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维度分析
——基于网络微文化视角

2016-03-15 09:52张晓寒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张 涵,张晓寒

〔1.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2.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维度分析
——基于网络微文化视角

张 涵1,张晓寒2

〔1.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2.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

网络微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于一个微字,内容简短干练,给人以微小之感,个体在参与过程中寻找一种存在感,以达到满足自我内心的情感渴望和心理需求的目的。在当今网络微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价值认同是始端,人格塑造是关键,环境育人是潜移默化的熏陶,自觉践行是最终归旨,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生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网络微文化;自觉践行

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信息繁杂、良莠并存,也易于引发诸多个人认知、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碰撞以及社会道德标准的困惑。囿于汲取知识的方式和凝练人生观点途径的局限,使得迅速达成的认识缺少应有的逻辑体系和阅历支撑。因此,他们的认识和观念呈现“浮浅”“动荡”和“易于改变”的表象。教育工作者应适时把握新媒体的时代特点,更新并提升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清晰、准确、高效地落实到教育工作中[1]。

一、价值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情感维度

1.由内心冲突到价值选择

网络微文化不再追求一种声音、一种评判标准,它是个体话语的表达和情感诉求,是真正属于大众的群体文化。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情感丰富、乐观向上,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和个人信仰迷茫等问题,经过内心的纠结和冲突,理性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并进一步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由理性接纳到情感共鸣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但思想波动大、自制能力差,在其学业生涯中,更关注成长成才问题和社会焦点问题,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具有认知障碍和情绪化特点。因此,大学生应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情绪体验,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使得自身思想认知、政治认知、道德认知得到提升,内化为其心灵深处和行为观念,且升华为相应的个人信仰和理想追求,增强他们的认可赞同感。总而言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是大学生对其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而这种情感共鸣又从心理方面强烈表现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

3.由思想转变到沉淀固化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时,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新的特质,表现出异常的活跃与激烈,能够理性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产生情感共鸣,表达思想情感上的认同,并按照其要求,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重新建构,不断破解自我成长的发展困境,不断化解心灵深处的精神困惑,结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思想意志。

二、人格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志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是随着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利用微博、微信、BBS、网络日志等新媒体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政策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探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意义。坚持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互联,促进和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3]。

1.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相结合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人文素养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科学精神是学生成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内部提升其涵养、品格、道德等品质,外部开拓其创新精神,增强自身能力,引领指导他们掌握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正确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作为思想的风向标,为积极进取的大学生品格树立正确的培育方向。

2.内化意识和外化行为相融合

随着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思想活动受到了影响,其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得到显著加强,与此同时,理想迷失、信念动摇、道德堕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随之出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优良的品德素养,必需经过内化→外化→内化过程的反复践行而形成,将道德规范向个体意识转化,再从个体意识向行为习惯转化,最后再回到思想品德,这种循环的践行,有效切实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培育科学的追求价值取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3.理想信念与自我实现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发挥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符合广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评判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将理想信念和自我实现的结合落实到各方面,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构造良好而坚实的基石。

三、环境育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维度

以环境为中心的文化生态互动圈强调各种的敏感因子的互动、协调发展。学校环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殿堂,家庭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环境,社会是价值观培养的有效载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构成。高校大学生思想多元化和价值多样化,思维活跃,观点跳跃,但有些高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和改善教育方法,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改革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过于陈旧的知识和落后的教育理念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学生的需求不强和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达不到德育的教育效果。家庭更关注孩子的成绩、成才,缺乏理想信念的教育和人格魅力的培养。这三个大环境并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学校内部各个环境子系统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和融合[5]。

1.构建校园微文化生态圈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选择的主要载体,微文化的兴起迅速占领了校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微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科学对待和认识网络微文化,并从制度层面约束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减少学生接触和传播垃圾信息的机会,维护校园网络的纯净。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渗透着人文气息、彰显着时代精神的校园环境能让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心灵。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新时代,对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家长如何运用新媒体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家长将子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建立起健全的言行标准机制,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运用新媒体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注重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和学校的密切沟通,共同引导学生坚持理想信念和实现人生价值。

3.净化社会网络文化空间

微文化的特点之一是碎片化,让人们利用时间空隙来快速完成信息的发布和聚集。互联网空间清浊同流,杂乱无章,有害信息层出不穷,阻碍了网络健康发展,传递网络负能量。黄赌毒信息传播泛滥,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这些社会反映强烈的网络顽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之中,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进行大力宣传,给予物质上的鼓励和支持,在社会上形成崇德扬善的良好氛围。

四、自觉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维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多么深刻的价值认同、多么强烈的道德责任,都敌不过行动对其的检验。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取决的都是行动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更号召大家付诸行动。

1.制度建设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切大学生成长发展,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不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够持续自觉践行,要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并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可能地做到支持和满足,为有效践行、高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2.榜样作用

教师是校园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因此,发挥高校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模范领导作用这一行动势在必行。应积极发掘大学生同辈群体中践行的先进模范典型,他们年龄相仿,便于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志趣相投,易于提高活动参与度和投入度;他们互动频繁,不断影响彼此,从生活中慢慢渗透,深入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

3.实践养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心理过程,但其核心还是在于实践。情感认同只是内心的升华,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透彻吸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够提升自我、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然而,能更深刻地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却是亲身实践,它促进大学生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7]。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高校充分运用不同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作用的最大优势,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家长可以将子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取二者之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背景环境,不仅对学校文化环境有着导向作用,而且对家庭环境也有指导作用。这三股力量的教育文化生态圈得到合理的整合和调整,才能实现其良好的互动。

[1]李长学.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94-96.

[2]张春美,陈继锋.微文化生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42):67-70.

[3]王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哲学向度[D].济南: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3,23-25.

[4]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38-40.

[5]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3.

[6]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41.

[7]尹鸿,王一川,等.微文化需大关注[N].光明日报,2013 -12-14(14).

(责任编辑:李瑞兰)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3.022

G642.0

A

2096-2452(2016)03-0090-03

2016-04-01

张 涵(1983-),女,河南周口人,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张晓寒(198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2015SJD703)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