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媒体报道
——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日报道为例

2016-03-15 16:35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负面抗战

江 雷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郑州 450001)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媒体报道
——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日报道为例

江雷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郑州 450001)

新闻框架具有降低信息的复杂度、凸显新闻意识形态、培育读者文化价值观、促进国际传播发展进程等重要作用。选取美国媒体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日的20篇报道为样本,探究美国媒体报道构建的框架。研究发现,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抗战胜利阅兵的报道着眼于一些边缘性、争议性问题,构建的是一种冲突性、不能代表真实事件的负面框架。并进一步从意识形态、文化、利益三方面来分析该框架的成因。

美国媒体;阅兵报道;框架分析

0 引言

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感知和命名生活中存在的繁多具体事实[1]。塔奇曼指出新闻就是一种框架,编辑、记者在新闻生产过程当中必然会构建一种框架,把偶发的事实变成事件,然后制作成新闻报道[2]。国际新闻的媒体框架作用之一是深化受众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加深他们对国际政治事件的看法。实际上,这些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新闻框架下的新闻不等同于新闻事实本身[3]。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和阅兵仪式,受到了国内外诸多媒体的广泛报道,塑造了壮观的“媒介景观”。本文选取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9月1日到3日的20篇报道为样本进行研究,探究美国媒体对抗战胜利日报道构建的框架,并分析其框架形成原因。

1 框架分析

理论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通过具体结构来深入分析其内在意义。可以从高、中、低三个层次来具体分析美国媒体对抗战胜利日报道构建的框架[4]。

1.1高层次结构分析

高层框架界定新闻事件性质,即“这是什么事”。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新闻体裁、消息来源和议题框架等选择凸显和强化其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一是,新闻体裁。经过统计,在这20篇报道中,有10篇是评论,7篇是消息,3篇为访谈。运用最多的新闻体裁是评论,评论是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媒体价值取向的体裁。排在第二位的是消息,其快速的特点可以使受众及时、快速获取信息的概况。消息报道多是解释性的,包括阅兵场景、习近平讲话等内容。在消息选择上存在强烈的新闻偏见,同时夹杂着媒体的负面评论和嘲讽。另有三篇,是对美国军事专家和台湾老兵的访谈。美国军事专家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台湾老兵否认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

二是,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指新闻引述中提及的个人、组织或实体。媒体善于借消息源提供的信息来间接表达自身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立场。通过对消息来源的统计,对同一个人的多次引用只计算一次。统计数量为:大陆人民8次、美国分析家4次、匿名消息来源3次、其他媒体3次、台湾老兵2次、美国军事专家2次。美国媒体的消息来源集中于中国大陆人民,引用的内容既包括人民感到自豪,也包括抱怨安保等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其次是把对中国持否定态度的美国分析家的话作为报道的组成部分,引用美国分析家发表的有关中国阅兵、武器等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倾向,具有明显的新闻偏见。然后是其他国家媒体的消息来源,主要引用的是路透社消息,也有引用匿名消息来源,其消息真实性更应受到怀疑。还有引用台湾老兵对中共抗战贡献的否定,这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也有中美专家对中国军事力量及裁军因素的解释。

三是,议题框架。媒介框架是对事实的重新建构,不同的新闻议题可以呈现媒介对同一事件产生出不同的新闻框架。议题框架体现媒体对事件所属范畴的划分,能够明显表明媒体的倾向性。

报道议题和报道篇数分别为:军事5篇、政治4篇、社会3篇、经济2篇、外交2篇、环境2篇、历史2篇。美国媒体报道中包含诸多议题,可见其关注并不在阅兵纪念活动本身。最多的首先是把事件归为军事议题,显现了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烈关注。其次是对中国政治的关注,包括共产党领导、反腐工作等。还有国内社会问题的报道,如天津港事件、“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等。另外还有对经济(经济下滑、股市不景气等)、外交(出席仪式的外国领导人、领土争端等)、环境(雾霾天气、污染问题等)、历史(两党抗战历史、抗战参与国家等)议题的报道。可见,美国媒体高度关注我国军事力量和政治情况。

1.2中层次结构分析

中层次新闻框架通过对主要事件和事件评估的选择和强调,引导受众对事件的情感和态度。

1.2.1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对应的报道篇数分别为:裁军5篇、国内发展3篇、阅兵场景2篇、前期准备2篇、外国政府代表2篇、群众情况2篇、抗战历史2篇、领土争议2篇。美国媒体报道的主要事件是裁军,即中国军事方面,关注武器造成的威胁(如报道称装满弹头的新中程导弹是设计来攻打美国航空母舰的)。其次报道国内经济、社会等发展问题,夸大中国国内存在的问题,制造出一种落后形象。还有对其他一些边缘性事件的报道。

1.2.2事件评估

综合分析美国媒体对于事件的评估性质后,可以发现,媒体在报道中凸显了对中国阅兵、裁军目的的质疑,对中国国内发展问题、领土争端、抗战历史的夸张报道和渲染,只有少数内容是客观报道阅兵场景和人民的爱国情绪,总体上反映出态度上的质疑和评价上的负面倾向。

1.3低层次结构分析

低层次框架主要是对句法和字词的选择与重组,微观、隐晦地传达出新闻生产者的观点。通过观察语言的使用来分析框架的形成,是框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报道用词和句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1.3.1用词

美国媒体使用大量的负面词汇,如revisionist(修正主义)、militarism(帝国主义)、intimidate(恐吓)、show off(炫耀)、extravagant(奢侈浪费的)、militaristic(军国主义的)等的使用。使用具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词汇,如communism等词的使用,给读者附加了强烈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使用敏感事件的词汇,如“political witch hunts in the 1960s”,“student demonstrations and a subsequent military crackdown in 1989”等为读者预设负面主题基调。

1.3.2句式

美国媒体使用从句为专有名词以及历史事件提供“嵌入式”的新闻背景解释,显示主旨和目的。如:“The spectacle in Beijing and the Communists' self-serving version of the wartime record have sown dismay and frustration in Taiwan, an island 100 miles off the mainland's southeastern coast with a complex history that reflects Asia's tumult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不仅向读者补充了相关的新闻框架,而且揭示出新闻的价值意义,尖锐指出大陆与台湾的复杂关系。还采用插入语进行背景解释,给人一目了然、信息完整的感觉。如“Even Mr. Xi's headline-making announcement - that China was reducing the size of its armed forces by 300,000 - was a distortion.”把信息分成小节,显得更加清晰,根本目的是为了强调其所谓的裁军“阴谋”。从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将报道倾向掩盖在语言面纱之后,使之不易被察觉,但却确切生动地表明了媒体的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受众的意识。

2 美国媒体框架构建及其成因分析

通过分析,探究了美国媒体对中国抗战胜利日阅兵报道所建构的框架。美国媒体报道中国的纪念活动,是基于对阅兵的报道,引发对政治问题、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问题、社会问题的关注,夸大报道出中国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在报道中不忘提及“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言论。运用大量负面词汇和句式,夹杂着具有明显意识形态的语句,关注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在报道倾向上,虽然采用了一些中性的报道方式,但主要是以负面报道为主。美国媒体着眼于中国的抗战阅兵,但是重在报道一些争议性问题,构建了一种冲突性、不能代表新闻真实的极端负面框架。

美国媒体对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的框架,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文化、利益三方面。一是意识形态方面。二是文化方面。传播活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每个社会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美国媒体强调冲突,致力于挖掘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认为只有冲突动乱才是新闻。在美国媒体眼中,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是中国共产党在“炫耀”武力,威胁美国和周边国家,因此他们极力挖掘阅兵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与阅兵无关的重庆沉船事件、天津港爆炸事件等,这都与其自身文化有关。三是利益方面。国家利益作为“无形的手”促使美国媒体带着“有色眼镜”去报道中国事件。

利益集团的阶级性质和媒体的性质,也会体现在报道框架上。美国媒体从属于组织集团,它的报道势必要为集团服务。媒体在商业化浪潮下的根本追求是商业利益,而不是社会利益。为了能够迎合受众心理和吸引受众眼球,在媒介中脱颖而出,美国媒体在报道中通常运用夸张手法。出于美国媒体集团唯利是图的性质,在报道中国盛典中,采取大量负面报道,迎合受众好奇心理。

3 结语

美国媒体以中国的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等作为新闻背景来报道中国的抗战胜利日。在报道内容上,关心的是中国武器所具有的威胁,从微观入手武断扫视整个中国的发展,夸大中国存在的问题,重点报道不和谐及争议性的问题。在报道基调上,总体是负面报道,强调矛盾、问题与争议,构建了一种冲突性、不能代表新闻真实的极端负面框架。研究框架理论下美国媒体抗战胜利日的报道,可以丰富国内新闻传播领域对框架理论的研究,为报道分析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1] Goffman, Erving.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New York:NY et al.: Harper & Row, 1974.

[2] Tuchman Gaye. Making News[M].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3] 郑华,李婧.美国媒体建构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基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相关报道的分析[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1):87-96.

[4] 减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一媒介框架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甘局出版社,1999.

[5] 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郑孝芬)

An Analysis of America Media Rep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ing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Reports on the Military Parade for the Seventie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JIANG Lei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News framework can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information, highlight news ideology, cultivate readers'cultural values,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king 20 reports of American media on the military parade for the seventie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as samples, we explore the framework of American media reports and finds that those reports focus on some borderline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 construct a kind of extremely negative framework of conflicting and unreal representation of events. Moreover, the cause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framework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y, culture and interests. It is hoped to have an insight of the news framework of America media reports and a deeper thought of our overseas publicity.

America media; reports on the military parade; framing analysis

2016-02-16

江雷(1992-),男,重庆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言学研究。

H315;G212

A

1009-7961(2016)04-0050-03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负面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