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迪,陈晓玲,夏 添,周汇行,阳献东
(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湘西侗布的制作技艺特征与时尚传承
彭迪,陈晓玲,夏添,周汇行,阳献东
(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湘西侗布是侗族服饰别具一格的古老面料,以复杂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环保优良的面料性能散发着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织造、染布、后整理等工艺步骤深入探究湘西侗布的制作技艺特征,同时用发展的眼光从品牌创建、面料设计等方面寻求湘西侗布的时尚传承方式,使其更好地融合于现代时尚流行,使侗布技艺的智慧能不断传承。
侗布;侗族;技艺特征;传统面料;时尚传承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三省交界处,鄂恩施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人口有300万左右,分为南北两个语言支系。本文立足研究的湖南湘西地域是历代侗族人口聚集之地,主要有以通道为代表的南侗族和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代表的北侗族,此地地处山区,民族传统保存良好,在建筑、服饰、音乐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艺术文化。其中,侗族人民使用最古老的自纺自染纺织品——侗布,是侗族人民高超纺织技艺的代表,以做工精美、品质优良闻名,成为制作各类侗族服饰的纺织佳品,是侗族人民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并在清代成为皇家贡品。深入探究侗布的工艺特征和时尚传承方式,有利于保护、发展侗布的传统织造技艺。
(一)自制精细的棉布与蓝靛
首先,侗族人民将自己种植的棉花晒干、去籽脱皮,用弹杆花均匀搓成棉条,然后用纺车加捻成棉线,为了保证棉线的硬挺性还需经薯浆浆线,最后用传统的织布机织成白棉布。织出的布有粗、细纱之分,棉衣里子等使用粗纱织成的斜纹布料,用细纱织成的平布分两种,织成套格方形图案的称“双堂布”,织成网纹的布称“棉给”。[1]这样,初始的侗布原型就形成了。
制作蓝靛是侗布制作的重要工艺环节,它要求严格,对靛质要求较高。先从草木植物蓝草中提取蓝靛,当植物叶子呈深蓝色时,将嫩茎和叶子采摘下来倒入染缸中,并倒入清水浸软至蓝黑色使靛汁溶到水里,再加人一定量的石灰水,用力搅拌使沉淀物与清水分离,若靛呈深蓝色且味道微甜则是好靛,否则需要控制石灰的用量,而后倒出清水,蓝靛制造完成。
(二)绿色环保的染液
从白棉布的原材料棉花及造靛的蓝草植物就可看出侗布是采用天然纤维和植物进行织造的,绿色环保是侗布显著的工艺特征,这也体现在其染料的制作上。蓼蓝、马蓝是染制各色侗布的主要植物材料,它们在侗族地区有大量栽培,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人们染布所需。[2]蓼蓝是一年生的草木植物,为中药大青叶子的一种,有解毒解热与杀菌的功效,而马蓝的根就是常用药物板蓝根,具凉血消肿之效,可治疗各类肿毒和炎症。染液除了材料天然健康,其配制也是很有讲究的,侗族人民先用糯米水、草灰水制成碱水,再将其加入石灰、甜酒和与之前造好的蓝靛按照一定的配比放入染桶里进行搅拌。染液温度一般要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并保证每天搅拌一次,同时注意观察染液的颜色,待缸水变黄并泛蓝花时方可染出侗布需要的深蓝色。
(三)考究的染色及后整理技艺
侗布的染色工序繁杂,对时间的把握和颜色的饱和度要求较高。在染色之前,为使染色均匀,白棉布先要用热水去浆,后将湿布折起或卷成筒状放入染桶里浸泡一小时左右,再将布料拿出一层层横置于染桶的木板或树枝上,等到染液干后将棉布再次浸入染液中,再拿出晒干,如此循环八次左右后,将染布放入河水中漂洗去掉布上的表面未附着牢固的色素,后将清洗干净的染布平整地挂在长木杆上平铺在场地上暴晒,如此反复浸染、漂洗、晒干几次到几十次,直至侗布色泽饱满呈深蓝色并牢固耐洗,达到理想效果。另外,在染出深蓝侗布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金刚藤块根和朱砂根块等植物染料还可染成青色或蓝紫的深色调侗布,这使侗布色彩更加丰富。
侗布被称为“亮布”,顾名思义指布料的色泽度尚佳。由于染料色彩的原因,侗布虽多以深色为主,但看起来光亮而不沉闷,这归功于侗布考究的后整理技艺。侗布染色后要先用胶质状牛皮过胶,再用豆浆水或蛋清涂抹在布料上晾干,并用高温蒸汽蒸煮面料,反复如此三次后晒干,最后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使棉花里的油脂捶击到布的表面,经捶打后的侗布光亮如漆,布料硬挺不易褪色,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族“亮布”。
侗布是侗族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侗族不可失传的纺织技术。侗布在文化、环保性、搭配等方面,对于现代服装都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然而,随着侗族地区的对外开发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各类时尚潮流的冲击,侗布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侗布的传承发展,既要保留侗布优良的民族特性,又要思考如何结合当今审美潮流进行发展创新,获得更好的时尚传承。
(一)建立品牌,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侗布复杂耗时的工艺特征就可看出,侗族人民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体现了侗族人民踏实细致的传统美德与古老精神文明。另外,湘西侗族的染坊贴有红纸以祛邪,在祭祀祖神活动中要问“染布青不青”,可见侗布的制作和染整工艺过程中具有浓烈的民族信仰文化。坚持侗布制作传统就是保持侗族精神文化传统,使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加生动。[3]而文化是一个品牌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源,在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湘西,建立侗族品牌有利于提高其竞争力。利用侗布这一传统面料的技艺文化打造服饰品牌,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有效方式。“天意梁子”是梁子公司旗下的重要时装品牌,该品牌以生态环保丝绸珍品的“莨绸”作为品牌的主打面料及品牌文化支撑,将“莨绸”这一传统上等的丝绸面料和珍贵的手工染整加工工艺发挥的淋漓尽致。湘西侗布是工艺精细、品质优良的棉纺织品,一匹一布蕴含着侗族民族自强不息、聪慧美好的精神文明,发扬传统文化建立侗布品牌,同时利用湘西旅游资源,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如用现代技术更好地控制染液的配制比例、借鉴现代管理方式分配侗布工艺制作流程以提高制作效率,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又不失现代意识的湘西侗布品牌。
(二)拓展市场,传播绿色环保理念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质量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健康、绿色的环保型面料成为一种时尚风潮,我国知名女装品牌“例外”,其产品多采用纯天然的棉麻面料,备受人们推崇,也一度成为“国母”彭丽媛女士出访的着装品牌。侗布的常见生态材料有棉花、蓼蓝、马蓝等天然植物,对环境和人体无污染,且制成的侗布清凉透气,抗菌抗病毒,这对于生活在潮湿山区的湘西人民来说无疑有利于适应周围环境。然而由于侗布染料的颜色限制,侗布以深色调为主,且仅限于制作侗族服装,这对于传承侗布技艺和绿色环保的染织特色具有局限性,应积极拓展市场,在创新中发展。首先,可利用现代技术有规模地人工培育多类草本植物,提取天然纤维和染料,提高纤维的密度增强侗布的细腻质感并完善侗布耐光耐牢等各个性能,还可与其他如丝、麻等天然纤维进行融合创新。同时在尊重侗布固有色彩的前提下丰富侗布的颜色,尝试不同明度与纯度的蓝色、黑色、紫色等。其次,侗布可作为民族特色的环保面料广泛运用于其他服饰领域,如对舒适度、健康性要求较高的家纺产品、童装产品,以及拓展到鞋包等服饰品中,并在销售环节中向大家展示侗布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过程,传播绿色环保理念,满足现代人时尚环保的精神追求与服饰多样化的需求。
(三)创新发展,注重面料的设计和运用
在服装设计中,面料是服装的三大要素之一,对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着色后的侗布通过去胶、上浆、反复捶打的后整理技艺,最后呈现出光亮硬挺的效果,打破了深色调的沉闷感,这体现了侗族人民对面料美感的追求。后来侗族妇女又将侗布进行了二次设计,用棉纱和丝线织造成有花纹的布,经过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美丽的侗锦,湘西侗锦风格浓艳粗犷,色彩鲜艳,提亮了深色调的侗布,多用于头巾、围腰、衣襟边,图案多以动植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图案为主,体现了侗族妇女勤劳灵巧的双手和聪慧的设计能力,同时许多优秀的侗锦作品受到社会的高度赞美。来自湘西通道县的 “国家级非遗项目侗锦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纯手工制作的“中国梦·侗锦情”为主题的侗锦作品,做工细致,图案具有创造力,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作品长82.17米,宽0.47米,经过5个多月纯手工编织,被认证为世界最长手工织造侗锦。在侗布与现代时尚的融入中,创造性的注入新的时尚元素可以使侗布焕发出新的光彩,如湘西通道侗乡新一代妇女将英语单词编入侗锦图案中,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以及侗族妇女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4]除了创新,侗锦还吸收了“三宅一生品牌”成功的面料二次设计理念,设计出极具代表性的褶皱服装。在侗布上添加精致的刺绣、拼接、编结等手工装饰,运用多种手法在布料的表面形成或平整或具凹凸肌理感的新型面料,使侗布实现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在设计上实现更多可能性。另外,纵观侗族服饰,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艳丽张扬,更以素雅大方见长。细品侗布在侗族服饰上的运用,整体协调,统一中有对比,这对侗布在其他服装种类上的运用具有传承意义,保留侗布质朴的自然韵味,在运用时不落俗套,使侗族内敛踏实的民族个性和侗布朴素的织物风格得到彰显、流传。
侗布的研究与传承问题是侗族文化现今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之一,这不仅需要用文字记载侗布的工艺织造技术,还需要政府、旅游产业、侗族人民以及大众用实际行动努力。受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汉族文化的冲击,加之侗布工艺繁杂,许多侗族妇女都不愿意静下心来制作侗布,侗布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如建立专门的侗布传承基金项目等,以保证侗布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同时积极开展品牌的建设,结合现代时尚流行,将侗布进行改良完善运用于服饰或家纺产品设计中,建设集原材料、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善有序的侗族产业链,打造我国的民族文化品牌以及湘西旅游产业的特色,将其推向外界,使侗布的民族文化价值延生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推动侗族织染文化的传承发展。
[1]冯洁,冯涛.侗族面料工艺研究[J].四川丝绸,2008,3(3):46-48.
[2]刘光华,佘朝文,曾汉元,等.湖南通道染制侗布的民族植物学研究[J].广西植物, 2012,32(3):310-314.
[3]蒋晓红.贵州侗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 贵州大学学报,2008,22(2): 19-22.
[4]周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59-60.
On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the Fashion Inheritance of the Dong Minority’s Fabric in Western Hunan
PENG Di,CHEN Xiaoling, XIA Tian,ZHOU Huihang, YANG Xiandong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Hunan institud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Dong Minority’s fabric in western Hunan is one of unique ancient fabrics. It has the charm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Dong Minority with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and environmental excellent fabric performance. This paper explores deeply the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ng Minority’s fabric through weaving, cloth dyeing and finishing process steps. The paper also deals with inheritance of the Dong Minority’s fabric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brand creation, fabric design,in order to make the wisdom of Dong Minority’s fabric integrate better in the modern fashion.
Dong Minority’s fabric; Dong Minority; the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traditional fabrics; fashion inheritance
2015-09-04
湖南工程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湘西侗布的工艺特征及传承开发研究”(校办字[2014]24号);湖南工程学院科技创新项目 “基于数字化的侗族服饰面料及服饰图案的保护性研究与开发运用”(校教字[2014]83号)。
彭迪(1988-),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原理及运用。
TS941
A
1671-1181(2016)01-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