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海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罗星海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高职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存在缺乏“系统规划、结构优化、‘双师’质量、服务能力、开放衔接、政策机制”等“六缺乏”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团队自身的觉度不够、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厚、政策机制的效度不高等原因,提出制订团队建设系统规划,提高团队自身觉度;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平台,加深校企合作厚度;加强政策机制环境建设,提高政策机制效度等三方面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问题和对策
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是指由拥有系统深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教育理论与规律的学校专职教师和学校聘请的具有丰富熟练生产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所组成的,以解决专业与课程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共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的,具有“团队理念、共同目标、主体双元、结构互补、文化互融、责任共担”的教学群体。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双师”结构的重要法门和关键路径。自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来,高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在示范骨干院校建设推动下,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高职发挥引领作用新背景下,仍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新的应对策略。
从湖北省高职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现状来看,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六缺乏”。
(一)缺乏系统规划
在示范院校建设推动下,高职院校无一例外地开展了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团队确实是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但依据专业现状、优势和特点制订教学团队建设系统规划的极少,短期性和功利性突出,重申报、轻建设、欠持续,一旦申报成国、省、校级教学团队,团队建设即放缓或停顿。由于缺乏系统的中长期规划,学校也缺乏团队考核监督措施,团队建设目标不明确、主体不清晰、环境不了解、理念制度机制难形成,团队成员方向不明、单打独斗,教学群体合力体现不充分、不明显,团队文化难形成,影响团队协同效应和凝聚力[1]。
(二)缺乏结构优化
一是专兼结构优化不够。专兼结构比例是“双师”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兼职教师在整体教师结构队伍中比例应逐步达到1:1,使其担任专业课和实践指导课比例达到50%[2]。但目前还存在相当差距,湖北部分专业团队虽有楚天技能名师岗位,同时不断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但比例并不高,而且实际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和参与研究的极少,多数担任学生生产实习指导。二是专职教师内部结构优化不够。由于高职学生迅速增多,所有高职学院都在大量招聘教师,虽有少量从企业引进,但绝大多数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致使有些学校青年教师比例过半,甚至已超过60%,造成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明显不优,40%的专业难找高水平的专业带头,骨干教师也不足,特别是适应市场变化新开设专业更为明显,一个专业带头人兼几个专业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双师”结构优化不够[3]。一是专职教师专业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多数不够,实践指导能力欠缺;二是兼职教师教育理论不足,教学教育能力欠缺。
(三)缺乏“双师”质量
在国家评估、示范骨干院校建设的强力推动下,为解决“双师”教师质量瓶颈制约,各高职院校无不将提高“双师”教师数量和质量作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双师”质量得到了普遍提升,但与现代职业教育、高职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现实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过分强调“双证”。存在为考证而考证甚至弄虚作假以钱谋证,出现有证无能现象。二是培养时间难保障。高职教师普遍紧张,专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时间难保障,实践经验难积累,实践技能难提高;生产科研一线工匠人才难引进,兼职教师实习指导多、进校上课难,缺乏教学实践锻炼,教学水平难提高。三是合作研究开展不深,团队研究水平普遍偏低。
(四)缺乏服务能力
教学团队主要做好四个服务,即服务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共赢、企业技术进步,通过服务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导下,在重大质量工程项目推动下,高职教学团队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但整体服务能力不足。一是校企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够,尤其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专业与课程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二是政策文件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三是绝大多数团队没有形成专兼结合研究团队,缺乏校企合作理论实践研究,促进校企合作共赢力弱。四是科研项目纵向多、横向少,服务企业技术进步能力弱,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4]。
(五)缺乏开放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应具备“共时性和历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衔接性和完整性等特征。”[5]这就需要建设满足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教与普教有效沟通、团队内外相互交流的开放衔接的教学团队。目前团队建设以高职学院教师为主要力量,聘请行业企业部分专家和能工巧匠组织,少有科研单位、本科和中职教师参与,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制约下,团队组织封闭固化缺开放、中高职一体化缺衔接。
(六)缺乏政策机制
国家政策主要是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教育部等出台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2012〕14号),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但缺乏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制约和可操作性的实施规则,事业单位的高职院校人事自主权仍然有限,凡进必考,一线能工巧匠难进入。兼职教师管理难度大,“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人事上的隶属关系,仅仅是被聘与聘任的关系,因而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也就比较松散,学校规范的管理措施难以落到实处。”[6]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没有根本建立,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依然存在,缺互惠共赢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校企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7]仍停留在文件中,实际操作仍处在探索阶段。高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专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奖励激励机制等。
针对“六缺乏”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每个学校程度也不一样,但团队自身的觉度不够,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厚,政策机制的效度不高是共性的主要的原因。
(一)团队自身的觉度不够是内在原因
觉度即觉悟程度,团队自身的觉悟程度决定着团队建设的高度。首先团队个体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忙,自主学习研究不深入,对教学团队建设认识不高,加上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大会召开以前,高职“走产学结合发展”造成认识上对科研重视不够,直到高职“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科研工作才重新受到重视,教师多数重教学、轻研究,重考证、轻实践,缺乏研究和实践自觉性,影响了个体“双师素质”的提高和服务企业能力的提升。其次团队整体由于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技术研究骨干灵魂人物缺乏,较难制订团队建设发展系统规划和组织运行制度,团队集体目标意识、合作意识和协调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团队建设集体共识和自觉。
(二)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厚是根本原因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应然方向,校企合作是高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团队的结构优化、“双师”质量和服务能力。由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厚,使得团队建设的效果难显。一方面,学校在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基地、校企共同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难落实,影响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习锻炼,参与生产管理、项目论证、技术改选、产品研发营销和职工培训等,提高专职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科研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请一线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较困难,多数只能聘请公司领导和人事部门经理,担任教学任务很难,只能做点讲座和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这无疑会影响团队结构优化和质量能力提升。
(三)政策机制的效度不高是环境原因
效度即效用程度,政策机制的效度决定着团队建设的效度。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一贯是明确的,加强高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双师”教师的“双师素质”历来是重视的,但针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不够,影响了行业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地方中观政策机制停留在响应国家导向,缺乏行之有效的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地方措施机制,学校用人自主权政策不活,影响了政策机制的效度。学校微观的制度措施针对教师培养的相对较多,如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培养管理办法,但少有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培树、标准、考核、评价、激励等制度措施,影响了团队建设的开放衔接、协调高效和持续成长。
针对高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有必要在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通过制订团队建设系统规划、深化校企合作领域平台、加强政策机制环境建设等对策,提高高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和质量。
(一)制订团队建设系统规划,提高团队自身觉度,引领团队健康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团队建设系统规划关系团队建设发展走向和质量效果。学校应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明确要求二级院(系)各专业教学团队制订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年度计划。各教学团队中长期规划制订,要贯穿“创新、协调、开放、衔接、共享”理念,结合各专业团队特色提炼自己的团队理念,按照“专兼结合、主体双元、结构互补、文化互融、责任共担、协调衔接、开放共享”的思路建设,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协商制定团队目标,明确团队结构优化、“双师”质量、服务能力、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中高衔接等目标,创新团队组织形式,加强团队发展内部制度机制建设,规划好团队来自校企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措施,构建学习研究合作型团队,通过系统规划使团队成员明确方向责任,提高团队自身觉悟度,内生动力、主动作为,凝心聚力、协同创新,引领团队健康发展。
(二)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平台,加深校企合作厚度,提升团队服务水平
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平台,加深校企合作厚度,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只有加深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才能很好解决兼职教师上课难、专职教师下企业难的问题;才能聘请到大量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扩大团队兼职教师数量,提高兼职教师质量;才能引进到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职教师,改革团队“双师”结构;才能在行业企业建立有效的教师培养基地,给专职教师提供顶岗实践锻炼,参与一线生产经营管理,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培养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专职教师“双师”质量;才能让专、兼职教师合作开展生产管理、项目论证、技术改选、产品研发营销、职工培训、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实训指导等,提高团队为行业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和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的能力。要拓展集团化办学领域,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加强中高本衔接,创新开放衔接共享的教学团队组织形式,营造和谐互助协同团队文化,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培训[8]。要拓展双主体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形式,形成混编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共建校外专职教师培养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校企信息互动共享等平台,通过平台以项目合作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在服务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专职教师“双师”质量,提升团队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政策机制环境建设,提高政策机制效度,促进团队持续发展
加强政策机制环境建设,提高政策机制效度,是高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和重要保障。建议从三个层面加强政策机制环境建设:一是国家要加强宏观政策法规导向,不断健全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宏观政策法规制度,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出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形成互惠共赢利益驱动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团队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形成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9]。二是地方政府要创新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政策措施,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教师深度参与行业企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提供制度支撑,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支持学校适应开放衔接,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技术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不断优化团队结构。三是职业院校要在完善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培养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建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培树、标准、考核、评价、激励等制度,形成学校特有的教师柔性引进机制、培养培训机制、以老带新机制、交流互动机制、合作研究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增强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建立教学科研考核和企业实践考核并举、教师职称评聘和技术职称评聘并重、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同步、个体考核和团队集体考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的评价、激励和督导功能。只要能持续提高三层政策机制效度,就一定能促进团队持续发展。
[1][5]胡恩保,沈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19):54-56.
[2]杨理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界定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6):140-141.
[3]张德昕,吴昕慧.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10):66-67.
[4]张伟萍.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9(7):18-20.
[6][7]胡柏翠.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成人教育,2013(2):50-52.
[8][9]鲁昕. 全面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4月12日)[Z].
[责任编辑:曹俊明]
2016-07-17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职业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G2014A023)。
罗星海,男,湖北应城人,科研处处长兼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G451.2
A
1672-1047(2016)04-0032-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