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合力论”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

2016-03-15 11:58郭继文
关东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合力恩格斯实力

郭继文

“历史合力论”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

郭继文

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使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合力论”的一些问题。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丰富了历史合力的构成要素,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软实力也凸显了社会有机体各个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也说明,只有把文化软实力置于历史合力中,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文化软实力及其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拒斥文化决定论、文化软实力决定论,反对把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绝对化。

文化;文化软实力;历史合力论

面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巨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仍不失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为我们探讨“历史合力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合力论”的一些问题,从而赋予“历史合力论”以新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唯物史观视阈下的“历史合力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1846年《致安年科夫的信》《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强调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闪耀出“历史合力论”的思想光芒。在《自然辩证法》和《路德维希·费尔色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恩格斯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合力论”思想,首次提出“合力”范畴,并运用于历史领域,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和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的信对“历史合力论”进行了精确的、系统完整的和深刻的表述,澄清了当时许多人的疑惑。“历史合力论”驳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歪曲和攻击,是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所获得的理论成果。

我们可以把“历史合力论”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发展的合力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社会构成看,“历史合力论”把运动着的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指明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并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加以细化。“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6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2页。作为历史合力构成要素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有了新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如生产、阶级斗争、经济、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生产、阶级斗争、经济、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化、艺术与社会发展的主体意志等因素构成了历史合力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社会发展中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二,构成历史合力的诸因素具有层次性。“历史合力论”认为社会是由诸多环节、诸多要素、诸多中介构成的、有层次的结构。按照从前提、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次序,这些要素和中介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即确定的前提和条件、社会生产、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人创造了历史。历史的前提和条件在时间上先行存在,相对于主体来说是外在的,是历史发展由可能成为现实的条件。“我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页。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意志也同样需要确定的前提和条件。“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这些前提和条件包括经济的前提和条件、政治的前提和条件、人们头脑中的传统等等。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在历史合力的诸多因素中,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发挥着“归根到底”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状况是基础”,*[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页。“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9页。社会生产是历史合力的深层基础。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的统一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作为生产表现形式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变化,但三者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变。“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2页。经济关系决定着其他诸因素的存在并成为各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人为了从事社会生产而结成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历史合力的社会生产、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呈现出不同的相对的层次性,在社会发展中显示出特定的功能。它们在社会发展中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合力的不同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

第三,历史合力是主体意志和客观结果的统一。“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人”。*[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人们由于特殊的生活条件在从事历史活动时往往都具有自觉的意图,具有预期的目的,具有按自己方向活动的愿望。这使得单个人的意志具有主观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其主体意志的作用和影响。主体意志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凝聚起来以合力的方式发挥作用。“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697页。每个主体的意志都对历史合力有所贡献。每个单个意志的力量都融合在总的合力中。这个总的合力不是各个主体的意志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各个主体的意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冲突中产生的结果。单个主体的意志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就引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性的分力,并进而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共同创造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这凸显了历史进程中每个主体的意志对历史合力的作用。作为主体意志相互冲突和作用的“总的合力”超越了主体的主观性,具有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二、“历史合力论”的时代局限性

鉴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对“历史合力论”的研究已达到了那个时代应有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对“历史合力论”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奠基性的论述,尽管“历史合力论”在今天仍不失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历史合力论”的全部内容,仍然存在尚待深化和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实际出发,广泛考察了历史合力的诸多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要素。“历史合力论”认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发挥的是基础性、决定作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最终决定性的作用。但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最终决定力量”而非“唯一决定因素”。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与社会生产的作用相比,社会其他因素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尚不突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社会生产的终极作用,而对其它因素的作用未能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而客观上造成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长期有人将社会生产的“最终决定力量”误解为“唯一决定因素”,误认为物质或经济是社会发展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文化是被物质或经济决定的附属物。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文化生产规模狭小,市场经济不够发达,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联系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尚不突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论述也比较零碎。例如,马克思提出“文明的果实——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2页。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94页。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生产过程中也必然创造出精神文化的力量。恩格斯指出,“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它对经济、政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强烈地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文化作为相对独立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作用上,还表现在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历史的继承性,以及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方面。”“没有古代文化,就不会有我们全部经济、政治和智慧的发展。”*[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6页。“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2页。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社会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社会的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的论述也是有限的,至于文化等因素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深入而系统地研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系统而完整的文化及文化软实力理论。长期以来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也曾经存在过强调生产力,而忽视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这就会使人们产生对社会发展的简单化理解,忽视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忽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文化软实力对“历史合力论”的新发展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必然发生新的变化。而现实社会的这些重大变化,必然对“历史合力论”产生重大影响,使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合力论”。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为我们研究探讨历史合力问题开辟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使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合力的一些问题,从而深化了历史合力论,成为历史合力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一,文化软实力丰富了历史合力的构成要素。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资源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通俗地说,主体无需动用强制性力量,只需凭借其无形的影响力被客体认同和接受后即可实现主体的政策目标和预期目的,这就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资源作用于对象,被对象在思想上认可、接受并在行动上践履,表现出自己的力量,表现为对客体产生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文化软实力对内表现为对国内公民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对外表现为对他国产生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历史合力实际上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历史合力是立体的、开放的完整动力系统。历史合力论认为,合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历史合力的质和量,而合力质和量的规定性又随着组成合力的分力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化。“历史合力论”在重视生产力作用的同时,也重视各种分力的作用,在动态的系统中来把握历史合力的复杂性。合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是系统同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成为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历史合力的分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是为反驳当时的“经济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等错误观点,是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历史合力论”在重视生产力作用的基础上,肯定了政治、文化、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传统等因素的分力,更关注到意志合力,是社会主体分力、社会客体分力及其交互作用的综合。历史合力作为系统,不是各种分力要素的简单相加,它还包括分力要素间的关系,分力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才构成合力系统。历史合力作为系统都是由分力要素构成的,如果没有分力要素,作为合力的系统就不存在了。分力要素只有在合力系统中才能称之为分力要素,发挥分力要素的作用。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丰富了历史合力的构成要素,使我们对历史合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文化软实力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认可和重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的资源,而且渗透贯穿到文化软实力之中。对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是现实的人组成的社会,而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素质和个人需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在现实的社会中仍然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依靠文化去化解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种种矛盾,就必须依靠和发挥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的作用和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人。只有这样,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社会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等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立场和方法,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社会发展和变革往往是从文化变革开始的。文化,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的落后的制度和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理论和价值理念给人们提供理想信念的支撑。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如何,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在思想上意识到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当人意识到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会自觉地坚持和完善这种生产关系。文化也能够启发和引导群众自觉地变革或维护一定的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启发和引导人们树立改革意识,形成强大精神动力,推动人们改变原有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和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等等事件,从正反两方面都表明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第三,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历史合力中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在不断凸显和增大,过去曾经是次要的因素今天可能成为主要的因素,过去对社会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今天可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软实力的产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复杂性。它以生动的现实进一步证实了历史合力论,澄清了过去我们在理论上的误解和偏颇,凸显了作为历史合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化软实力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涉及到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客体、载体的协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提高劳动效率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文化软实力渗透于文化产业设计、生产、交换等全过程。文化软实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文化软实力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会拉动对本国文化产品的需求,提升本国文化产品的质量,带动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能带动与文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软实力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文化软实力可以把本国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加以合理开发、利用,使之成为本国人民和全世界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把本国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形成良性循环,还可以防止他国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审美观渗透。发展文化软实力对外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本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发展文化软实力和运用文化软实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综合国力的发展,能够达到实现国家利益的目的。如果哪个国家能够抓住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主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推动本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而那些被动、被迫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就会丧失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发展带来的机遇,成为全球化发展中的落伍者。

文化软实力还能提升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民族的灵魂,激发各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创造力,为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231页。高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

文化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是促进综合国力发展的动力。世界各国在重视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本国的主要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是当今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世界主要国家兴起所依赖的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16世纪的西班牙主要依靠黄金、殖民地贸易、雇佣军和王朝关系取得了海上霸权;17世纪的荷兰主要依靠贸易、资本市场和海军,成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法国的力量源泉是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软实力);19世纪的英国主要依靠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贷款、海军、自由主义规范(软实力)、岛国位置(易于防卫)维持了世界的霸主地位;20世纪美国的力量源泉是经济规模、科学技术领导地位、位置、军事力量和联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软实力);21世纪美国力量的源泉是技术领导地位、军事和经济规模、软实力和跨国通讯枢纽。*[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何向东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14页。大国的兴衰历史表明,仅仅具有硬实力或软实力弱小的大国难以维系其大国地位。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改变了国际关系中国家或民族之间的竞争的方式。文化软实力不以抢占领土为目的,它以非强制的方式通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的渗透,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自愿认同和接受强势方的一整套文化观念,把对方连根拔起,自觉站在强势方一方,自愿接受强势方的统治和控制,占有对方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取得政治霸权、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达到自己的目的。全球化的历史证明,文化软实力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资源。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把握主动、影响世界、引领时代发展的国家往往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兼有尤其是文化软实力超强的国家。大国的兴衰史表明,一个国家仅靠强大的物质力量、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等硬实力难以持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竞争,还有软实力的竞争。大国的维持和发展不仅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而且更需要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有两条主线,一是物质的和表层的,科技、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故称之为‘硬件’;一是包括精神、思想、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信仰习俗等等比较内在而抽象的,故统称之为‘软件’。”*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卷)》,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3页。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能够较长地维持世界大国地位的国家需要强大的软实力。强大的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为硬实力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国家的维持和发展不仅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而且更需要文化软实力。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基于文化强省战略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提升研究”(J15WA07);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CDX15023);2016年度山东交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

郭继文(1973-),男,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山东交通学院社科部讲师(济南 250023)

猜你喜欢
合力恩格斯实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芪”心合力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实力抢镜
合力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