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精神传承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生态构建

2016-03-15 12:38方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徽商精神大学生

方瑞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徽商精神传承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生态构建

方瑞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徽商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创新创业思想。当前高校蓬勃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不足,挖掘徽商精神的优秀文化品质,通过徽商精神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助于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生态。

徽商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生态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国家日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唤,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徽商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思想,以其优秀的文化品质引领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指导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地方高校应汲取地域创新创业文化精髓,逐步建立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营造具备开拓进取精神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生态环境。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误区

当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非常重视,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梳理和实例研究,我们发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价值观培育、创新创业能力传承、创新创业文化弘扬等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1.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物质财富积累,忽略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培育

高校创业教育较多宣扬财富的积累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忽略对大学生金钱支配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大学生正确财富观、物质观的引导。创业教育活动多通过建构盈利模式,教育学生如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最短的时间赚得人生第一桶金,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甚至以当年盈利作为评判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标准,急功近利的创业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商业道德和诚信体系的构建,片面的物质财富成功观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徽商在创业过程中注重个人内在修为及价值观的培育,在各地兴建徽州会馆,供奉大儒先贤朱熹等画像,以儒学思想指导为人做事。商人吴荣让在浙江桐庐县种植经济作物,从家乡召集宗族子弟为他工作。每逢初一、十五,还将子弟们聚集到堂前,捧出《颜氏家训》,详加讲解,反复训诫。[1]商业行为倡导“以义为利”,反对“见利忘义”,讲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行“宜他人而得利”,讲求互助协作,在实现个人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仁者爱人”,实现普世的人生价值。徽商在事业成功后努力回馈社会,积极捐资助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注重学生财富观、成功观的培育,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

2.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创业技能培训,忽略中华民族创新创业能力传承

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注重创业方法、创业技巧传授,重点多放在创新创业的具体操作。从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到创业项目的调研,从创业项目模拟到创业实践项目的具体运营和公司的科学化管理,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更忽略了中华民族创新创业能力的传承。创新创业教育应借鉴徽商创新能力,领会徽商精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进步性,“徽商推出的会票制、合股制、伙计制等,较之以前商业营运形式有了明显的进步,已经推进了商业的功能。”[2]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创新创造能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成就,从文字的发明运用到农耕冶炼技术的外传,从四大发明到郑和下西洋,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新创造能力,支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高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应得到弘扬,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应得到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3.创新创业教育注重西方经济理论宣讲,忽略中华民族创新创业文化弘扬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课程教材主要针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对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进行讲解,宣传国家创业政策,分析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大多运用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构筑商业模形,借用成功企业家的范例教育大学生创业,忽视了运用地域创新创业文化资源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域特色创新创业文化相结合,汲取地域创新创业文化,以古代徽商、晋商和当代浙商等创新精神和创业事迹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素材。在徽商精神引领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动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明辨荣辱是非,摆脱精神‘贫困’的迫切需要。”[3]高校应将徽商的吃苦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创业观,培养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期创业者。

二、徽商创新创业精神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徽商的创新创业精神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高校应通过探寻和传承徽商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徽商创业经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徽商创业精神的引领,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传承徽商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徽商群体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坚守儒家道德观、富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徽商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大胆尝试、身体力行、任劳任怨、坚忍不拔、诚信经营、精诚合作、勤俭节约等诸多特点。”[4]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应将徽商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与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相关联,用徽商的成功经验引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创业经营理念的培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战略性发展。

徽商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商业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徽商精神主要表现在开拓进取的开放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徽商精神与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能力进行对比研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新的教育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2.传承徽商精神,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失业风险和整体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大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在就业选择上往往会寻求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转战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考试,缺乏创业意愿和激情。面对较低的创业存活率,大学生在创业选择时往往畏首畏尾,知难而退。在高校创业课程中应设置徽商创业史课程,跨越历史的河流,了解徽商创业的动机、创业的艰辛和成功创业背后的故事,对徽商精神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做出正确解读,逐步改变大学生寻求稳定、甘于平淡的片面认识,集聚创业热情,激发创业动力。

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讲求创新的综合性素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高校应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拓特色双创教育,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素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3.传承徽商精神,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胡适曾经评价到:“一千多年来,我们徽州人都是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全国的,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5]徽商的经营哲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徽商精神具有深入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徽商文化是安徽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高校应发挥地域特色文化优势,运用徽商精神指导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使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特色并自成体系,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对徽商精神的探寻,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发展机制的现实需要。探讨徽商精神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徽商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徽商精神的经营理念和经商哲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全过程,也是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生态氛围的构建

高校应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校创业文化生态。“高校创业文化所体现的精髓与徽商精神的实质是不谋而合的,高校将徽商精神爱国、进取、诚信、开拓、和谐精神融入校园创业文化之中,进一步丰富校园创业文化内涵,提升高校创业文化品质。”[6]高校应通过实施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构建“培训—立项—竞赛—模拟—孵化”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从政策保障、平台建设、资金扶持、创业文化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1.加强政策落实,感受温暖阳光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有的高校还没有按照要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不高,甚至还没有专门从事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师团队。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视和社会关注的不断提高,高校正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l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16〕3号)等文件精神,从课程设置、学分认证、专任教师培养等多方面落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研究院所洽谈建立实习实训和科研实践等教学科研基地,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2.打造众创平台,培育肥沃土壤

目前高校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具体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有所涉及,但双创教育的责任主体部门还不明确,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分工协作不尽顺畅。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相关工作进行了有机整合,新建创新创业处、创新创业学院等组织机构统筹专项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应加强双创平台建设,提供更为充分的公共服务空间,不断加大财力人力投入,在原先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扩点增容,为入驻项目提供免租办公场地、无偿使用办公用具等更为周到细致的优惠服务。创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新建创新创业俱乐部,上马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孵化模式。高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与企业和社会人士展开合作,从杰出校友、成功企业家中遴选创业导师,通过导师的创业辅导,开拓大学生眼界,增强大学生创业感知。高校应大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打造创业信息云服务平台,定时发布创新创业有关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云平台找寻自己所需要的资金、资源、设备、合作伙伴等信息,享受便捷的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3.注重资金扶持,供给充足水分

高校应在奖励激励措施方面多下功夫,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科学发明、技术创造等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对重点项目和相关师生进行重点培育,对取得的科研成果采用奖励、收购等形式加以鼓励。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总结表彰会议,根据科研贡献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师生予以专项奖励资金支持,提高双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按照规定开展创新创业,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科研成果入股创办企业,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并给予资金、场地、法律事务等各方面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高校师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并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高校对在孵企业和创业者进行财政补贴,提供商业贷款担保、贴息等优惠政策,通过招投标及项目化运作购买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实际行动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如设立天使投资委员会,吸纳校友和社会知名人士在学校设立天使投资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新创业,促使较大经济价值的项目尽快落地。同时将具有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向天使投资人推荐,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跟进投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4.营造双创氛围,提供新鲜空气

通过对部分省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调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际和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应通过课堂教育为基础、学生活动为载体、创业园为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的塑造。在校园里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举办践行徽商精神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经营理念,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目的,从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高校应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科技发明、职业规划、创业计划、专业技能等多方位的培训和竞赛,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学习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参加实习见习,增强对创新创业的直观感知;邀请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优秀校友走进课堂,将创业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利用网络媒介、广播电视宣传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定期开展校园创新创业之星等评选活动,向学生群体推介和宣传弘扬徽商精神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高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具有凝聚力和渗透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让“双创”活力竞相迸发。

徽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徽商精神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徽商一直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承徽商精神有利于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指导大学生为何创业,如何创业,徽商的人格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对当今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徽商精神与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契合,运用徽商精神的科学成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地方高校应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传承和激活徽商精神,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断焕发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1]汪道昆.太函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4.

[2]叶显恩.徽商的辉煌业绩源自高文化素质与创新精神[J].黄山学院学报,2006(12):7-9.

[3]陈志超.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105-109.

[4]卢春凤,余敏辉.论徽商的创业精神[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2):24-27.

[5]胡适口述自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

[6]陶佳,钱慧.基于徽商精神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品质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1):126-129.

(责任编辑:张明海)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6.013

G641

A

2096-2452(2016)06-0062-04

2016-11-17

方瑞(1983-),男,安徽六安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6YJC710004)。

猜你喜欢
徽商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新徽商”的定义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