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瑜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论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的语言风格
温瑜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抓住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的特点,选取遗物、遗屋、遗诗、遗孤、遗孀、坟墓、送葬、典型往事、醉、梦以及即兴之景等哀悼典型,多用比喻、婉曲、衬托、借代、用典等表示含蓄委婉的辞格和第三、四句言已尽哀无穷的表达方式抒发死亡哀悼之情。往往依靠第三、四句的疑问代词、时间名词构成语意转折,大体形成死-哀式、写景-抒情式、生-死式三种章法形式,构成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语言概括、凝炼含蓄、章法紧凑、言简意丰、意味无穷的特点,呈现出含蓄蕴藉之风格。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近体诗,以四句为一首,按每句的句式可分为五言、六言、七言三种形式,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按平仄可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之后才有的,与律诗一样,限押平声韵脚,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古绝唐代以前就有,据胡应麟所说:“五言绝起两京”,[1]即起于汉代。它不受律诗格律限制,一般认为只要用仄韵或不用律诗的平仄、有时不粘不对就是古绝。不论是哪一种形式,较八言句律诗而言,绝句较少拘束,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因每首只有四句,故短小精萃。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共有188首,其中,五绝41首,七绝147首,皆呈现含蓄蕴藉之风格。
绝句篇幅短小,所以对选材有严格的限制,往往要选择具有高度典型性、概括性的材料,以便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选取的哀悼典型材料主要有遗物、遗屋、遗诗、遗孤、遗孀、坟墓、送葬、典型往事、醉、梦以及眼前即兴之景。
(一)遗ⅹ
死者遗留下来的人和物主要有:遗物,如李煜《梅花》中与周后生前移植的梅花,《书灵筵手巾》中在周后葬礼上使用的手巾,《书琵琶背》中李璟曾送给周后的琵琶,宋之问《伤曹娘二首》中曹娘残留的脂粉气和舞衣,张说《伤妓人董氏四首》中董氏遗留的粉蕊、妆簏、金花、翠条、舞席、残粉,刘长卿《家园瓜熟,是故萧相公所遗瓜种,凄然感旧,因赋此诗》中萧相公所遗瓜种,顾况《哭绚法师》中绚法师生前手种的殿前树,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中其妻所遗留的孤枕、残弦、书信、箜篌、馀服、玉梳钿朵、玳瑁筝,刘禹锡《伤桃源薛道士》中桃源薛道士生前手植的红桃,《伤愚溪三首》中柳宗元当年居住过的愚溪,韦庄《悼杨氏妓琴弦》中杨氏遗留的裙带;遗屋,如张说《伤妓人董氏四首》中的旧亭红粉阁、刘商《代人村中悼亡二首》中死者生前居住过的家宅、崔涯《悼妓》中妓生前住过的赤板桥西小竹篱、温庭筠《宿城南亡友别墅》中亡友生前居住过的别墅;遗诗,如李益《嘉禾寺见亡友王七题壁》中亡友王七的题壁诗、令狐楚《李相薨后题断金集》中李相生前所著的断金集、欧阳詹《睹亡友题诗处》中亡友的题壁诗、柳宗元《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中吕衡州生前的书迹、王建《哭孟东野二首》中孟东野生前所著的《杏殇》诗、李郢《小石上见亡友题处》中亡友的题诗;遗孤,如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和《悼稚》中的稚女、《答友封见赠》中的小女、白居易《为薛台悼亡》中的稚子、刘商《吊从甥》中的儿童;遗孀,如顾况《哭李别驾》中的孀妻、刘商《吊从甥》中的孀妇。这些人和物是死者生前所珍爱的对象,是死者曾经存在的痕迹,对这些人和事的详细描绘更容易让存者睹物思人,从而产生人去物存、人(死者)去人(遗孤、遗孀)活的悲伤之情。例如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四:
婢仆晒君馀服用,娇痴稚女绕床行。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玳瑁筝。①
此七绝是诗人为哀悼曾经共同生活了七年的妻子韦丛而作,通篇用遗物、遗女抒发哀情。第一句写婢仆晒着妻子的遗服,第三句写妻子生前戴的首饰玉梳、钿朵因香胶失效而散开,第四句写风整天吹着妻子生前弹奏的饰有玳瑁的筝。其中,“香胶”典自晋张华《博物志》卷二,言汉武帝时西海国有人献五两胶,存外库四两半,西使随带余半两,后武帝甘泉宫射箭,弓弦断,西使用余香胶续断弦两头,非常牢固,帝使力士各拉其一头,终不相离。诗用此典实是暗喻曾经患难与共的夫妻生离死别了,诗人目睹这些遗物自然想起曾经恩爱的妻子,心中无比伤感,而小女儿年龄太小,不懂得思念母亲,也不懂得父亲思念母亲的哀伤,只是绕着床行走、一味游玩,所以成人的哀与童稚的乐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让人倍感辛酸凄楚,作品的感染力由此得到强化。
又如温庭筠的《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此七绝为诗人夜宿亡友遗屋别墅时触景生情的哀悼之作,第一句以水流花落暗喻朋友的去世,还让诗人产生人生短促、世事无常的消极之感;第二句写诗人与友人来到亡友的城南别墅,旧地重游;第三、四句写诗人由眼前透帘斜月闻莺的美景想起曾经与友人一起在此欣赏同样美景的情景,但一个“独”却赫然表明此物、此景、此情仍在而昔人不在的悲哀,“残梦”更是描绘出了夜色似明似暗、人似睡非醒、情似喜实悲的情状,给人一种无限的感伤和意犹未尽之感,实谓含蓄。
(二)坟墓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中描写坟墓的诗有:宋之问《杨将军挽歌》、耿湋《哭苗垂》、裴夷直《唁人丧侍儿》、杜牧《哭李给事中敏》、李涉《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送殷四葬》、包佶《朝拜元陵》、卢纶《哭司农苗主簿》、刘禹锡《元相公挽歌词三首》、杜牧《伤友人悼吹箫妓》、喻凫《经刘校书墓》、谭铢《真娘墓》、贾岛《过京索先生坟》、②杜荀鹤《哭陈陶》、徐夤《伤进士谢庭皓》。坟墓是人类死亡之后的葬身之处,是死者安息的场所,是生死阴阳分割之处,也是生者寄托哀思、祭奠死者的地方,对坟墓的描写更能触动存者对死者的哀思和对生死存亡之哲理的普遍感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例如贾岛《过京索先生坟》:
京索先生三尺坟,秋风漠漠吐寒云。从来有恨君多哭,今日何人更哭君。
此七绝是诗人为哀悼好友唐衢而作,唐衢为唐穆宗时人,应进士久而不第,能作歌诗,意多感发,常感伤善哭,五十寒且饥。第一句写唐衢去世,仅留坟三尺,此亦说明其生前地位不高;第二句描写坟墓周围的景色,秋风萧瑟,寒云流散,烘托出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第三句转折,写其生前喜欢怀恨善哭,白居易《寄唐生》云其“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其是为忠义即身外之事而哭;第四句为全诗重点,说他现在去世了,无人为他而哭泣,点出其死后的冷落、凄凉和世态的炎凉,疑问句更强调了这种死亡的普遍悲剧色彩和诗人对世情的深刻体会,给人带来更多的思索。
(三)送葬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描写送葬的诗有:白居易《元相公挽歌词三首》和《哭微之二首》、戎昱《哭黔中薛大夫》、赵嘏《哭李进士》和《哭李暹》、陈羽《观朱舍人归葬吴中》、刘禹锡《伤循州浑尚书》、杜牧《哭韩绰》。送葬是生者把死者送到埋葬或火化的地点,就是生者把死者从人间送往阴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生者情感最为悲痛的时刻,对这个过程的描写和渲染也较能展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例如杜牧《哭韩绰》:
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
此七绝是诗人为哀悼他的好友及同僚而作,第一、二句描写自己天正要亮的时候为友人送葬,送出了京城的城门,一副棺材就拉走了朋友的魂灵;第三、四句以“归来”转折,描写回家之后由为友送葬而想起自己的身后之事,不禁悲从中起,叫妻子、儿子拿酒盆来狂饮一番,“冷笑”表示含有不满、讽刺、轻蔑、无可奈何等心情的笑,饮酒不用杯而用盆,表示狂饮,看似诗人已经悟透了生死之事,人生苦短,不如尽欢,是诗人达观生活态度的体现,实则是诗人对死者的情深思切,是其极度哀伤之后的超常表现。
(四)典型往事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描写典型往事的诗有:韦应物《话旧》、耿湋《哭麹象》、③李益《惜春伤同幕故人孟郎中兼呈去年看花友》、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段成式《哭李群玉》和《哭房处士》、柳宗元《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张籍《哭孟寂》、白居易《感月悲逝者》、刘言史《伤清江上人》、长孙佐辅《伤故人歌妓》、李群玉《伤柘枝妓》和《伤温德彝》、裴澈《吊孟昌图》、韦庄《忆小女银娘》、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宋之问《伤曹娘二首》、徐凝《伤画松道芬上人》、张祜《孟才人叹》。这里的典型往事往往是死者生前最快乐或最得意或最有特征的事,也是留给存者印象最深刻的事,将它描绘出来,与现在死者死亡的悲伤或凄惨形成鲜明对比,一生一死,一欢一悲,一荣一惨,更增添了死亡的悲剧色彩及存者对死者的哀伤之情。例如白居易《感月悲逝者》:
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
此七绝是诗人约于贞元十六年(800)哀悼已故亲人所作,第一、二句描写诗人由今晚美丽的夜色联想到多年前同样美丽的夜色,可惜物是人非,月色还在但伊人已去,一生一死让人感慨悲伤,因而泪流满面;第三句由“何处”转折,回忆起曾经与死者在后堂前面的樱桃树下共同赏月的美好情景,但是这种美好情景再也不会出现了,一生一死,一美一悲,形成鲜明的对比,死亡的悲剧意义和存者的哀悼之情得以强化,“何处”提起的疑问句发人深思,让人感觉余哀未尽。
(五)眼前即兴之景
描写眼前即兴之景的诗歌有:窦巩《悼妓东东》,元稹《哭小女降真》、《和哭女樊》、《哭子十首(翰林学士时作)》、《六年春遣怀八首》和《旅眠》,李群玉《伤小女痴儿》,皮日休《伤小女》,刘夷道《伤死奴》,宋之问《伤曹娘二首》,韦应物《子规啼》。因为存者一直处在对死者的哀伤情绪中不能自拨,所以只要眼前之景与死者的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关,便会立即勾起诗人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这种爱屋及乌的情感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例如元稹的《哭女樊》:
秋天净绿月分明,何事巴猿不賸鸣。应是一声肠断去,不容啼到第三声。
此七绝是诗人于元和十四年(819)秋为安氏所生的女儿夭折所作,第一句写夜的美景,天空净绿、明月皎洁;第二句写诗人听到巴猿只叫了一声,不连续鸣叫,引起作者的疑问;第三、四句写诗人由自己丧女之哀推及巴猿,大概是巴猿也和自己一样伤心,只叫一声就难过得像断肠,叫不到第三声吧。所以,由猿叫之哀引起丧女之悲,中间的相似点正是让人感动的地方。
又如宋之问的《伤曹娘二首》其一:
可怜冥漠去何之,独立丰茸无见期。君看水上芙蓉色,恰似生前歌舞时。
此七绝是诗人悼念初唐时河阳著名歌妓曹娘之作,第一、二句婉言曹娘已经去世,在草木茂密的地方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这里用反衬的手法,将草木生长之旺盛反衬可爱无比的曹娘在黑暗的阴间找不到去处的悲哀;第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诗人由水上袅娜多姿的荷花联想起曹娘生前歌舞时同样袅娜多姿的身影,生前这样美丽的人物竟然落到如此可怜的光景,不禁让人心生怜惜和哀叹,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她的哀思之切。
(六)梦、醉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描写梦的诗有:元稹《和乐天梦亡友刘太白同游二首》和《梦成之》,白居易《梦亡友刘太白同游彰敬寺》;描写醉的诗有:元稹《醉醒》、《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梦和醉都有个相似点,就是意识都很朦胧,不甚清醒。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思念之切梦里就会有所体现,清醒时思念之深,醉时亦会有所流露。然而,正是这种下意识的真情流露才让人更加感动。例如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傍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此七绝是元稹于元和六年(811)为悼念亡妻而作,第一、二句描写自己因思念亡妻而哀愁难释,朋友置酒为自己消愁,自己乘兴之后便喝醉了;第三、四句写自己醒来时看到在场的人都涕零泣下,觉得很奇怪,原来是自己在沉醉中呼唤亡妻使大家为之感动。可见,沉醉后的哀情流露更让人感到人性中的善与美,更让人为之产生共鸣。
总之,哀悼典型的选择更有利于作者在最有限的文字中集中笔墨运句谋篇,表达最深挚的哀情,从而起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审美效果。
胡应麟认为绝句:“语半于近体,而意味深长过之;节促于歌行,而咏叹悠永倍之。遂为百代不易之体。”[1]清人刘熙载说:“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2]体现在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的句法和修辞上,就是多用含蓄委婉的辞格和第三、四句言已尽哀无穷的方式表达死亡哀悼之情,给人一种含而不露、语绝而意不绝的感觉。例如宋之问的《邓国太夫人挽歌》:
鸾死铅妆歇,人亡锦字空。悲端若能减,渭水亦应穷。
此五绝第一句中的“鸾死”典源《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南朝宋范泰的《鸾鸟诗》序,言昔罽宾王获一只鸾鸟,甚爱,然三年不鸣,夫人建议用镜映之,鸾睹形后悲鸣冲霄,一奋而绝。后用“镜中鸾”喻夫妻生死离别、孤独悲哀。《艺文类聚》卷九十亦有载。第二句的“锦字”典源自《晋书》卷九十六《列女列传·窦滔妻苏氏》,《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宗亲部十·夫妻》亦有载,言窦滔妻苏若兰思念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之,词甚凄惋,宛转循环以读之。后人以织锦回文喻妻子之书信或情书。此运用两个典故含蓄表达邓国太夫人的去世。第三、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婉说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其以渭水之形源源不断喻哀伤之情绵长不断,给人一种言已尽而哀无穷的美感。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的含蓄委婉的辞格主要有比喻、婉曲、衬托、借代、用典,均用于婉言死亡、哀悼,例如:
(1)凤飞楼伎绝,鸾死镜台空。——宋之问《伤曹娘二首》其一
(2)月斜邻笛尽,车马出山阳。——耿湋《哭苗垂》
(3)峄阳桐半死,延津剑一沈。——唐暄《赠亡妻张氏》
(4)小于潘岳头先白,学取庄周泪莫多。——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
(5)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李煜《梅花》
(6)君看水上芙蓉色,恰似生前歌舞时。——宋之问《伤曹娘二首》其一
(7)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8)哭尔春日短,支颐长叹嗟。——李群玉《伤小女痴儿》
(9)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段成式《哭李群玉》
(10)河伯怜娇态,冯夷要姝妓。寄言游戏人,莫弄黄河水。——宋之问《伤曹娘二首》其二
(11)不如半死树,犹吐一枝花。——李群玉《伤小女痴儿》
(12)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刘禹锡《伤桃源薛道士》
(13)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宋之问《则天皇后挽歌》
在上述诗句中,(1)用秦穆公女儿弄玉跨凤成仙、鸾睹镜影悲鸣而绝之典婉喻曹娘去世;(2)运用向秀听到邻居的笛声而悼念亡友吕安、嵇康的典故抒写自己哀悼亡友苗垂;(3)运用半死桐和延津剑化之典婉喻妻张氏去世;(4)运用潘岳悼亡、庄周哭妻之典表达诗人对亡妻的哀悼之情;(5)“烟花主”喻指美丽的大周后,“东君”喻指自己,此句含蓄地表明自己丧妻;(6)用水上芙蓉比喻生前唱歌跳舞美丽的曹娘;(7)、(8)、(9)、(10)均用婉曲的手法含蓄表达了哀悼对象的死亡和诗人对其的哀悼;(11)、(12)均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植物可以死而再生、美丽茂盛,但人却是一去不复返,以此表现对死者的哀伤、悼念之情;(13)中的“衣冠”代指文武百官,“虞舜”指五帝之一,葬于苍梧之野,此处借指武后,“苍梧”亦借指武后,“下里”借指宋之问自己,均用借代的手法。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第三、四句言已尽哀无穷的表达方式主要有:
一是以在形、声、气、味上具有绵长特点的事物或具有持续性特征的情感来表达哀情。此类甚多,例如:
天香留凤尾,馀暖在檀槽。——李煜《书琵琶背》
“馀暖”以死者遗留的感觉的慢慢消失来表达存者对死者的缠绵哀情,给人一种绵而不断之感。
独怜脂粉气,犹著舞衣中。——宋之问《伤曹娘二首》其一
死者“脂粉气”的残留和存者对死者的哀思都具有持久性特征,很适合抒发哀情,其味觉的慢慢消失给人一种言而不尽的意味。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其一
此句以霜的绵绵不尽来描写秋天的漫长,实际上也是暗喻存者对死者哀思的绵绵不尽,因而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在语言表达上则给人一种意犹不尽之感。
人随秋月落,韵入捣衣声。——张说《伤妓人董氏四首》其一
从此蜀江烟月夜,杜鹃应作两般声。——裴澈《吊孟昌图》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温庭筠《宿城南亡友别墅》
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元稹《梦成之》
独在中庭倚闲树,乱蝉嘶噪欲黄昏。——元稹《哭子十首》
消遣又来缘尔母,夜深和泪有经声。——元稹《哭子十首》
鞭扑校多怜校少,又缘遗恨哭三声。——元稹《哭子十首》
惟有侧轮车上铎,耳边长似叫东东。——窦巩《悼妓东东》
不见露盘迎晓日,唯闻木斧扣寒松。——包佶《朝拜元陵》
莫言道者无悲事,曾听巴猿向月啼。——顾况《悼稚》
若是愁肠终不断,一年添得一声啼。——元稹《哭子十首》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重到笙歌分散地,隔江吹笛月明中。——李涉《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
上述诗句均以声音的绵长不断抒写存者对死者的哀情,因为存者沉浸在对死者的哀伤之中,心里觉得异常孤独寂寞,非常细微的声音不仅烘托出周围凄凉、冷清的气氛,更是存者孤寂心理的反映,绵绵不断的声音正如存者绵绵不断的哀思,留给读者的也是延绵不断的情愫。
空馀暗尘字,读罢泪仍垂。——李益《嘉禾寺见亡友王七题壁》
牙弦千古绝,珠泪万行新。——令狐楚《李相薨后题断金集》
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白居易《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
不惜沾衣泪,并话一宵中。——韦应物《话旧》
几年才子泪,并写五言中。——王鲁复《吊韩侍郎》
桂江日夜流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柳宗元《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其二
四府旧闻多故吏,几人垂泪拜碑前。——刘禹锡《王思道碑堂下作》
上述诗句均以泪的不断下流抒写存者对死者缠绵不断的哀伤、思念之情,给读者一种缠绵不断的哀伤之感。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裴羽仙《哭夫二首》其二
今日天涯夜深坐,断肠偏忆阿银犁。——韦庄《忆小女银娘》
霜情月思今何在,零落人间策子中。——喻凫《经刘校书墓》
一杯酒向青春晚,寂寞书窗恨独眠。——韦检《附:检悼亡姬诗》
狂风落尽莫惆怅,犹胜因花压折枝。——元稹《妻满月日相唁》
此身岂得多时住,更著尘心起外愁。——刘言史《伤清江上人》
苔侵雨打依稀在,惆怅凉风树树蝉。——李郢《小石上见亡友题处》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赵嘏《悼亡二首》其一
上述诗句中的怨、断肠偏忆、思、寂寞、惆怅、愁、恨均是表达哀伤、凄苦的、带有持续性特征的消极心理情绪,表达的是存者对死者绵绵不断的哀思之情,也给读者带来一种意犹未尽的哀感。
悲端若能减,渭水亦应穷。——宋之问《邓国太夫人挽歌》
自言并食寻高事,唯念山深驿路长。——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
埋骨白云长已矣,空馀流水向人间。——王维《送殷四葬》
李陵一战无归日,望断胡天哭塞云。——裴羽仙《哭夫二首》其一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张仲素《燕子楼三首》
昨来闻道严陵死,画到青山第几重。——徐凝《伤画松道芬上人》
不知月夜魂归处,鹦鹉洲头第几家。——白居易《和刘郎中伤鄂姬》
上述诗句中的驿路、渭水、流水、胡天、地角天涯、青山、鹦鹉洲头这些景物都带有绵长性的特征,尤其是绵绵不断的流水更像绵绵不断的哀思,均是存者对死者哀伤情绪的载体,亦给读者一种从视觉到心理的言之不尽的哀感。
二是以再也找不到死者表达哀悼之情。此方式又分为二种:
第一种是直接表达再也见不到死者,例如:
今年看花伴,已少去年人。——李益《惜春伤同幕故人孟郎中兼呈去年看花友》
春日双飞去,秋风独不还。——张说《伤妓人董氏四首》其三
独伤窗里月,不见帐中人。——张说《伤妓人董氏四首》其四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王维《哭孟浩然》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萤聚帐中人已去,鹤离台上月空圆。——郑立之《哭林杰》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李世民《魏征葬日登凌烟阁赋七言诗》
以上各例均以否定的形式强调了物同、景同唯独人不同,景存人没,物是人非,给人一种空荡荡的、孤独寂寞的悲剧感,偏偏是这种悲剧感让人产生一种想探其原因的冲动,即它形成了一种具有空框效应的召唤结构,使作品产生了更大的容量,从而给人无限的韵味。
第二种是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找不到死者,例如:
夜台无戏伴,魂影向谁娇。——张说《伤妓人董氏四首》其二
今日山门树,何处有将军。——宋之问《杨将军挽歌》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
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张祜《宫词二首》其二
日夕谁来哭,唯应猿鸟吟。——姚合《哭费拾遗征君》
可是当时少知已,不知知己是何人。——张蠙《伤贾岛》
自食自眠犹未得,九重泉路托何人。——《哭子十首》其二
谁能更向青门外,秋草茫茫觅故侯。——刘长卿《家园瓜熟,是故萧相公所遗瓜种,凄然感旧,因赋此诗》
夜郎城外谁人哭,昨日空馀旌节还。——戎昱《哭黔中薛大夫》
夫君殁去何人葬,合取夷齐隐处埋。——徐夤《闻司空侍郎讣音》
以上各例均以疑问句的形式强调动作的施事或受事或地点不明,借以表明人已死去、再也找不到的悲哀,疑问句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给人一种言已尽而哀无穷的审美效果。
三是以植物生长茂盛反衬人已死亡之悲。例如: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李煜《梅花》
不及江陵树,千秋长作林。——刘夷道《伤死奴》
生公手种殿前树,唯有花开鶗鴂悲。——顾况《哭绚法师》
迩来庭柳无人折,长得垂枝一万条。——刘商《代人村中悼亡二首》其一
庭前唯有蔷薇在,花似残妆叶似衣。——刘商《代人村中悼亡二首》其二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榴依旧开。——刘禹锡《伤愚溪三首》其一
以上各例均以梅花、江陵树、殿前树、庭柳、蔷薇、中庭草、山榴依然存在,继续发芽、抽枝、开花、结果的茂盛景象来反衬人一旦死亡便荡然无存、不可再生的悲哀,人去物新、死生殊路,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哀情韵味。
四是用出乎意料的死亡表达哀情,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体现。例如:
何言芳草日,自作九泉人。——耿湋《哭麹象》
何言马蹄下,一旦是佳城。——刘禹锡《伤段右丞》
岂同叔夜终无分,空向人间著养生。——段成式《哭房处士》
以上三例疑问句均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意外之情,它让人们忍不住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死亡呢?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呢还是别人的原因?这样,诗句就有了超越文体的诸多内涵,言尽而旨远,哀情无限。
总之,多用比喻、婉曲、衬托、借代、用典的修辞手法,用疑问句婉言死亡、哀悼,用第三、四句言已尽哀无穷的表达方式,使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的语言更加含蓄、概括,给人一种以一当十、韵味无穷的哀伤之美。
绝句的章法往往是一二句铺垫、三四句转折,尤其第三句是诗人着重强调的地方。正如元杨载所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3]清施补华亦说:“故第三句是转舵处。”[4]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章法以第三句为转折点,一、二句为一意,三、四句转折,往往是依靠第三、四句的副词、疑问代词、连词、时间名词等来构成语意转折,着重强调哀悼之情,大体有三种形式:死—哀式、写景—抒情式、生—死式。
(一)死—哀式
此章法形式在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中是最多的,往往是诗的第一、二句含蓄表明死者的去世,第三、四句抒发存者对死者的思念、哀伤、痛苦,如李白的《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此五绝为诗人哀悼一位安徽宣城的酿酒老师傅纪叟而作,全诗用浪漫主义手法,第一、二句想象纪叟去世之后还在阴间重操旧业酿酒,含蓄表明他的去世,第三句用否定副词“无”转折,第四句用问句作结,重点在第四句,想象阴间一团漆黑,即使酿了酒又能卖给谁?以一种自相矛盾的不合理表达了对善酿酒的纪叟的那种强烈的思念、哀悼之情。
又如刘禹锡的《伤循州浑尚书》:
贵人沦落路人哀,碧海连天丹旐回。遥想长安此时节,朱门深巷百花开。
此五绝为诗人约于元和十三年(818)春在连州追念中唐时期重臣浑瑊之子、义武军节度副使浑镐而作,“丹旐”指祭祀或丧礼中用的铭旌。第一、二句写浑镐死于循州,由家人扶灵归葬中原;第三句用“遥想”转折,想象浑镐在长安大宁坊的住宅中,高门大户内满巷百花齐放,以美景、乐景反衬浑镐去世的悲哀,使存者对死者的哀伤之情达到极致。
(二)写景—抒情式
此章法形式在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中是次多的,往往是第一、二句描写死者去世后墓地、遗屋、遗址等景色或送葬、返葬等的情境,第三、四句抒发存者对死者的思念、哀伤、痛苦之情。例如宋之问的《杨将军挽歌》:
亭寒照苦月,陇暗积愁云。今日山门树,何处有将军。
此五绝第一、二句描写杨将军墓地的景色,天气寒冷,天色灰暗,孤苦的月光照着寒冷的墓亭,愁云堆积,使陇头显得那样黯淡,寒亭、苦月、愁云用移情手法衬托了人的寒冷、凄苦、烦闷;第三句用时间名词“今日”转折,第四句用问句作结,在这墓门旁边的树中哪里还有杨将军的身影?写出了对杨将军的思念。
又如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七:
童稚痴狂撩乱走,绣球花仗满堂前。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
此七绝为诗人于元和六年(811)在江陵贬所悼念亡妻之作,第一、二句写自己的小孩很小,不懂得丧母之悲,满屋子玩绣球花仗,到处乱走,描写出一个很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第三、四句以“一到”、“还向”转折,抒写自己的亡妻之痛,一、二句为反衬,三、四句为重点,其中第四句用副词“还”强调突出了自己对亡妻的哀伤、思念之情。
(三)生—死式
此章法形式在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中往往是第一、二句描写死者生前的情景,如美貌、歌舞、交谊、日常生活等;第三、四句抒写死者的死亡,如死后的惨状、死后存者对死者的思念、哀伤、痛苦等,例如刘禹锡的《伤段右丞》:
江海多豪气,朝廷有直声。何言马蹄下,一旦是佳城。
此五绝为诗友哀悼好友段平仲之作,两人皆从事淮南,先后为屯田员外郎,有深厚的感情。第一、二句写段平仲生前的情景,“多豪气”指段平仲磊落尚气节,嗜酒傲言,“有直声”指段平仲敢于论奏朝廷得失,时人推其狷直;第三句以“何言”转折,三、四句以滕公立马葬佳城为典,写出了对段平仲突然去世的不可预料和哀伤惋惜之情。
又如柳宗元的《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
交侣平生意最亲,衡阳往事似分身。袖中忽见三行字,拭泪相看是故人。
此七绝是诗人为表兄弟兼志同道合的挚友吕温而作。永贞元年(805)他们共同参加了王叔文、王伾主持的政治革新,事败后吕温因出使吐蕃得以躲灾,元和三年(808)因不满宰相李吉甫,一再被贬,元和六年(811)死于衡州任所。诗第一、二句写吕温生前的情况,与诗人交情很深,在任衡州刺史期间治理政事又多又快又好,好像能分身一样神奇;第三句用“忽”字转折写吕温的去世,诗人忽然看到段秀才从袖中取出的书信为老友吕温的手迹,因而悲伤拭泪。诗人对吕温的怀念不仅在于他们之间深挚的友情,更因为吕温作刺史时的卓越政绩,这种把国家大事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感情让人更加感动。
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语意的转折往往是靠第三、第四句中的转折词汇来表达的,大体有副词、疑问代词、连词、时间名词,均用以强调存者对死者的哀悼、哀伤之情。
副词:
(1)魂归寥廓魄归烟,只住人间十八年。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韦庄《悼杨氏妓琴弦》
(2)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李煜《梅花》
(3)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温庭筠《宿城南亡友别墅》
(4)凤飞楼伎绝,鸾死镜台空。独怜脂粉气,犹著舞衣中。——宋之问《伤曹娘二首》
(5)哭尔春日短,支颐长叹嗟。不如半死树,犹吐一枝花。——李群玉《伤小女痴儿》
(6)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今日春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张籍《哭孟寂》
(7)东越高僧还姓汤,几时琼佩触鸣珰。空花一散不知处,谁采金英与侍郎。——柳宗元《闻彻上人亡寄侍郎杨丈》
(8)十月辛勤一月悲,今朝相见泪淋漓。狂风落尽莫惆怅,犹胜因花压折枝。——元稹《妻满月日相唁》
(9)夜情河耿耿,春恨草绵绵。唯有嫦娥月,从今照墓田。——裴夷直《唁人丧侍儿》
(10)失侣度山觅,投林舍北啼。今将独夜意,偏知对影栖。——韦应物《夜闻独鸟啼》
上述诗句(1)、(2)中的副词“犹”表还、仍然之意,表示行为、动作、心理与先前无异,其中(1)中的“犹”表示韦庄虽然将杨氏的遗物施予了和尚,但他对杨氏去世的哀悼之情没有变,还是像系在琵琶弦上一样;(2)中的“犹”表示后主与周后共种的梅花还与去年一样抽枝发芽,而周后却已香销玉殒,用此反衬物新人亡之悲。(3)中的“还”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即“仍旧、依然”,表示尽管亡友已逝,但是诗人依然想着他和生前一样生气盎然。(4)中的副词“独”指唯独、仅仅,曹娘已死,只在舞衣中留下一点脂粉气,强调了诗人对她的思念之情。“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此副词在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中用得最多。(5)、(6)、(7)中的“不如”、“不见”、“不知”均反衬了人死物新、人不如物的悲哀。(8)中的“莫”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是诗人对妻子的劝慰,说她十月怀胎很辛苦,婴儿夭折更可悲,但是不要因此而过度悲伤损害了身体。(9)中的“唯”表只有、只是之意,强调了人死月空照坟墓之悲。(10)中的“偏”表示出乎意料或与意愿相反之意,强调了丧妻独自夜宿时自己不堪面对同样失侣哀鸣的夜鸟之悲。
疑问代词:
(11)送葬万人皆惨澹,反虞驷马亦悲鸣。琴书剑珮谁收拾,三岁遗孤新学行。——白居易《元相公挽歌词三首》
(12)忆昨秋风起,君曾叹逐臣。何言芳草日,自作九泉人。——耿湋《哭麹象》
(13)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张祜《宫词二首》
(14)独上黄坛几度盟,印开龙渥喜丹成。岂同叔夜终无分,空向人间著养生。——段成式《哭房处士》
(15)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
上述诗句(11)中的“谁”提起问句作为转折,强调了元相公去世以后琴书剑珮无人收拾、三岁遗孤失去父亲的悲哀;(12)中的“何”与“言”搭配,构成“何言”,意为谁知道之意,在第三句起转折语意的作用,强调了对麹象死亡之不可预料的悲哀;(13)中的“何”与“处”搭配,构成“何处”而形成转折语意,疑问句强调了孟才人去世以后,新声无人演唱、无人赏听的悲哀;(14)中的“岂”构成的疑问句形成了语意转折,强调了死神突如其来、所著养生亦无济于事的悲哀;(15)中的“争”为“怎”的意思,运用反问句作出议论,意为关盼盼既然那么钟情于亡夫,应该以身殉情才对。
连词:
(16)鸾死铅妆歇,人亡锦字空。悲端若能减,渭水亦应穷。——宋之问《邓国太夫人挽歌》
(17)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刘禹锡《伤愚溪三首》
(18)偶因歌态咏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河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张祜《孟才人叹》
(19)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赵嘏《悼亡二首》
上述诗句中的“若”为假如、如果之意;“纵”为即使之意,用于连接分句,表示假设的让步,即在偏句提出某种情况;“却”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虽”意为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这些转折连词用于第三句起到语意转折和强调的作用。具体而言,(16)强调渭水不能穷尽,所以悲哀不能减少;(17)运用山阳笛的哀悼典故,突出了即使有邻人解吹笛,也不能减少诗人对亡友思念的悲哀;(18)句中的“却”是对前两句生的否定,突出了对孟才人殉情而死的悲哀;(19)句中的“虽”强调了妻子和自己的知心知情之意。
时间名词:
(20)积善坊中前度饮,谢家诸婢笑扶行。今宵还似当时醉,半夜觉来闻哭声。——元稹《醉醒》
(21)三千里外卧江州,十五年前哭老刘。昨夜梦中彰敬寺,死生魂魄暂同游。——白居易《梦亡友刘太白同游彰敬寺》
(22)饥乌翻树晚鸡啼,泣过秋原没马泥。二纪征南恩与旧,此时丹旐玉山西。——李商隐《故驿迎吊故桂府常侍有感》
上述诗句中(20)句中的“今宵”、(21)句中的“昨夜”和(22)中的“此时”均为时间名词,在诗的第三句中起到语意转折的作用,使第三、四句与第一、二句形成现在与过去两个不同的时间层面,突出了过去的欢乐、风光和现在的死亡、痛苦或者过去现实中的死亡痛苦和现在梦中相遇的欢乐、幸福,鲜明对比之下更突显了死亡留给存者的悲哀、痛苦及思念。
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章法,第三、四句中的表示转折的副词、疑问代词、连词、时间名词都起到强调第三、四句哀情的作用,从而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选取遗物、遗屋、遗诗、遗孤、遗孀、坟墓、送葬、典型往事、醉、梦以及即兴之景等哀悼典型,多用比喻、婉曲、衬托、借代、用典等表示含蓄委婉的辞格和第三、四句言已尽哀无穷的方式表达对死亡的哀悼之情,往往依靠第三、四句的“犹”、“还”、“独”、“不”、“莫”、“唯”、“偏”等副词,“谁”、“何”、“岂”、“争”等疑问代词,“若”、“纵”、“却”、“虽”等连词,“今宵”、“昨夜”、“此时”等时间名词构成语意转折,大体形成死—哀式、写景—抒情式、生—死式三种章法形式,构成南朝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语言概括、凝炼含蓄、章法紧凑、言简意丰、意味无穷的特点,其目的是着力于强调哀悼情感的抒发。
注释:
①文中所引唐五代哀悼诗作品均出自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全唐诗增补本(全十五册)。
②此篇《全唐诗》七八六卷为无名氏作《唐衢墓》。
③一作司空曙诗。
[1][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05.
[2][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4.
[3][元]杨载.诗法家教[M].北京:中华书局,1981.732.
[4]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清诗话(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997.
(责任编辑:彭晶晶)
Language Style of Quatrains of M ourning Poet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o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
WEN Yu
(School of Humanitie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15500,Changshu Jiangsu 215500,China)
The authors held the characteristic lines of quatrains of Mourning Poet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o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He selected the typical mourning things of the relics,left the house and left poems,orphans, widows,grave,funeral,typical of the past,drunk,dream and improve scene,etc.They often used euphemistic speech such as metaphor,metonymy,euphemism,background,allusions etc.And they often use third or fourth sentence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death and mourning.It tended to rely on interrogative pronouns and nouns of time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sentences to constitute a semantic turning and roughly formed three kind of composition forms of die-Lam,scenery,lyrical,death type.It summarizes the language conciseness and implication,composition compact,rich meanings and meaningful features, which presented the implication of style.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o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Dynasties;quatrains;Mourning Poetry
I207.227
A
1672-626X(2016)06-0119-10
10.3969/j.issn.1672-626x.2016.06.017
2016-10-16
江苏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2016SJB750012)
温瑜(1976-),女,广西陆川人,常熟理工学院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诗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