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6-03-15 16:10:39叶坦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类学族群全球化



主持人语

彭兆荣

当代旅游的全球化语境,决定了大众旅游的一些重要的性质和规定性。首先,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旅游”,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完全的不一样,尽管人类似乎还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的主题,诸如怀旧、休闲、朝圣等,但今天的旅游已然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崭新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

“第四届中国旅游人类学高峰论坛”的召开,吸引了一批世界级的旅游人类学“大咖”到场。如果说Nelson H. Graburn等代表着世界上旅游人类学的开拓者的话,那么,No⊇l B. Salazar便是当今的新生代的代表。他们同时来到我国参加此次活动,则表明中国的旅游现象充分而广泛地吸引着全球的眼光,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今日之旅游已经公认为“全球最大的产业”(the biggest industry in the world),然而,即便旅游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所谓的“朝阳产业”,也充满着许多问题和危机,就像任何的产业一样。而人类学反思则显得尤其重要。中国的情形更是如此。

赵红梅博士是我国旅游人类学新生代的重要代表。她的研究虽然采取的是案例研究,反思却相当犀利:当传统的、具有衍生性宗教信仰的纳西族“三多节”成为当代的旅游资源,并进入市场配置时,它事实上从特定族群的信仰性节庆仪式转变为地方政府、游客加入的热闹活动,后果是有可能伤害特定民族的实践记忆,甚至文化认同。对此,人们今天很难做出长时段的评估,地方政府的财政或因大众旅游而大幅增长时,民族文化资源是否“濒危”或“枯竭”?朱鹏博士候选人的视角从对现阶段的旅游市场乱象描述开始,进而探讨“弥补效应”和“满溢效应”原则下的旅游市场营销活动,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探寻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可能性。

罗辑和梁勤超的文章从分析族群节庆对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交流与认同入手,提出应在保持族群文化内涵与特质的前提下对传统族群节庆进行综合创新、重构与再造。刘郁教授则针对当前国内旅游市场上存在的盲目性和强制行政干预下导致的村寨文化衰竭等现象,提出以“文化记录”项目的方式使地方旅游发展真正具有持续性。

几篇文章尽管研究的对象、路径、方法不同,反思原则却是共同的。当代旅游越是如火如荼,全球化旅游越是快速发展,问题和危机就越是明显。因此,反思和预警也就显得特别的必要。

主持人: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

猜你喜欢
人类学族群全球化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