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需 瑞
中国易学逻辑思想研究述评*
郎 需 瑞
易学逻辑思想研究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易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易学逻辑思想研究经过了初期萌芽、全面探索、系统研究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也具有时代的特点。从易学逻辑思想研究的历史来看,研究主要涉及到八卦或六十四卦的逻辑产生,易学逻辑推理方法,易学逻辑思维方式,易学逻辑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易学逻辑思想的研究方法等内容;国内易学逻辑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易学逻辑思想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易学逻辑;逻辑史;研究述评
作者郎需瑞,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系辞·下传》),《周易》通过考察往昔的变化来察辨将来的事态,显示初微的征象而阐明幽深的道理,其本质上是以推理为核心的,易学思想研究与逻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逻辑思想的角度研究易学问题已经是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易学逻辑思想的研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1949年之前,1949年至2000年,2000年至今,各个阶段对易学逻辑思想的研究也具有时代的特点。
第一阶段(1949年之前)作为易学逻辑思想研究的初期萌芽阶段。其最初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涉及到易学逻辑的相关著作有严复的《天演论》(1898年)和《穆勒名学》(1903年),与其同时期的胡适在《先秦名学史》(1922年)中也有对易经逻辑的论述;除此之外,现代新儒家的学者牟宗三、方东美等人对《周易》的逻辑问题也进行了探讨,牟宗三在《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1932年撰成,1935年刊发)一书的导言中对数理逻辑的方法论有所论述,方东美对易学逻辑问题的见解体现在其《易之逻辑问题》(1939年)一文当中。这一时期,随着中国与世界之间交流的增多,一些学者已经敏锐的认识到中国古代《周易》中涉及的逻辑问题,其研究的特点是:易学逻辑思想的研究仅在小范围内,对于易学逻辑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尚未明确;采取的方法也大都是比照西方逻辑思想方法来解读《周易》里面的内容。
第二阶段(1949年-2000年)是易学逻辑思想研究的全面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对易学逻辑思想有所涉及的著作主要有尹奈的《智能逻辑初探》(1988年),周山的《易经新论》(1991年),李廉的《周易的思维与逻辑》(1994年),张其成的《易经应用大百科》(1994年),洛书、韩鹏杰主编的《周易全书》(1998年)等;这一时期的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增多,如钟启禄(台湾)的《易卦与或然律——易经研究之一》(1985年),张家龙的《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1989年),李建钊的《〈易经〉:中国古代的符号逻辑》(1990年),李策毅的《试论〈周易〉思维的形式》(1990年),冯契的《〈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1991年),徐仪明的《论〈易经〉与先秦逻辑思维的关系》(1991),李守恬、于春海《论〈周易〉中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1991年),朱志凯的《〈周易〉的类推思维方法》(1992年)等,此外,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周易》逻辑方法研讨会,对易学逻辑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阶段,易学逻辑研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既包含了周易中的逻辑思维研究,也涵盖了易学推论方法的探讨,并出现了从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等角度研究易学思想的倾向,但易学逻辑思想研究显得有些庞杂,尚未进行系统明确的研究。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则是易学逻辑思想的系统研究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逻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于易学逻辑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突破。比如,由南开大学崔清田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修订的《中国逻辑史教程》(2001年)首章就以“《周易》的逻辑思想——古代‘推类’的发轫”为题对易学逻辑进行阐释,朱伯崑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2002年)也提到了易学逻辑思维,吴克峰的《易学逻辑研究》(2005年)成为对易学逻辑研究较为系统全面的著作,王章陵的《周易思辨哲学——辩证的符号逻辑学》(2007年),周山的《〈周易〉类比推理系统》(2011年),苏永利的《易学思维研究》(2013),张延生的《象数易学与逻辑》(2014)等都涉及到易学逻辑思想的相关内容。当然,这一时期也有相关的论文,如吴克峰的《逻辑与伦理思想——〈周易〉逻辑思想对古代伦理观念的影响》(2003),《中国逻辑史视野下的先秦易学与名辩学》(2006),《〈周易〉中的逻辑理论分析》(2006),孔令杰的《邵雍易学逻辑思想研究》(2014),杨效雷,张金平的《数字归类、阴阳归类和八卦归类——易学推类逻辑的基本前提》(2014)等,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为学者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对易学逻辑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使得易学逻辑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易学逻辑思想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易学推理类型进一步明确,其研究方法上也实现了部分革新。
关于易学逻辑思想的研究,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其视角主要涉及逻辑的角度、逻辑史的角度以及易学逻辑研究方法的角度,兹分述于下。
(一)从逻辑的角度来认识《周易》
《周易》广大精微,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从逻辑的角度来认识《周易》涉及到了许多问题:
1.《周易》当中八卦或六十四卦的逻辑产生问题。如方东美在《易之逻辑问题》对于“六十四卦究竟是根据怎样的步骤推演出来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针对前人的解释他认为可以看做是归纳系统,如清代的俞樾,也可以看做是演绎系统,如汉儒京房、荀爽、虞翻,但他认为这些解释都有瑕疵,因此他关于六十四卦的产生尝试以现代逻辑之手续进行了说明;钟启禄(台湾)在《易卦与或然律——易经研究之一》指出,易经之所以有八卦及六十四卦,一般传统的解释,虽有义理,也颇有哲学意味,但是缺乏中肯,因此他从归纳逻辑所讨论的“或然律”去看待八卦及其六十四卦的产生。
2.《周易》推理的主要逻辑方法问题。有学者认为易学逻辑的推理为演绎推理,如严复在译注的《天演论》序论中提到,《周易》的逻辑方法是“据公理以断众事者,设定数以逆未然者”的“外籀”(即西方演绎推理)的方法;在《穆勒名学》中,他也将《易》中的道理同逻辑演绎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大易所言之时、德、位皆品也,而八卦、六爻所画、所重皆数也。其品之变依乎数,故即数推品,而有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此易道所以为外籀之学也”[1]P202。有的学者则认为其推理类型是类比推理,周山在《〈周易〉类比推理系统》一章提到,“《周易》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类比为特征的符号推理系统,其逻辑价值居于首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逻辑史的起点,也是世界逻辑史的起点”[2]P2,与类比推理相联系,有学者从中国古代的推类思想入手,解释《周易》中的逻辑思想,比如,朱志凯认为,“《周易》主要运用的方法是类推而非演绎”[3]P21-26,吴克峰在其《易学逻辑研究》中认为,易学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是“推类”,“《易》系统推演的规则是‘依类相推’,即《系辞》强调的‘与类行’。这是‘推类’原理中必须遵守的要点。”[4]P2并对易学中的推类思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3.《周易》中的逻辑思维方式问题。逻辑学首先被看做是研究人类思维的科学,《周易》一书当中具有多种思维方式,比如,朱伯崑认为易学中的思维方式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象数思维[5]P264-307,其中形式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分类、类推和思维的形式化,并且他指出,“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说称为名辩学说,在战国时期颇为兴盛,但到秦汉以后则销声匿迹,人们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都是通过对《周易》经传的研究和解释来实现的。”[6]P318李廉则指出,《周易》中具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普通思维与辩证思维,涉及到的逻辑有行为逻辑、辩证逻辑、多值逻辑等,从哲学、思维科学、逻辑学、预测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角度探讨《周易》中的思维方法和逻辑问题,“试图从中国的思维史、逻辑史角度剖析一番这套特殊的符号系统”[7]P1。
4.《周易》研究中的逻辑类型问题。如张家龙在《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认为《周易》中有形式化的逻辑思想,并试图根据《周易》中的逻辑思想,构造周易的逻辑系统[8];冯契在《〈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中认为《易传》中的基本逻辑范畴“类、故、理”已经有了辩证逻辑的雏形,并叙述了《易传》辩证逻辑思想的影响[9];李建钊的《〈易经〉:中国古代的符号逻辑》认为,《易经》的卦爻符号和解释卦爻意义的文字符号构成一个严整有序的符号系统,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符号逻辑”。
(二)从逻辑史的角度看易学逻辑研究
从逻辑史的角度来看易学逻辑,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易学逻辑在中国逻辑思想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一书“孔子的逻辑”一编中以《易经》、象或者“意象”、“辞或者判断”三章描述了《易经》中的逻辑思想,他认为《易经》里面最重要的逻辑学说是“象”的学说,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逻辑理论是“辞”的理论,他试图“打破关于易经的传统的占卜与道学的观点,并对孔子的附说或者作为逻辑的理论,或者作为关于逻辑的问题加以解释”[10]P44,这也表明胡适试图探索易学逻辑在先秦名学中的作用,胡适将其看作是孔子逻辑的一部分,影响着孔子其他的逻辑思想;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西方逻辑比较研究日益兴盛,易经逻辑思想再次引起学者的注意,对易经逻辑思想与中国古代其他领域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探索,就易学逻辑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比如,通过将易学逻辑的内容同先秦名辩学代表人物邓析、惠施等人的名辩思想相比对,从而说明名辩学尤其是墨家的类推思想是对易学逻辑的总结与提高,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易学与名辩学的关系;从易学推类思想与古代伦理政治的关系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的观念与传统的易学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易学逻辑与传统医学、天文学的关系等角度进行研究。易学逻辑思想的研究将中国逻辑思想史的历史渊源向前推进了一步,使得易学逻辑在中国逻辑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中国逻辑思想起点的看法。
(三)从研究方法看易学逻辑思想研究
胡适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把《易经》作为一部逻辑著作的论述所提出的新观点,似乎比以前任何其他论述都更能解决其中的困难问题”[11]P2,其之所以能够提出新观点是因为他“从欧洲哲学史的研究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只有那些在比较研究中(例如在比较语言学中)有类似经验的人,才能真正领会西方哲学在帮助我解释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时的价值。”[12]P2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适采用的是中西比较研究法,比较法是研究问题的传统方法之一,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有过论述,比如冯契认为,“科学的比较法有两个方面或两个环节:一是把不同的过程、领域或不同的阶段进行比较(类比),比较它们在本质上的相同和相异之点;二是对事物过程本身内部矛盾的双方进行比较(对比)。只有对过程本身进行矛盾分析、对比,才能在不同过程之间进行类比;而对不同过程进行类比,又帮助我们去深入揭露所考查的过程的矛盾。”[13]P13但不可否认,比较方法也是有局限的,“比较只是一种中介工具而非终极目标,所谓‘如服药,药能破病,病得以破,药亦应出,若药不出,药反是病(《大智度论》)’即是。不仅如此,比较很难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它涉及知识的选择、压缩、强调、组合、筛选、过滤,因此必然会产生偏差,由此类推、映射的知识也未必牢靠。(尽管有可能形成自洽自足的内部逻辑)。”[14]P219因此,对于易学逻辑思想研究方法的反思也成为易学逻辑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以西方逻辑思想为参照模板的易学逻辑研究方法实现了突破,典型的代表则是吴克峰在研究易学逻辑过程中采取了“历史的分析与文化的诠释”,兼顾逻辑研究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在研究易学逻辑的推理形式,“求同与求异”相结合,揭示其逻辑共同性的同时,将易学逻辑的解读放到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中,揭示了易学逻辑的特殊性。
从上述易学逻辑研究历史的状况来看,国内易学逻辑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换句话说,易学逻辑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对逻辑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研究的结论不同,逻辑不仅是研究推理论证的,与其相关的逻辑哲学的问题也属于逻辑研究的范围。易学逻辑思想所体现的内容与逻辑哲学中的“意义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易学研究大致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易学是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为符号元素,建立起来一套较为完整的推理系统;义理派易学多根据《周易》中的哲学文化、政治伦理等内容来思考人生社会的问题;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周易》的卦象、卦爻辞寻找其所蕴含的“意义”,并以此作为推理的依据,进行思维运动。但是这种对于卦爻象、卦爻辞的阐释往往又仅仅是一种“意义的相关性”,“要在一个推理理论中去反映、刻画这种相关性,所遇到的困难:首先是难以严格和确切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推理所涉及的‘意义’和‘内容’。”[15]P94因此,在易学逻辑研究中,如何对卦爻辞意义的准确把握,确保推理的有效进行,这是易学逻辑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从逻辑思想史的发展角度看,当前易学逻辑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易学领域,涉及到易学逻辑理论,如易学推理的方法、推理的依据、推理的规则等,但易学逻辑理论是不断拓展更新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对《周易》的解读不尽相同,风格迥异,因此易学逻辑理论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比如,汉代易学逻辑内容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京房等汉代象数易学家将干支系统纳入到八卦系统之中,二是《黄帝内经》的问世[16]P71-72;宋代邵雍用“加一倍法”(程颐语)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在易学史上自成一家;程颐讨论卦爻象、卦爻辞与其义理的关系提出了“因象以明理”的理论,;朱熹的“稽实待虚”易学推理系理论等都是对于易学逻辑理论的发展,而“只有在对流传物的‘无休止的’研讨中,在对愈来愈新的原始资料的开启中,以及在对这些原始资料所做的愈来愈新的解释中,历史研究才不断地向‘理念’迈进。”[17]P278因此,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易学家的易学逻辑思想意义重大。
(三)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易学逻辑思想研究作为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创新。“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范围:一是中国本土的逻辑思想;二是本土化的逻辑思想;三是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研究。中国本土的逻辑思想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名辩学和易学中的逻辑思想”[18],既然易学逻辑思想是中国本土的逻辑思想,那么就不能单纯依靠西方的逻辑体系进行解读,而是需要挖掘易学逻辑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因此,易学逻辑研究应结合中国文化产生的背景加以研究,进行文化诠释;结合中国的伦理、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的思想进行动态分析;运用逻辑的观念、逻辑的方法来对文本不断进行新的解读。
[1]严复.穆勒名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周山.中国传统类比推理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3]朱志凯.《周易》的类推思维方法[J].河北学刊,1992,(5).
[4][16]吴克峰著.易学逻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2.
[5][6]朱伯崑主编.易学基础教程[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7]李廉著.周易的思维与逻辑[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8]张家龙.从数理逻辑观点看《周易》[J].哲学动态,1989,(11).
[9]冯契.《易传》的辩证逻辑思想[J].周易研究,1991,(4).
[10][11][12]胡适.先秦名学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3]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2009.
[14]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8]翟锦程.用逻辑的观念审视中国逻辑研究——兼论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责任编辑:陈 刚
ReviewofResearchontheLogicIdeasinChina’sYi-ology
LANG Xurui
The research on the logic ideas of Yi-ology (Science of Chang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research on Yi-ology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development. It is argued that it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namely, formation, full exploration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in each stage. In terms of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Yi-ology logic ideas, mainly Eight Diagrams or Sixty-four Diagrams were involved as well as inference methods, logic thinking ways, role of Yi-ology logic in Chinese logic thinking hist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Yi-ology logic thinking. Despite the rich fruits,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addressed properly.
Yi-ology logic; logic history; review of research
B81
A
1003-6644(2016)01-0108-0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逻辑思想的特质及其历史文化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4BZX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