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平,杨欣
网络语言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
丁淑平,杨欣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高校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领域,网络语言也以其新颖独特的形式深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和喜爱。文章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以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为视角,从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社会心理基础,并提出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网络语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终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了当代社会人际互动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更是给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创新提供了无限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中的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6%,远高于其他群体。
在移动终端大屏化和应用体验不断提升的今天,手机作为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手机浏览器成为了移动上网第一入口。而高职大学生因其思想活跃但又缺乏深度的特点,更易依赖手机等电子工具,成为典型的高频网络交流群体。这种交流不仅改变了其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借此凸显自我的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而作为互联网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语言,不仅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还反映了高职大学生复杂的社会心理变化。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跟网络有关的用语,包括专业术语、特别技术用语等,如硬件、宽带、黑客、电子邮件、BBS等,本研究则只涉及狭义的网络语言,即为方便网上交流而创造的特定词语、语句和非词语符号等,网络语言主要由网络词语构成。
1.1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渠道和方式
作为接触互联网语言的最前沿群体,高职大学生熟练掌握并大范围使用着互联网技术。各高校为打造智慧校园构建的网络中心、校园各学习场所设置的电脑以及智能手机这种几乎已经普及的移动网络终端共同构成了高校网络生活的先进硬件平台,同时,各高校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多样化网络管理系统和云空间,创建有不同层次的BBS、官方QQ群、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自媒体,这些复杂多样的互联网软件系统构成了另一个虚拟的网上校园,形成了一个关系异常丰富而又繁杂的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络语言平台。
1.2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类型
网络语言作为汉语语言的一种变体,分类纷繁复杂。根据其生成手段,高职大学生社交使用的网络语言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图形符号化
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象形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ˆ_ˆ(微笑),TT(流泪)。这种表情型符号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文字符号。成为网络语言后出现了更多形式。符号表示文字的多以谐音有关,如=(等),o(哦),**(不雅语言或敏感词)等。
2)缩略词
即由一个词或短语减缩而成的构词法。缩略语的来源有公认的汉语拼音首字母、英语短句首字母以及汉语语句缩略。如GG(哥哥),JJWW(叽叽歪歪),BTW(BY THE WAY),重说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城会玩(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3)谐音法
即用汉字、汉语拼音、汉语方言、英语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来代替和其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原词而产生的新词。如小公举(小公主),歪果仁(外国人),基(GAY)佬,hold住(掌控支撑局面),1314(一生一世)等。
4)新创词
借用汉语中的仿拟、指代、隐喻、拟声等修辞方式创造新词或旧词新义。如尼玛(拟声粗口),单身狗(指代单身),凤凰男和孔雀女(隐喻出身贫寒但事业有成的男性和城市女孩),也是醉了(仿拟无语),壁咚(表示男生向女生告白)等。
1.3高职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特征
1)语言碎片化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言简意赅成为主旨,网络流行语词汇简短、表现力很强,使用起来更加符合“高效”的要求。但同时网络流行语铺天盖地,反复使用,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多元化表达进一步弱化,对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影响。
2)内涵动态化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网络流行语是在网民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它往往根据不同的事件和语境,派生出新的含义。流行语动态化是与流行文化本身特质相符的,变化产生的新鲜感让“网络热词”反复走红。
3)吐槽普遍化。
在2015年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语Top10中,以吐槽语言为主,表达负面情绪较多。
4)态度多元化
在吐槽普遍化的同时,大学生们的态度也逐渐成熟,网络语言环境出现多元化趋势。吐槽虽多但戾气不再浓重,更多带有调侃戏谑自嘲成分,如“霸道总裁”;语言暴力不再独大,“且行且珍惜”“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表达大气态度、追求个性化自由化生活方式的流行语得到大家追捧。对于这些“正能量”的事件,并没有“压倒性吐槽”。
“言为心声”,网络流行语是高职大学生各种意见、思想和态度的表达,与一段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关,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反映,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效应。
2.1个性化和求新求异心理
高职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标新立异,常常会对大众文化表现出蔑视与不屑。网络语言表现为与传统语言习惯和造词规律的不符,或符号多样化,或新词不断。各种新奇古怪的网络语言正能够彰显其独特的个性,体现了他们不断地从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抽离出来的愿望。
2.2娱乐与减压心理
娱乐性是语言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当前社会形态急剧转变时期,高职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也使得他们迷茫不安,多重的压力和焦虑迫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寻找可以发泄、排解的地方,如学生们用“求关注”的方式进行网络社交,以期获得群体认同感,用“单身狗”来自嘲,表达对感情的追求和向往。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其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截然不同,人们的心态平和而轻松,在网上聊天的人不用顾忌年龄性别学历身份地位等社会因素,说话可以幽默诙谐、夸张搞怪,从而达到有效释放压力、放松心身的目的。
2.3避繁就简心理和浮躁心理
一方面,物质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心态日趋浮躁,很难再沉淀下来细细地挥笔嚼文,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快捷的生活方式,也要求人际沟通的载体——语言必须迅速准确地传递各种信息。这种浮躁和避繁就简的心理,使快节奏、高频率、高速度、高效率成为大学生们网络语言交流追求的目标,而一般人的键盘输入速度远不及说话速度,这就使得规范化语言在网上大量被简化或者异化,特别是缩略语,一经出现便大行其道。
2.4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与对父母、老师、传统和权威的反抗叛逆相反,处在集体生活中的高职大学生更易从众。为了和同辈群体保持一致不被排除在外,他们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己坚持的信念,表现出极强的从众行为。不管是在网上还是网下,网络语言的丰富表现力使得同学之间的交际交流更加生动传神完整,彼此间能迅速赢得共鸣,拉近双方的距离,这也是网络语言能在学生群体中甚至师生间迅速流行的重要原因。
2.5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行为。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博客和论坛等具有一定传播性的网络平台,伴随着其他人非理性的盲从心理,信息“以讹传讹”,对当事人造成极大困扰。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常见形式有:羞辱谩骂性言辞、谣言、人肉搜索等。网络语言暴力简陋、粗俗,完全丧失了语言美感的魅力。
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心理机制,社会刻板印象、心理暗示效应、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以及网络的去抑制性都是语言暴力形成的基础。这种暴力不仅给当事人心理上带来无形的压力,而且会影响到其现实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带来校园治安管理的隐患,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网络语言的高频度传播凸显出大学生们对网络尤其是手机的高度依赖,多数大学生已经养成了机不离手的习惯,“早起刷微信,睡前看微博,上课不离QQ群”,已成为很多高职大学生的生活常态,这种长期的“低头族”不仅容易引发干眼症及颈椎病等生理健康问题,过度沉溺于虚拟世界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现实世界的学习障碍和社交障碍,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但同时网络流行语也是高职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事件、生活状况的主观表达,能真实反映高校管理过程中的校园现状和学生心态。高职管理者有必要通过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刻研究,以规范网络语言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正能量”的形象发挥其引导和教育的功效。
3.1关注网络流行语动态,掌握社会心理变化态势,顺应民情民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膨胀,组织传统媒介独霸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大学生们从完全被动地的接受主流媒体传达的信息到可以自由选择媒体并双向互动,大胆表达个人观点。因此,网络语言能较真实地反映校园社会心理,成为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的“晴雨表”,也更加有利于实施监管和控制。高职管理者应多关注网络流行语,以体察民意特别是校园公共事件背后的深刻表达,尽量推动校园管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3.2引导高职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语言这把双刃剑,加强文化素养和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是指人们正确判断和评估网络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其充斥的信息和语言鱼龙混杂。高职大学生由于生源结构复杂,养成教育普遍欠缺,文化基础较差等原因,使其分辨和评价这些信息和语言的能力偏低,盲目从众而追求使用网络语言的快感,很容易走向负面极端如人身攻击、侵犯隐私、人肉搜索等,导致语言暴力。高职管理者和教育者一方面应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在网络语境下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语言这把双刃剑,培养其独立思考的精神,认清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反省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做到自辨、自律。
3.3增加高职管理者与学生交流的沟通平台,畅通各种诉求渠道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高职大学生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创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大学生会经常关注浏览学校各种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共享其中的种种电子资源,并利用电子邮件和BBS、QQ、微博、微信等新兴自媒体进行交往,这些都是很好的信息收集渠道。同时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大背景的推动下,纷纷成立各层次多样化的新媒体工作室,这不仅吸纳了大量学生关注并进入校园公共平台,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锻炼展示的机会,大学生们旺盛的精力和兴趣也得到了有效引导,有助于创建积极的校园管理氛围。
但同时,高校各级管理机构和教育者在使用这些网络平台与学生们进行沟通时,应注意疏导网络流行语,避免推波助澜,选择使用一些“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并注意语言的规范化运用。
3.4搭建全方位的知识平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
高职管理者应正视高职大学生受到的各种心理困扰,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一个以“讲座+课程+咨询”为基础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学生处于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时期,难免会在情感、学业及工作上产生各种心理困扰,由于国人天性内敛,缺乏心理健康的基础认识,发生问题时多数人不会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在内心的紧张压力之下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丰富的网络社交生活,通过搭建心理健康知识平台,如开办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开设贴吧,创建学生心理交流群,创办大学城云空间,向学生们发布及时、准确、权威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轻松互动,以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调适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3.5举办多种校园活动,将线上社交与线下活动有机融合,增强大学生适应现实世界的能力
在顺应互联网+思维打造高职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同时,管理者们也应该注意到传统社交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能迅速提升其职业素养所必须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全方位锻炼其个性心理特征、群体交往以及适应组织等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职管理者们可根据学校特色组织举办校园学习、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大学生们在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能力、拓宽知识面、展示个人特长与爱好等的同时,跨越院系、专业、年级以及性别的界限,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平台,有效拓展交际面,开阔眼界,一方面能防止高职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沉迷网络,释放内心的孤独和焦虑;另一方面还能有效锻炼其口头语言能力和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当然,高职管理者们在组织这些校园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活动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不断创新形式,以吸引大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发挥校园活动“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寇佳慧.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反映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周建民.高校网络语言生活及其规范与引导[J].江汉学术,2015(6).
[3]刘娟.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4]刘鑫.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 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 67087,2015-07-23.
[6]舆情报告:2015上半年网络流行语分析[J].传媒观察,2015(9).
Research on effectsof network language to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s,mentalhealth education
DING Shu-ping,YANG Xin
(Hunan Post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Changsha,Hunan,China410015)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an important area of concern to college administratorswhile network language iswarmlywelcomed and favored by them thanks to its unique and innovative forms.This thesis,based on the thinking pattern of Internet Plu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and social psychology,starts from the features of network buzzwords used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analyzes their social-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and ultimately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mentalhealth education of th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udents.
network language;higher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mentalhealth education;countermeasure study
10.3969/j.issn.2095-7661.2016.01.008】
G717
A
2095-7661(2016)01-0029-04
2016-01-11
2015年度湖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和实践”;2015年度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网络语言文化背景下高职大学生社会心理研究”(项目编号:2015BZ04)。
丁淑平(1968-),女,湖南东安人,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