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三大范式特征

2016-03-15 15:10储著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范式马克思主义理论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三大范式特征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洗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提升为解答中国问题的特定范式。中国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党和人民构建了适合中国客观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范式。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主要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的解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思维工具和实践方法,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路和中国模式,是决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趋向的哲学思维方法,更是学习和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种独特视角。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范式特征分析,党和人民应高度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根本范式的宏观统领性、基本范式的时代引领性和经典范式的分析示范性,切实做到以科学的范式指导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国;马克思主义;范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1]本文认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形成的根本标志是党和人民自觉构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范式,并在这个特定范式的指引下统一党和人民创新实践,凝聚全民族创新潜力。同样,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党领导人民结合时代背景,持续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动态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范式和实践运行范式,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范式理念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于此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主要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的解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思维工具和实践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路和中国模式,是决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趋向的哲学思维方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方法、具体方法、价值理念、判断标准、基本战略、路径选择、检验模式、目标规划”,“蕴含着世界观与方法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理论性与现实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辩证统一”,[2]其实质更是学习和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种独特视角。所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有两种基本的研究视野和意蕴:一种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视野,另一种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模式。本文所指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两者兼而有之。根据生成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本文研究方法,本文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简要地分为根本范式、基本范式和经典范式三个层级。因此,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范式特征,是探讨马克思主义扎根于近现代中国和中国人民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问题的全新视角,是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生成机制和实践模式的基本路径。

一、根本范式的宏观统领性

范式是科学共同体解决问题和危机的模式和方法,是推进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有效工具。马克思主义(文中的“马克思主义”特指经典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和先进工具。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及其发展规律过程中创立的。反过来,马克思、恩格斯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探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工具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分析和解决时代危机和现实困境的根本范式。换言之,经典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和世界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和共产主义的根本范式,是党和人民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范式。从资产阶级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危机以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看来,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仍然是党和人民推进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必须坚持的科学范式。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更多的时候也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解答自身危机和现实困境的有效范式。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人民解答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根本范式,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载体的先进工具和方法,是其科学范式形成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诞生地”。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根本范式,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工具”(或范式)构建模式。所以说,根本范式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和具体范式的逻辑出发点和方法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范式,既是理论范式也是实践范式,既是世界观范式也是方法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各国客观实际结合过程中进行范式转化,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各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直接掌握和运用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方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一旦被党和人民接受,就内在地规定了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进而内在地要求党和人民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范式,此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显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范畴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表现和实践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根本范式具有明显的本质特征。其一,根本范式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范式是因为解决危机而被主体建构的。换言之,任何一个学科范式的形成和确立关键在于其正确解答学科难题和实践危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具有绝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人民解答问题和指导实践的工具和方法,必然具有绝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重要的是各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如何去激发和凸显马克思主义针对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其二,根本范式的不可转换性。既然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范式,具有绝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它的根本价值将一直延续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期,那么作为已经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和先进工具的马克思主义,将一直是党和人民指导实践的根本范式,不需要对其转换和重构。若根本范式转换,那就说明范式规定的价值观、方法论和理论体系将被主体抛弃。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旗帜鲜明地举起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将马克思主义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因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根本范式具有不可转换性。其三,根本范式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其他具体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抽象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本质内涵的根本范式,实质是一个方法论范式,它并没有给各国共产党人具体的革命范式、建设范式和改革范式,它是指导各国共产党人建构适合各国革命实际的具体范式的指导范式。其四,根本范式的全程在场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程指导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若脱离马克思主义根本范式的指导,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都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其五,根本范式的宏观指导性。根本范式对实践具有宏观指导性,不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提出具体的指导范式。相对于各国具体革命实践,根本范式具有精神引领、价值规范、理论指导和目标牵引方面的宏观战略意义。所以,自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答中国问题的范式,就从根本上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内在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进程之所以顺利向前推进,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先进工具和先进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阶级分析方法,坚持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科学范式,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具体与抽象、历史与逻辑、主体选择与历史趋向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解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显然,根本范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和具体范式形成、发展和转换的理论工具和思想方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首要范式特征。

二、基本范式的时代引领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指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仍然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范式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根本范式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实践的方法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思考和解答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工具和先进思维方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历史分期和阶段划分的基本依据。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反映出党和人民解答不同历史时期理论难题和实践挑战的思维模式,是党面对变化了的实践作出与时俱进的决策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是党和人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华民族危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具体问题和建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体系,基本载体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各个时期的战略策略。

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逻辑关系,根本范式与基本范式的关系也是如此,可以说今天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范式是经典马克思主义问题范式的时代化形态。正如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一生奋斗的目标不是为了建立某种普遍规律的体系,而是要解决当下人的生存发展问题”。[3]因此,基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域,中国马克思发展史基本范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显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保持着高度一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逻辑是完全契合的,它始终充当着中国马克思主义顺利发展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实践的催化剂和中介系统。按照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思维逻辑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为中国人民成功解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形成、发展和转换的历史进程分为五个时期,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以及党的十八以来等五个历史时期。在这五个历史时期,正确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占据主流地位,但也存在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挫折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及其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性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一个个具体正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最初形成和被中国人民接受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其一,民族危机凸现。任何范式出场逻辑都是危机的凸现,包括理论危机、实践危机和现实困境。学科理论范式建构是因为现有学科理论体系被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替代而完成的,社会形态范式转换是因为旧的社会形态已经被人民所抛弃,旧的社会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近代中国危机凸现之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传统思想理论和现有实践模式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被侵略被剥削被凌辱、滞后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状和困境。其二,其他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无法解答危机。民族危机凸现、深化之时,大部分国人“在没有认清中西方历史境遇的前提下,试图‘移植’西方的启蒙模式,却未深刻洞察到中国的世情和国情”。[4]从历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思想观念体系,还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实践活动都无法解答当时中国之困境。其三,“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列宁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找到了当时俄国陷于“一战”困境的根源,建构了破解困境的实践模式,这对当时的中国人民既提供了实践效应,更提供了理论典范。简言之,列宁找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对此,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真理,并让其生根于中国、扎根于中国人民。毛泽东指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5](P796)其四,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立场和观念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中国人民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革命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最根本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改变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命运的科学理论,它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此,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6]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具有中国特色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其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总的范式原则,一切其他的各类型范式都是在这个基本范式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7]他又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5](P820)其二,承继性与创新性统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范式的根本特征之一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代问题而丰富发展。同时,它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不是间断性的,是一脉相承的,从本质上讲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本身就代表着创新,任何范式都是对前范式或旧范式的创造性替代。所以,基本范式最宝贵的品质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持续地丰富、发展、转型、升级甚至自觉转换,创造性地激发和释放科学范式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力。习近平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8]其三,范式转化与范式转换的统一。与根本范式不同,基本范式既具有可转化性,也具有可转型升级性和可转换性。基本范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实践中具有绝对真理性,是党和人民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的范式,若弱化或放弃这样的范式,将会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改变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道路,譬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另一种是具有相对真理性,成功地解答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关重大问题的范式,但其具有特定的运用语境和时代境域,或者是针对特定问题而建构的特定范式,譬如“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具有解决难题的基本功能,但要对其进行转型升级或转换为另一种形态,譬如“三步走”战略,四个现代化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等,甚至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状态。其四,先导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我们知道,无论是库恩文本意蕴中的范式内涵,还是后来国内外学者泛化的范式内涵,范式对主体从事解决危机的实践具有优先指导性,预先提供一套比较成熟的问题解决模式。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指导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对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实践具有理论先导性,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践难题预先储存经过实践检验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模式。反之,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范式体系。如此,一方面通过自身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世界人民群众解答世界难题的根本范式,另一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正确解答中国问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范式体系。所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9]因此,科学范式是理论先导性作用于人民群众实践的桥梁和通道,是将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哲学方法。

三、经典范式的分析示范性

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主席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教授认为,经典作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他们并不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内,人们能够超越时代对他们发生兴趣,重新发现他们,对他们做出不同的解释。[10]按照德国学者格拉尔德·胡布曼的理解,经典作家以及经典论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问题域和分析潜能。本文认为,问题域是指经典作家提出的大家公认的需要持续研究和解答的问题,并且这样的问题引领一个经典理论的形成、发展和转换。分析潜能是指经典作家建构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即分析范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其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能够解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外,经典的东西必须经历理论思维论证和实践检验,即经典的东西本身必须具备问题解答能力和实践引导力。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前极为严谨地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理论学习和理论储备,他们极为广泛地涉猎了人类历史优秀文化成果,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历史上主要哲学思想体系的益处和不足之处,系统地做了极其完善的笔记摘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论看法和创造性观点,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要的理论来源。二是实践建构,既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积累和理论思考,又通过实践建构与实践逻辑根本一致的理论。他们一方面尝试运用已经形成的理论体系分析资本主义的现状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出发探讨现有的许多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逻辑,历史地逻辑地展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从而建构他们自己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具体理论体系。如此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积累了人类历史上许多先进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现实分析方法,而且其中大部分都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多年来的历史考察和实践检验,更重要的是正是依靠这些先进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当然,经典方法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典范式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化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分析视野和实践运行形式,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至此,对经典范式可做如下解读。其一,经典范式是一种科学态度。经典范式主要凝聚了经典作家研究理论和分析现实的科学态度。譬如,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历史扬弃的态度等。又如,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充分地体现出了马克思和列宁尊重历史规律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二,经典范式是一个工具系统。经典范式是一个方法体系和 “工具箱”,是由许多有效解答问题的先进工具构成的工具系统。譬如,辩证思维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等都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理论研究中广泛运用的工具方法。因此,经典范式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直接为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解决问题现成的思路和模式。其三,经典范式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 “粘合剂”。马克思主义经典范式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合体”,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内在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性和革命性的必然要求。任何主体回答任何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都体现出主体是在一定的立场上运用一定的观点和方法来解答课题的。显然,马克思、恩格斯若没有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选择为全人类奋斗的崇高职业,他们肯定不会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立经典马克思主义。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构建的解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范式都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譬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倡廉工作、新农村医疗合作改革等。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经典范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的一系列范式,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中,譬如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定律、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维与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必然”、“两个决不”等;二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正确解答中国问题的范式体系,譬如矛盾论、实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四项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等。今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运用经典范式解答实践中的难题,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正确的方向;其次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继续丰富和发展经典范式的当代形态和实践形式,根据全新的实践创造全新的问题解决范式,拓展经典范式体系。

四、启示

综上所述,根本范式是基本范式和经典范式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基和逻辑前提,基本范式是根本范式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形态和中国形式,经典范式蕴含于根本范式和基本范式之中。因此,根本范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主导力、引导力和领导力,基本范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实践力、牵引力和控制力,经典范式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示范性、借鉴性和工具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根本范式、基本范式和经典范式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包含交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级的马克思主义范式体系。

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是笔者试图比较宏观地把握和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的学术视野。通常,范式代表着共同体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实践始终是一种范式转型、转换或重构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没有给我们一成不变的固定答案和道路模式,面临新的实践,我们必须构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主流理论和思维方法。所以说,关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的变迁轨迹,实质是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一个有效的易懂的“简化”的路径选择,对今后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研究和构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二级科学建设的基础课题。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成熟的范式,任何学科范式被替代就标志着这个学科理论体系的终结和遗忘,任何学科范式转型升级或自觉转换就标志着这个学科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和自觉完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运用和发展都必须构建反映本学科本质属性的学科范式,其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构建是基础。

第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的分层级研究和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要路径。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完成这个总任务关键在于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导意义。这就要求尽快凝练和构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聚他们的理论共识和实践共识,激发他们最大的创新潜力。

第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研究和构建是党和人民思想解放和思维创新的重要路径。范式形成、发展和转换的逻辑轨迹实质是共享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思维变迁的集中体现。因此,范式转型和转换既是主体思维创新的结果,又是主体思维再次创新的逻辑起点,还可以推动更多的欣赏和认可这种科学范式的主体思维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既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者心路历程和思维变迁的路径选择,也是探索党和人民思想解放和思维创新模式的重要路径。

第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研究和构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学术路径。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显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范式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式就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机制,这必然为今后坚持不懈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实际动态性结合提供正确的历史经验、先进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的实践模式。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20.

[2]储著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D].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6.

[3]孙承叔.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心的第二次转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167-173.

[4]李潇潇,王海锋.启蒙的中国命运:历程及其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5):199-20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80.

[9]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5.

[10][德]格拉尔德﹒胡布曼.未完成的经典:马克思和其他社会科学经典作家的编辑语文学现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156-162.

[1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责任编辑:卢圣泉)

Three Paradigm Featur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rxism

CHU Zhu-yuan
(School of Marxism,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2,China)

After long years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practice of baptism,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will Marxism consciously promoted to answer questions specific paradigm China.Chinese Marxism to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the key is to build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for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Chinese Marxist theory development paradigm.Chinese Marxism paradigm mainly refers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contains answers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hina's thinking tools and practices,it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Marxism in China's basic ideas and Chinese model,it was decided to philosophical thinking Chinese Marxis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end,it i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rxism.Paradigm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rxist analysis,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y of Marxism fundamental paradig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cro command,times the basic paradigm and classic paradigm lead an exemplary analysis,make sure to science paradigm to guide Chinese Marxism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Chinese;Marxism;paradigm

D61

A

1672-626X(2016)02-0093-07

10.3969/j.issn.1672-626x.2016.02.015

2016-02-2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招标项目(SK2016A0471);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资助基金(XJ201424);安徽医科大学软科学项目(2015xkjr06);安徽医科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校教字[2015]58号)

储著源(1979-),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猜你喜欢
范式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