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霞,田秀娟,苏心镜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河北 张家口 075100;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河北 张家口 075100)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杨海霞1,田秀娟1,苏心镜2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河北 张家口 075100;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河北 张家口 075100)
中国女性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相对于普通痛经,原发性痛经发作时程度更严重,持续时间长,且对镇痛药物常不敏感。中、西医对于本病的机制与临床治疗有不同的认知和方法,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且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备受患者青睐。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有关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针灸;穴位注药;针药联合应用
原发性痛经(pysmenorrhea)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对于普通痛经,原发性痛经发作时程度更严重,持续时间长,且对镇痛药物常不敏感。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独特的疗效,且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1.1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等范畴,多发生在经期及其前后。中医认为其病机多由于气血改变,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隋代名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认为本虚标实乃此证的临床辨证要点。郑敏等[1]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实者多由气滞血瘀、湿热郁阻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虚者则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而致胞宫失于濡养。马玉霞等[2]认为原发性痛经以实证为多,同时也认为两大证型为气滞血瘀证和寒凝血瘀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的有关记载认为痛经是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因寒凝所致。金元时代名医朱丹溪以气血立论,也提出气滞、气血俱虚、血瘀等均可引起经行腹痛。清代傅青主则提出五脏与痛经的关系极为密切,认为痛经与肝郁、肾虚、寒湿有关。刘俊宏[3]认为原发性痛经病在胞宫,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任、督、冲脉同出胞中,痛经症多由气血冲任不和而致。根据不同病因,中医学将痛经分为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为临床最常见。
1.2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2.1 机械因素 子宫颈狭窄、子宫过度屈曲使经血流出不畅,刺激子宫收缩引起痛经;子宫收缩不良致子宫收缩不协调可导致血管供血异常及子宫肌层组织缺血缺氧等因素均可引发痛经。
1.2.2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的异常变化是发生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因素,目前公认的因素主要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增高存在密切关系[4],其中PGE2增高是导致痛经的主要原因。PGF2α含量增高后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及血管挛缩,致使子宫缺血乏氧引发痛经[5]。另据报道,PGF2α含量增高还可促使周围神经对疼痛的敏感程度而降低痛阈[6]。催产素(oxytocin,OT)不仅直接作用于子宫肌细胞引起子宫收缩,同时还能激活磷酸肌醇循环,增加前列腺素的产生,引起并加重痛经[7]。有的学者认为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可直接促进PG生成,导致子宫血运减少,使痛经程度加重[8]。另有研究证实,内皮素(endothelin,ET)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促进子宫平滑肌和血管的收缩也可导致疼痛发生[6]。辛杰华等[10]的研究提示ET的异常表达可影响痛经。
1.2.3 其他因素 情绪、运动、饮食习惯、环境等因素与痛经均具有相关性[11]。
由于针刺疗法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且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近几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针灸疗法、穴位注药、针药联合应用等。刘继英[12]采用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106例,临床疗效显著。王辉等[13]认为针刺十七椎及关元穴均能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症状和整体不适感,降低疼痛程度,针刺十七椎穴镇痛效果优于关元穴。孙铭声等[14]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发作时针刺三阴交及针刺三阴交、关元比较,均有镇痛效应,但从优化方案角度考虑,单针三阴交穴即可。刘俊宏[3]以子宫前方针刺曲骨配合子宫后方针刺次髎治疗原发性痛经,采用平补平泻针法,于月经前1周开始针刺,每日1次,每次两穴各针刺30 min,方法简单,施术方便,见效快,可有效解除痛经病患痛苦。李彦政等[15]从中医学角度阐释次髎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络属,妇女月经来潮与肾经关系密切;单刺次髎穴可刺激骶神经,调节、抑制与降低子宫内膜和血中15-甲基-前列腺素F2α含量,从而缓解子宫痉挛与强烈收缩,减轻宫腔内压,增加子宫平滑肌血供,达到止痛目的。岳宁、朱丽霞等[14-15]认为针刺次髎穴可使脑内内啡肽含量增高,促进局部组织释放内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结合起镇痛作用;黎春元、朱丽霞等[16-19]认为脊髓背角发生阶段性抑制可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机理之一,从而影响痛觉信号进一步向上传递,达到止痛的目的。李伟等[20]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伴呕吐52例,针刺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用不锈钢毫针,以常规刺法进针,留针30 min,每日1次,行经前1周开始治疗,至月经结束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取得一定疗效。杨海霞等采用三阴交体表电刺激联合地佐辛穴位注射超前镇痛治疗原发性痛经获得满意效果[21]。研究显示,刺激三阴交可诱导子宫平滑肌及盆底肌恢复良性舒张和收缩,使痛经症状消失或缓解[22]。研究证实,针刺或体表电刺激均可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和小脑与疼痛相关脑区,通过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体内可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而发挥镇痛作用[23]。
近几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原发性痛经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针灸疗法疗效良好,且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主要方法之一。
[1]郑敏,马玉霞,范楠楠,等.关元与三阴交配伍针刺对原发性痛经镇痛效果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6):527-528.
[2]马玉霞,衣华强,王栋,等.近20年原发性痛经辩证分型与针灸补泻方法运用规律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09,17(8):62-65.
[3]刘俊宏.曲骨次髎前后配合针刺法治疗原发性痛经镇痛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2):20-21.
[4]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18-319.
[5]方玲,朱新冰,范同梅.缩宫素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1,28(5):435.
[6]连伟清,王唯迪,徐梅,等.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1):29-31.
[7]嵇波,任晓暄,赵雅芳,等.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3):1857.
[8]蒲宝婵,姜国云,方玲.原发性痛经疼痛因子及其关联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6):1368-1370.
[9]孙桂芳,王佩娟.原发性痛经血瘀证实质及活血化瘀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98-100.
[10]辛杰华,姜学强,王绍光.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中NO/ET表达的影响和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10):747-749.
[11]Ambresin A E,Belanger R E,Chamay C,et al.Body dissatisfaction on top of depressive mood among adolescents with severe dysmenorrhea[J].Pediat Adolesc Gynecol,2012,25(1):19-22.
[12]刘继英.艾灸神阙穴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5,5:137-138.
[13]王辉,张霞,于岩瀑.针刺关元穴与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疗效比较[J].山西中医,2015,35(8):35-36.
[14]孙铭声,薛哲,于岩瀑.针刺三阴交单穴及多穴对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2):1152-1153.
[15]李彦政.单刺次髎穴配合单指推拿术治疗痛经4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3):23-24.
[16]岳宁.针刺次髎治疗原发性痛经[J].实用中医内科,2012,26(5):101.[17]朱丽霞.阿片系统在针刺镇痛外周机制中的作用[J].针刺研究,1993,18(3):214-218.
[18]黎春元.针刺对初级传入C纤维末梢兴奋性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0,15(4):256-263.
[19]朱丽霞.针刺镇痛的脊髓节段性抑制[J].针刺研究,1989,14(1-2):90-92.
[20]李伟,安跃华.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伴呕吐52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0):62.
[21]杨海霞,徐丹,杜静静,等.三阴交穴体表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超前镇痛治疗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6,22(7):62-65.
[22]陆金霞,柯忠妹,马瑞芬,等.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96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2):120.
[23]HAN J S,Wang Q.Mobilization of specific neuropeptides by peripheral stimulation of identified frequencies[J].News Physiol Sci,1992,7:176-180.
[责任编辑:李蓟龙]
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No.1521105D)
杨海霞(1975-),女,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临床妇产科学。
R 246.3
C
10.3969/j.issn.1673-1492.2016.10.019
来稿日期: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