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6-03-15 19:13:30刘思函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学生

刘思函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市 014010)

论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刘思函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市 014010)

近年来,随着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掀起了一股电视选秀的娱乐化浪潮,在青年学生中极具轰动效应,引发许多青年学生的参与关注。这些节目的表征倾向,一定程度反映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深远影响。通过探讨当前电视选秀节目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以及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特点,分析选秀节目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负面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青年学生;价值观影响

电视是大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选秀节目作为现今最流行的一类节目颇受大众追捧,其参与者和受众主要以青年为主,特别是青年学生,甚至有日益低龄化的倾向。同时,电视媒体作为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来源,无疑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形成。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容易盲目跟风、受到电视媒介的价值观念的误导,导致自身价值观的偏差。

一、电视选秀节目的兴起

2016年由湖南卫视、芒果TV、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重回大众视野,相关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作为中国当代选秀节目的鼻祖,《超级女声》自2004年推出以来,仅一年时间,便席卷全国,迅速走红,以至华语电视圈跟风模仿,《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中国好声音》等等,数十家电视频道几年之内推出了诸多同类型的选秀节目。

然而,电视选秀并不是我国的“土特产”,早在2001年,英国推出了一档真人秀《流行偶像》(Pop Idol)应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电视选秀节目。2002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购买《流行偶像》的版权,制作了《美国偶像》,自此掀起了全球选秀热潮。

不同于美国电视市场中选秀节目之间的明显差异,众多选秀节目分布于演唱、设计、厨艺、舞蹈等多个领域,当前我国选秀节目的与美国选秀节目差异化的良性发展形成了显著的反差。

首先,节目内容同质化特征显著。回顾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程,几乎都遵循着一个规律:欧美首创--港台移植、国内“星火”--国内“燎原”,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抄欧美[1]。沿着这个轨迹,大量的引进节目迅速本土化,但相当数量的节目复制抄袭,质量低俗。回顾中国电视选秀十二年,唱歌类选秀节目俨然是电视选秀的主力军。

第二,形式表演同一化。众多选秀节目,无一不是喊着“选秀零门槛”的口号,全国海选,层层淘汰,评委导师培训选手,选手PK,胜出之后前途灿烂等等,高度相似的赛制,雷同的演艺,缺乏新意。

第三,精心策划故事煽情。选秀节目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使之融入到节目中来,融入到对选手的喜恶判断上来[2]。电视选秀节目中,参赛选手都不可免俗的拥有一个悲惨或感人的故事,作为表现参赛选手人物形象和个性的励志故事,不免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

二、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取向以及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作为一种电视娱乐节目, 电视选秀活跃荧屏十余年,引发亿万观众的强烈反响,不可否认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第一,电视选秀以“打造平民偶像”为口号,凭借低门槛和平民化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迫切需要展示自我的心理诉求,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热情,大众投票的评审机制,打破被动观看的壁垒,实现了全民参与,一定程度满足了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渴望。

第二,为“草根”搭建了一个不分性别、年龄、职业的平台,给予普通人一个参与竞争、展示自我、追逐梦想的机会,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介入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了解了演绎行业的台前幕后,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电视选秀节目所具备的娱乐功能对于人们心理结构的平衡和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发挥着特有的文化整合功能[3]。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观众获得了轻松愉悦,情感得到了良好宣泄。

然而,电视选秀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弊端。大众文化实质上是消费和商业化的, 功能是娱乐的。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 大众文化消费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4]。选秀节目具有强大影响力,却无力赋予自身深层的文化内涵,作为抢夺收视率的“法宝”,众多选秀节目办得有“量”无“质”,充斥着商业炒作、绯闻和各种谣言,在流于肤浅和庸俗化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

第一,易导致价值取向和选择功利化的浮躁心态。《超级女声》的李宇春,《加油!好男儿》的井柏然,《中国好声音》的吴莫愁等等,这些“草根偶像”让无数青年目眩神迷,热切地投入到电视选秀节目中,迫切地追求“一唱成名”。而电视选秀一定程度助长了青年学生的浮躁心态,造成其对“成功”的认知出现偏差,其所传递的成功显得并不难获得,甚至是一条“成功”的捷径,“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价值观念从选秀节目的各个角度溢出来。在“超女”刚火起来的时候,就有报道说,《超级女声》全国海选期间,竟引发两万名学生逃课报名参赛……但年轻人还是趋之若鹜。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年轻人渴望成名的浮躁心态[5]。此类投机取巧而一夜成名的表象,和对“草根明星”和“全民偶像”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青年学生片面追求享乐主义以及个人欲望功利化的心理。青年学生长期受到这种消极价值观的感染,不仅会冲淡教育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同时使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使价值取向出现错位[6]。

第二,鼓吹“做自己”易导致个人主义倾向。电视选秀节目鼓吹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勇敢追梦,这种勇于表达的积极态度,在过分渲染和夸张运作下,导致部分青年学生认知偏差,“想唱就唱,要唱的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的自我欣赏。”反而成为了青年学生背离社会道德和规范的理由,同时极易产生个人主义倾向,忽视集体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忽视义务责任,导致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第三,认知感性化易混淆价值判断。青年学生作为电视选秀节目的主要受众群体,节目所传播的内容为其提供了各种行为示范,在观看电视选秀节目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己喜欢或欣赏的对象当作偶像和参照群体,并加以推崇模仿该群体的言行,这使得青年学生对自我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集体中的角色定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对自身没有准确定位和评价。选秀者所处环境与青年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以及社交环境区别甚大,青年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而误判自己与“偶像”情况,从而导致盲目的跟风模仿,只凭一时感性认知行事,特别是一些年轻的选手放弃学业、工作甚至不顾家庭责任而投身娱乐圈名利场的行为,被选秀节目渲染成为“勇于追梦”的行为,难免会混淆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另外,电视选秀节目模糊了性别审美的价值判断,女性选手的“中性化”气质往往成为脱颖而出的杀手锏,男性选手“盈盈弱质”却更受欢迎,“中性美”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时尚而大受追捧。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评判有其标准。但是现在的选秀节目中,给我们展示的美的标准与传统的发生了很大的冲突[7]。这种性别角色的审美偏差必然使青年学生心理上对传统审美产生疑问和迷惑,对今后的生活造成影响。

三、对电视选秀节目的思考

由于电视节目单向传播的特性,不论你是否喜欢,它总是持续地向人们灌输某种思想,推销某种观念,加上电视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因而电视文化也便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行为,在传播中也就无法避免有对人性中的丑恶因素的迎合与宣泄,产生一种影响青少年成长社会化的电视公害[8]。在十余年选秀热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在审美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有观点认为,电视节目节目轻松宽容的娱乐精神无妨,它归根到底只是一种电视娱乐节目而已。……仍然希望社会舆论能够更多地宣扬平民选秀节目只是一种新媒体时代的娱乐方式而已, 要以一种平常心态来收看、参与[9]。这种观点过于乐观地估计了青少年的判断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忽略了电视节目的文艺属性,忽略了电视媒体应有的社会功能,更加忽略了电视媒体担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主流电视媒体,具有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拥有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度,覆盖更全面的受众群体,无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使命,义不容辞。

同时也要从三个方面着力改善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导向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首先,电视选秀节目要做到自觉自省自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电视选秀节目不应自我定位“娱乐至上”而流于低俗肤浅,作为电视文艺节目的一种,应当紧扣时代主题,以人为本创作,在社会的舆论声中自觉自省自律,不因一时“收视”之争和商业牟利而忽略社会责任。同时丰富自身内在文化价值,做好行为示范,摆正价值定位。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媒介素养。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是避免消极价值观误导青年学生的基本对策。同时青少年陷入盲目崇拜的误区还与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很大关系[10]。学校应注重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了解媒介运用等基础知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媒介消极信息的免疫能力,做到去其糟粕,择善而从。

第三,加强监管监督。电视选秀节目要发挥正面积极作用,良性健康发展,除了依靠自身自觉自律以及青年学生武装思想外,更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来管理约束节目内容,杜绝不良影响,同时注重社会舆论监督,共同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选秀节目作为电视文艺节目的一种,理应立于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肩负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力。

[1]胡秀坤.对电视选秀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7(04).

[2]黄艳.从选秀节目的视觉文化看青年文化心理特征[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郭大轮.电视选秀节目能够走多远[J].中国电视,2006(11).

[4]巫幸兴.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06).

[5]李敬.试论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承载:以凤凰卫视“中华小环球大赛”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2012.

[6]巢燕.从“选秀”现象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J].大家谈,2008(32).

[7]李宇杰.电视选秀节目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8]周浒.“美国偶像”背后的文化动因[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6).

[9]郑欣.“有请当事人”: 青少年眼中的选秀节目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07).

[10]王辉.媒体对青少年崇拜对象转移的消极影响[N].光明日报,2013-11-9.

[责任编辑:何玲霞]

2016-11-09

刘思函,女,内蒙古乌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理论与文化建设研究。

G412

A

1672-1047(2016)06-0088-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6.25

注:本论文获“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三等奖。

猜你喜欢
价值观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电影(2018年9期)2018-11-14 06:57:21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