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陈丽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
刘宇,陈丽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基本实现对大学生的全程融入、全员覆盖、全面渗透,不仅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沟通联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既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辅导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本文立足实际,就“新媒体时代”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创新进行深入论述。
新媒体;辅导员;创新
新常态下,随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正在向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辅导员如何积极有效的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是目前高校普遍热议的话题。
1.新媒体更好地为高校育人目标服务
新媒体与辅导员工作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从一定意义上说,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过程。网络其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性和可选择性,大大拓展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形式和内容。
2.新媒体增强工作效果影响力和持续性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通过实践已认识到新媒体这一工作载体的优势,例如辅导员可以将大学生喜爱的QQ、微信、微博作为信息获取的工具,同时也对组织协调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从不同角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项工作以及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等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多数辅导员通过新媒体组织开展班会、党团活动、专业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效弥补传统主题活动对时间、空间以及形式的要求和限制,同时使学生的参与更加积极、反映更加真实,增强了工作效果影响力和持续性。
3.新媒体技术灵活快捷,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新媒体的出现使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今的大学生的生活中,以QQ、微信为代表的网络聊天工具在学生中高度普及,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形成了“网下”现实交往和“网上”虚拟交往的双向延伸。辅导员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渐变被动要求为主动使用的一种常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论是线上活动还是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活动,学生都积极点赞、评论、转发,学生的点击率迅猛增长,极大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辅导员工作效能。
4.新媒体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大学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大学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坚持正确的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培养和启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使他们成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并在实际参与中更深刻地了解和认同主流文化,通过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动高校文化建设。
1.新媒体“双刃剑”效应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
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使得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信息和见解能够对校园网络文化生态产生建设性的影响,但是一些消极的、虚假的、甚至非法的资讯信息也能够通过自媒体这一平台快速肆意传播,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意识状态和人生价值理念。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热血爱国的群体,他们通过新媒体在关心国际局势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十分关心自己母校的改革发展中的新政策和新举措,特别关注校园公共安全、教务管理和学生权益等一些敏感事件。但是,由于个体在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和思维观念上所表现的差异,再加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尚未完全定型,因此,他们的政治需求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人情绪变化的影响。其次,当某一特定事件发生时,由于信息掌握的不平衡,大学生群体有可能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一些与自己平时性格并不相同的选择;同时部分大学生认为互联网的高度匿名性,可以使他们无需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并由此产生主体责任的分散与行为的失范。
2.新媒体技术急速发展,辅导员应接不暇
新媒体的平台和载体越来越多样化,但是辅导员个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传统的博客、QQ和飞信等工具的管理运营活动已经让辅导员忙不过来,而新的微信、微视、微课等载体层出不穷,对运营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让不少辅导员陷入了“新媒体”和“海量信息”的陷阱中,手忙脚乱,疲于应对。
3.新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迅速,辅导员难以控制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也更为迅速,随着4G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手机微信、微博、QQ等方式发表言论、分享信息。微信与手机的结合使得网络舆情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同时,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实时性与交互性,信息接收者同时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和转发者,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在瞬间呈几何倍数递增。同时,校园舆情极速社会化使网络舆情的影响更为深远,网络的扩散也更加难以控制,极大的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
1.依托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创新思想教育载体
第一,善于运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具有内容和形式、交流速度快等特点,注重综合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通过数据、文字、图像、声音、应用软件等多种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注重丰富工作内容,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并接受教育信息,从而更好的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第二,善于运用不同的新媒体资源开展工作。基于不同新媒体资源载体有着不同的信息传播性,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新媒体开展工作。例如,在一些重大活动开展、重大政策出台时,辅导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适时推出丰富多彩的专题、专栏,推出网络直播和视频,上传相关政策、活动的电子版等;围绕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主动设置议题,开展讨论,在讨论中适时发贴、评论,阐明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引导教育;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博客发表个人学习、生活感悟,分享有益的图像资料,也可以通过QQ等即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给予学生群体或个体及时回应和引导,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施教育影响,传播正能量。
2.依托新媒体平台,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途径
当前各高校辅导员都能够利用新媒体如QQ、微博等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但是这些工具的使用,更多是单向地用于发布信息等,各种网络工具各自为战,未能形成系统,教育效果不明显。同时,如果单独开发新的学生管理APP,又存在着研发成本、推广难度、设备兼容度和学生接受度等问题,也可能在另一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辅导员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适应形势、大胆创新,将新媒体这个时代性的工具,尝试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结合学院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原有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
第一,整合现有新媒体载体,形成系统。总结以往使用新媒体的经验,把现在正在使用的各种微博、微信、各类QQ群等新媒体载体的功能进行进一步挖掘、整合,使之相互配合,形成系统,不再各自为战,形成1+1大于2的效果,并探索与辅导员工作的切合点。
第二,挖掘学生工作经验,寻求对接。总结和挖掘以往学生工作中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探索这些内容在新媒体中实施的可行性,寻求与新媒体平台的对接点。
第三,完善项目顶层设计,规划实施。通过整合和挖掘,使线上线下成功对接,把传统的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与新媒体载体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设计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并逐步开展。
第四,探索“X+模式”,创新辅导员工作运行载体和模式。以微博、微信、QQ和微视相互配合形成的新媒体为载体,将以往纯线下的活动,搬到线上或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开展,形成“X+主题班会”、“X+党团活动”、“X+专业学习”、“X+心理健康、X+校园文化”等为特色的工作模式,内容涉及日常教育管理、学风建设、班级管理、思想引领、资助服务、宿舍管理、心理健康、专业学习等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新媒体时代下”,要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适应新媒体,提高自身媒介素质,不断创新工作形式,通过开辟线上线下阵地,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用学生乐于且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刘朋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北大学,2013,(4).
[2]邓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3]吴华.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
[4]张永生.即时网络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7).
[5]崔宝华.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2):44-47.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编号:2015SJD656。
2016-06-23
刘宇(1981-),男,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陈丽波(1981-),女,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G645
A
1009-1890(2016)03-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