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社会符号学视阈下的汉语四字格翻译研究
姚瑶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四字格作为汉语语言文化的精粹,其翻译策略众说纷纭,尽管文艺学派、语言学派、文化学派都能较好的表达其内涵,但是难免失掉其神韵。以何种方式将汉语四字格的“形”与“神”传达淋漓尽致一直是译者争论的话题。文章试图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分析,在汉语四字格英译时做到言内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对应,从而达到文化传播和发扬的效果。
社会符号学;汉语四字格;翻译技巧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成就了丰厚的汉字文化,作为汉语特有的文字表现形式之一的四字格,在历史长河的演化进程中,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汉语四字格显著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大量学者将关注焦点放在寻找四字格翻译具体方法上,或从笔译,或从口译切入分析达到“准确”、“快速”、“精炼”、“对等”的翻译效果。笔者尝试运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分析其是否能对汉语四字格翻译产生指导作用,文章涉及社会符号学理论、汉语四字格的内容、译文优劣判断等。
1.1历史渊源
美国学者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将语言意义划分了三个层面:(1)言内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即符号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2)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即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3)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即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Morris,1946)。Morris另辟蹊径地找到了更好理解语言意义的方法,他将意义的三层划分既包含了翻译文本的表层意义(字面意义),又包含了翻译深层意义(联想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等)。除了口头、书面等语言符号本身外,社会符号学家们认为,一切其他符号文本、符号形式或符号实践在任何时期均有意义,一切由语言符号构建的语境、文体、语域等皆有意义;环境空间(指个体和社会中他人对周边环境的一种利用并对此产生的感知信息)、体态语言(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眼睛活动等传递出来的信息)、衣着服饰(即社会中人们的着装传递的信息)、辅助语言(依靠假嗓音、音质、语调等变化传达信息)等非语言符号皆可传情达意。语言符号,抑或是非语言符号在各项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社会、文化、语境等息息相关。
奈达在最近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阐述了交际翻译法、语文翻译法、语言翻译法、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特点,指出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较之其他翻译方法优点更多。在《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一书中,奈达指出,社会符号学(sociosemiotics)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切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科学,用其指导翻译比用其他翻译方法来进行跨语符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都优越,因其研究人类社会的一切代码和符码,而重点研究的是人类所使用的最综合、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Nida,1993)社会符号学强调的是对一切符号系统进行编码和解码,也就决定了它能更充分恰到好处地达到功能对等的翻译。
1.2翻译原则
社会符号学的翻译原则包括翻译意义转换关系;意义和功能对等;再现文本中非语言符号;解码和编码等,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汉语四字格的英译,并能帮助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1.2.1翻译语符意义与关系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任何的语篇都是有意义的,篇章中的一切语言符号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词与词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句;句与句排列组合形成段;段与段排列组合形成语篇;每个词都蕴含着指称意义、字面意义、深层意义等方面,构成句子则又包含搭配意义、语用意义等,当篇章形成时则涵盖了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等方面。社会符号学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充分地表达这些意义,只有通过对篇章的三层意义的传达才能更好地做到功能对等。在词义层面上,两种语符通常存在着相符(correspondence)、包孕(inclusion)、交叉(intersection)和空缺(zero)的关系。此四种关系正好与翻译中的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不对等翻译效果相吻合,正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这些关系决定了翻译时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都由此产生。
1.2.2翻译文本的意义与功能
社会符号学主张原语文本的意义应该在译语文本中充分地再现,这也是判断译文优劣的不二法则,除了传达原文意义之外,其功能也应该在译文中得以再现,意义与功能在原语和译语中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一定的意义表达一定的功能;一定的功能也传递出一定的意义。语言学家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一切语言符号包含以下几大功能:信息功能、应酬功能、表情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元语言功能。这些功能都对应着特殊的意义,在翻译原语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将其各大功能对应的意义都设法翻译出来,这样才能做到意义和功能的对等。
1.2.3翻译非语言符号
除了语言符号外,文本中也包含一些非语言符号,比如文体、语境、语域、社会关系等。非语言符号贯穿在语言符号当中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样作为意义的载体,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得以充分地再现。以翻译文体风格为例,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中指出:“一篇文章的风格只是作者为表达特定内容而运用语言的个人方式,它与内容是血肉一体,而不是外加的、美化的成份。”(Wang,1987)对其分析可知,文本的风格是一种内化了的文章成分,是作者的个体性格和人格魅力以及对其所处时代的名族风格和社会风格的一种反映,译者要想做到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风格,需将自己内隐在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当中,学会“忘记”本我和自我的存在,“得意而忘形”以及“得意而忘言”,不能拘泥在字词句的“实在翻译”上,而应跳出时间空间的限制,置身于作者的风格之中。一篇好的译文的评判标准并非译者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足功夫,抑或是译者的翻译做到了技巧精湛、译文有口皆碑,而在于译文充分地表达了文体风格、语境、社会关系等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并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传达得恰到好处。
1.2.4翻译即解码(decoding)和编码(encoding)
整个社会是由一系列的符号系统构成的,而这些符号系统是可以经过解码与编码的。翻译即把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并能实现真实得体美观的目的。也就是用一套符号系统去代替另一套符号系统的过程。既然符号可以解码与编码,那么客观上讲跨语符翻译是可以实现的。在解码的过程中,原语的符号系统既包括了语言系统又包含了非语言系统,这些符号系统由使用者的社会性决定了它们也附有社会性,彼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翻译时应充分地再现文本的社会性意义与功能;在编码的过程中,译语的符号系统也涵盖了语言非语言符号,与原语符号在指称、言内和语用等方面既相关又有所不同,同样体现了社会性这一共同特性,要求译者将其体现在译文当中。
2.1界定
四字格,作为汉语语料库里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中华社会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博大精深的汉语语言的象征,经过千锤百炼富含艺术气息,由四字成语、四字叠音词、四字熟语和所有临时组合而具有类似四字成语修辞功能的四字短语,但不包括某些偶然形成的四音节片断构成。汉语四字格在所有文字形式中最整齐匀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节奏美的音律、整齐美的形式、意象美的内容一直延传至今。从古至今备受传诵的美篇佳作无不充盈着四字格的运用,除了能带来独一无二的视觉效果,同样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艺术风格的再现,阅读时朗朗上口、每一个文字犹如音符般跳动于心。
2.2汉语四字格的翻译
2.2.1言内意义的对应
言内意义的对应即强调原语符号与译语符号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强调译语须充分再现原语的内容和传递原语的信息,并借助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进行阐述。中西文化间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将汉语四字格介绍到西方并进行翻译时,译者应尽量充分完整地表明原语的内涵和信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选择,译文不能脱离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亦不能过于赘述。有的汉语四个格翻译成英语时,能够做到意义和形式的整齐划一,例如:自力更生(self-reliance)、小康社会(a well-off society)、依法治国(law-based governance)、四季分明(well-marked seasons);与汉语每两个字符一组成为一个意群类似,英译文本正好对应两个英文字符,如此的翻译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准确完备;有的汉语四字格的英译则需要舍弃形式而追求意义上的一致,例如:互通有无(help supply each others,need)、取长补短(make up each others,deficiencies)、半推半就(to make a show of resisting)、不测风云(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开门见山(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这样英译文本恰当地再现了汉语四字格的深层含义;有的四字格英译会借助译入语文化特色,灵活地表达原语的内容,例如: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浑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译文会巧妙地替换喻体或者本体,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湖光山色”
译l:Bright lakes and colorful hills.译2:Landscape of lakes and hills.
在汉语中,此四字格属于并列关系,因此译文1中将其译为两个景观的并列,并用and连接,形式上似乎满足,但意义方面却略有偏颇。透过形式分析意义可知“描述山湖的风情地貌”,译文2更符合汉语所表达的内涵,做到了具体信息的对等。
例:“集思广益”
译l:Draw on collective wisdom and absorb all useful ideas.
译2:Collective ideas and wide wisdom.
“集思广益”从形式上讲为并列结构的四字格,但并非译文2中所理解的两个并列的名词短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动宾结构“积累和吸收集体的智慧和有用的想法”,译文1中灵活地使用两个动词短语表达同样的意义“吸取、接受”,不仅使得并列的汉语结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让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都很好得以呈现,满足了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需求。
例:“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
译:“The bound less expanse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在这个名词性短语中,“广袤”“无垠”“大”皆为同义反复成分,都含有“地理面积之大,幅员辽阔”之意,翻译时应做到“得义忘形”,即舍弃每个符号的形式,而不累赘的表现符号的意义。
再观察下列例子:层峦叠嶂(peaks rising one after another)、优胜劣汰(survival of the fittest)、壮士断腕(make that sacrifice)、延年益寿(prolong one,s life)、插队知青(sent-down youth)、功在当代,利在千秋(in the interest of the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Time will tell)。以上四字格的英译并未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是恰当的准确的再现了原文的意义和内涵,比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并未逐字逐句的按照汉语的格式进行对仗式的翻译,而是选择了意译,用最浅显的英文符号最准确地表达汉语意思,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译文。如“壮士断腕”若译成“the warrior cuts off his own fist”,这样会让译语读者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对中国文化产生疑惑和不解。
2.2.2指称意义的对应
指称意义的对应指的是符号和所指对象间关系的对应。正如许渊冲的“三美”论中提及的“音美”、“形美”、“意美”为翻译的最佳境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竭尽全力实现忠实原语的目的,一次成功的翻译过程和一篇准确地道的译语文本能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即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对原文和译文产生相似甚至相同的反映。翻译实则是“再创造”也可以换成“重写”,以减少原语信息的缺失为宗旨,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
部分汉语四字格英译中能较好的实现符号和所指物的对应关系,如: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隔墙有耳(the walls have ears)、井底之蛙(as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空中楼阁(castle in the air)、掌上明珠(like a pearl in the palm),“iron、wall、ears、frog、well、castle、air”这些意象与汉语意象恰到好处的一一对应,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统一;下面的例子更加能证明指称意义对应带来的翻译效果:坐享清福(rest on one,s laurels)、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火上浇油(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以牙还牙(a tooth for tooth)、奇松怪石(strangely-shaped pines and grotesque rock formations),形象生动的翻译方式再现了两种文化的共性。
2.2.3语用意义的对应
语用意义即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翻译是一个具有社会性且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原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原语作者、译语作者、原语读者、译语读者、原语和译语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认知环境等方方面面。正是在原语和译语不断的适应、调整、折中的过程中,翻译得以实现。首先译者需要了解原作创作的社会背景和认知语境;接着搜索大量相关的信息,探明原语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再就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改写与重写;最后充分考虑到双方语境下语言结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文化取向等,选择最恰当的译文。
语用意义的对应能较好地指导汉语四字格的英译,译者可以较灵活的采用直译、意译、音译或者节译的翻译方法,根据具体的结构语境和文化语境,联系社会背景知识,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例如:“瞻前顾后”(overcautious and indecisive);“源远流长”(have a long history);“画龙点睛”(bring out the crucial point);“呕心沥血”(spare no efforts),汉语是竹节式的语言形式,注重意合;英语是树枝式的语言形式,重视形合;汉语多用对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英语更强调逻辑性客观化;翻译过程中无法实现指称意义的对等时,需译者舍弃形式,而取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客观地传递原文作者的观点和意思。
总的来说,谚语、俗语等语言形式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四字格毋庸置疑同样属于这类语言形式,它们深受民族、社会、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具体考虑两种或多种文化特点,进行意象替换或者重组,实现功能对等。例如:“鱼米之乡”(a land of milk and honey)、“世外桃源”(a haven of peace),若是翻译成“a land of rice and fish”和“a land of peach flowers”则完全不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物产资源与中国不同,中国人视“鱼”“米”为生存必需品;而西方则视“牛奶”“蜂蜜”为必需品;“haven”意为“避难所”,相当符合《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那种与世隔绝、安详宁静的居所,而英译本“和平之所”能满足汉语原文的内涵。
译者还需考虑到文本的具体使用语境,比如“入乡随俗”这个四字格,若是被放到这样的语境下:一位政府官员为向尊贵的客人表示热忱和欢迎,说道“大家就入乡随俗吧”,此时译者应该考虑到在正式场合下翻译给宾客听,应该采纳译入语地道的表达方式:“Do as the Romans do”;若是同样这句话被放在农民伯伯为欢迎到他家拜访的客人身上,此时就应该翻译成“Do as the local peop le do”,这样才比较适合原语作者说话的身份和口吻,因此,翻译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以中西方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地缘、行为习惯等为基础,才能达到更好的译出效果。
四字格的形象性借助英语的客观性使其意义得以保留。例如:“花天酒地”(go on the loose);“汗马功劳”(exp loits);“闻名遐迩”(famous);“匠心独运”(original)等,若采用直译,则显得啰嗦冗杂,意思模糊不清;只有用平铺直叙的意译才能恰到好处的再现原文意义。
很多四字格结构前后两个词语的语意相似或相同,那么英译的时候应该避免重复,而追求语用意义的对应。例如:“审时度势”(size up the trend of events);“继往开来,承前启后”(break new ground for the future);“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no sweet without sweat),翻译中存在省略现象,采用这种翻译方式能避免造成信息冗余,使译文简洁明了。
汉外两种语言对比存在很多差异,尤其表现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翻译上,四字格本身富含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用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和翻译原则能较好的降低这种对比差异,达到译者所追求的对等翻译,只有做到了言内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对应,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方法,才能更进一步接近功能对等,从而实现原语和译语的和谐统一。
[1]Ayto,J.20th CenturyWords[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Fauconnier&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 Cognitive Science,1998.
[3]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1993.
[4]Nida,E.A.Language Structureand Translation[M].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5]Nida,E.A.&C.R.Taber.The Theoryand Practice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6]LakoffG.Johnson M.MetaphorsWe Live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0.
[7]Morris,Charles.Signs,Languageand Behavior.New York: Braziller.1946.
[8]黄怀飞.汉英四字格英语口译的策略[J].廊坊师范学院报,2003(3).
[9]陆刚.相似性:政论文中四字结构的翻译旨归[J].南平师专学报,2007(1).
[10]吕文澎,喜慧超.英汉互译四字格翻译研究综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11]邵志红.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2]束定芳,黄杰.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13]王鑫,刘佳.不同功能文体中四字结构的翻译探讨[J].考试周刊,2007(6).
[14]Wang Zuoliang.Degree of Affinit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7.
[15]谢小玲.记者招待会中汉英四字词的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杨海燕.法律语言四字结构的特点及其汉英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07(2).
[17]周启强,白解红.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under the perspectiveof socialsem iotics
YAO Ya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ofYangtze Univesity,Jingzhou,Hubei,China434023)
A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vary. Although literary school,language school and culture school can all better express its connotation,it is hard to avoid losing its charm. How to vividly convey its“form”and“spirit”has always been the debated topic of the translat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emiotic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at in translation,the Chines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should correspond to the locutionary meaning,referentialmeaning and pragmaticmeaning of the English vers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socialsemiotics;Chinese four-characterstructure;translation skills
10.3969/j.issn.2095-7661.2016.01.026】
H315.9
A
2095-7661(2016)01-0083-04
2015-11-13
姚瑶(1991-),女,湖北仙桃人,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