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峡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合肥 230601)
艺术设计学科构成课教学中形态观的构建
王峡
(合肥学院 艺术设计系,合肥230601)
摘要:构成课教学中从形态观构建开始的教学理念,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能使学生摆脱惯性具象思维的羁绊,增强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有效补充了传统设计教育内容方面的不足,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构成教学;形态观;构建
构成课是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刚入校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从以往以素描、速写、色彩等为主的写实造型训练,向一种自身并不熟悉的、不习惯的抽象表达方式过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从形式上讲写实与抽象可以相互交融、相互过渡,但在培养方式上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训练方法,教学中如何尽快转变学生传统具象的思维习惯,建立抽象的观察与思考方式,获得造型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从形态观构建开始的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的探索上着手进行,这对学生来说是易于接受和掌握的。
1理解形态和形态观
形态,是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这一概念揭示出了“形状之所以如此”的依据,把内部与外部统一了起来。[1]例如形状、颜色、材料、肌理是一件产品传达给消费者的首要外在信息,当消费者是否购买这件产品时,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只是这些外在因素,使用上的方便性、审美性、文化性,以及是否能够体现购买者品味等因素,则是由该产品的形态来综合完成的。总之,形态是一种情感符号,是一种交流思想的语言。[2]构成课学习和研究的形态,不管是二维形态,还是三维形态,都是从虚饰于事物的表象中提取出来的纯粹形体,是具有审美和情感倾向的抽象形态,如点、线、面、体、颜色、肌理等。例如一条直线,由于具有长的特征,竖放使人产生挺拨、高耸、紧张的视觉印象;横放则产生平静、宽阔、安宁的视觉印象;随着线的长短、粗细、曲直、位置、数量、材质、色彩以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则会传达出极为丰富的视觉意象。构成教学正是运用形态本身携带的语言倾向,通过组合产生语汇,显示抽象形态创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形态观是设计者进行形态创造时的意识和想法,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有一定的主观性,属于设计思想范畴。形态观的形成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形态要素、题材、材料、结构、工艺、市场等物质方面;二是人的审美、文化、情感、心理、喜好等非物质方面。如同世界观是决定人的思维和行动的根本原因一样,设计师有什么样的形态观,就决定了进行形态创造时的态度、方式和手段,从而决定了该作品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品质,二者互为因果。艺术设计学科内容丰富,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产品设计,无论是环境艺术还是建筑艺术,设计师最初的工作都是从形态创造开始的,面对的是如何运用“相同”或是“相异”的形态去寻找和发现与另一个形态组合的可能性,在整个创造过程中,设计师的形态观念始终贯穿在其中,并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创造性设计人才的培养,需从形态观构建开始,从“对形态的敏感性”培养开始,从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开发开始。
2形态观构建的有效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形态观构建的有效方法在于形态造型训练。它的基本内容是从抽象艺术的造型特点中找到形态组合形成视觉语言的规律,并从形态组合的相互关系中探寻设计的原理与创造动机的产生;阐明良好形态观的养成不仅是设计造型的核心基础,更是激活设计师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方法,对设计门类及造型艺术具有基础指导作用。这是一个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也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形态表现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的视觉实验过程。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会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学生形态观构建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认识形态——形态观构建的基础设计学科中的形态主要分为二类,即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具象形态是自然界客观的形态,如各种动物、植物、山川、人物、生活用品等,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自然具象形态具有现实性、直观性的特点”[3],是抽象形态变化、发展的基础。抽象形态也称之为纯粹形态,是舍去具象形态复杂的细节,经提炼而产生的形态,如偶然形态、几何形态和以曲线为主的有机形态等。
抽象形态与具象形态最大的区别在于脱离了自然属性的限定,比如说草莓,它的自然形态使得人们没必要去想像超越草莓以外的东西,而抽象却可以对草莓的外形进行概括、夸张、变形,提炼出三角形、心形甚至圆形等形态,提炼后的形态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某些联想,从三角形可以想到金字塔、汉字中的“金”、屋顶等,这种思维的灵活与联通,使抽象形态获得了新的含义。
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建筑还是雕塑,这些姿态各异的自然或人工形态与寓意丰富的抽象形态,彼此间完全不同而又有着某种联系,都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为构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资料。学生们在理解了它们的含义和特征之后,两者优势的结合在设计中的审美作用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2.2抽象形态造型训练——形态观构建的感性阶段教学初期,为了让学生对抽象形态有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阅览各类抽象作品,转变思维习惯,拓宽思维空间,重新理解形态。
抽象形态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即形态的相同与相异组合,并由此展开的多种变化。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进行抽象形态组合与变化的造型训练,如各种抽象几何形态等。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理解随着形态组合关系的不同,带来的语言倾向的改变。如方体与方体的组合,即使大小、组合方式不同,因其具有相同的因素,组合后的新形态仍然能够产生“协调”“整体”“缓和”的视觉形式语言;而方体与球体进行组合时,即便组合方式相同,因其相异形态的原因,组合后产生新形态,传递出的却是“冲突”“局部”“紧张”的形式语言。这种方式的造型,使原本单一的形式语言变得丰富起来,且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学生经历了创造体验后,自然也就明白了“形态的组合产生语言的规律”,并能够对此产生兴趣,继续学习的热情也会高涨起来。
2.3主观形态造型训练——形态观构建的视觉试验阶段主观形态造型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什么都不像,却依然很美”的感觉。[4]这一阶段训练的材料用易成型的卡纸较为合适,让学生在无目标、非意识状态下,随意折出各种形态并进行组合,由此获得抽象形态产生的经验;也可以让学生用纸仿拟一些抽象的却有意味的雕塑作品,体验抽象美感及其艺术魅力。练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克服根深蒂固的具象思维的干扰,避免把手中的纸做的像某个具体的东西,同时还要与纸艺区别开来。通过单纯的、纯粹的、非意识性的主观创造,获取对抽象的认知,走进形态意识的空间,唤醒创作欲望和对造型的控制能力。
2.4自然形态的抽象要素提炼——形态观构建的转变阶段此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出走教室,用抽象的眼光重新发现和审视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对形状、色彩、明暗、线条、肌理、形体等自然形态要素进行提取,再进行“相同”或者“相异”的组合。具体做法是先从平面形组合开始,再向立体形组合过渡。让学生无须受到客观事物的干扰,只观察形态、感受形态——可以把一组树叶联系在一起观察,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植物、动物或昆虫的局部上;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提取单纯的抽象形态,不管是一朵花、一株草、一颗种子,还是一幢建筑,都要提醒学生忘记其自然属性,发现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反的形态特征。这一课题训练下来,学生会大大加深对抽象形态的理解,提炼抽象形态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敏锐的观察力是开启其创造力的先决条件。自然形态的抽象要素提炼与重组,是构建形态观念的关键转变阶段,是探寻合理、完善的设计元素能力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抽象提炼,创造出能触动自己的、有意味的、传情达意的设计符号的训练,达到了激发思维灵动性、创造性的目的。理论讲解、视觉试验以及大量的课题练习之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视和分析自己及他人作品的能力,课堂讨论也就随之展开了。
2.5形态组合的语言训练——形态观构建的提高阶段课程进入到“形式语言”训练阶段时,可以先通过幻灯片进行作品演示和分析,将枯燥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形式感是视觉语言的主要内容,形态组合后产生的主要语言就是形式感,这是作品演示与分析的重点。
训练时,学生们可以将纸作成各种筒体、锥体、方体,或者揉成纸团,再进行排列、层叠、堆积、积聚、穿插、嵌合、交叉、旋转等多种方式的组合,让学生在这些组合中发现美的条件,获得形式感的启示。这些启示可以是节奏、韵律、对比,也可以是调和、对称、均衡等等。这种将理论可视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学生通过练习会意识到形态本身给予自己的启示远比脑子想像的直接和丰富的多。这一过程不仅刺激和活跃了思维,学生也会因为从中发现了令自己兴奋的形态而激动不已,体会形态组合带来的出乎意料的结果,加深了对“形态通过组合产生语言”的理解。
2.6创作的欲望表达——形态观构建的升华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主题创作来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如适合抽象形态表达的“动”与“静”、“速度”与“激情”、“急躁”与“安详”等,给作品赋予相应的主题,也可以将之前比较满意的作品继续深入下去。创作过程中,瞬间的发现和灵感很重要,前期非意识性创造体验在此有了用武之地。
形态观念的构建不仅是设计造型的基础,也是设计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形态组合的限制条件,来达到符合作品主题的要求。创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单纯的形态在与其他形态组合时,更易取得协调感,复杂的形态却恰恰相反;会明白相异的形态在一起组合时,要把控好形态特征的主次与强弱,以此形成对比关系。正是这种形式各异的对比关系,形成了不同的视觉语言的表达,就像动听的音乐一定会有美妙的旋律,而美妙的旋律又产生于音符间的关系组合一样。
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形态造型训练,学生完全能够脱离具体形象的束缚,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观察与思考的方式,可以利用所捕捉的抽象形态去表现或设计,并懂得如何运用形式感去把握自己的作品,使其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形态观构建开始的教与学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现。
3形态观在设计中的体现
形态观在设计实践中如何体现是构成课学习后期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当学生掌握了形态知识,有了形态意识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将形态观体现于设计之中,因为形态观的构建过程,恰恰是实践它的过程。
3.1形态观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标志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是表明事物特征的符号。象征天地万物之始的太极图即是形态观念诠释的经典案例。太极图图形由抽象形态组成,形式高度凝炼、内涵丰富深邃、造型完美无缺。圆形代表了宇宙循环运动的基本法则;动感的“S”形线条将圆形分为对称的两个部分,白为“阳”、黑为“阴”,阳中有阴,阴中含阳,两个部分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小小的太极图,通过抽象形态要素点、线、面组合产生的丰富视觉寓意和对称的形式语言,概括出了宇宙、生命、能量、结构、运动等内容,被中外设计界认为是平面设计的最高典范。又如耐克公司的标志设计,造型肯定有力,看似随意的形态,传达出轻盈、速度、爆发力等丰富的含义,既体现出了设计师对抽象形态语言的把控能力,又是设计师抽象形态审美观念的完美注释。
3.2形态观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形态在产品设计领域里是一种说明性的识别符号,以超地域、超时空的全球性语汇,给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民族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流方式。[5]那么,这种交流是如何完成的呢?以餐具设计为例,东方人用餐时习惯用筷子,西方人用的是刀叉。用筷子获取食物时,力量大了不行,轻了也不行,这种对待食物的方式如同母亲对待婴儿一般的细腻;使用刀叉就餐时,似乎与食物撕杀博斗般地又切又割,这种对待食物的方式是近乎于粗莽的。于是,许多西方设计师试图通过刀叉的形态设计来缓解人们与食物的这种对立关系,在不改变刀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造型由原来机械几何形态设计成优美的曲线形态,用一种更为温柔、更为体贴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赠予的食物。这种改变,除了背后的文化因素外,不同形态的刀叉设计给人的使用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几何形态传递的是理性、规整、我行我素甚至有些冷漠的视觉语言,曲线形态传达的则是自然、温婉、有人情味的气质。在此,抽象形态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并成为了设计师与使用者交流与沟通的媒介。
3.3形态观在室内设计艺术中的体现空间形态塑造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空间是一种虚的东西,经过设计师的创造以及人们的主观感受、体验、联想,可以产生某种态势,即空间感觉。所以,空间形态塑造的过程也是设计师形态观实践的过程。如水平空间给人安定、自然的感觉;垂直空间给人崇高、超然的感觉;圆形空间给人封闭、有控制力的感觉;曲面空间给人以流动、深远、空灵的感觉,而主题性空间则强调建立起空间形态存在的逻辑关系等。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曲面空间形态表现的成功范例。几乎所有第一次进入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会因心灵空间的落差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会为这个巨大的空间所带来感染力而激动不已,这个感染力就是空间感觉,一种天地心灵交互的强烈暗示完成了这个空间形态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如此这般,当我们进入庄严神圣的庙堂时不禁会肃然起敬也就不足为奇了。
3.4形态观在景观设计艺术中的体现景观设计解决的是户外空间中建筑、植物、人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活动在此空间中的人感到惬意、轻松。景观空间是由植物、地形、山石、水体、道路铺装等要素组成的景观区域,其品质是设计师形态设计观念的外在显现。景观空间内各要素特定的形状、大小、材料、色彩、质感如何?相互之间如何组合连接?景观要素的组合是对称式、自然式,还是混合式?景点间的流线是直线式、曲线式还是交叉式?不同的组合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形式语言?不同的形式语言又将产生怎样的空间意象?在此,设计师的形态观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日本的景观设计别具特色,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共存关系,充分体现出透过表象对自然精髓的提炼与挖掘,并通过对景观要素的精心布局组合,营造出静穆、深远、单纯的空间印象,令人浮想、静思。
4结语
从事设计学科的基础教学,要始终贯穿着与设计艺术相融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才会带动教学理念的提升,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内容的创新。[6]教学实践证明,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构成课教学,从形态观构建开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把决定学生创造能力的素质与潜能以形态规律的方式提炼出来,不仅能使学生摆脱惯性具象思维的枷锁,更能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释放创造热情,有效补充了传统设计教育内容方面的不足,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教学体系,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辛华泉. 形态构成学[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4.
[2] 陈慎任. 设计形态语义学——艺术形态语义[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8.
[3] 潘长学. 设计形态具象与抽象含义的符号特征[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10):74-75.
[4] 张琪. 视觉形态学与艺术设计[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0.
[5] 戴端. 形态语义与符号语言的物化同构探究[J] . 装饰,2004(9):124-125.
[6] 王立德. 从设计基础到专业设计——结合形态构成与空间意象表达[J]. 装饰,2009(12):142-144.
[责任编辑:刘跃平]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phological Views in Construction Course Teaching for Art Design Subject
WANG Xia
(Department of Art Design,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theory that Construction Course teanching begin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morphological views reflects a thorough design teaching system,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rid themselves of the constraint of concrete routine ways of thinking, reinforce their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and stimulate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 It effectively supplements the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art design teaching, which will be of practical and referential import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design talents.
Key words:art design;Construction Course teaching;morphological view;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5-10-08修回日期:2015-12-07
基金项目:安徽省振兴计划研究项目成果(2015zdjy139)、2012安徽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成果(2012jyxm477)。
作者简介:王峡(1968—),女,安徽六安人,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71(2016)02-01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