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文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文献分析视角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现状
廉 文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于2010年颁布,基础教育作为关键部分,在其中有着较大篇幅的阐述。在中国知网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关键词,以《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以2010—2015年为时间段,由此所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通过总结基础教育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分析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可以为进一步深入改革进行提供借鉴。
基础教育;改革;效果
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到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这些对教育发展起指导性作用的文件可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到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都出台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为教育的发展引领方向、保驾护航。21世纪,我国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立足我国国情,颁布了当代中国教育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它适应我国国情,体现时代需要,对我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以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内容除序言外,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它确立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并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与以往的教育文件相比,《纲要》在理念与政策上都有很多创新和突破之处,集中表现在:“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困难问题;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其在输入地参加考试的办法;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明确政府职责,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依法保证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提高教师积极性等。”[1]基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纲要》中有很大篇幅的阐述,分析整理《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有助于明确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进展和不足,及时总结,以便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方向,提供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基础教育改革,重新界定教育目的、变革课程设置、推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评价方式,在教育体制和制度变革上进行新的尝试。我国学者在思考和探求适应本国基础教育改革方式方法同时,积极研究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2009年至2014年,美国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旨在应对《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以下简称NCLB法)的现实困境,适应国际竞争需求。NCLB法是美国进入21世纪颁布的首部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在美国当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该法案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NCLB法目标设定过于急躁冒进。它要求所有学生阅读和数学水平在2014年达到百分之百熟练程度,要求各州为完成这一任务制定适度的年度计划时间表。由于目标过高,各州纷纷降低标准或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其次,NCLB法将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作为衡量学校绩效的唯一指标。这导致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和数学的教学上,出现“为考试而教”的现象。一些差校更是将主要精力集中放在应付考试上,学生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也遭遇严重问题。*参见陈艳萍、洪明《美国联邦政府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调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之豁免政策探析》,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4期,第27-29页。NCLB法对所有学校规定相同的目标,忽视各个学校自身发展的差异性,让一些实际上在学业方面取得进步的学校在绩效评价中得不到肯定,挫伤其积极性。另外,NCLB法对于“高质量教师”的界定仅是对教师的文凭提出要求,忽视课堂上教师实际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单一化,限制了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基于上述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有学者对美国政府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具体阐述。通过将豁免政策与NCLB法进行对比,具体介绍了豁免政策的教改原则及实施状况,进而指出豁免政策的优势之处在于为教育改革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以‘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作为教改的目标;改变了NCLB‘一刀切’的做法,允许各州根据当地学生状况制定适合的改革方案”[2]。同时,豁免政策把“学生成长”等多样化指标列入责任制的范围,改善了为考试而教的现象。也有研究者通过对《力争上游计划实施纲要》《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以及《力争上游——美国早期学习挑战》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分析,*参见崔成前《近五年美国政府基础教育改革策略分析》,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5期,第19-21页。概括指出其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推动学前教育为改革基础。政府投资50亿美元用于拓展幼儿教育,对在幼儿教育发展方面作出特殊努力和贡献的教师以及学校,给予国家奖励。二是以提高教育标准为改革关键。美国政府要求各州提高课程标准,从根本上增加难度,达到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接轨。并建立数据信息系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以解决教育标准提高对测量方式科学化的要求。三是把强化师资力量作为改革的有力保障。为此,政府采取实施一系列实质性措施优化教师队伍,如确定高效能教师评定标准,提供经费鼓励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进行传帮带;淘汰不合格教师;保证教师入口和出口机制畅通。四是把扶持弱势群体作为改革难点。“联邦政府要对各弱势群体聚集的地区继续进行拨款,并赋予在争取竞争性拨款时一定的优先权;同时,对接受拨款者提出相应的要求,确保资金得到有效使用。”[3]此外,树立危机与公平意识,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注重经费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学校、社区、家长的合力等建议,这些都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
芬兰在PISA中的优异表现,使全世界都十分关注芬兰的基础教育。相关研究文章有介绍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做法,以及探讨其所坚持的原则。比如,有研究者对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法案和核心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芬兰基础教育领域内的课改措施,为我国基础教育中课程改革具体实施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参见张徳启、汪霞《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设计和实施浅析》,载《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第59-63页。也有一些学者对芬兰基础教育改革进行逻辑与理念上的追问,试图从更深层次解释其具体做法和原则。如王悦芳在《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与理念》中提到,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模式不同于国际上的普遍模式。*参见王悦芳《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与理念》,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6期,第7-9页。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芬兰基础教育也在借鉴国际流行的做法,但并没有为学生发展带来多大的正面影响。于是,芬兰开始寻求全新的改革范式,并最终完成由外部借鉴向内部创新转换,强调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应该建立在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的基础上。剖析芬兰的教育理念,可以发现其包括了优先发展教育,重点投资教育;建立面向全体芬兰公民的公共服务事业;重视教育的平等、公平;实行全纳教育、综合教育,等等。
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不难发现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一些普遍趋势,如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注重兼顾教育卓越和公平;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质量,重视教学环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等。但各国因其国情差异,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又各有不同。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何在把握各国改革共性,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具体国情深入改革,是今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纲要》中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发展任务的制定,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改革具体措施及改革效果的分析,笔者试梳理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概貌和研究现状。
(一)基础教育改革目标
《纲要》中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设定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其中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二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重点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三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纲要》确立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强调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关于基础教育目标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对基础教育目标相关研究整理分析后,发现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由过去只注重数量指标转变为对质量指标的关注和重视。有学者着重分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要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应该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应将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构建学习型社会联系起来部署;并强调素质教育理念已在国际教育界取得许多共识,在我国各地也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素质教育经验,但在新世纪新阶段,仍需加强国内各方面的共识。*参见张力《对〈教育规划纲要〉中与基础教育相关内容的思考》,载《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1期,第20-23页。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价值实现,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对基础教育过程中对于人的价值和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关注。
由此可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确立,经历了由注重数量和规模到兼顾教育质量和公平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科学定位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如何既注重质量,又确保公平,仍需要深入探索。
(二)基础教育改革具体措施
《纲要》规定了基础教育发展任务,如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等。梳理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具体操作层面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总结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学转变及基础教育评价变革等三个方面。
1.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
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工程,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且备受关注。研究者指出,我国课程改革的设计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探索上坚持科学决策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提升地方开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进程的关键因素等,归纳总结我国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系列措施。也有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教师在课程领域内角色的转换,指出“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必须注重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4]。一些学者分析了课程结构应遵循的原则,指出均衡性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认为课程结构调整应注意加强基础课程主体地位,适当开设选修课程,并注重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开发;倡导我国课程改革应该依据我国国情及教育传统,致力于寻求各种课程类型之间的恰当的比重关系,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参见张蓉《均衡性: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趋势》,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第1-3页。裴娣娜指出课程内容设计“要重新考虑学科性质问题,同时要面向生活实际,还要重视课程的文化性”,“在课程改革方面,中国具有原创性研究的优势,一是要充分调动浓厚的本土资源,二是与世界新思维进行深度文化对话,从而不断获得新的认识成果”[5]。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价值取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进行了丰富的理论挖掘。但是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复杂情况,以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如何开发科学、丰富、均衡适宜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又体现出多样性,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掘。
2.教学改革
课程与教学紧密相连,课程改革必然涉及到与之相关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对课程进行改革同时,关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十分丰富。有学者提到要重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主要途径有:实施“师生互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建立“主体间性”的课堂教学文化,促进师生课堂交往;加强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文化的体验性。*参见赵恕敏《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与建构》,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24期,第16-18页。这些研究提供了反思与重构课堂教学文化的新角度。另有学者指出影响课堂有效性的教学问题,如提防心理的存在将教学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相互防范,限制师生自主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泛化理解破坏教学要素之间协同性。*参见齐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个教学问题》,载《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3期,第36-39页。这里所指出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供方向和必要的参考。有宝华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现状中提到,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重心走向教学改革实践;将研究热点聚焦在教学改革难点上;伴随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一批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应运而生,尽管这些成果尚处于深入探索阶段,但其研究指向更加明确具体,解决改革核心问题的实效性更加鲜明。”[6]
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可以看到,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呈现出新颖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研究成果,但是还应看到我国在教学改革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研究不平衡,表现之一是“主科”与“副科”研究水平的巨大差异;而且存在教学改革研究形式主义倾向,部分研究并未深入到理念的实质。此外,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这些问题是今后教学改革研究应当努力改正的方向。
3.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科学检测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变得尤为重要。一些研究者指出我国现行评价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评价认识上的二元对立;评价主体的领导本位,在评价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较适合学生的作用;评价过程的主观主义及评价目标功利主义。*参见李尚卫、周天梅、杨文淑《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载《教学与管理》2010年15期,第6-9页。针对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弊端,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即评价认识上全面、科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谐化,评价过程客观、公正,评价目标合理、科学。张向众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评价改革问题及析因》中也论述了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从评价改革自身内因来看,表现出选拔性评价体系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对立;从评价改革外在关联看,表现为教育改革与评价改革的对立”,相应的解决办法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推进性评价:评价改革与学校变革相互构成随程推进的办法”[7]。概言之,就是通过将学校变革推进性评价和学校转型统一于教育改革过程之中,来推动基础教育评价的科学有效进行。也有学者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对策,包括营造良性互动的社会氛围、建立安全可靠的保障机制、实行科学合理的监控体系等措施,为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必要的解决途径。*参见杨宝山《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载《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8期,第38-41页。伴随课程改革深入进行,新的问题也会随时出现,我国基础教育评价问题还需深入探讨和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为教学活动服务。
《纲要》自颁布以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引,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内基础教育的目标和发展任务,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得以有效进行。其间,我国基础教育也在许多方面取得进步,适时总结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有利于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进行整体把握,以便对今后基础教育工作作出有效的战略部署。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取向得到普遍共识
陈延军指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应转向“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社会本位教育的价值取向到更加具有时代性的“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是当今基础教育价值的重要转变。*参见陈延军《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向、反思与重构》,载《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7期,第31-33页。李晓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的问题中‘去觉察学生成长的需求’,而且必须超出问题的视野‘去预设、策划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构建起让学生潜能发展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8]。有研究者总结基础教育研究充分关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通过教学效益的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许多研究指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课业负担研究”“国学教育”“人才教育”“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等诸多方面。
(二)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一些学者介绍了国外有关师资均衡发展的经验,如日本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定期流动制”,美国通过义务教育“补偿教育方案”来实现不同地区、校际的师资均衡配置,法国通过义务教育“优先教育区政策”来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并总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研究特点表现为:师资配置研究由早期“应不应该做”的意义探讨,转向“如何做”的操作性研究;而且逐渐形成了“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实践探索”的研究思路。但同时也客观存在师资均衡配置方面研究的不足,如专题性研究较多,系统性研究较少;对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不足;借鉴性研究较多,创新性较少,等等。*参见邹强《近十年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回顾与思考》,载《教学与管理》2013年12期,第6-8页。也有学者提到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解决或正在逐步解决。但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人们,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省内县域之间以及省际之间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发达城市学校实现基本均衡以后仍然存在着的择校问题,以及教育均衡理念下如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问题。*参见徐素倪《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载《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8期,第16-18页。杜志强和董方则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给予关注,指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人向上流动的愿望”,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如“培养目标的定位偏差、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教师队伍质与量的匮乏等”[9]。
(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些研究者认为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把握以下六个质量要素,即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给予学校自主权、实行问责制、关注教师发展、关注早期儿童发展以及关注文化等。*参见哈里·安东尼·帕特里诺斯、魏爱德、王燕《以质量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和规划框架》,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3期,第118-128页。如今,信息素养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信息技术将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提供重要的保障,如加强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建设,注重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以基础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有学者认为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并且开始全面实施,同时提出对素质教育政策实施的几点反思,分别是:增加教育政策对教育问题的灵敏性;加强教育改革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提高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等。*参见马宇《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载《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30期,第3-4页。
(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这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逐步把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政府能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教育措施,从而提高了各地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这正是体制改革的初衷所在。但改革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搞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划分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同时,体制的社会化和地方化还需坚持和完善。《纲要》提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一些学者较为关注民办中小学的发展问题,提出民办中小学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参见张彩娟、赵敏《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载《学周刊》2011年第12期,第8-9页。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坚持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教学环境;抓质量,突特色,以此促进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整理我国学者对《纲要》实施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研究,显示出我国学者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度关注和系统研究。
首先,在基础教育改革目标方面,我国学者不仅分析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导向,还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定位的变化进行梳理,指出其由注重数量指标向质量指标的转化。其次,在基础教育改革措施方面,我国学者对于基础教育改革措施的探索,不仅关注改革主体和改革方向,也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不仅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分析基础教育改革,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民办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最后,在基础教育改革效果方面,学者主要对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的效果进行分析,不仅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也关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变化和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由此可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长足的进步,树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改革基调,兼顾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形成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局面及整体与局部协调推进的改革布局。但基础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仍显艰难,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如下趋势:均衡发展仍然是未来十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主题;价值回归将成为基础教育未来改革的必要前提;各教育变革主体的角色更新与相互协调将是关键性因素;系统深化性改革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在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主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0-02-23)[2016-07-2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陈艳萍,洪明.美国联邦政府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调整:《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之豁免政策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4):27-29.
[3]崔成前.近五年来美国政府基础教育改革策略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5):20-21.
[4]黄秀兰.海南农村中学教师科研素养调查、反思与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14(3):117.
[5]裴娣娜.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1(2):14-18.
[6]有宝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1(5):34.
[7]张向众.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评价改革问题及析因[J].教育科学研究,2010(5):29-32.
[8]纪雪聪,邵光华.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热点透视与展望: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所载论文的内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55-59.
[9]杜志强,董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瓶颈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25):4-5.
(编校:李一鸣)
Research of China’ s Basic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LIAN We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eOutlineoftheNationalMediumandLongTermEducationReformandDevelopmentProgramwas promulgated in 2010, and basic education is a key component which is discussed a lot. In CNKI we search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keyword, tak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other core journals as the source of literature, and set 2010-2015 for the time perio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form.
basic education; reform; effect
2016-11-10
廉文(1992-),女,山西运城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比较教育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别教育比较研究。
G639.21
A
2096-3122(2016)06-0122-07
10.13307/j.issn.2096-3122.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