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鹏 蒋福东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海淀 100091)
组织管理视域下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领导、决策、组织
——基于关系、内容、保障的三维分析
叶子鹏蒋福东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海淀10009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先进的组织管理思想。从组织管理这一视角出发,对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保障三重维度进行审视,抓住该制度安排下领导、决策、组织的组织管理本质内容和核心要义,进而从组织管理角度为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组织管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三维分析
政党制度,通常是指在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中所形成的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政党之间的特定关系,主要包括:一是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二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其中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1]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底蕴的、根植于中国既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土壤的一项制度化安排。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确立了下来。仔细考究这项制度安排,不仅能够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更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领导、决策、组织等现代进步组织管理思想。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保障出发,对这项制度安排中的领导、决策、组织等现代进步组织管理思想会有较明晰的认识。
在组织管理理论中,领导职能是指组织成员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通过管理者的指挥和协调,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2]具体说来,所谓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3]在这个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过程当中,领导权力的合法性来源,领导理论的合理性论证以及领导方式的正确科学都是领导意图能否实现、领导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影响因子。
具体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现实实践中,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相互关系来看,虽然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各民主党派在法律意义上绝对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在政治上,各民主党派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的这种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被人民认可、由历史选择,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自觉地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在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斗争中,逐步确立了在各革命力量中的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也在长期实践中,自觉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着力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并在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至此,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尤其是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与中国共产党具有一致性,这样的一致性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在政治领导其他各民主党派的同时,又同各民主党派积极广泛地开展密切合作,支持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项制度安排不动摇,始终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与各民主党派保持亲密合作的立场不动摇,在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为各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创造条件,这同时也是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长期执政,但决不能因此就断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独裁型的领导者,也不能因此就断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放任型的领导者,而应该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民主型的领导者,是一个拥有现代进步组织管理思想的领导者。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既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者多党竞争制存在根本区别,同时也与部分国家所实行的一党制、独裁制存在根本区别,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蕴含现代进步组织管理思想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一个组织如果要想获得较为长远的发展,必须既有领导者,又有被领导者;既需要有战略的制定者,又需要有战略的执行者。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明确的统一的领导,该组织的发展战略得不到组织成员的认同,就会导致政出多头现象的发生,同时就会降低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组织运行的效率。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确立之前,我们国家也曾尝试过西方国家所实行的议会制和多党制,也在国民党时期实行过一党独裁制,但是,这些政党制度无一不是因为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而导致失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立则与以往政党制度类型存在很大区别,从其成立伊始,在“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体制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开展真诚合作,并坚持“十六字”方针不动摇,各民主党派也努力结合自身独特的优势,为执政党分忧并出谋划策,在反映社情民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政治生活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与期待,因此,该组织就必须清晰地定义这个目标,同时还须确定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方式和路径。在组织中,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组织管理者担负着定义目标以及确定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方式和路径的重要责任。组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他们设定组织要达成的目标,并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同时制定相关的周密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实现该目标的各种相关活动。[5]决策是组织管理者的本质所在,任何组织管理者都希望能够制定良好的决策,因为组织和外界正是根据这些决策的结果来判断和评价他们的。[6]决策制定得符合规律,决策执行的结果令人满意,则组织和外界给予组织管理者较高评价;决策制定得不科学,决策执行的结果差强人意,则组织和外界给予组织管理者较低评价。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不仅要领导国家政权建设,而且同时还要领导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各项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过程的实质就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正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决策的正确与否、正确程度多少,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和效能,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意义十分深远。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就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程序,管理学大家斯蒂芬·P·罗宾斯将决策的整个制定过程主要分为七个环节步骤:从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衡量标准、为决策的各项衡量标准分配权重,到形成各种决策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决策备选方案、选择一个决策方案、实施该决策方案,最后评估决策的最终效果;而在这一系列的决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正体现了组织管理思想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这一内容。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7]政治协商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共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二是中共在人民政协同各界别代表人士的协商。各个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其成员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经济领域、文化教育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高中级知识分子,而且还包括出版、医药、归侨侨眷等领域的杰出人才组成,在当今社会转型大背景下,通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协商这一内容,各民主党派及各界别代表人士能够利用自身理论知识,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能够有力地促进决策工作的完善,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党制或多党制,要么独自把持执政大权,不给予其他政党利益表达的权利,在制定决策方面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践行准则;要么诸多政党因为观念冲突、利益矛盾而相互斗争、相互倾轧,“为了反对而反对”,使决策难以落地,缺乏执政效能。中国共产党通过构建新型的政党制度,将非执政党纳入参政议政的体系框架中,为非执政党搭建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平台,借助这项制度,各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不仅具备了参政议政的合法性,可以就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建言献策,而且各民主党派可以参与到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所有环节,从而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还能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地通过发挥监督功能,发现并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保证政策执行的不走样、不变形。
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政党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从这个语义上来说,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这一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本身,是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设置目标的重要组织保障。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为了实现组织的特定目标,管理者除了负有定义目标以及确定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方式和路径的重要责任,同时还担负有安排各项事务工作的职能,我们即把这种职能称为组织。当管理者进行组织时,他们决定什么任务将被完成、这些任务由谁来完成、这些任务将如何组合、任务完成后如何汇报总结、谁向谁汇报工作,以及将在哪里由谁做出决策。[8]而设计一种帮助组织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实现其特定目标的组织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为了支持和保障各个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实际职能,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构中不断创新、完善多党合作的理论逻辑,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不断巩固、推进多党合作的组织创新,以此为参政议政目的的顺利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一)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特殊作用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其组织构成中,民主党派成员占有较大比例,各民主党派通过运用人民政协这一协商形式,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进行充分协商讨论,提出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各民主党派还可以通过政协观察等形式对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察;此外,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成员还可以通过对一些社会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以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等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建议和意见,借此反映社情民意,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
(二)各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群众行使权力的载体,同时也是民主党派成员发挥作用的机构。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对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党和国家领导人选的确定、中共中央提出的大政方针政策进行充分协商,同时参与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系列报告,以及其他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提出议案和质询案等。
(三)各级地方政府通过与各民主党派成员加强联系,为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开辟渠道
如国务院邀请各民主党派成员参加相关领域的座谈会,就有关的方针政策征询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可以通过聘任制的方式,聘任有关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务院参事,利用其相关专业背景积极开展工作,发挥智库作用;各级政府根据工作内容同相关的民主党派加强联系,邀请民主党派成员参与本地重大政策的制定。人民政协、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联系这三种组织形式,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重要的组织结构。为各个民主党派实现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上的合法性。长期以来,各个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参政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切实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功能,如仅在201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民主党派提案数量就超过了300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现实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推进多党合作的组织创新,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提供了坚强支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成立以来,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推动国家社会进步方面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愈发复杂,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越发严峻,肩负的任务愈发艰巨,在这样的历史关口,我们以新视角,从现代组织管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保障出发,对这项制度安排中的领导、决策、组织结合组织管理学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而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共同实现中国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1]叶笃初,卢先福.党的建设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4.
[2][3]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6,237.
[4][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Z].2007-11.
[5][6][8][9]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176,10,262.
(责任编辑:朱小宝)
叶子鹏,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研究生。
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3.004
D665
A
1009-2293(2016)03-0017-04
蒋福东,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