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琼琼,刘 颖,楼静婷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0)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德育影响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叶琼琼,刘颖,楼静婷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0)
摘要:21世纪伊始,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以其即时性、便捷性和平民性的优势引起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青睐,迅速打破纸质媒体的长期垄断地位,与之形成并驾齐驱的局面。本文阐述了网络文学的起源、含义与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影响过程的多方面因素,同时为网络文学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建设开辟最大化功能途径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网络文学;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作为21世纪重要的传播媒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更是以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孕育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作为网络与文学的有机结合体,它是科技与文学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和生活方式,它的产生因此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向上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这样一个极具诱惑的新兴事物,对此自然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况且又是在这样一种宽松、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上,身心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是最易受其风格文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自然有利有弊。因此如何分析促成该影响的多方面因素,及时有效地趋利避害亦是一个长久而必然的话题。笔者在本文中就着重探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影响过程中的多方面,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德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最大化途径。
(一)网络文学的起源与含义
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最早的网络文学网站可以追溯到1991年纽约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笑飞创立的“中国诗歌网络”。而又在同年的11月1日,作为当时唯一发表小说的网络华文媒体《HUAXIAWENZAI》的第31期“小小说”栏目里发表了一篇没有署名的千字小说——《鼠类文明》,这篇小说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第一篇中文网络文学的诞生。
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多元的文学,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扩展而产生发展的。但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这种新兴事物的含义与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解释。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主要指发表在网络上的原创文学作品,包括各大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电子公告栏(BBS)上不经编辑、个人文学主页和博客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那些经过编辑,登载在各类文学网站及网络文学刊物上的作品,以及一些电子邮件中的文学作品。[1]欧阳友权在《中国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中说,严格的“网络文学”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样的网络文学同传统的文学仅仅只有媒介载体的区别;在中观的意义上,网络文学是指网络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互动性,不能下载和媒介转换,离开了计算机网络就不能生存,它将网络文学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这是狭义的网络文学,也是真正的网络文学。”[2]同时还有人指出,只有以网络生活或网络文化为写作素材创作出来的才能被称之为网络文学。[3]针对以上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定义与认识,笔者大致将本文所要探讨的网络文学的含义界定如下:网络文学是指在网络上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网络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及其衍生的类文学作品和网络艺术品。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纯粹的电子媒介时代的衍生品,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历史不过短短20余年,但它所取得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朱威廉说:“我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INTERNE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4]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网络文学用户数为1.9亿,网民使用率为36.2%。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平均每天就有1100人为其长篇网络原创小说投稿,每天网站内容更新3400万字。由此可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发展形式已在当今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从国务院于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到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再到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网络文学发表作品的作者实名注册”等一系列文件的举措中可以看出,党和政府也将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关注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弗洛伊德曾说过:“一种科学要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也不必勉强人家信服。相信不相信,要看成绩,它可以耐心等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契科夫也曾指出:“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而互联网作为人类科技史上的划时代一笔,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带领人类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互联网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来看,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及时性、综合性带来了信息的数字化及网络化,它使读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媒体不再是读者获取文学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文学艺术也向世人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网络文学。
毋庸置疑,中国的“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信息的成熟为前提而发展繁荣的。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成熟,才能为文学提供一个新的物质承接载体。因而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极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与网络文学的联系就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愈发紧密。例如,在互联网逐渐成熟的情况之下,手机接入网络变得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这样的智能设备并对此表现出一种极度的依赖感。据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其中,大学生是对手机最依赖的人群。他们表示,跟自己的手机短暂分开就会感觉难以忍受。因而在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食堂、教室、宿舍、图书馆、走廊等场所都能够见到许多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平板电脑的学生。正是由于与这些先进的科技技能设备的亲密接触中,当代大学生在掌握着科技核心技能的同时,不仅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操控者和参与者,而且还是网络文学的主要的创作者和阅读群体。他们在便捷的网络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而不受任何“主流意识”的左右。网络平台所固有的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等特征,使得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某种叛逆精神在网上得以充分展现和发泄。网络上高度的自由和开放,让大学生尽情地在无边无际、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中遨游,给文学的世界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开启了一个新的空间。
(二)周边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身心等各方面还处在发育期的群体,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相对应的为人处世之道都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制约与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的群体无疑对大学生的选择判断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面对网络平台上出现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在此我们也将展开一个粗浅的论证。
网络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校园群体集聚现象。如,根据深受大学生热捧的网络文学《盗墓笔记》改编而来的网剧,自上映后,大学生为了便于对其讨论而建立了相应的网络论坛和QQ群。一群拥有着同样审美取向的人在论坛或QQ群中针对网剧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论。这样的一种方式就将很多原本陌生的个体在无形之中联系到了一起。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一个极具特色的校园群体。另外,我们对一位长期阅读耽美类型的网络文学的大学生进行采访后了解到,他对网络文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身边朋友的影响。并且在接触更多的同类型网络文学后,也逐渐接受了这类文学中主人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慢慢融入了他们所营造的那个圈子中去。而对于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朋友,他们时常会聚在一起去参加一些相关的活动,以便近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方,最后凝聚成一个有趣的整体,彼此之间也会变得愈加认可和亲密。
(三)周边环境的影响
大学是一个文化开放、自由、平等交流的场所,身处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各类文学形式都具有一种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不可避免得引起了大学生的好奇与关注,并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慢慢的进入了大学校园。
一部分大学生渐渐开始了解和接触这类文学作品,感受到其魅力之后便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同时,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与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大学生创作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与充裕的写作时间。当笔者采访一位曾在晋江文学城网站发表作品的同学为何投身网络文学创作时,她表示首先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作家梦,希望能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当自己尽心编织的故事能受到他人喜爱,给读者带来欢笑时,自己内心十分满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将作品出版,是网络文学给了她分享自我拥有读者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可能受盲从心理的主导,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分享与享受着网络文学,自己也就期待着陷入这样的潮流当中。于是网络文学就以这样一种无形的方式发展、壮大、最终影响着大学生。
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中极具创造性和具体实在性的存在,是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但随之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要摒除和规避的,就此针对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德育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阅读者的鉴赏能力,提升创作者的文学修养
面对一些思想内容偏于消极,主体空洞苍白的网络文学,当代大学生自身就应该提高文学鉴别能力,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是优秀、经典的网络文学,什么是劣质、低俗的网络文学,并且要懂得如何摒弃这类网络文学的影响。自觉承担起独立自主的责任,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针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者而言,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加强文学语言的训练,同时也要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因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公开化的文学,一旦成型并且发布,必将引起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好坏,都是无法改变和挽救的。为此,要求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对自己写下的每一笔都要做到认真负责,做到对得起读者,对得住良心。其次,针对那些思想过于偏激的网络文学创作者的文章,比如关于爱国方面的,关于台海局势,中美关系等问题的文章,创作者自身要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思考问题,站在一个合适的立场和角度来进行客观地阐述,真正地做到适度,适量的原则。
(二)尊重大学生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提升高校教师的指导能力
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中的“民主”与“平等”的衍生物,传统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显然与当今时代特征及学生逐渐增强的主体意识格格不入。因此,在网络文学的环境中要尊重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教学活动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会学生为目的。为此,教师自身应该加强网络技能培训,适应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网络化趋势,努力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其次,教师要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或者经典的网络文学来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了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并从其中选择一些好的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讨论。综合以上两点,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更好的师生互动。例如,在校园网上开设相关的学生论坛,把一些优秀或经典的网络文学放在里面供同学们欣赏和讨论,或者也可以在班级里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文学鉴赏QQ群,微信群,以此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和阅读的心理与现状;二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对网络文学的自我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辨别网络文学中的那些低俗、粗暴的作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进而减少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德育的消极影响。
(三)利用规章制度加强文学网站建设
现今文学网站种类繁多,主攻小说阅读的有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潇湘书院、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专营电子书的有浩扬电子书城、飞库、书包网电子书等;发展有声小说的有听中国、评书吧、天方听书、喜马拉雅听书等等;还有豆丁文库、百度文库、腾讯读书、搜狐读书、凤凰读书之类的文化文学。同时,各类网络交流平台也五花八门,例如微博、知乎、豆瓣、微信、贴吧、论坛等,无不聚集着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其内发表传播的各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改变、价值观念形成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此,此类文学网站管理者在提供文学交流平台时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运营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主流文化,注重审查站内发表的易引发争议、不利于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内容,及时清理删除上级管理部门明令禁止的内容,避免不良分子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传播淫秽色情文学及反动文学。
(四)相关部门要加强立法
网络文学作品之所以良莠不齐,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针对网络文学的立法层面不够完善有关。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壮大,相应的也就要求在科技与文学齐头并进的同时,法律法规也得不断完善和发展。
但就目前形式来看,相关法律仍旧滞后于网络文学的发展速度,一些色情、暴力、反动、消极的不良文学和低俗文学仍在网络上泛滥,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快对网络文学监管的立法进程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监管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护”。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保护那些优秀的,经典的网络文学作品,将其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畴,给予原创文学创作者群体来自法律上的保护与支持。在此基础上,政府要鼓励大众积极地投身于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去,努力营造出一种“文学社会”的现象,以此来提升全民的文学素养和精神修养。
网络文学作为21世纪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传统的文学样式和德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网络文学这把双刃剑,我们要认真地剖析其影响过程中的多方面因素,切实地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阅读观,并且在优质的网络文学的环境中,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注:本文系2015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结题成果,项目编号:2015 1049719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歌隐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BZW134)
参考文献:
[1]王晓英.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新媒体思政,2012,(5).
[2]欧阳友权.中国首届“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J].中华读书报,2004,(9).
[3]吴蕊,白琳娜.网络文学对建构青少年德育模式的影响研究[J].科技教育,2014,(4).
[4]朱威廉.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