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语境下实事求是的四种形态

2016-03-15 06:58苏立公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工作

苏立公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淮南232001)



论不同语境下实事求是的四种形态

苏立公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于实事求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范畴,其确立和重新确立的意义、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内在层次等。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下,实事求是至少存在四种不同形态,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作为一般工作方法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作为治学精神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语境下的实事求是。在不同语境下,实事求是的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语境下的实事求是开展深入探讨。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工作

关于实事求是形态的研究,学界论述不多。高懿德在其《“实事求是”理念的三重意蕴——“实事求是”理念的实践论解读》[1]一文中指出,实事求是这一理念蕴含着三重意蕴,即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神、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规律和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路线。实事求是从根本上来说是立足于人类生活实践基础上的一种人类活动的根本态度、基本规律和总路线的有机统一。李建森、王彩丽在其《论实事求是的三重实践精神取向》[2]一文中指出,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实践精神取向,即从本体的层面看,它以“感性世界”为其对象取向;从人学层面看,它以“以人为本”为其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追求“科学发展”的进步取向。周志成等在其《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3]一文中指出,规避实践中出现的“重实事轻求是、重现象轻本质、重偶然轻必然”等背离实事求是的倾向,需要从“坚持实事与求是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统一”三个方面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

显然,上述研究的基点构建在把实事求是视为党的思想路线的语境下展开的。这也是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惯性思维。然而在不同语境下,实事求是至少存在四种不同形态,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作为一般工作方法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作为治学精神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以及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语境下的实事求是。在不同语境下,实事求是的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也就不同。

一、四种不同形态实事求是的提出与含义

(一)党的思想路线语境下实事求是的提出与含义

当代中国,实事求是首先是指党的思想路线,是对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高度概括。在思想路线语境下,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涵的认识完善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是在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6月毛泽东在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毛泽东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我现举出了自有四军以来的历史问题的各方面,以证明近日的问题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4]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之后,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实事求是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收中国的与外国的历史遗产,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或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6]一般认为,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最集中的表述,已经得到全党的确认、拥护和贯彻。然而,党的思想路线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除了实事求是以外还包括哪些内容?这一时期对此并没有明确地表述。直到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谈到思想路线时说:“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7](P45)

党的十二大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明确、全面、完整的论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总纲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界定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8]这一表述一直沿用至今。

(二)一般工作方法语境下实事求是的提出与含义

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开展各项工作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毛泽东曾经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9]邓小平也曾经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7](P142)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更加明确指出:“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10](P46)不难发现,在我们党的领导人眼里,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共产党人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工作方法。

从中国共产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以实事求是作为开展革命工作的方法,毛泽东显然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毛泽东开展的革命活动、撰写的各种调查报告和各类文章都集中地反映了他是如何运用实事求是这一工作方法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开展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调查以及所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首次把实事求是工作方法运用于革命活动的尝试。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毛泽东开篇指出,“我这回到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从一月四日起至二月五日止,共三十二天,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11](P12)显然,毛泽东把32天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视为了解客观实际、开展革命工作的基点。而考察活动本身则揭示了毛泽东如何“求是”的过程。之后,毛泽东指出:“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11](P12)这段话既是毛泽东此次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也是毛泽东通过此次考察所揭示的“是”。这与毛泽东开展此次考察以及撰写该文的目的,即“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相契合。考察报告以大量鲜活的事实为例证,指出农民运动“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明明是反革命的理论。”[11](P13)该报告继而指出,大革命的失败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利用了当时党的领导人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的这个弱点。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所做的一些调查,反映了他对“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运用更加纯熟。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首先指出:“寻乌调查是1930年5月四军到寻乌时做的,正是陂头会议之后,汀州会议之前,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12]可见,毛泽东下大力气开展这次调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解决农村的富农问题和相关商业问题做好前期准备。对经过调查以后制定出的政策,毛泽东指出:“假如对地主一点土地也不分,叫他们去喝西北风,对富农也只给一些坏田,使他们半饥半饱,逼得富农造反,贫农、雇农一定陷入孤立。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13]寻乌调查给毛泽东很大触动,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调查工作的重要性。结合调查实践,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一文。在该文中,毛泽东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14]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指出:“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15]

从上述这些调查报告中不难发现,毛泽东已经把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视为开展革命工作必须坚持的工作方法。亦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15]作为工作方法语境下的实事求是,其含义来自于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对实事求是的界定,即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三)治学精神语境下实事求是的提出与含义

实事求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本意是指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实事求是”最早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根据《汉书》中《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记载:“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16]文中意指,河间献王刘德对于搜集来的先秦典籍,通过比对其他典籍或相关著述的记载加以印证,并采用将真本善本书留下,并将仔细誊写好的抄本连同重礼回馈献书者的策略。刘德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因为汉代今古文相互攻讦,只有手持真本或正本才有说服力,而且因为当时今古文版本书籍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据《汉书》记载:“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16]可见,正是由于淮南王刘安“率多浮辩”,才有后来班固称赞刘德“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唐代学者颜师古曾对“实事求是”注曰:“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务得实事”是指做学问务必得到充分的事实根据;“每求真是”是指人们在研究古代的历史文献、文物时,要分清它们的是非、真假,以从事实中求得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两句话连贯的意思是:做学问必须详尽地掌握事实材料,以求得真实的知识和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可见,班固所记载的“实事求是”是指以刘德为首的河间儒者所秉持的求真、忌浮、得事实的治学态度和风范。

随着明清“崇实黜虚”实学思潮的高涨,考据学兴起,重新提出汉代的实事求是,把实事求是当做治学的宗旨和基本方法。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清翰林学士钱大昕提出:“愚以为学问乃千秋事,订譌规过,非訾毁前人,实以加惠后学”,[17]继而指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18]据罗炳良先生研究认为,实事求是作为史学考证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恪守“直书”信念,反对“曲笔”修史;二是史学贵在征实,求真才能存信;三是撰史直序其事,反对书法褒贬;四是论史结合时势,力戒驰骋议论。[19]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对“实事求是”进行重新界定之后,实事求是作为治学精神有了新的含义。在治学精神语境下,现在实事求是不仅意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严谨治学、务求真谛的治学态度,也意指做学问应该从详尽地掌握事实材料出发,深入探究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引申出科学结论的治学规范新内涵。有鉴于此,当代许多高校如天津大学、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纷纷把“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的治学精神纳入办学校训之中。

(四)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语境下实事求是的提出与含义

新中国建国以后,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通常是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出现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不断地需要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评价,同时也都需要关注周边的人对自己言行举止的评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实事求是逐渐走近寻常中国人身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和社会评价尺度。

把实事求是作为人们言行举止、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我们党的领导人早有先例。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口头政治报告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指出:“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猪鼻子里插葱——装象’,吹就是吹牛皮。”[20]毛泽东在报告中所说的“讲真话”,是对一些同志在汇报、发言、报告中弄虚作假现象的一种批评和告诫。1958年在第一次郑州会议《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提倡实事求是,不要谎报,不要把别人的猪报成自己的,不要把三百斤麦子报成四百斤。……人民是骗不了的。”[21]1959年4月27日,毛泽东写了“假话一定不可讲”的党内通信。毛泽东在信中说,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22]显然,毛泽东把敢讲真话与老实人相提并论,并号召全党同志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价?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品格?对此,邓小平在评价大庆人精神的时候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在延安中央党校,毛泽东同志亲笔题的四个大字,叫‘实事求是’。我看大庆讲‘三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7](P278)

分析对比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的讲话不难发现,人们是否讲真话、是否做老实人、是否做老实事,就在于他们是否坚持了实事求是。一般认为,在社会生活语境下,实事求是作为人们说话、做事、行为举止的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其含义多指客观、公平、公正的意思。

二、四种形态实事求是的侧重点、话语对象与实质

(一)思想路线语境下实事求是的侧重点、话语对象与实质

在党的思想路线语境下,实事求是侧重指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的中国道路,凝铸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乃至民族伟大复兴、繁荣昌盛所遵循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话语对象来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针对全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来讲的,是针对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给予普遍指导来讲的。党的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具体来说,一方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23]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中国道路,凝铸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的指导原则。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23]

在党的思想路线语境下,实事求是的实质是“求索”——立足中国国情,探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规律和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指导,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中国道路,凝铸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使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

(二)工作方法语境下实事求是的侧重点、话语对象与实质

国内科研工作者赵钦新[4]等研究了各种常用耐候钢在一定气氛下的硫酸露点腐蚀特性,研究发现不同钢材的腐蚀曲线存在相似的变化趋势,但是转折点有所不同;理想的烟气冷却器装置壁温应高于65℃,且装置材料首选ND钢。

在工作方法语境下,实事求是侧重指我们党的每一名党员和干部在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工作中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群众各种利益诉求,乃至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找到本职工作的路径和抓手。正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指出的,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5]

从话语对象来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是针对我们党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的,是广大党员干部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工具和武器。一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学会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所谓体察民情,顺乎民意,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俯下身子,真抓实干。二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会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去了解、把握所面临的各种实际情况。这是因为客观实际从来不会主动跳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脑子里去,只有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多走走,多听听,多看看,多问问,多想想,才能真正掌握实际情况,只有了解了真实情况,我们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及各种对策才会有的放矢,才会行之有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对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发言权,何谈解决矛盾和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11](P110)三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善于探究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解决矛盾和问题要做到对症下药。所谓对症下药,就是深入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到引发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通常我们所说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实际就是指这些影响事物发生发展,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症结与关键之所在。症结找到了,下一步制定政策,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工作就好开展了。毛泽东形象地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11](P110)陈云同志也曾经指出,“重要的是要把实际看完全,把情况弄清楚,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在陈云同志看来,实事求是中的“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10](P188)习近平同志则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23]

在一般工作方法语境下,实事求是的实质是“求实”——探究工作中所面对的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之实,探究周围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实,探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之实。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时要始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把握周围事物内部的联系,有的放矢开展各项工作。

(三)治学规范语境下实事求是的侧重点、话语对象与实质

在治学精神语境下,实事求是侧重指学术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坚持的科学态度,这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规律的动力源泉。同时,作为学习态度,实事求是也指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学风和党风。

从话语对象看,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和态度,一般是针对学界所有学者及广大知识分子来讲的。在中国古代,实事求是多指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以乾嘉史学研究为例,乾嘉史学家崇尚史学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规范。在他们看来,“实事”是指蕴涵圣贤礼仪的典章制度;“求”是指学术问题的方法,在治学手段上提倡识文字、通训诂、明假借、知音韵、审句读、明家法等实践活动;“是”是指治学的最终旨归,在一般汉学家观念中,“是”指的是儒学经典中所蕴涵着的圣贤之道。由此可见,乾嘉史家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既有求实求真之意,也有经世致用,即求是之学术诉求。今天,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和治学精神,不仅指史学研究,而且针对所有学科求真、求是的学术研究活动。从本质上讲,今天学界所开展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等研究活动,都是在践履实事求是,都是在深入研究探索事物之间的“是”,都属于“求是”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应用研究就是在着眼于研究如何解决人类“今天”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是”;应用基础研究就是在着眼于研究如何解决“明天”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是”;基础研究就是在着眼于研究如何解决人类“后天”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是”。此外,基础研究一般侧重于探索和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运动规律及发展趋势等学理性研究的“是”。这些蕴含在事物内部的“是”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变化”,通常表现为学理、概念、范畴及逻辑体系等。应用研究一般侧重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是”。这些蕴含在事物内部的“是”主要是回答“怎么办”,通常表现为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新路径等。应用基础研究则介于两者之间。作为学习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实事求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党风”。实事求是“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5]

(四)社会生活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语境下实事求是的侧重点、话语对象与实质

在社会生活语境下,实事求是侧重指人们言行举止、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评价尺度。“是”字本义为正、直,意指客观、公平、公正。《说文解字》云:“是,直也,从日正。”这种解读可能来自“是”的篆书上“日”下“正”的写法。墨子云:“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尔雅·释言》中说:“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正确的、对的意思,也指万事万物的法则、准则。正因为“是”的这两种意思,在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往往是人们言谈举止、行为处事是非对错的评价尺度与一般要求。

从话语对象看,在社会生活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做法是针对社会生活每一个人来讲的,它既是一种社会评价尺度,也是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准则、本分和基本素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不经意地或者被要求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评价,或者对自己进行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评价与那人、那事、那物真实情况完全相符合或大多数相符合,那么说明这个人的评价是客观的、公平的、公正的,是实事求是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个人具有实事求是的素养和品格;反之,则相反。

当前,我们党所开展的“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实践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党员干部生活和工作作风的实事求是要求。何谓严?严者,正也;严者,一切事情要按规则办,一切行为要遵守法则。严以修身者,身正!严以用权者,令正!严以律己者,行正!开展“三严三实”实践教育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严格做到身正、令正、行正,即力行实事求是,依法行政,依法理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当政者的执政过程就是其施政、理政、行政的“求正”过程。党的十八大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倡导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其实就是“求正”,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综上所述,在社会生活语境下,实事求是的实质是“求正”——探究人们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探究人们是非对错客观、公平、公正的法则之正。

三、四种形态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一般工作方法语境下的实事求是、治学规范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以及社会生活评价尺度语境下的实事求是等四种不同形态的“实事求是”,虽然其具体含义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彼此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一)四种不同形态实事求是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语境下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其他形态的实事求是,是其他形态实事求是的最高哲学表述,并深深地渗透于其他形态的实事求是之中,成为其他形态实事求是的核心与灵魂。首先,离开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谈不上工作方法语境下的实事求是。工作方法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乃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工作方法。没有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探索和践行,就谈不上工作方法语境下的实事求是。更需要注意的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总的方法论,实事求是作为工作方法,是党的思想路线在不同岗位、不同工作、不同环境下的具体贯彻实践。其次,离开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谈不上日常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评价尺度。实事求是作为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尺度,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群众中不断宣传、贯彻、落实的必然结果,是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并实现群众化的通俗表达。没有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就没有实事求是社会生活基本要求和评价尺度这一说法。再次,离开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就没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实事求是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定,也就没有今天作为治学精神的实事求是的新内涵。对照中国古代文化不难发现,实事求是仅意指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毛泽东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采撷“实事求是”这一命题之后,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赋予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命题以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通过毛泽东的改造,实事求是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与实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倡导的学风和党风,也成为学术研究领域探究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探究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探究社会发展客观真理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规范。

同时,其他形态的实事求是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具体化。没有其他形态的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就失去了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生动鲜活的表达载体和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制定自己的思想路线,其最终目的是指引我们党带领广大群众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各个岗位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向前发展。离开了其他形态的实事求是,指导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势必成为空谈。

(二)四种不同形态实事求是之间的统一关系

从表述形式上看,四种不同形态的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于中国传统文化实事求是母体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实事求是这一命题,不同语境下的实事求是中的“是”在其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含义或者类似的表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为不同形态的实事求是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从逻辑起点上看,四种不同形态的实事求是统一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统一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尽管四种语境下实事求是强调的侧重点、含义、话语对象不同,然而四种语境下实事求是的逻辑起点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都强调以求实的态度开展探究历史真相,探索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探讨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和评价尺度。

从实现路径和最终目的上看,四者统一于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统一、了解事实、探究真相、把握规律的“求是”实践活动。四种形态的实事求是虽然含义不同、话语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然而它们都统一于以“求”为媒,意在得“是”。“求”的过程,在于透过现象看真相、看本质、看客观规律的探索、研究、归纳、分析、总结等实践过程。“求”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和把握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内涵不同的“是”。

参考文献:

[1]高懿德.“实事求是”理念的三重意蕴——“实事求是”理念的实践论解读[J].东岳论丛,2005,(4):45-50.

[2]李建森,王彩丽.论实事求是的三重实践精神取向[J].理论导刊,2010,(2):43-47.

[3]周志成,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2):50-53.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1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40.

[10]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

[13]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0-229.

[14]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147.

[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9.

[16]班固.汉书(卷53)[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10.

[17]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3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36.

[18]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2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62.

[19]罗炳良.清代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理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6,(6):89-93.

[20]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1945年4月-6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56-158.

[2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4-442.

[2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

[23]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7.

(责任编辑:许桃芳)

On Four Forms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 Different Contexts

SU Li-g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uai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s focu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establishment,the execution process of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the inner level, Under the category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Line,so, and so on. However,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 different context,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forms at least, namely: a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s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neral method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s academic spirit in the contex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as a social life basic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in the contex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 different context, the meaning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s different, the emphasis is different, an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practice of people's work study and life is also differ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thorough study on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ntexts.

Key words: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ought; work

作者简介:苏立公(1968-),男,安徽淮南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立项建设项目(2014jxms089);2016—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Szzgjhl-1-2016-29)

收稿日期:2015-11-04

doi:10.3969/j.issn.1672-626x.2016.01.014

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16)01-0085-08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思想工作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实事求是”定乾坤
“思想是什么”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