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
(中共安乡县委党校,湖南 安乡 415600)
当前农村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刘建平
(中共安乡县委党校,湖南 安乡 415600)
在农村社会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其成因有根本性的、深层次性的因素,也有具体工作薄弱欠缺的原因,因此要创新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的思维和方式方法,带领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意识形态;农村意识形态;农村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念、观点、概念及其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见解、信仰、追求”〔1〕。它直接关系着我们政治目标导向和社会价值追求。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农村意识形态作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当然重大。并且,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转型、大力推进城镇化、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变革背景下,农村意识形态形成了诸多不足和问题。因此,研究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不足、问题及对策,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一)意识形态在农村正面临着“消解”和“分化”的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相对纯正的意识形态,当前正在农村社会逐渐消解、分化。所谓消解,就是原先纯正的意识形态被消融和解体;所谓分化,就是被异化的观念、观点和价值分而据之,从而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在人们内心的分裂和涣散,即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分化出多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由此变得复杂混乱。这种消解和分化,主要体现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发生了一些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状况日趋复杂多样。
一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下,以个人价值为中心。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后,包括农村社会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更多地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了首位,而轻视甚至放弃集体性、社会性的价值实现。因此在现实中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二是在利益分化的社会利益格局下,以个人利益至上为追求。利益分化下,人们的利益目标转变为个人利益至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就必然选择个人利益实现。
三是在西方“普世价值”影响下,价值取向盲从。一些人对西方社会宣扬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等“普世价值”,不作深入研究和认知,一知半解,不了解它们是与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与其政治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而加以盲目照搬照抄、东施效颦,并将之影响到了农村社会。
四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等腐朽糟粕思想沉渣泛起。这些思想的根本问题,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落后腐朽,比如,有的人开始走向及时行乐、当世享受的人生观;有的人选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价值观;有的人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世界观。这些思想扰乱了农村原本相对纯净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刺激了农村人口犯罪案发率,包括给外出打工的城市增加了繁重的治安压力。比如,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中《广州市社会治安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数据显示:2010年亚运后,广州市刑事治安警情平均每天1000件左右,年均35万—40万件。〔2〕
(二)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正面临着被“淡化”和“弱化”的危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构成我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灵魂,构成我们精神信仰的脊柱,构成我们执政合法性的基石。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潮,这股思潮影响着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的人们。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面临着的“淡化”和“弱化”的危险,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群众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价值的认同上。
一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上。当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土地等生产资源都分包到户,农民自主生产、自负盈亏,除了集体发包后剩余的极其有限的村集体土地、山林等共有财产外,绝大部分村民不能再更多地感受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福利。
二是在社会主义分配方式上。当前农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打工经济、进城从事第三产业和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贫富分化和贫富悬殊社会现象,以及在此基础上造成的农村社会群体阶层分化,对农村群众思想影响很深刻,使他们不由得不将目前社会状况与资本主义属性联系起来,尤其是劳资关系、财富获得、社会地位、人与人关系、人们思想道德水准等方面的联系。
三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市场经济追逐私利的特性,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群众原本淳朴善良的本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群众的价值取向。而我们在社会转型中的很多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尤其经济与思想道德关系的问题,没有向群众透彻准确地讲清楚,造成了群众的误解。比如,“一切向前看”被群众错误地演绎为“一切向钱看”,在一些农村地区,只求发财,不问手段,不以耻为耻,反以耻为荣,形成了村庄群体性的违法犯罪,比如“诈骗村”、“偷盗村”、“卖淫村”、“抢劫村”的出现,就是一种必然结果。
四是在社会主义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上。最近十多年来,中央取消了农村一些税费,努力解决农村地区上学难问题,启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事业。这些给农民带来了新的福利获得感。但是这些福利的获得,在实际的兑现操作中,是有限的。比如,当前农村广大贫寒子弟很难凭着自身天资和努力,通过读书学习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更遑论与“富二代”、“官二代”公平竞争。而我们至今还没有为其提供公平竞争的社会基础。根据北京大学招生办数据,2016年北京大学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达19.14%。〔3〕这个多年连续增长才达到的19.14%比例,相对于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53.7%以上的农业大国来说,就很能说明农民子女在高考竞争中的绝对劣势。而目前的这种教育竞争状况,从社会的基础公平角度看,还远远不如在上世纪实施“教育产业化”之前来得公平。
任何一种稳定的社会,必须由一种得到普遍认可并遵循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应当得到全社会成员高度一致的认可和接受;否则,就会使社会思想观念陷入混乱,就会大大增加维持社会秩序的成本,就会使国家法律制度疲于应付混乱局面。
(三)消极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行为肆意在农村沉渣泛起
意识形态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农村意识形态发展变化与全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同时又带有其相对独立性,这与中国农村沉淀着数千年传统思想道德和乡土文化有关。
而当前,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社会,大量的消极腐朽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行为在市场经济等因素作用下,开始发生潜移默化作用。它的思想观念正在与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愈行愈远,它正面临与农村传统的善良本正的乡土文化相分离的危险,当然,也面临着与意识形态相背离的风险。突出表现为:呈现出以极端自私自利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利益原则的趋势;代表正能量的道德舆论约束力越来越微弱,金钱和权势在社会价值评价的权重中高度上升;意识形态被视为空谈,而现实私利的获得成为村民行为的基本评价标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一些打着宗教名义的歪理邪说,在农村大行其道,它们用一些隐蔽的方式在农村滋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控制了一些群众的思想。2016年8月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遭电信诈骗死亡案〔4〕,具体诠释了一些农村青年不择手段地去获取财富的犯罪行为之猖獗、之职业化。
(一)农村所有制关系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农村社会对公有制观念、集体观念的巩固和发展
首先,原先的公有制观念和集体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公有制成分及其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地方农村集体所有制甚至已经名存实亡,村组的集体经济除了田地外,基本上没有其他集体公有的经济实体、经济来源。农民独立进行家庭生产经营,与村组集体的联系变得可有可无,而村组集体也很少去组织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村组干部不能从集体经济发展和其他农户经济发展中获得利益,他们一般也没有积极性去发展集体经济,或者以集体名义帮助农户发展。当前大部分农民劳动力离开了第一产业,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使农村村落和农村经济呈现空心化。这些变化,必然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因为集体在村民内心,已经成为不再决定其财产收入、财物分配、利益获得、生计维持和自身发展的组织。
其次,因为农村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思想文化的管理、宣传教育越来越乏力。当前农村的组织管理形式与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集体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形式由严密组织性向分散性、自由性变化,即由原来严密组织的公社、生产队形式,向生产独立分散、党政组织相对薄弱的村民自治转变。政治与行政的组织力和控制力严重减弱。二是农民迁移、流动频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在外打工,难以就地参加思想文化教育管理活动。而农村常年在家人口,大多是老人、小孩等留守人员,他们缺乏接受宣传教育的能力或积极性。
(二)价值观多元化和利益分化影响着农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首先,市场经济为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保障生产经营的自主性,必然解脱农民对个人私利追求的束缚。这极大地激发和唤醒了农民自古以来对利益和财富的渴望和追求。而这种渴望和追求,在市场经济法治尚未完善的条件下,无法规制好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于合法范畴。那么,敢于冒着违法犯罪风险、藐视公序良俗去攫取财富利益的人,往往在市场经济中更能实现财富爆发增长。而现实也确实如此,比如,企业行贿等经济犯罪、血汗工厂、“黄赌毒”、“盗抢骗”等等。那么,这些挑战了共同富裕、合法致富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社会现象,给了打工农民以新的扭曲的价值观。
其次,随着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西方社会价值观及其意识形态加剧了在中国社会普遍而深刻的渗透。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主义和“美国梦”式社会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迅速侵袭、蔓延到了中国社会。这些因素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影响,从而造成了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社会存在着解构风险。比如,中国科学院蒋高明教授近期的一个农村社会研究,就是从环保角度,深刻反映了在价值观多元化下、农村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已经开始被极度地撕裂、分散。〔5〕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后,极度私利化的利己主义就在农村凸显了出来。农村社会受到社会大转型的冲击影响后,很多村庄正在从善良本正、公义道德的传统乡村社会,逐渐向现实私利主义转变。一些人开始变得一切从个人需要、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判断出发,追求现实获得,不计长远后果,甚至不惜违背传统的道德伦理,这种现象在当今农村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在农村道路修建、农田成片开发、征地拆迁、水利工程修建等公共受益的事务上,一些农民往往借机阻碍、破坏,以获取自己最大化私利。
再次,价值多元化和利益分化,造成了农村社会思想舆论约束力越来越弱化。农村思想舆论场正在由传统纯正的主流意识思想舆论场,向高度私利化的思想舆论场转变,向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舆论场转变。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思想观念及社会舆论的巨大嬗变,农村社会当前也不例外。农村社会相比城市社会,还存在一些不同。农村传统上能较好实现乡土社会自身调整规范的乡土文化、公序良俗、乡土社会调整机制等,正在逐步走向消散、退化,原来农村传统乡土社会的自身调整能力越来越孱弱,代表传统正能量的舆论约束和道德制约也越来越稀缺。农村群众的思想行为已经逐步变得自由散漫、无所约束、无所引导。
(三)地方基层党委政府对农村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着力太弱、效果不佳
首先,基层重视不够。就全国范围看,县级和乡镇基层政权对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大都重视不够、着力太弱。2016年8月18日《人民日报》指出,“‘党的领导弱化’‘党建工作薄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这是(近年来)中央巡视组在许多地方和部门巡视时发现的三大共性问题”〔6〕。虽然党中央一直要求重视农村党建工作,但是,党建仍然被地方基层视为“务虚”的工作任务,难以在实际中真正创新方法、做出实效。乡镇党政的常规性工作繁多杂乱,临时性工作复杂艰难,为应对上级各项工作考评,基层已经疲于应付。而党政班子人员一般也是主要应对能影响其政绩考评的工作,而对于党建等难以体现出具体政绩的意识形态工作,往往以形式主义对付之。
其次,基层缺乏动力。基础缺乏动力,主要是当前政治生态状况所致。因为政治生态与党的执政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自身管理能力有着紧密联系,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层政治生态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明显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形态,有理想、有信仰、正直忠实的干部难以得到提拔;在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另外,党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破裂、撕裂状态,“当然,当前党群关系被割裂,不是党群关系整体性的、决裂性的割裂,而是地方性地、部分性地、一定程度地遭受破坏”〔7〕。在这种状况下,要想在农村中真正凝聚强烈的社会主义信仰,守护和发展坚强的意识形态,就无异于缘木求鱼。
再次,基层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我们必须改进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现实中,我们一些地方和干部宣传教育工作的思维、方式,依然固守在僵化、机械的教条里,停留在形式主义里面。今天全球全社会思想文化的传播,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之思维、之模式、之方式,他们仍然停留在上世纪高度集权管理和阶级专政的时代。这使得我们基层地方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农村群众那里,往往流于形式、陷于机械,苍白无力,甚至显得虚假。这最终使得我们党的思想、观点和政策、理论,不仅不能很好地贴近农村群众,反而使人生厌。
(一)推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时代化、大众化,对农村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
首先,要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广大的农村群众认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僵化的理论,而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运动的真理;其二,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掌握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将永远是适应的、正确的;其三,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指导着中国社会发展不断从辉煌走向辉煌。
其次,要推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时代化。一是要用“时代最强音”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要将“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农村建设等时代使命,鼓舞农村群众、振奋人们思想。二是要用时代内涵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着重向群众讲解清楚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丰硕成就、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光明前景。三是要用最先进的传播方式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要注重采取互动性、即时性、共享性皆备的互联网络软件或平台,比如微博、微信、互联网站、APP等,去及时、充分、准确地做好宣传交流工作。
再次,要推进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大众化。一是要争取最广泛的接受主体。在当前打工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在家留守人员;无论是外出发展的精英人士,还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我们的宣讲工作都应该覆盖到位。二是要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宣讲载体和方式。过去我们宣讲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在过去也许是群众喜欢的、容易接受的,而在当前社会也许就不太容易普遍接受。三是要用最通俗的道理、最实际的事例,作有说服力的讲解。群众是反感我们空对空式的宣讲工作的。如果讲大道理,讲虚无缥缈的东西,讲生硬“打造”出来的“模范”及其“光荣事迹”,讲甚至宣讲人自己都不会相信的虚假内容,都不可能赢得群众的真正信赖。
最后,要将工作落脚点放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上。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贯通在意识形态这个肌体中的血脉,是中国全社会必须坚持的社会认同。它们并不虚无缥缈,它们不需要我们向群众描绘出一种美好想象,而只需要为群众解答这样一些能说明道理的问题:一个人生活在哪种社会更合理、更人道、更有希望,是自私自利的社会,还是互相守望相助的社会?是追逐个人财富的社会,还是能担当更多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答案是社会主义和将来的共产主义,而不会是资本主义,即使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这是我们政治意识形态应有的自信。
(二)创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思维和模式,提供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载体
一是要在农村社会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不能光靠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靠实际行动。这既需要改善我们的执政形象,也要纠正农村群众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既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实际工作具体入手,也要从教育和引导农村群众、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切实改变农村群众一些落后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意识,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焕然一新,以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二是要创新农村社会的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一个社会的公共服务管理深刻地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思想文化、观念意识、价值标准。过去农村社会的公共服务管理,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况。因此,要着重改变以往农村社会中公共服务薄弱,群众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公益事业乏人问津的社会管理局面。要按照201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要求,“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8〕。发挥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和社区治理功能,让村民普遍深刻感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甚至更好的社会主义福利和社会服务。
三是要注重保护和培植传统乡土文化。要恢复和加强农村传统乡土社会治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绝对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继承和发展下来的“法礼文化”和“法礼秩序”,即传统的法礼观念和法礼规范对人们思想和行为,对农村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引和约束作用;它在当前乡村社会秩序和乡村社会发展这两个乡村社会治理基本内涵中,依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是我们以往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容易轻视或忽视的领域。传统乡村社会治理其实是在着重发挥乡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自治与公权力治理的紧密有机结合。它一方面自治,这主要是通过乡村自己的乡土权威,比如退养官员、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老、“诗礼”知识分子等,实现了比较理想的社会调整和治理;另一方面与国家公权力紧密衔接融合。因此《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拓宽外出发展人员和退休回乡人员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9〕。
(三)大力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能脱离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既是人们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当前农村意识形态,不能也不应该彻底脱离集体所有制而存在。农村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不断萎缩,集体所有财产不断枯竭。这就意味着,农村意识形态的经济载体在不断削弱集体所有制成分。
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在农村建立包含有集体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新型生产经营实体。这些经济实体可以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制公司、农民合伙制公司和现代家庭农场等,甚至包括“公司+基地+农户”等经济组织形式,它们都是依据国家法律的规定而设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这些经济实体中,就可以纳入和发展一定比例的村集体所有制成分,形成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中村集体的投资来源,主要有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养殖水面、生产资料、房产等不动产和接受的外来捐赠、上级财政扶持发展资金、村集体所有的其他公共资源。
大力发展包含村集体所有制成分的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改革的倒退,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改革,它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有利于充分整合、开发、利用和优化农村所有资源;有利于进行农村现代化规模产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土地等资源零散、生产低效分散、群众思想涣散人心不齐等问题。
同时,要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的问题上,向群众解释清楚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及其过程,以及未来的光明前景。我们应当相信,当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甚至贫富悬殊,只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关系上,将来的社会必然会在保证一定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农村普通群众必将更多更好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四)矫正农村一些消极腐朽落后的思想行为,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纯净的社会土壤
其一,树正气。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化,要在现实社会中真正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坚决纠正错误的价值取向;要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思想文化,尤其是中国数千年来调整家庭关系的伦理道德、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友善诚信关系的思想道德。其二,驱邪气。要建立正能量舆论场。邪气压住正气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比较严重,主要与村干部腐败和村痞地霸横行有关。这种村干部或村痞地霸控制村组后,农村的风气必然就会乌烟瘴气,邪气横行,正气不张。基层党委政府要坚决打击邪气。可以在农村尝试建立“村寨长老会”、“外出经商发展成功人士援乡协会”等组织,发挥其道德模范、帮助提携作用,维护本村社会秩序和正义,帮助本村共同发展。其三,传正道。要用生动活泼的话语,传播“中国梦”这个理想追求;要用通俗易懂的表述,传播当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用情真意切的内心,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中国社会的必要性、必然性。将善良朴实的农村群众的内心世界引领到光明广阔的社会主义大道。其四,解疑惑。给群众解疑惑的前提,是我们党员干部自己要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之光荣、伟大、正确,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光明、广阔、长远。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其艰苦历程、其伟大功勋、其远大目标,无不可敬可佩。这些足以让我们在解惑释疑时,理直气壮,有足够底气。当然,我们也毋庸讳言党内干部中存在着较大面积的严重腐败,正是因为这些腐败的存在,摧毁了我们面对群众的底气,也影响着群众对我们的接纳。而事实上,党的主流是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既抓“大老虎”,又拍“小苍蝇”的反腐雷霆,再次证明了我们党一贯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误和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足,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向群众讲清中国社会发展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当前社会阶段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党和政府正在从事着的努力。
(五)解决农村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具体矛盾问题,为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提供顺畅的发展道路
一是改革开放时代意识形态被“淡化”的现实问题;二是党的意识形态等党建精神如何在农村“落地”的问题;三是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如何在农村意识形态建设中“接地气”的问题;四是在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存在较严重的腐败且尚未彻底扭转腐败之风的情况下,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如何“有说服力”的问题;五是在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社会调整中,农村社会人口已呈现出阶层分化、私利化、利益分化等社会格局,农村群众对意识形态如何“树信心”的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具有矛盾性、顽疾性、固结性、复杂性,不是仅凭我们宣传说教就可以解决,也不是单凭几件具体惠农工作就可以转变。它们需要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提供实实在在的说服力,上至国家政策、党的执政,下至村民群众具体个案的解决。
为此,要创新我们的具体工作模式,以创新推动矛盾问题的破解。以往的农村意识形态工作模式,被长期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巨大成绩。它使我们主流意识形态坚定地站在了农村社会,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发展,它越来越需要创新和发展。过去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问题,就是由于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的困扰,由于意识形态工作缺乏科学的推动机制、统筹机制和效果保障机制,还由于我们还拘泥于传统的机械的宣教方式,使得我们的工作难以取得理想的实际效果。为此,基层党委政府要探索出一套破解以往弊端的工作模式。要从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机构与工作方式方法、效果保障等方面,作出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使之具有实效性、合法合规性、可操作性,并在该模式中,实现观点思路、路径方式、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1〕张国祚.怎样看待意识形态问题〔J〕.红旗文稿,2015(8):28.
〔2〕罗桦琳.广州流动人口犯罪占全市犯罪86%〔N〕.广州日报,2015-08-11.
〔3〕亮点.北大录取农村学生比例达19.14% 多年连续增长〔N〕.京华时报,2015-09-06.
〔4〕中国青年报社论.贫穷里那些不择手段的“底层互害”〔N〕.中国青年报,2016-08-30.
〔5〕蒋高明.中科院博导的调查:千疮百孔的中国农村〔EB/OL〕.http://jinhua.house.qq.com/a/20151124/039767.htm.
〔6〕人民日报社论.党务工作要多些行家里手〔N〕.人民日报,2016-08-18.
〔7〕唐海潇.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系统思维〔J〕.行政与法,2016(2):7.
〔8〕〔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31/c_1115463822.htm.
(责任编辑 关 峥)
The Current Rural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alysis
LIU Jian-ping
(Party School of Anxiang Coun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unan Province, Anxiang, Hunan 415600)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 the rural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many problems. Its origins are fundamental, deep level factors; also have the cause of lack of specific work, so we need the innovation of way of thinking method in rural ideology construction, to lead the masses forward along the road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deology; rural ideology; rural ideology construction
2016-09-02
刘建平(1978-),男,湖南安乡人,中共安乡县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C91
A
1672-2663(2016)04-01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