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政治外交口译中的重要性
徐敏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政治外交译员所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进行简要论述,即政治敏感度、语气灵活度、跨文化知识储备和正确的翻译观,并利用政治外交口译实例解析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用词、语气和逻辑方面的渗透与体现。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政治外交;口译实例
口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同时也是文化、心理和社交活动,口译不仅仅作为语言的桥梁,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政治外交口译的特点非常鲜明,但译员在不同的政治外交场合所使用的口译风格却不尽相同,如举世瞩目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是政治外交口译的重要场合之一,具有浓郁政治文化色彩,是国内外媒体报道“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中之重,是一场高端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员需要在这样一个政治舞台上通过现场的双语转换,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本届政府或年度的工作方针通过另一种语言进行现场传播,“全面、准确、生动”是译员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标;而小范围的高层次会谈气氛远不如记者招待会那样严肃,因为政治家们讲话风格各有特色,时而严肃时而诙谐幽默。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判断译员是否能胜任现场口译的一个重要标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跨文化交际最主要的手段。翻译不仅牵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涉及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翻译实现了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和借鉴,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1]从政治外交口译的场合来看,无论是最具代表性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或是双边谈判、国际会议、大型国宴等,无疑都是高端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政治外交口译的内容来看,其内容一般都涉及到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国际关系和双边合作等重要问题,是将本国政治文化展现给世界,同时了解他国政治文化,最终达成促成重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之目的,具备很强的政治文化交流性;政治外交口译场合虽然形式正规,但气氛一般友好而严肃,其服务对象多为国家政府领导人、政治家,他们身份很高,他们的一言一行举足轻重,代表着一国的政治立场,他们的语言极具原则性与策略性,译员除需忠实于原文,做到准确严谨,还应能在译文中体现讲话人个人特色,使口译与讲话人风格、身份、背景一致,进而促进现场的双边或多边政治文化交流的氛围。
(一)政治敏感度
时任中国外交部翻译司处长的资深译员张璐在2015年首届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上“关于外交翻译能力素质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中认为,译员的政治敏感度是评价外交政治翻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没有这条准线,即使语言再好,翻译技巧再高,恐怕也难以胜任。[2]她提到政治外交译员会面临的“trap”无处不在。如前所述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一场直播秀,其现场翻译具有特殊的不可逆转性,稍不留心便会掉入“trap”,总理记者发布会译员应致力于塑造和维护总理个人以及中国的国际形象,其目的是为使中国的政治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得到推广,以通过这样一场特殊的政治外交活动达到维护国家利益,进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的目的,因此没有平日里积累的外交知识和敏锐的政治触觉,很难胜任这样的一场高压力政治外宣口译。
(二)语气灵活度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为中英文的翻译增加了难度,尤其是政治性场合的翻译。在总理与全世界媒体展开对话的官方活动中,总理的发言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国家、代表政府,所以其发言内容之官方性与权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参加记者招待会的国内外记者的提问方式和语言表达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时而直抒心意时而绵里藏针;另一方面,总理答问时而风趣幽默,时而激情雄辩,总理既代表个人更代表国家,极具官方性与权威性。译员在现场如何将记者们的提问直接、贴切、准确地表达给总理与受众,又如何将总理的答问风格真实、生动、形象地向受众传达,是译员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译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需根据现场的语境和上下文选择用合适的语气进行合理翻译。
(三)跨文化知识储备
“对外宣传中传播和彰显中国文化的特色,坚守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身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向世界传达中国的积极崭新的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最新国情,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具体到汉英新词的翻译原则,则是既要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又要尽量保存中国特色新词的中国特色,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3]政治外交译员必须具备跨文化知识储备能力才能应付即席口译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治外交口译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往往包括政治、经济、财政、政法、港台、外事、人大、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各个领域所面临的、国内外媒体所关注的热点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熟悉及词汇上的把握;其次,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新制度新政策要在译前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熟悉,历年的总理记者发布会是对外宣布大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平台,因此对国家出台的新政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全盘把握国内新政策及其新动向,做到有备无患;最后,进行政治外交翻译时需要对服务对象的语言进行熟悉与研究,尤其对于服务对象惯用的一些立场性用语,御用特色词汇,还包括涉及文化特色词汇,也需添加到语料库中,有可能的情况下,对他可能会进行攀谈的对象也能进行译前的熟悉与研究,这样能够预测双方即将进行的对话内容,做到有备无患。
(四)正确的翻译观
提及翻译的职业素养,张璐在2015国际翻译人才发展会议的发言中指出译员需要有正确的翻译观,不同的场合、内容、现场、服务对象对于翻译有不同的要求,翻译的角色可能会是多变的,比如在有些场合你可能会被要求做现场的双语主持,而好的译员应具备能在各种角色中转换自如的能力。笔者认为正确的翻译观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体的着装、准确的自我定位和正确的服务意识等。作为外交译员,需在对现场环境进行充分的译前预测后得体着装,自身形象要保持低调稳重,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要哗众取宠;其次,译员虽然形象低调,声音需掷地有声,尤其对于外交译员而言,译员的声音代表政府官员甚至一国形象,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将服务对象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进行表述,忠实于原文;此外,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具体表现在对于双方身份、文化及地位的尊重,在尊重双方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翻译,避免正面或潜在的文化冲突,这就对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用词需谨慎
张璐在2015翻译人才发展国际论坛上的发言中举了一个例子:今年6、7月份中国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国内主流媒体采用了unusual fluctuations“异常波动”,在翻译时不能一味照搬外电用词,如rout,volatility,turmoil,plunge等,需要严格按照中文拿捏译文选词的轻重;[2]美国华裔翻译家、高级口译员梅缵月亦强调外交译员在选词上需谨慎:同一种语言对一个字的译法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抗战”这个词,用“anti”还是“counter”在意思上就有很大区别。再如“监督”这个词,可以有很多选择,用“supervise”还是“oversee”,还是用“monitor”,用哪个词是最恰当的需要通过上下文即现场语境进行选择。再如,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现在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现场口译:“China’s reform has entered the uncharted water zone.”[4]“深水区”一词在国内一些外宣材料中被直译为“deep water zone”,但译员在现场没有采用这种惯常译法,将其译为“uncharted water”。笔者在刚开始听到时有惯性思维,认为该处有误译,应该保持与外宣材料一致,并能将这一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更进一步推广,但之后细想译员进行的处理有其逻辑合理性,“uncharted”有“未知的、未被探索的”意思,与“深水区”之“深”即“没有到达过、还没有触碰过的,充满未知的领域”之意相符,不但不存在误译,相反更能体现原文更贴切含义。所以笔者对译员在此处的处理是非常认同。
(二)语气需灵活
张璐在发言中还提到一个例子“经济增长放缓”,一般译为economic slowdown。但也有可能服务对象对“slowdown”这个用词不太满意,这时可以考虑译为“moderation”,以照顾我方关切。[2]再如在2014年总理发布会上总理的发言: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现场口译:“Our ancestors believe that one needs to be persistent in one’s pursuit of the objective. With persistent efforts over time, I believe we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our goal.?[5]“吾道一以贯之”出自《论语·里仁》,中国的古诗词蕴含深刻哲理,往往用最短的句子准确地表达最直接的意思,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译员采取异化策略,完全直译来处理这句话,将此句译为one needs to be persistent in one’s pursuit of the objective,使句子简洁明了,通顺易懂,恰当地表达了总理的一份淡定与决心。
(三)逻辑需合理
“还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现场口译:“Also we need to improve the allowance subsistence system and a system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jor diseases, so that the really poor people can have something to fall back on.”[4]对于“坚守网底不破”的字面含义,如果没有对语篇及上下文的理解,无法与总理在此谈论的保障民生的主题联系起来,无法准确理解源语比喻的含义。“坚守网底不破”在这里是指要改善低保制度保障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译员采用释译的手法将其译为“improve the allowance subsistence system”,目的语清晰明了,更顺应了这段话保障民生的主题,目的听众也对中国保障民生的相关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如“这也表明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5]“釜底抽薪”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意指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字格词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生动形象,内涵丰富,但若现场直译为“take out the firewoo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pot”不利于上下文意思的连贯和信息的传递。译员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避形就义,将此四字成语意译为the fundamental solution,使源语意思得到了准确表达。
参考文献:
[1]马会娟.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2] http://www.yeeworld.com/article/info/aid/6168.html.
[3]张元,王银泉.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5-110
[4] 2013两会记者招待会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http://www.gov.cn/ zhuanti/2013lkqjzh/index.htm.
[5] 2014两会记者招待会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http://www.gov.cn/ zhuanti/2014lkqjzh/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