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
——以两个哲学命题为例

2016-03-15 03:36王仕国姚满林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因主体意识问题意识

王仕国 姚满林(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再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
——以两个哲学命题为例

王仕国 姚满林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推进,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命题,从矛盾分析法、问题意识、主体意识等哲学原理和哲学观点的角度可以较好地阐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问题意识;主体意识;改革;内因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2.001

姚满林,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哲学博士。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这些重要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因此,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不但要学习和掌握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要学习和掌握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笔者曾进行过探讨(参见本刊2016年第1期),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非常丰富,在曾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次选取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两个哲学命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进行探讨,以此作为从前研究的补充和推进。

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9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他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中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P74)显然,总书记的这一命题强调了问题意识,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依据,正是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在寻求对现实问题的解答中,作为社会实践的全面深化改革应时代、应现实而产生,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任何社会实践都是对社会现实(尤其是社会问题)的回应。那么,“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个命题究竟蕴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智慧呢?

(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个命题表明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个命题,我们就会追问:什么是问题?问题何以倒逼改革?就“什么是问题”来说,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P289)毋庸存疑,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就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时代,甚至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就“问题何以倒逼改革”来看,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处在社会问题的凸显期,如果说30年前的中国面临的是“如何使中国富裕起来”这个问题的话,那么,3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就是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说:发展的协调性与持续性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民生问题、少数消极腐败问题,等等。既然存在问题,于是,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1](P72),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P71)。

(二)“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个命题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社会问题是社会存在的表征,从问题出发来思考改革,本质上就是从社会存在来思考改革,借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3](P853)如果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我们可以说,解决问题也应当从实际出发。于是,我们就会拷问作为解决问题的全面深化改革之立足点,就会思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依据什么来做出的。显然,由“问题”深入到社会存在时,我们的答案就一目了然,全面深化改革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也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这就是我们的实际,就是我们的社会存在。具体说来,这个社会存在就是: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了、国家富裕起来了,中华民族也正迈向民族复兴;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国际地位等方面依然没有变,面对这双重现实,我们就得增强定力,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4](P13)

(三)“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这个命题内含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及其分析方法是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钥匙。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5]。以此种观点和思路来分析当代中国,我们就清楚地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适应、相协调的,但总体上的适应和协调并不否认局部的矛盾,而解决局部性矛盾靠的是改革,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6](P142)改革就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1](P74)。一句话,全面社会改革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来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主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旨演讲,在谈到应当如何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1](P273),从而提出了这个命题。但从思想逻辑角度看,稍早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就表明了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4](P109)的思想,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命题是这一思想的继续与深化。2014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时又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1](P105)由此可见,“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命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一)“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命题体现了“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从属于内因,但内因与外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从哲学层面看,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既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又是中国现实的需要。之所以是历史的选择,是因为近代以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各种主义、各种道路都“粉墨登场”过,由于它们不能解决中国近代所面临的问题,其结局也只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只有社会主义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富强的问题。之所以是现实的需要,是因为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一些鼓宣“中国威胁”和“中国崩溃”的境外思潮在不断涌现,从而诋毁了我们的国际形象、干扰了我们国内的思想领域,为抵制这些思潮并揭示这些思潮的实质,我们就必须回应现实问题。实际上,由于我们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把准内因这个决定性因素,因而“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4](P1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中国模式”既证明了中国发展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又有力地回击了福山“西方自由民主是人类历史进化终点”的论断,也就证明了一个道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1](P29)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1](P29)

(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命题表明了哲学的主体意识

简单地说,主体意识也就是主体的自我意识。那么,什么是自我意识呢?作为精神现象研究巨匠的黑格尔把自我意识看作意识的真理,因而主张“在实存中一切对于一个别的对象的意识就都是自我意识”[7](P219),撇开黑格尔令人费解的哲学风格,我们可以把主体的自我意识看作是主体对自身的地位、能力、价值等方面的认知、判断和评价的一种自觉意识。从主体意识角度来看,“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4](P114),因此,在发展道路上,既不能照搬他国发展模式,又不允许任何外在力量将其意志强加给我们,相反,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尊重各国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P273)来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命题表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自信源自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感知。近代以来,在遭受西方列强带来的深重苦难中,不屈的中国人奋起反抗国内外反动统治,经过苦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救国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富强复兴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历史与现实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P7),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1](P7)。在今夕强烈的对比之下,在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之中,我们应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比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更有自信的理由。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许多新理念,这些讲话是一个开放性的思想体系,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意蕴。随着实践的发展,也随着学术界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哲学思想会被阐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黑格尔.精神哲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亮红)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6)02-0005-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西省社科规划年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研究”(项目编号:K S1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仕国,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猜你喜欢
内因主体意识问题意识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