〉序》《李永明〈湖南方言系列丛书〉序》《鲍厚星〈湘语研究〉序》《评介一部俄罗斯学者的中国古音学著作——张兴亚译、斯塔罗思津著〈古代汉语音系的构拟〉序》《〈高华年先生纪念文集〉序》《倪文杰〈形容辞典〉序》《郭力〈古汉语研究论稿〉序》《马重奇〈古汉语翻译述要〉序》、林涛《〈广韵四用手册〉序》《丁锋〈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系研究〉序》《孔德明〈通假字概说〉序》《彭先初〈诗韵字典〉序》《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序》《李葆嘉〈清代上古声纽研究学史论〉序》《潘文国〈韵图考〉序》《蔡瑛纯〈李朝朝汉对音研究〉序》《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序》等等。

1997年唐作藩教授70岁时,门下的海内外弟子们撰写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了论文集《语苑撷英》以志庆贺与纪念。2007年,为庆贺他的80岁华诞,他的同事、同窗和弟子们又编辑出版了学术论文集《语苑撷英》(二)。

截至2014年,唐作藩教授共发表著作13部(包括合著合编),撰写论文130余篇(包括合著)。其中,1999年以前发表的24篇学术论文,已经选编成论文集《汉语史学习与研究》,200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好评如潮。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邵阳自古人杰地灵,邵阳市委、市政府为传承光大本土文化,2014年决定编纂出版《邵阳文库》大型丛书,遴选古今名士名人,汇编佳作名篇。唐作藩先生祖籍邵阳,生于洞口县黄桥镇,是一位人格高尚、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和学术影响深远的忠厚学者,是《邵阳文库》当代名人的理想人选。2016年4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编入《邵阳文库》丙编的《唐作藩的汉语言学世界》一书,由张渭毅主编,选编了截至2014年唐作藩教授发表的有代表性的汉语言学论文47篇,分作音韵学史类、音韵史类、音韵散论类、方言类和序跋类等五大类,有助于读者了解唐先生的生平、学术论著和学术成就。

唐作藩教授如今已过八八米寿,即将迎来鲐背之年,仍然身健体壮,耳聪目明。他老当益壮,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照常热心指导来访的国内外学生,笔耕不辍。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学术论著,为祖国的语言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他的学问,正如他八十岁生日时,他的学生、原浙江湖州师范学院院长徐青教授贺诗所赞:

英年劳苦湘和穗,谦逊为人诚且敦。

执教传薪多杂务,著书立说有宏论。

四方讲学身犹健,一世精研学更纯。

大智若凡蕴积厚,音韵领域居至尊。

而他的人品,恰如他的学弟、现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文科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教授的祝寿题词: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1]唐作藩. 唐作藩的汉语言学世界·自序[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张渭毅.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唐作藩”条[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张渭毅. 唐作藩年谱[M]//唐作藩的汉语言学世界.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4]张渭毅. 唐作藩教学、学术活动和学术论著索引[M]//唐作藩的汉语言学世界.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H109.2

:A

:1673-2030(2016)03-0058-09

2016-06-01

张渭毅(1966—),男,陕西渭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古音广韵王力
保险理赔知多少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王力手迹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艺术百家:王力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为王力先生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