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军(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一部关于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的深思之作
——论莫言长篇小说《蛙》
孙正军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摘要:莫言的《蛙》填补了计划生育题材在长篇小说中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说中姑姑的故事,表达的是对严格的一胎生育政策所带来的生育伦理问题的不安与焦虑;代孕故事则是对当下借腹生子等新的生育现象所带来的生育伦理问题的困惑与担忧。二者均是从伦理层面对现代生育问题的深入思考。《蛙》是一部关于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的深思之作。
关键词:莫言;《蛙》;生育伦理
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育行为。“生育伦理关系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最原始的社会关系。”[1]然而,新的生育模式与生育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生育模式与生育观念的新旧之间会有冲突,并产生新的生育伦理问题,这些生育伦理问题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焦虑与不安,甚至产生痛楚。
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执行的一胎生育政策,就是一种新的生育模式。这一新的生育模式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中国传统生育观念的强大阻力,二者之间的尖锐冲突给当事人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出现过《超生游击队》一类的文艺作品,一时反响甚大。但此类文艺作品,只是对农民的超生现象进行再现、讽刺和规劝,思想的深度远未达到计划生育工作的内里。
在莫言的《蛙》之前,计划生育这一重大题材一直未能在文学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有其深刻的原因。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手段无非有两种,一是自律,二是他律。在推行计划生育的初期,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并未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而得到相应的转变,计划生育自律手段根本无从谈起,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更主要的还是依靠他律。在人口控制他律的过程中,计划生育工作受到了来自“传宗接待”、“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的阻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地工作与中国传统生育观念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产生了痛楚。一方面是政府强力推进,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的农民百般逃避。计生政策的落实曾经一度陷入了困境。基层计生工作者为了推行计划生育,采用了“非法拘禁”、“扒粮拆房”等逼超生者就范的粗暴手段。更有甚者,追捕抓人,强行施行堕胎手术,终止妊娠。这些粗暴的工作手段,一直以来为人诟病。正是由于这些矛盾而又复杂的原因,导致当代很多作家面对计划生育题材时,选择了回避与绕行。
文学的义务就是对时代“最艰难的问题”的回答。莫言曾说过“有良心的作家,应该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他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他的写作,他应该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或是担忧,他苦苦思索的应该是人类的命运,他应该把自己的创作提升到哲学的高度”。[2]面对这一棘手而又沉重的话题,莫言知难而上,肩负起一位作家的使命,“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3]出《蛙》,对时代的生育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时代艰难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就创作而言,《蛙》是莫言的一次冒险之旅,更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确认,莫言是一位勇敢的作家。“小说的题材有着独特意义和相当的敏感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既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4]莫言用他的如椽之笔,通过姑姑万心的形象,使这一棘手的难题得到了巧妙的处理,创作出《蛙》这部厚重的作品,填补了计划生育题材在长篇小说中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蛙》由“我”(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以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相融的形式,写了两个故事,重点塑造了姑姑的形象。两个故事,一是姑姑波澜起伏的一生,二是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找人替我孕子的故事。前者横穿整个中国当代社会,后者发生在当下眼前。两个故事之间并非毫不关联,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
姑姑的一生波澜起伏,早年煊赫,晚景凄凉。姑姑的故事为人熟知,其形象,套用她自己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一手芬芳,一手腥臭”。“芬芳”来自于成功地为七八千名产妇实施了接生工作,并挽救了很多难产母子的生命。“腥臭”那是因为在执行计划生育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流产,结束了两千八百多个胎儿的生命。步入晚年之后,姑姑一直认为自己有罪,不但有罪,而且最大恶极,不可救赎。并为自己当年的做法感到不安、后悔、焦虑。罪恶感始终伴随着晚年的姑姑,折磨着姑姑的内心,以致她神志失常甚至产生上吊轻生的念头。
《蛙》中的第二个故事是代孕的故事。“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因为渴望有个孩子,为“我”传宗接待,也为实现她做母亲的愿望,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巧妙设计,取得“我”的“小蝌蚪”,通过代孕公司找到代孕者陈眉进行代孕。陈眉因为要替父还债,被迫为人代孕生子,本想生过孩子,还债之后,跳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正是在代孕的过程中,所怀的孩子唤醒了她的生命意识,当孩子出生之后,她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发生了逆转,变为要和孩子一起顽强地活下去。一部现代版的“狸猫换太子”让代孕者陈眉失去了孩子。当陈眉发现自己的孩子并非死去之后,她费劲周折寻找自己的孩子,并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
而代孕者陈眉不是别人,正是“我”的老同学陈鼻的女儿。当年,陈眉的母亲王胆在逃避计划生育的途中,早产生下陈眉之后因大出血死去。幼小的陈眉曾被姑姑和小狮子收养过一段时间,她比“我”的女儿还要小,并且差一点成为“我”与小狮子的养女。在那些日子里,“我”曾经亲手往她的小嘴里喂过奶粉。现在,在小狮子的作弄之下,这位差一点成为“我”养女的陈眉又为“我”代孕生子,“一种沉重的犯罪感就如绳索般捆住了我”,[5]“我”的内心感到不安和纠结。小说中,通过高梦九的“葫芦案”将孩子判给小狮子之后,给代孕者陈眉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故事说明“代孕”等新的生育现象的出现给现代生育带来了许多新的伦理难题。
两个故事在小说的话剧部分走到了一起,矛盾在话剧部分得到了集中呈现,通过尖锐的冲突将小说推向了高潮。姑姑因结束了两千八百多名胎儿的生命而感到罪大恶极,并被这种罪恶感折磨得神志失常,幻听幻想,疯疯魔魔,以致想通过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陈鼻因为未能生到儿子,妻子早逝,而意志消沉,生命委顿,疯疯癫癫,沦为一个十足的乞丐。陈眉因失去代孕的孩子,精神受到重创,几乎要到发疯的地步。小狮子当年是姑姑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却在即将步入老年之际疯狂地渴望拥有一个孩子。王胆、耿秀莲在逃避计划生育的途中死去,王仁美则因堕胎手术而死。读罢小说,掩卷而思,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因生育问题而非死即疯。这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可否认现代生育模式与传统生育观念之间的冲突,对当事者的心灵乃至生命构成了严重的伤害。小说的聚焦点由两个关于生育的故事转向故事所带来的发人深思的生育伦理问题,小说的思想高度由此得到了提升。
小说中的两个故事,姑姑的故事最为吸人眼球,易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而代孕的故事易为读者所忽视。对小说的解读,忽略两个故事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一种残缺。
姑姑的故事指向严格的一胎生育政策所引发的生育伦理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威胁时,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则成为一种必要的措施。但是在生育观念未能根本转变,人们未能很好自律地做好生育控制的情况下,采用堕胎等强制手段来落实严格的一胎生育政策,对于个体而言又有违人道。这样严格的一胎生育政策就陷入了一个二难的境地。《蛙》中姑姑的故事所要表达的正是对陷入这二难之境的计划生育的不安与焦虑。
代孕故事呈现的则是对借腹生子等现代生育新现象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的困惑与担忧。当“我”得知为“我”代孕的人是小“我”一个辈份、且差点成为“我”的养女陈眉时,“我”的内心感到纠结和不安,并且有种乱伦的罪恶感。虽然在李手等人的开导之下,“我”接受了陈眉代“我”孕子这一事实,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但代孕最终还是给陈眉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并且“我”也深知“他(孩子)的孕育与出生,尽管比一般的孩子要艰难曲折,而且今后,围绕着他的身份确认,很可能还会产生诸多棘手的问题”。[6]即孩子的出生会带来新的生育伦理问题。
通过对小说中两个故事进行深入的解读,我们可知,两个故事共同指向一个主题,即对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的思考。姑姑的故事展示的是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高密东北乡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在人们的生育观念未能转变之时,严格的一胎生育政策的得与失、纠结与痛苦,通过姑姑的形象得到了鲜明的反映。姑姑的形象呈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面对严格的一胎生育政策时的心理,其中有痛楚、有不安、有焦虑、有忏悔,也有无奈,引发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生育伦理问题的思考。而代孕的故事,则是指向当下,是对新时期出现的代孕等生育乱象的困惑与纠结。在代孕故事中,孩子的身份确认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且,代孕给代孕者陈眉本已不幸的命运再次带来致命的打击,这又引起我们对代孕等新时期生育乱象引发的生育伦理问题的担忧。这些新的生育现象,若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可能会像当年的一胎生育政策一样,给当事者带来新的心灵创伤。
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莫言的小说是“对民族伦理生存的历史与现状的批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存的道德忧虑。”[7]不论是计划生育还是代孕,他们共同指向的都是现代人的生育伦理问题。反映的是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引发人们对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思考。
小说是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最好记录,它是对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理和情绪的描绘与留存。巴尔扎克曾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蛙》中“作家莫言敏锐地抓住这个关系中国、影响世界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生命的个人的关键性问题,生动地在艺术上展现出中国人在 ‘人的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走过的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历程。”[8]从这个角度来看,《蛙》记录的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对自己那段隐痛生育史的整体记忆,传达出对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生育伦理问题的焦虑与不安,更有对当下新的生育现象所带来的生育伦理问题的困惑与担忧,二者均是对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性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9]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授奖词,对莫言的《蛙》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它“以一个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多端的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深切思考。”[10]由此观之,《蛙》是一部对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的深思之作。
参考文献:
[1]王荣发,朱建婷.新生命伦理学[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4.56.
[2]莫言.我的丰乳肥臀[J].莫言文集-用耳朵阅读[M].作家出版社. 2012-11.33.
[3]莫言.蛙[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4]吴义勤.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J].南方文坛,2013,(3):43.
[5]莫言.蛙[M].作家出版社.2012-11.243.
[6]莫言.蛙[M].作家出版社.2012-11.285.
[7]季红真.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J].文学评论,1987,(6):28.
[8]李衍柱.《蛙》生命的文学奇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6):6.
[9]吴义勤.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J].南方文坛,2013,(3):43.
[10]文艺报,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