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智,林 妮
(湖南师范大学 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刘健智,林妮
(湖南师范大学 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两位美国学者对此有着长久而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五种基本的专业成长途径:观察与评估、自我引导、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探究、培训。培训也可称之为继续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指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对教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它包括由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种方式。
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培训
教师是专攻教育事业的职员,我国教师法对教师的这一地位给予了肯定。但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及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教师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并与时俱进。为了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研究怎样帮助教师跟上时代潮流,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国内外有较多的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研究。其中,美国教育学者丹尼斯·斯帕克斯和苏姗·劳克斯·霍斯利两人对教师教育有着长久而深入的探索,在20世纪末他们撰写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提到了现今全球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分别有:观察与评估、自我引导、参与发展或改进过程、培训(笔者将其改为继续教育)、探究[1]。现就这里面的“继续教育”式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作综述概括,希望能对我国现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有所帮助。
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是指对于结束正规的教育、正式参加工作的成人所采取的多种教育,一方面包含继续接受本学科领域的正规教育,同时包括在某个特定行业区间中探求,更新和增补知识技能的教育。
1918年,英国人首先提出继续教育一词。那时的英国正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困扰,希望通过振兴教育来增强国家的实力,但没有详细叙述并付诸实践。与其不同的是,德国不仅对继续教育作出了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其付诸于了实际的行动。“巴拉特教育法”1944年在德国的颁布,是继续教育起源的标志。中国正式引进继续教育这一词是在1979年中国派代表参加了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后。到今天为止,继续教育的提出已近一个世纪之久,先辈们通过这多年的持续努力,使得继续教育的理论不断深化和飞越。
教师继续教育,是为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素养对有教师资格的教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的培训活动。培训有其明确的标准和预定的学习成效。在培训中,教师可以收获知识、收获技能、收获标准、收获信息、收获信念和管理训诫等。培训的标准、内容、进程和开展形式由培训员来定。为了帮助教师尽快学会培训内容,培训员在培训过程中选择各种各样的培训形式,如:实验展示、微课、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在培训的形式中,研讨会是很多教师喜欢的一种形式,教师们习惯通过参加研讨会来对自己进行提升。而研讨会期间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工作进程的确定也是培训者的任务。
我们知道,教师的知识、态度和教学技能通过培训可得到改变。乔伊斯与肖沃斯认为:培训可以高效地提升教师们的知识和能力。在他俩的文献中讲到:“经过研究表明,教师都具有卓越学习者的潜能。教师只要被给予充足的培训并通过自身努力,他们差不多可以习得所有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所有的教学技术。”[2]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培训后可以得到改变,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自己在培训过程中所习得的新的教学行为。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学习新的东西,了解教育的前言问题,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除此之外,多名教师可以由一名培训员训练,这样可以减少培训的人力物力。观察各类教学技能的展示和应用过程,是教师完全理解如何实施它们的关键,而且,教师在技艺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应用,对他们习得技能并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应用某些教学技能是更有裨益的。所以,为了让教师们看到各种教学技能的示范并在应用它们时及时得到专家的评价,培训可以高效地实现这一点。对于教师继续教育,其重点应在提升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及水准上。
教师继续教育基本内容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实践;思想政治和师德教育;学科专业知识的扩充;教师技能提升和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现代科技与社会人文科学常识等。继续教育在目前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上级教育部门和教师学习学校一起组织的短期培训;二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地的校本培训;三是以提高教师学历为主要目的,并在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的脱产或函授形式的学历教育[3]。
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通常采取人数从几十到几百的大课或讲座形式,目的是为了简单、快速。同时培训老师经常用高于在座老师的态度对参训老师进行知识灌输。如此,各位参训教师满怀期望的培训变成了死气沉沉的灌输式学习。所以培训效果显而易见。这类培训的益处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下文主要谈谈这类培训的一些缺点[4]。
(一)短期培训的缺点
(1)培训内容简单、滞后、重复且不关乎现实,培训形式不丰富。理论型知识不少,对参训老师有用的内容不多,导致所培训的东西不实用。培训没有针对性,与教育前沿脱节。以致培训和教学相分离、培训和研究脱节。有些培训教师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参训老师的需要和困惑了解不够。培训不符合参训老师们的需求。
(2)培训标准过于统一且互动性差。培训过分注重整体性,没照顾到参训老师的个性、现实需要和心理因素。培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知识灌输,培训课堂的互动性差,参训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这不仅没有培养参训教师的创造力,反而给参训教师带来非常不好的示范性影响,进而导致参训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也没有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也没有创造性。除此之外,培训在短期内内容过多,使得教师任务沉重,以致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培训期间的监督和评价没有及时到位。目前没有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因而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了解不到位。而且这类培训在进行短期之后就永久结束,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质量跟踪。故而,培训的效果很难保证,可以说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训教师自身的能力和自觉性。如果教师的自我发展欲望强、应用能力不错并在培训之后自觉将习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教学中去,那培训对其产生积极作用。如果教师自觉性差、能力不高,且不对自己的行为和实践进行检查、不对教学方法和技能进行优化,那么培训的效果就为零。这不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
(4)参训老师数量的庞大导致培训时间极难确定。一方面,参训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甚至地区,共同的休闲时间很少,以致培训时间不好安排。另一原因在于培训老师与参训老师在工作和休息时间上的冲突。如果在工作日进行培训,必然影响到参训教师的日常教育工作;如果培训在节假日,则会打扰到培训老师的正常休息。
(5)培训地点可能增加参训老师的经费支出。培训的地点一般不在参训教师所在学校,参训教师要坐车过去,有时甚至需要住宿,从而增加了教师们的额外费用、时间和精力。
(6)上课氛围不好,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间的关系有待改善。培训教师经常以高于参训教师之上的姿态进行知识灌输,这不仅导致上课氛围不活跃,而且会影响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而减弱培训的质量,最终使得参训老师和学生间的师生关系也处理不好。
(二)短期培训的改革
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常用方式。为了让这种培训高效化以及让老师从中真正学到东西,应对培训做已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调整培训内容。提取理论知识中的精华,删减理论知识中不必要的部分。通过调查来收集被培训的教师们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再经培训教师筛选,将选择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进行讨论与讲解。培训教师还可选择一些中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让被培训的教师们思考、互相讨论并派代表回答,最后由培训者总结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一个问题可寻求到多种好的解决方案,教师们也能受到启发。如此,培训才能深入教学、切合现实,迎合老师的真正需求。
(2)改变培训方式。将被培训的教师分组,6-8人一组,组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共同学习,以便顺利完成培训任务和教师自我水平的提高。这种培训方式可以增进教师间的关系,让教师们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
(3)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对参训老师在培训完之后予以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书面测试、检查笔记、参看考勤,也可以是写心得体会等。由评价检查参训老师的培训过程和结果。在教师们培训完进入岗位教学之后,也要有跟踪评价。观察参训老师对培训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4)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教师们工作日要在学校上课,工作繁忙,身心疲惫。把培训时间放在双休日,会引起老师们的厌倦心理。如果把培训时间安排在周六或周天,留一天的时间给教师们休息。这样会照顾到老师们的情绪,提升老师们的热情度。教师们的热情度高了,培训的效果也会随着变好。
“校本培训”(School based In service training)是直接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培训。它是由学校筹划的活动,意在迎合学校的实际需要和教师个体的现实需求[5]。校本培训在“校内”进行,参加对象有校长、老师、学生,开展的原因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需求,落脚点是照顾到每个老师的工作需求。此类培训联系本校实际,鼓励全体老师积极参加,重视提高老师的能力,考虑到老师的个性和自身需要。对教师专业成长来说,这类培训是一条重要且有效的路子[6]。校本培训相比其他培训具有的不同特征如下[7]。
(1)培训理念是使培训个性化、基层化、全体化。个性化是指考虑教师的个性和具体需要。基层化是指每个层面的老师都可参加培训。全体化是指培训以全体教师为对象。校本培训在参训教师的学校进行,根植于教师实际的课堂环境中,通过迎合每个老师的实际需求来改善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
(2)培训主体对参训老师的需要和困惑了解到位。培训是由学校倡导的,其目标、内容和流程是由校长和老师一起讨论来决定。校长是学校的管理人,老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他们对参训教师的特点和校内存在的教学问题非常清楚。校长和老师也有义务去改善学校的教育情况、质量,这对培训的效果极为有利。
(3)培训目标是学以致用,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培训内容和目的与学校的现实需求联系密切。学校在教育中遇到的困惑,都可以考虑纳入培训的范围。
(4)培训内容是学校中存在的普遍疑惑。这种培训的目的是为改善本校的教学质量,故而培训内容基本都来自学校的切身实际。培训因教师类型而做出合理的安排,以迎合各类老师的需要。新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培训内容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将碰到同类困惑的教师放在一块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怎么解决这类问题。问题可以是关乎教育各方面的,如教学艺术、师生关系或相关技术问题等。
(5)培训时间容易协调,费用减少。培训的场所是教师所在的学校,教师的培训时间好协调,而且教师不用搭车,大大节省时间、精力和经费。另外,培训教师就是学校的校长或教师,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的时间好协调。
(6)培训效果不错。这类培训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目标性较强,且对教师来说很实用。其评价标准是教师实际教学的绩效,易操作,可行性强。培训后还能够继续对教师进行评价,从而对培训质量进行追踪。一起参训的教师是学校同事,这样可以增加同事之间交流的机会,增进同事间的感情,提高同事间的合作能力,增强学校老师的团队力量。
校本培训可以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在评价机制方面做得相对完善并且能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但是如果校本培训只局限于校内这样的封闭环境,那么这样的培训也是有缺陷的。现在的教师不能落伍,要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因此,在有必要的时候,学校可以邀请高校的专家、学者来进行有关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各学校间也可交流互动,相互学习,拓展视野。这是此类培训要注意的地方。
“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也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在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的脱产或函授形式的学历教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学历。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是在学历教育范畴内,但它又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是要提高在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准,这就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教学问题相结合,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此外,该培训还要提高在职教师的科研水平。
一些西方国家很重视提高教师的学历。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也开始重视老师的学历教育。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我国教师的学历整体偏低。再加上十年文革的影响,提高教师的学历是必要之举。我国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方案(1999-2002)》、《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专科起点)教学计划》(试行)和教育硕士的教学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的学历教育的重视与行动[8]。
整体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是优化教师团队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要历经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正在这一转折的初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的这段时间里,考虑到我国教师团队建设中存在数量少、质量低的情况,我国的政策是对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的学历符合标准,而且对获得学历的标准不高。伴随着教师团队数量的壮大和质量的提高,教师在职学历教育的性质有了显著的改变,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学历教育也有了显著的改变:从以前的学历补偿教育渐渐改变成学历提高教育。教师参与这类教育活动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获得更高学历,另一个目的是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工作,从而进一步谋求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也就是说,现在的学历教育比以前要求更高。以前主要是获得更高学历,而现在还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目前,我国教师参与这类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经过培训,让教师深入掌握和理解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受教育,使教师更系统、深入习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的教学技能,并且拿到更高学历。
现阶段,在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获得了本科学历的情况下,更高学历培训的主要形式是教师报考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对教师来说,教师专业成长是很有必要的、必经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本文提到的关于继续教育的三种具体成长方式是很常见也很重要的。既然教师有主体意识去发展自我并花时间去参加培训,那么培训者就应该让培训高效化。在选择培训时,三种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交叉进行。培训者应让每种培训的优点最大化,缺点最小化,让教师们在快乐中学到实际的东西。
[1]裴跃进.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五种模式简介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60-63.
[2]Joyce,B.,&Showers,B.Power in staff development tgribgg researcg ib traububg[M].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83.
[3]王秉利.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6(1):32-34.
[4]周玉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与现行培训矛盾的调查与建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51-52.
[5]郑金洲,林存华.认识“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6):21-24.
[6]侯爱民.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J].教育探索,2003 (1):98-99.
[7]徐文秀.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6(3):42-45.
[8]潘启富.论教育学院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J].成人教育,2006(3):20-22.
[责任编辑:刘济远]
Continuing Education:An Effective Way to Teachers'Professional Growth
LIU Jian-zhi,LIN Ni
(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Improv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vel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and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ways to enhanc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solving realistic problems.Based on long and deep exploration,two American scholars put forward five basic kinds of ways to professional growth,which are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self-reflection,participatio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r improvement,exploration, and training.Training can also be referred to as continuing education.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refers to all kind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including short-term training by specialized training organization,school-based training,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mprovement.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ffective way;continuing education;training
G451.2
A
1674-831X(2016)02-0034-04
2016-02-26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5BGD04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1YBB26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改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湖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12JG17)
刘健智(1965-),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中学物理》杂志社副主编,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林妮,女,湖南武冈人,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