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彬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88)
数量象似性在语用原则上的体现
陈道彬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珠海519088)
摘要:基于语言符号的数量象似性特征,从句法结构的语用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其在语用功能上的句法结构特点。通过对数量象似性在不同语境的句法结构的分析发现,数量象似性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Grice的合作原则上,以及与Leech礼貌原则的配合,此外还反映了Sperber与Wilson关联理论的相关特征。
关键词:数量象似性;语用原则;经济原则;关联理论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人们对言语中的能指和所指有着更加广义上的认识,认为语言符号是有理据的,是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感知和认知过程,强调了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家Haiman指出语言结构上的特征反映了概念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语言的象似性表现出了人类语言对客观世界的临摹与认知。认知语言学中的功能主义学者同样也普遍认为,作为语言符号所传达出来的句子意义,不是任意性的,即语言具有“iconicity”,即象似性的特征(也有称之为临摹性,或拟象性)。语言的这一特性向人们展示了个体通过语言符号来传递对外部客观事物的经验感知过程,比如,人们通常把句子中的词语顺序称为线性的象似性(linear iconicity),它反映了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思维顺序。所谓的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即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motivated)。语言的共性在于任何语言的深层结构都表现出极强的象似性,象似性是基于人类体验和经验的对现实世界的基本认知在语言中的原始反映,深层语言结构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观念。[1]
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是有理据的,“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国内外学者对基于句法层面上的象似原则有着不同的划分,但主要都涵括了以下几个原则: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2]
通过以往的语言学家对象似性的探讨与研究,数量象似性的结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与可预测度成反比。例如,说话人对越重要的信息,难预测的内容,会使用更多的语符或更长的句子来达到表达的意愿,反之则减少语符数量。数量象似性原则是“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结构和数量形态上的构成象似于相应的对客观概念上的理解”[3],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越多的语符数量,往往涵括着更多的语言信息量。“对于那些难预测的信息内容,话语者会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来解释说明”[4],同时,除了在语言符号与被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大致统一之外,往往还受制于具体的语境,因此会涉及到语用的相关原则,Givón还特别提到了数量象似性受经济原则的影响。
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些语用原则为人们更好地揭示句子背后的语用目的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合作原则”“经济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等。无论是围绕着言语交际,语境及其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还是研究话语表达与理解及其他相关的问题,其共同关注的重心都是语言在语境中的运用问题。[5]国内外学者对语言的象似性在语用功能上的体现都有过探讨与研究,诸如Simone, Givón,Croft,王寅,文旭和侯国金等,笔者将针对句法层面的数量象似性在语用功能中的体现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语符数量在句法层面上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射体现了合作原则和经济原则
合作原则最早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其内涵是指为了交谈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都应遵循一个原则,即彼此之间相互配合,使得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它是“会话含义”的推导依据,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达到特定的话语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应该遵守着合作原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上他又细分了四个准则,即合作原则包括了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
前面提到,象似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符单位越多,其传递的信息量也会相应增加。语言的数量象似性体现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也就是关于“说什么”,即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此外,还涉及到要“怎么说”,即方式准则,它体现在话语要简要,避免赘述。比如,英语中表达否定的单词“no”,如果在表述时有意把”No!”字发音延长为“Nooooo!”,那么字符的“o”的增加也相应地增强了说话人所表达的否定态度。又如,“a terrible, bad day”比正常的表述“a bad day”增加了语符量,传达了天气要比“a bad day”糟糕的多。从某种程度上讲,越多的语言符号,越能传达出话语者所要表达的意义。[6]例如:
(1)Scrooge went to bed again, and thought and thought,and thought it over and over.
—(Charles Dickens,AChristmas Carol)
该句主干为“Scrooge went to bed again and thought it over”,而狄更斯重复了“thought”和“over”,他用重复的语符来强调了Scrooge的这一动作,表达了他的犹豫和徘徊的心理活动。再如,马丁路德金在“I have a dream”的演讲中多次用到了在数量上重复措词,表达了他强烈的情感和对听众的号召力,他在演讲的最后振臂高呼“Free at last! free at last! Thank God Almighty, we are free at last!”。在其演讲中,语符的增多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包含着语用目的,为给听众传达争取自由的迫切性,以便和听众建立起心灵上的共鸣与激励,从而达到演说的效果。可见,语符的增多或重复使用,概念内容也将会随之逐步增大,表述的信息量也在增加,随之语言的数量象似性的程度就越大,越能反映出话语者的主观心理与所要表达的概念间的映射。有如Latoff在对空间隐喻的描述中所说的那样,看容器时,认为小容器内容小,大容器内容多,因此形式上的多代表了内容上的多,语言表达的长,信息量就大。这些基于话语者的语用目的所选择的语符数量,其在数量上对语符的重复或增加并不违背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因此,合作原则,既要符合适量,但又要注意“足量”,这其中也恰恰实现了量的准则和质的准则。[7]又如:
(2)a. He ran and ran and ran and ran.
b. He ran.
c. He is very very very tall.
d. He is very tall.
—Latoff (1980:127)
以上根据话语者的特殊语境需求,通过量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客观的认知,例(2)b,d表达了一般的动作和描述,而例(2)a,c通过量的重复与增加,在程度上做了强调,意思要比其他两个来的更加强烈。而在其他的许多话语交流中,人们都会强调语用的合作原则,如下例:
(3)a:You know Max,the barber?
b:Yes.(Yes, I know him.)
a:Well, he died yesterday.(Do you know, Max,he died yesterday.)
(4)a:Is he coming?
b:Yes.(Yes, he is coming.)
a:Then I’ll stay.(If he’s coming, then I’ll stay.)
—(Croft,2003:107)
以上的例子很好地展现了合作原则对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的把握,而不是按照括号内的完整句子来进行话语交流,除非出于某种特别的情感表达要求,否则多采用替代和省略等手段来避免重复,简明扼要,这些体现了语用中对数量象似性的不同处理方式。同时,诸如上述例子的在语符数量上的选择也都符合语用原则中的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又称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8],可见,无论是从说话人的角度亦或听话人的角度,数量象似性常常体现在话语者对合作原则或是经济原则的遵循之上。
(二)特定语境背景下的句法结构在语符数量的增减上凸显了礼貌原则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一些特点语境下的语言现象,对此,英国著名学者Leech补充并发展了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基于前人的研究他提出了礼貌原则,它有效地解释和说明了语言交际中一些常见的间接话语特点及其语用目的。按照Leech的划分,礼貌原则分为六类,每类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则。其中六类的准则分别为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
“一条普遍的语用规则是礼貌反映社会距离,越礼貌,信息量就越多,语言结构就越长”[9]。通常来说,语用学中的经济原则要求语言表述准确精练,避免过多冗长,而有些特殊的语境中更要遵循礼貌原则,以实现语用效果,这其中就要通过语符在数量上的改变来实现这一礼貌原则。譬如,叫熟人帮忙挂幅画,往往语符数量少,话语简明。英语可以直截了当地说“Hang the picture!”,甚至话语双方的一个动作比划,招呼声“Hey!”等,都能起到同样的语用效果。如若求助于陌生人,则要遵循礼貌原则,句子的语符数量增多,需提供更多的礼貌语及相应的信息量,以便实现话语者的语用目的,同样求助帮忙挂幅画,这时有可能句子信息量大大增加,例如:“Sir, would you mind do me a favor? I would like to hang this picture on the wall, but I cannot reach as high as that place”。
在讨论社交语用方面的跨文化语用的差异时,这其中要涉及到言语的直接性和间接性问题,比如权利关系,对方权利高,说话间接,有社会距离感,“越是亲近的人说话,语言就越直率,随便”[10]。由此,语言数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话语者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的远近,它通常表现为,语境中的熟人之间,句子语符使用数量较少,简洁;而对陌生人或是长辈以及社会地位较高者,往往语言的数量会增多,用语客气婉转。这些都表明了话语中的数量象似性对语用功能所产生的影响,例如:
(5)a.Take me home.
b.I want you to take me home.
c.Are you able to take me home?
—Leech(1983:119-121)
例(5)的三个句子在句型及语符上各不相同,这也意味着象似度的变化和话语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或关系的亲疏,例如,(5)a句的简化省略,或是(5)b句的自然信息表述,其语用的功能是一致的,都希望能护送回家,而(5)c句语气委婉,“are you able to”更是含有询问之意,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和宽宏准则。
如前所述,在同一语境中,针对不同话语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话语者会调节相应的语符数量,对越是重要的事情,社会距离较远或是晚辈对长辈表尊敬的话语中,语言数量较多,而在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熟人和关系亲密者之间,话语的简化和省略又是必不可少的,话语中语言符号在数量以及形式上的不同,反映着语言在象似度上的差异,Haiman归结出“在许多文化里,双方距离越近,话语越简单明了,反之,就越复杂与恭敬”。再如,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同样意思的“Shut the door!”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
(6)a.Could you shut the door?
b.Did you forget the door?
c.What do big boys do when they come into a room, Johnny?
这种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s)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传递着同样的言语行为,即要求帮忙关上门,而例(6)体现了通过改变语符的数量以及信息量来实现礼貌原则的实际应用。因此,语符的长度体现了它的经济原则,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大小也反映了礼貌,一般话语越礼貌,信息越长。
(三)语符数量的变化折射出了话语者双方相关语境背景的关联性
为能更好地对语用信息的推理过程作出解释,英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针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提出了关联理论,它不是对格赖斯合作原则的简单继承,而是一种补充和扬弃。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格赖斯的会话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观念,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并不一定要依赖合作原则,人们的交际是以关联为取向的,这种关联使人们对话语间的意图作出合理的推导,话语的关联度取决于话语的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这两个因素,关联原则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自觉遵守的一个原则。话语的生成与理解都以关联为取向,一般话语一般要做最佳或较关联解读,关联度与话语可以获得的语境效果成正比,与双方付出的心力成反比。[11]
关联理论普遍认为,听话者与说话者之间通过对彼此话语关联度的自然推导与辨别,在话语交际过程中不断寻求关联,听话者应用所说的信息意图去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推导,逐步地实现与说话者的语用交际,不同的话语即使所要传递的语用意义相近,但是基于不同的话语者间对话语的关联度,可以使用不同的话语组织形式。比如在例(7)中,范例通过运用不同的语符长度和信息量,针对不同话语者间对语境的关联度的差异,以达到阻止听话人的行为,如:
(7)a.Don’t do!
b.Do this and you will see!
c.Don’t pay taxes and you’ll see what happens!
例子通过使用命令句,不同的语符数量,折射出了听话人对语境的不同关联度。所用语符数量越少,关联度就越高,话语双方处理语境的努力就越小,就会相应采用(7)a,反之就要用更多的语符和信息量,处理努力度就越大,如(7)c。这也正符合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相关概念,在处理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能产生最大语境效应的设想就是关联性最大的设想,又如:
(8)a.Take that book and bring it to John.
b.Take the book on the shelf and bring it to John in his room.
—Simone(1995:164)
说话者对听话人在缺失相关语境的情形下,对于施动者来说,缺失的信息越多,所需语符数量就越多,例(8)表现了用不同的语符数量来传递同一个指令,倘若听话人严重缺失说话者的话语语境,那么说话者还有可能通过不断的“指令”来调节听话人的行为以达到话语者的目的,如“not here, there”“more on the left”“more on the right”“OK,approximately there”等。因此,由于双方对语境背景所了解的差别大,也就是关联度过小,那么就需要运用越多的语符来详细地指明。可见,语用原则的关联理论,直接通过数量象似性尽可能地实现它的语用目的,在语境和对话语信息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上,如果一个假设所需的努力越小,那么其关联性也就越大。再如:
(9)a.Lenny kicked the alligator.
b.Lenny kicked it.
c.Lenny did.
尽管句子用了不同的语符数量,却表达着同样的一个客观现象,即“Lenny踢了短吻鳄”,然而在话语者的语境中,例(9)的不同语符数量和听话人的关联度是成反比的,例如,(9)c语符最少,却是和听话人的关联度最高,听话人自然明白“did”所指代的就是“kicked the alligator”,此句强调的是谁踢的。例(9)很好地说明了关联理论往往会通过句子语符数量的不同,而凸显出其关联度的不同,这其中大多表现为反比的关系。一般会话含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可取消性,语境变了,会话含义就会随之而变。又如:
(10)a: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b1:Okay, but not ice cream.
b2:Okay,but I veto I-C-E-C-R-E-A-M.
语言形式是语义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话语的生成与理解要以关联为取向,一般话语一般要做最佳或较关联解读。[12]例(10)中,两大人间商量是否给小孩买冰淇淋的问题上,体现了数量象似性在关联理论中的运用,其涉及了相互话语者间的关联性,特别是例(10)b2用了弱关联来表述,通过对“ice-cream”所拆开的单个字母拼读,增加了语符,对语境中的大人间有着最佳的关联性,而对小孩关联度弱,由于其缺失关联图式,听不出其话语目的,进而实现了大人间的语用目的,即反对买冰淇淋。例(10)的语用目的的达成,恰恰是通过语符在量的选择上来实现的。由此可见,交际是否成功,还要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的预测信息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 manifest),而关联性越高的,对应的语符数量就越少,及数量象似性在语符上的体现就越简单,反之就要用更多的语符来为对方提供相应的关联性的信息量。
本文主要探讨了数量象似性的语用特征,从中不难看出,句法符号通过不同的数量变化,直接产生了不同的语用效果,语言符号的数量受制于不同的话语语境,这些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象似性与语用原则之间的关系。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普遍存在的,句法在受到象似性原则自身规约的同时,还受到一些语用原则的管辖。[13]通过本章对数量象似性的语言原则的初步探讨,人们能直观地认识到在不同的语境中,话语者运用适当的语符数量,体现了句法结构上的数量象似性,进而达到其特定的语用目的。然而,相对在语义层面上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象似性,在语用层面上,话语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情况会更复杂。[14]因此,对语言象似性在语用功能中的体现,不能仅局限于对数量象似性的探讨上,还需要针对句法结构的其他各种象似性原则及现象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不断拓展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徐文秀,绪可望.论语块结构的习得机制及其认知理据[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48-152.
[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8.
[3]Croft, 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2nd Ed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Givón,T.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5]文旭.追溯语用学的思想---语用学思想史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2003,24(3):5-10.
[6]Haiman,J.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 Lan⁃guage, 1983,(59): 781-819.
[7]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4):243-251.
[8]姜望琪. 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95.
[9]文旭.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外语学刊, 2000(2):71-74.
[10]何自然.语用学对学语言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18(6): 70-75.
[11]侯国金.象似性原则的准则和象似性的语用性[M]//语用学研究:文化、认知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44-265.
[12]侯国金.语用象似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64-71. [13]Simone, R.Iconic Aspect of Syntax:A Pragmatic Ap⁃proach[M].In R.Simone (Ed.), Iconicity in Languag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53-169.
[14]王寅.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3,26(1): 2-12.
责任编校秋晨
作者简介:陈道彬(1980-),男,福建尤溪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6-03-20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0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